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關燈
小
中
大
辰、童律為之助。
由是能呼吸風雨,役使神物,又命應龍為之輔。
應龍者,乃有翼之龍也,以尾畫地,則不論岩石坭砂,地開而水通。
禹謹凜上帝之命,乃奏請益為掌火之官,領步兵五百前行,多持幹柴火把,凡遇山林叢木,盡行燒着,燒得煙焰閉天,響聲震地,滿山通紅。
于是惡禽怪獸,見之俱倉惶失措,四散奔逃。
複奏請羿為繼陣,引弓弩手一千,凡有惡禽惡獸逃匿者,盡數射死,以絕禍根。
時有猰貐,狀類虎,大如屋,猛不可當,食人無算。
此時走出,被羿先射瞎其雙目,衆兵亂箭射死。
又桑林之野,有桑高十九丈,内有封豨,大如小山,身有毛如箭,逢人遠,-則放毛如箭射之,射過之後,又能收毛入身;近則不論人畜,盡皆食之。
此時走出,亦被羿射死。
禹乃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
又南浔國獻五色毛龍于堯,雌雄各一。
因置豢龍氏,至是賜禹乘之以治水。
禹率人役五千,從帝都治起,冀在北,其北條水患之大者莫如何。
時河淮有水神,名巫支祁者,狀如青猿,身長五丈餘,鼓水則水湧,觸岸則岸崩。
又有水神名天吳者,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青黃色,是為水伯。
以八口噴水,八足鼓水,八尾扇水,則水浪滔天而至。
禹自冀州壺口山起事,治至呂梁山,隻見水中波浪,忽然湧起,陵山駕埠而來,将治水人役氽去一半。
大禹正在山上督工,見之大驚,又恍惚見水中二怪物,鼓起浪來。
禹即請狂章等天将,命之擒捉妖魔。
那巫支祁與天吳雖然神通廣大,如何敵得天将?大戰良久,抵敵不過,以兖州水大,逃奔兖州去了。
初,諸怪因帝都在冀,恐帝治水,故群聚于冀以為難也。
禹乃将呂梁之山及岐山鑿開,河水順流而下。
又為龍門山所塞,其山懸崖峭壁,人力難施,禹乃請應龍以尾穿之,使河水懸流直下,竟如大門一般,即今魚鼈不能上,是為龍門,今在山西平陽府河津縣。
龍門既下,又有底柱山,在黃河中流,仍将河水阻住。
禹鑿底柱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門。
又治汾水、漆水、淇水,清、濁二漳水,俱導之入河,而冀州之水治矣。
冀州既治,禹以兖州居河下流,遂從兖州治起。
那巫支祁與天吳自以為遁迹既遠,水勢浩大,甚覺喜歡。
不期坐尚未暖,山中仍然火起,禽獸仍然逃匿被殺,仍是冀州一般光景。
二怪大驚,遂糾集水怪,龍子龍孫,蝦兵蟹将,專候大禹兵到,出其不意,鼓起大浪,夏禹幾為所溺。
禹急請天将擒治,二怪與天将大戰了七日七夜,二怪大敗,巫支祁遁回揚州,天吳遁入豫州去了。
禹乃疏河為九,使分其勢,以入于海,而河水安流矣。
又治濟水、灉水、沮水,俱使之安流,而兖州之患息。
兖州既畢,乃至青州。
時青州有風伯,鼓大風以起波浪,又将百姓房屋廬舍盡行吹壞。
恍惚中見一物在山頭鼓風,禹命羿伏地至山後,繳矢射之,應弦而倒,風患遂息。
時禹有船,破不能載,乃棄之石室中,今山東濟南大湖山上石室中,有敗漆船一隻,乃禹所棄者。
又治濰水、淄水,使之安流。
青州之大患已除,遂至徐州,治淮水、沂水、濟水,諸流事畢,竟至揚州治水。
揚州為江水之下流,水患之大者,在北條莫如河,在南條莫如江。
禹正欲治江之下流,隻見衆百姓前來禀曰:“此處洞庭山中,有修蛇,身長千尺,不論人畜,遇之無不被吞。
吾主必須仔細。
”禹聞言,乃命伯益、後羿一同戒嚴。
益使人放火燒山,至洞庭,長蛇果出,逢人即吞,羿射傷其雙目,蛇無目亂滾,乃射殺之。
彼時巫支祁自兖州敗後,遁回揚州,潛居彭蠡。
彭蠡即今之鄱陽湖,水廣且深,自為得計,料禹王斷不到此。
豈知坐尚未暖,見山頭火起,猶然與前日之火一同無異。
乃大驚駭,用盡平生之力,鼓起滔天之浪。
禹見勢頭不好,即召狂章、虞餘、英魔、大費、庚辰、童律等,八面擒拿。
又遣應龍入水,協力擒捕。
巫支祁力屈,乃遁入渦水中藏身。
被應龍于渦水中拿獲,獻于禹,禹命斬之。
誰知刀斧鑿鋸俱不能入。
狂章等禀曰:“此怪亦有神通,利于水而不利于火。
若以火烹燒,用醋沃之即死。
然黨羽甚衆,恐水族為之報仇,水患未必甯靜,不如用火燒針通紅,鑽其鼻孔,鎖之深淵,則水忠永息矣。
”禹乃為大鐵索,鎖其怪于龜山下。
今鳳陽府盱眙縣東北三十裡龜山西南,上有絕壁,下有重淵,即其處。
唐永泰中,李湯以牛五十,引索出之,索末鎖一青猿,高五丈許,水浪大作,複拽牛入水。
明洪武以千人拽出看之,大吼水湧而入。
又有共工氏之臣相柳氏,因共工氏敗,投于河,變為水神,九首,人面蛇身而青色,能作大浪,與巫支祁一同為害。
禹遣天将治之,相柳氏遁入荊州去了。
彭蠡既定,禹又鑿峽石山以通淮水,峽石山今在壽州。
又于今
由是能呼吸風雨,役使神物,又命應龍為之輔。
應龍者,乃有翼之龍也,以尾畫地,則不論岩石坭砂,地開而水通。
禹謹凜上帝之命,乃奏請益為掌火之官,領步兵五百前行,多持幹柴火把,凡遇山林叢木,盡行燒着,燒得煙焰閉天,響聲震地,滿山通紅。
于是惡禽怪獸,見之俱倉惶失措,四散奔逃。
複奏請羿為繼陣,引弓弩手一千,凡有惡禽惡獸逃匿者,盡數射死,以絕禍根。
時有猰貐,狀類虎,大如屋,猛不可當,食人無算。
此時走出,被羿先射瞎其雙目,衆兵亂箭射死。
又桑林之野,有桑高十九丈,内有封豨,大如小山,身有毛如箭,逢人遠,-則放毛如箭射之,射過之後,又能收毛入身;近則不論人畜,盡皆食之。
此時走出,亦被羿射死。
禹乃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
又南浔國獻五色毛龍于堯,雌雄各一。
因置豢龍氏,至是賜禹乘之以治水。
禹率人役五千,從帝都治起,冀在北,其北條水患之大者莫如何。
時河淮有水神,名巫支祁者,狀如青猿,身長五丈餘,鼓水則水湧,觸岸則岸崩。
又有水神名天吳者,虎身人面,八首、八足、八尾,青黃色,是為水伯。
以八口噴水,八足鼓水,八尾扇水,則水浪滔天而至。
禹自冀州壺口山起事,治至呂梁山,隻見水中波浪,忽然湧起,陵山駕埠而來,将治水人役氽去一半。
大禹正在山上督工,見之大驚,又恍惚見水中二怪物,鼓起浪來。
禹即請狂章等天将,命之擒捉妖魔。
那巫支祁與天吳雖然神通廣大,如何敵得天将?大戰良久,抵敵不過,以兖州水大,逃奔兖州去了。
初,諸怪因帝都在冀,恐帝治水,故群聚于冀以為難也。
禹乃将呂梁之山及岐山鑿開,河水順流而下。
又為龍門山所塞,其山懸崖峭壁,人力難施,禹乃請應龍以尾穿之,使河水懸流直下,竟如大門一般,即今魚鼈不能上,是為龍門,今在山西平陽府河津縣。
龍門既下,又有底柱山,在黃河中流,仍将河水阻住。
禹鑿底柱以通河,三川既決,謂之三門。
又治汾水、漆水、淇水,清、濁二漳水,俱導之入河,而冀州之水治矣。
冀州既治,禹以兖州居河下流,遂從兖州治起。
那巫支祁與天吳自以為遁迹既遠,水勢浩大,甚覺喜歡。
不期坐尚未暖,山中仍然火起,禽獸仍然逃匿被殺,仍是冀州一般光景。
二怪大驚,遂糾集水怪,龍子龍孫,蝦兵蟹将,專候大禹兵到,出其不意,鼓起大浪,夏禹幾為所溺。
禹急請天将擒治,二怪與天将大戰了七日七夜,二怪大敗,巫支祁遁回揚州,天吳遁入豫州去了。
禹乃疏河為九,使分其勢,以入于海,而河水安流矣。
又治濟水、灉水、沮水,俱使之安流,而兖州之患息。
兖州既畢,乃至青州。
時青州有風伯,鼓大風以起波浪,又将百姓房屋廬舍盡行吹壞。
恍惚中見一物在山頭鼓風,禹命羿伏地至山後,繳矢射之,應弦而倒,風患遂息。
時禹有船,破不能載,乃棄之石室中,今山東濟南大湖山上石室中,有敗漆船一隻,乃禹所棄者。
又治濰水、淄水,使之安流。
青州之大患已除,遂至徐州,治淮水、沂水、濟水,諸流事畢,竟至揚州治水。
揚州為江水之下流,水患之大者,在北條莫如河,在南條莫如江。
禹正欲治江之下流,隻見衆百姓前來禀曰:“此處洞庭山中,有修蛇,身長千尺,不論人畜,遇之無不被吞。
吾主必須仔細。
”禹聞言,乃命伯益、後羿一同戒嚴。
益使人放火燒山,至洞庭,長蛇果出,逢人即吞,羿射傷其雙目,蛇無目亂滾,乃射殺之。
彼時巫支祁自兖州敗後,遁回揚州,潛居彭蠡。
彭蠡即今之鄱陽湖,水廣且深,自為得計,料禹王斷不到此。
豈知坐尚未暖,見山頭火起,猶然與前日之火一同無異。
乃大驚駭,用盡平生之力,鼓起滔天之浪。
禹見勢頭不好,即召狂章、虞餘、英魔、大費、庚辰、童律等,八面擒拿。
又遣應龍入水,協力擒捕。
巫支祁力屈,乃遁入渦水中藏身。
被應龍于渦水中拿獲,獻于禹,禹命斬之。
誰知刀斧鑿鋸俱不能入。
狂章等禀曰:“此怪亦有神通,利于水而不利于火。
若以火烹燒,用醋沃之即死。
然黨羽甚衆,恐水族為之報仇,水患未必甯靜,不如用火燒針通紅,鑽其鼻孔,鎖之深淵,則水忠永息矣。
”禹乃為大鐵索,鎖其怪于龜山下。
今鳳陽府盱眙縣東北三十裡龜山西南,上有絕壁,下有重淵,即其處。
唐永泰中,李湯以牛五十,引索出之,索末鎖一青猿,高五丈許,水浪大作,複拽牛入水。
明洪武以千人拽出看之,大吼水湧而入。
又有共工氏之臣相柳氏,因共工氏敗,投于河,變為水神,九首,人面蛇身而青色,能作大浪,與巫支祁一同為害。
禹遣天将治之,相柳氏遁入荊州去了。
彭蠡既定,禹又鑿峽石山以通淮水,峽石山今在壽州。
又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