●卷七

關燈
宋既與金和,複修舊好。

    其後海州捕賊八十餘人,賊之兄為宋軍官。

    雍聞之,謂其下曰:『宋之和好,恐不能久,其宿、泗間漢軍,可以女真軍代之。

    』參知政事魏子平曰:『誓書稱,沿邊州城,除自來合設置射糧軍數并巡尉外,更不得屯軍守戍。

    』雍曰:『此更代之軍,非增戍也。

    』又,宋人于襄陽漢江上,造舟為浮梁者三。

    雍聞之,謂其下曰:『卿等度之,以為何如?』魏子平曰:『臣聞襄陽薪刍,皆于江北取之,殆為此也。

    』久之,果無他變。

    雍乃立令:『凡妄說邊關事者,徒二年;告人得實者,賞錢五百貫。

    』 大定十年,宋使範成大至金,請山陵兼論受書禮。

    初,自亶講和後,所定受書之禮,金使捧書升殿北面,立榻前跪進,大宋皇帝降榻受書,以授内侍。

    雍之初立,遣使詣宋報登位,伴使取書以進。

    及後來再和,循舊例,降榻受書畢,始複禦座。

    至是孝宗欲削此禮,而難于遣使,遂因所請山陵而令成大口陳之。

    成大至燕,乃夜蔽帷秉燭密草奏,具言他日北使至,欲令親王受書随複。

    奏曰:『兩朝既為叔侄國,而受書禮未稱,昨嘗附完顔仲、李若川等口陳,久未得報,臣有奏劄在此。

    』搢笏而出之,雍大駭,顧謂其宜徽副使韓鋼曰:『有請當語館伴,此豈獻書處耶?自來使者,未嘗敢爾厲聲。

    』令綽起者再三,成大不為動。

    再奏曰:『奏不達,必甯死于此。

    』雍怒,拂袖起,左右掖之坐。

    又厲聲曰:『教拜了去。

    』鋼複以笏抑成大拜,成大跪如故。

    雍曰:『何不拜?』成大曰:『此奏得達,當下殿百拜以謝。

    』乃許,令納館伴處。

    成大不得已,始袖以下,望殿上臣僚往來紛然,歸館乃取奏去。

    是日,鋼押宴,謂成大曰:『公早來殿上甚忠勤,皇帝嘉歎雲,可激厲兩朝臣子。

    』時夏國有任德敬者,乃其主外祖,号任令公,謀纂事敗而族。

    蜀宣司故嘗以蠟書通問,館伴持蠟書來,且指印文以诘成大,成大曰:『禦寶可僞,況印文乎?』金直其詞,遂不究。

    成大還,金報書曰:『和約再成,界山河面如舊;緘音遽至,指鞏雒以為言。

    援昔時無用之文,渎今日既盟之好。

    既雲廢祀,欲伸追遠之懷;止可奉遷,即俟刻期之報。

    至若未歸之旅柩,亦當并發于行途。

    抑聞附請之詞,欲廢受書之禮;出于率易,要以必從。

    于尊卑之分何如,顧信誓之誠安在?事當審處,邦可孚休。

    』 明年,宋複遣使趙雄至金賀生辰,以國書附投曰:『比緻祈懇旋勤,誨緘欲重,遣于轺車,恐複煩于館舍。

    惟列聖久安之陵寝,既難一旦而驟遷,則靖康未返之衣冠,豈敢先期而獨請。

    再披諒谕之旨,詳及受書之儀。

    蓋今叔侄之情親,與昔尊卑之體異。

    敢因慶禮薦布忱誠,尚冀允從式符企望。

    』雄将還,雍使人謂雲:『跪聽旨,歸日傳語宋皇帝,向來初講和日,宋朝來祈請徽宗靈柩已送還。

    今再講和,宋朝自當來祈請欽宗靈柩,父子同葬。

    去年使來,卻妄請鞏雒山陵,上國止許奉遷,并許一體發還欽宗靈柩,已令搬取在此,候來報聞。

    今因聘使來,辄附書稱久安陵寝,難以辄遷,及靖康靈柩亦難獨請。

    向來已許遷送,今反辭以為難,于義安在?朕念靖康嘗在宋國作帝,尚爾權葬,深可矜憫。

    今汝國既不欲請,上國卻當就鞏雒山陵奉葬。

    』當是時,雍無一語,及受書事,宋所請皆不行。

     又三年,為大定十四年,宋書中有寶鄰字,谕宋使使歸告皇帝,後日國書不得複爾。

    是歲,金使至宋,孝宗不肯親接其書,使令就館取之。

    雍怒以中國為迫奪之無升侄〔此下有阙文〕謂為小寇。

    僞左丞相完顔宗浩、參知政事賈铉皆曰:『狗盜鼠竊,非舉兵也。

    』尚書右丞仆散端曰:『小寇當晝伏夜起,豈敢白日列陳,犯靈壁,入夏口,攻壽春耶?此固多方誤我,不早為之所,一旦大舉入寇,将堕其計中。

    』及使宋者還,言中國無他志,于是璟罷河南宣撫司,令仆散揆還國。

     泰和六年二月,甯宗皇帝内批:『北虜世仇,久稽報複,爰遵先志,決策讨除,宜示海内。

    』于是,發兵陷大散關,取泗州、虹縣、靈壁。

    璟得報,驚曰:『南軍敢來,可謂我國無人。

    』四月,璟複令仆散揆行省事,于汴統制諸軍,完顔匡為右副元帥。

    于是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