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及征發諸道工匠至京師,疫死者不可勝數,天下始騷然矣。
亮調諸路馬以戶口為率,富人有至六十匹者,凡調馬五十六萬餘匹,仍令本家養飼,以俟師期。
其臣,亮自為将,分諸道兵為三十二軍,置都總管、副總管各一員,分隸左右領軍大都督及都統制。
府置諸軍巡察使、副各一員,以太保奔睹為左領軍大都督,李通為副大都督。
亮以奔睹舊将故使帥諸軍,以從人望,實便李通專其事。
亮召諸将授方略賜宴,亮曰:『太師連年南伐,淹延歲月,今舉兵必不如彼,遠則百日,近止旬月,惟爾将士無以征行為勞,戮力一心以成大功,當厚加施賞。
其或弛慢,刑茲無赦。
』亮恐糧運不繼,命諸軍渡江,無以僮仆從行,聞者莫不怨嗟。
徒單後與太子光英居守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亮以伐宋事問諸大臣,皆不敢對。
尚書令耨碗溫敦思忠者,阿骨打時舊臣也。
對曰:『不可。
』亮不悅,謂思忠曰:『汝勿論可否,但雲何時克之。
』思忠曰:『以十年為期。
』亮曰:『何久也?期月耳。
』思忠曰:『武元皇帝伐遼,猶且數年。
今百姓愁怨,師出無名,江淮間暑熱湫濕不堪久居,未能歲月期也。
』亮怒,欲取刃殺之,思忠無少畏恐,複曰:『老臣曆事四朝,位至公相,苟有補于國家,死亦何憾?』有頃,亮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後為正統。
爾耄夫固不知此,汝子乙疊識書,可往問之。
』思忠曰:『臣見武元皇帝取天下,此時豈有文字耶?臣年垂七十,更事多矣,彼乳臭子,安足問哉?』亮又問丞相張浩,浩不敢正谏,乃婉詞以對,欲以微止亮,曰:『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
』亮愕然曰:『何以知之?』對曰:『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
』亮雖喜其言而不能從也。
及亮至是将行,浩複曰:『諸将皆新進少年,恐誤國事,宜求舊人練習兵法者以為千戶、謀克。
』而亮部已定,惡聞其言,乃杖之。
當是時,祈宰谏而死,張浩進言被杖,思忠見疏,孔彥舟畫策,先取兩淮,他無及者。
初,亮遣施宜生往宋為賀正使,隐畫工于中,即密寫臨安之湖山以歸,亮令繪為軟壁,而圖己像策馬于吳山絕頂,是時已自有南窺之意。
及亮與幸臣梁漢臣遊宮中,聞人唱柳耆卿《望海潮》曲,皆錢塘景物,亮問之曰:『适唱何調?』答曰:『《望海潮》。
』梁漢臣曰:『此神仙詞也。
』時孔彥舟進木樨一株,亮喜。
梁漢臣曰:『此花乃江南植,以為薪』。
于是亮問朝中,誰曾往江南。
梁漢臣曰:『有兵部尚書胡鄰曾到。
』遂召之首問錢塘,鄰曰:『鄰使江南,揚州瓊花、潤州金山、平江姑蘇、錢塘西湖,尤為天下美,觀其它更有多多美景,但臣迹不得到,隻此數景,天下已罕,況于他乎?』亮聞之大喜,遂決意南征。
正隆六年九月甲午,亮衣橘紅袍,乘金甲馬,發自中州門出。
明日,妃嫔皆侍其後,徒單氏與子光英俱送,宮中皆恸哭,亮亦掩泣。
時兵号百萬,氈帳相望,钲鼓之聲不絕。
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大軍渡淮,至中流,亮拜而酹之,将至廬州,獲白兔,亮大喜,以為祥。
癸亥,亮至和州,百官表奉起居。
亮謂其使曰:『汝等欲伺我動靜耶?自今勿複來,俟平江南始進賀表。
』是時,梁山泺水涸,先造戰船不得進。
乃命李通更造戰船,督責苛急,将士七八日夜不得休息,壞城中民居以為材木,煮死人膏為油用之。
遂築台于江上,亮被金甲登台,殺黑馬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于江中。
召都督完顔昂、副都督蒲盧渾謂之曰:『舟楫已具,可以濟江矣。
』蒲盧渾曰:『臣觀宋舟甚大,我舟小,而行遲恐不可濟。
』亮怒曰:『爾昔從梁王追趙構入海島,豈皆大舟耶?明日汝與昂先濟。
』昂聞令,先渡江,悲懼欲亡去。
至暮,亮使謂昂曰:『前言一時之怒耳,不須先渡江也。
』亮又遣人召馬欽,戒左右曰:『欽若言舟小,不可渡江,即殺之。
』欽至,問曰:『此舟可渡江否?』欽曰:『臣得筏亦可渡也。
』明日,遣武平都總管阿鄰武捷軍、副總管阿撒率舟師先濟,亮置黃旗于岸上以号令進止,兩舟至南岸先敗被獲,亡一猛安軍士百餘人。
亮遂還和州,于是尚書省遣人來報,葛王雍即位于東京,改元大定。
亮先此嘗疑雍,遣人殺之不果,遂有是變。
亮既得報,拊髀歎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豈非天乎?』乃出素所書大定改元事,以示群臣。
遂召諸将謀北歸,且分兵渡江。
議定,李通複入奏曰:『陛下親師深入異境,無功而還,若衆散于前,敵乘于後,非萬全計。
若留兵渡江,車駕北還,諸将亦将解體。
今燕
亮調諸路馬以戶口為率,富人有至六十匹者,凡調馬五十六萬餘匹,仍令本家養飼,以俟師期。
其臣,亮自為将,分諸道兵為三十二軍,置都總管、副總管各一員,分隸左右領軍大都督及都統制。
府置諸軍巡察使、副各一員,以太保奔睹為左領軍大都督,李通為副大都督。
亮以奔睹舊将故使帥諸軍,以從人望,實便李通專其事。
亮召諸将授方略賜宴,亮曰:『太師連年南伐,淹延歲月,今舉兵必不如彼,遠則百日,近止旬月,惟爾将士無以征行為勞,戮力一心以成大功,當厚加施賞。
其或弛慢,刑茲無赦。
』亮恐糧運不繼,命諸軍渡江,無以僮仆從行,聞者莫不怨嗟。
徒單後與太子光英居守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亮以伐宋事問諸大臣,皆不敢對。
尚書令耨碗溫敦思忠者,阿骨打時舊臣也。
對曰:『不可。
』亮不悅,謂思忠曰:『汝勿論可否,但雲何時克之。
』思忠曰:『以十年為期。
』亮曰:『何久也?期月耳。
』思忠曰:『武元皇帝伐遼,猶且數年。
今百姓愁怨,師出無名,江淮間暑熱湫濕不堪久居,未能歲月期也。
』亮怒,欲取刃殺之,思忠無少畏恐,複曰:『老臣曆事四朝,位至公相,苟有補于國家,死亦何憾?』有頃,亮曰:『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後為正統。
爾耄夫固不知此,汝子乙疊識書,可往問之。
』思忠曰:『臣見武元皇帝取天下,此時豈有文字耶?臣年垂七十,更事多矣,彼乳臭子,安足問哉?』亮又問丞相張浩,浩不敢正谏,乃婉詞以對,欲以微止亮,曰:『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
』亮愕然曰:『何以知之?』對曰:『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
』亮雖喜其言而不能從也。
及亮至是将行,浩複曰:『諸将皆新進少年,恐誤國事,宜求舊人練習兵法者以為千戶、謀克。
』而亮部已定,惡聞其言,乃杖之。
當是時,祈宰谏而死,張浩進言被杖,思忠見疏,孔彥舟畫策,先取兩淮,他無及者。
初,亮遣施宜生往宋為賀正使,隐畫工于中,即密寫臨安之湖山以歸,亮令繪為軟壁,而圖己像策馬于吳山絕頂,是時已自有南窺之意。
及亮與幸臣梁漢臣遊宮中,聞人唱柳耆卿《望海潮》曲,皆錢塘景物,亮問之曰:『适唱何調?』答曰:『《望海潮》。
』梁漢臣曰:『此神仙詞也。
』時孔彥舟進木樨一株,亮喜。
梁漢臣曰:『此花乃江南植,以為薪』。
于是亮問朝中,誰曾往江南。
梁漢臣曰:『有兵部尚書胡鄰曾到。
』遂召之首問錢塘,鄰曰:『鄰使江南,揚州瓊花、潤州金山、平江姑蘇、錢塘西湖,尤為天下美,觀其它更有多多美景,但臣迹不得到,隻此數景,天下已罕,況于他乎?』亮聞之大喜,遂決意南征。
正隆六年九月甲午,亮衣橘紅袍,乘金甲馬,發自中州門出。
明日,妃嫔皆侍其後,徒單氏與子光英俱送,宮中皆恸哭,亮亦掩泣。
時兵号百萬,氈帳相望,钲鼓之聲不絕。
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大軍渡淮,至中流,亮拜而酹之,将至廬州,獲白兔,亮大喜,以為祥。
癸亥,亮至和州,百官表奉起居。
亮謂其使曰:『汝等欲伺我動靜耶?自今勿複來,俟平江南始進賀表。
』是時,梁山泺水涸,先造戰船不得進。
乃命李通更造戰船,督責苛急,将士七八日夜不得休息,壞城中民居以為材木,煮死人膏為油用之。
遂築台于江上,亮被金甲登台,殺黑馬以祭天,以一羊一豕投于江中。
召都督完顔昂、副都督蒲盧渾謂之曰:『舟楫已具,可以濟江矣。
』蒲盧渾曰:『臣觀宋舟甚大,我舟小,而行遲恐不可濟。
』亮怒曰:『爾昔從梁王追趙構入海島,豈皆大舟耶?明日汝與昂先濟。
』昂聞令,先渡江,悲懼欲亡去。
至暮,亮使謂昂曰:『前言一時之怒耳,不須先渡江也。
』亮又遣人召馬欽,戒左右曰:『欽若言舟小,不可渡江,即殺之。
』欽至,問曰:『此舟可渡江否?』欽曰:『臣得筏亦可渡也。
』明日,遣武平都總管阿鄰武捷軍、副總管阿撒率舟師先濟,亮置黃旗于岸上以号令進止,兩舟至南岸先敗被獲,亡一猛安軍士百餘人。
亮遂還和州,于是尚書省遣人來報,葛王雍即位于東京,改元大定。
亮先此嘗疑雍,遣人殺之不果,遂有是變。
亮既得報,拊髀歎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豈非天乎?』乃出素所書大定改元事,以示群臣。
遂召諸将謀北歸,且分兵渡江。
議定,李通複入奏曰:『陛下親師深入異境,無功而還,若衆散于前,敵乘于後,非萬全計。
若留兵渡江,車駕北還,諸将亦将解體。
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