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六回 滅拳會訂和約太後回銮
關燈
小
中
大
貝勒、王公、大臣,因襄辦軍務有功,均着加升一級。
真是撥開雲霧,重見太平。
雖然撚匪已定,奈陝、甘未甯,由左宗棠入觐,奏稱五年以後可以奏績。
兩宮太後非常欣慰,遂命左宗棠即日赴陝,宗棠受命而去。
又雲南一帶,亦有叛回滋擾,雲貴總督潘铎被叛回殺死,幸虧代理藩司岑毓英,密撫回酋馬如龍,合擊馬榮,一鼓殲滅。
朝旨命勞崇光繼任。
崇光一見毓英,大加贊賞,即将雲貴軍務委任毓英。
值雲苗陶新春兄弟倡亂,經毓英讨平。
師出未歸,迤西回酋杜文秀,聚衆數十萬,攻陷二十餘城,直犯省垣。
勞制軍急檄毓英回援。
毓英接檄,倍道返省,戈矛耀日,劍戟如林。
回酋聞他威名,盡皆懈弛。
及至交戰,岑軍個個如虎,一陣踏破回壘數十。
文秀回據大理府,毓英遂升雲南巡撫。
兩宮太後及同治皇上,料想陝甘雲貴一帶不日可以蕩平,遂把宵旰的心思改為安逸的态度。
慈安太後倒也堅貞,惟慈禧太後,想着自己花容月貌,兼一種靈性,不覺放誕起來。
自鹹豐帝崩後,在宮無事。
古雲:“靜極思動。
”寵幸一個安得悔。
哪知安得海先意承志,百般獻媚,甚得太後的歡心,宮中稱他“小安子”。
朝中有位賈铎,素性鲠直,聞得小安子擅權,專引導太後每日看戲,心中甚憤,竟切實的上了一本。
表中不便指斥慈禧,隻說太監妄為,請份速行禁止,方可杜漸防微。
太後覽表,即下一道谕旨,懿旨責成總管太監認真嚴察:如太監有不法行為,由總管太監舉發,否則定将總管太監革退,還要重處。
各臣工見旨,都說太後從谏如流,歌頌得了不得。
哪知此旨是西太後沽名,安得海仍然照常引導。
該應小安子陽壽已滿。
他想出遊玩一番,适值同治皇上年已成童,兩宮太後欲替他納後,派恭王等會同内務府及禮、工兩部,預備大婚典禮。
遂乘機密請太後,拟親往江南督辦龍衣。
西太後道:“我朝祖制,不準内監出京,看來還是不去好。
”小安子道:“太後有旨,焉敢不遵。
但江南織造龍衣,每回進呈,多不合式,現在皇上大婚,這龍衣總要講究的了;就是太後的常用衣服,也要合式。
奴才去督辦,不過想順便看看景緻。
”太後被小安子說得心動,又不好就答應。
小安子道:“太後慈明,像這辦龍衣,還遵照祖制,這祖制兩字,連太後也被他束縛呢。
”西太後本是高傲的人,聽小安子說的一番話,連太後也不能自由了,遂口答道:“你去便去,但是要秘密,倘被王大臣知道,又要彈劾,連我也不能袒護。
”小安子聞太後應允,遂叩首謝恩。
太後又叮咛一番,小安子終不以為然。
即辭了太後,于同治八年六月出京,乘坐太平船二隻,一路浩浩蕩蕩,船頭懸着龍鳳大旗,空中飄舞。
你想小安子這出京,那班州府縣官,都知道他是太後寵監,又是欽差,哪個不巴結他呢?偏偏就有個對頭,把他性命亡去了。
一日,小安子正行至山東,山東巡撫丁寶桢正在簽押房閱卷,忽接到德州遞來一角詳文,報稱欽差安得海過境,應否責令地方供奉。
寶桢道:“安得海是個太監,如何敢出都門,莫非朝廷忘了祖制麼?”遂拟定奏稿,委幕友抄就,派得力人員,加六百裡馳驿,趕到京中,先到恭親王府,托他代遞。
恭親王素惡小安子,接丁撫台奏章,見小安子擅威作福,遂立刻入宮,去見太後。
适值西太後在園觀劇,不及與聞,恭王便禀知慈安太後,将丁撫台奏章遞上。
慈安太後一看,便道:“小安子應該正法,必須與西太後商量。
”恭王道:“安得海違背祖制,擅出都門,罪在不赦,饬丁寶桢捕拿正法為是。
”慈安太後道:“既如此,饬軍機處拟旨,頒發山東。
”恭王拟好,令太監取過筆硯,寫了數行,慈安太後用過禦印,恭王取出,即交原人帶回。
丁撫台接了密谕,饬總兵王正起率兵往捕,馳至太安,方趕上坐船,王總兵喝令住船。
水手毫不在意,以為不是叫他住船,仍順風行船。
王總兵即在河邊,雇了民船,飛棹趕上,一齊跳入安得海船中。
安得海聞知,大喝道:“哪裡來的強盜,敢入我船?”王總兵道:“奉旨拿安得海。
”安得海大笑道:“我奉旨南下督辦龍衣,并沒犯法,何故拿我?你有什麼廷寄?” 王總兵道:“聖旨也有假的麼?”便令兵士鎖拿。
安得海發怒道:“當今皇上也不敢拿我,你要尋死不成?”兵士被喝,不敢動手。
王總兵兩目圓睜,親自動手,先揮去他的藍翎大帽,然後将安得海扯倒,令兵士把他鎖住。
兵士見主将動手,遂一齊動手,将他捆住。
船上之人全行拿下,水手實時放回。
丁撫台正候消息,過兩日,王總兵已将安得海解到,立即在見,談了數言,即傳令兩旁出坐大堂。
兵士帶上安得海。
安得海仍然大言不慚,說道:“丁寶桢,你安老爺從不犯法,你真是混帳!”丁撫台也不與駁辯,離座将密谕宣讀,至“就地正法”四字,安得海才有些懼怕,心中總疑沒有此事。
安得海央求丁撫台代為轉奏。
丁撫台道:“聖旨已說明,毋庸再請。
” 遂傳令綁出,将安得海首級斬了,其餘人犯全行收禁,請旨定奪。
旨下,令将随從太監一齊絞死,其餘男女戍的戍,放的放,當時發落停當。
慈禧太後這些事一毫不知,至案情了結,方傳到李蓮英耳中,轉告慈禧。
慈禧心中隻恨慈安太後不曾商議,欲窮水落右出。
經蓮英解勸,方才息怒。
蓮英遂補安得海缺,寵幸亦如安得海。
光陰似箭,又過一年。
天津地方又鬧一宗教案,經曾國藩和平解決,把起事的人正法十餘名,方免交戰釁。
不料了一事,又生一事。
兩江總督馬新贻被刺客張汶祥刺死,兇信到京,朝旨又調曾國藩複督兩江。
曾帥謝恩退出,于同治九年十月出京,沿途無事,至江甯接篆後,辦理刺馬案件。
清廷以江督被刺,事關重大,并命欽差鄭敦謹南下,會同審問。
令将各隊排列整齊,威嚴赫赫。
曾候同鄭欽差同升公座,兩旁兵役推張汶祥上堂,當面會訊。
曾、鄭二公先用威吓,後用刑訊。
張汶祥毫無實供,隻說刺死馬新贻可以洩忿,大事已了,願即受刑。
曾候問他何人主使,汶祥大呼道:“要刺馬新贻是我,要殺馬新贻也是我,好漢做事一身當,憑你處治便了。
”鄭欽差百般誘騙,終無實供。
再訊問,他說:“主使的人就是你。
”弄得曾、鄭二公無法可施。
隻得奏稱該犯實無主使,應處極刑。
朝旨準奏。
且說同治帝自即位以來,忽忽的是十年了,年紀已十七歲,在百姓人家,将要授室,何況早天子至尊。
滿蒙王公家有幾個待字的女兒,哪個不想嫁入宮中,做個淑房貴戚。
慈禧太後也隻有這個兒子,也想擇一佳婦,成就一對佳偶。
自同治八年起,就着禮、工二部預備大婚典禮,直至十年冬月,方才挑選幾個淑媛:一個是崇绮的女兒;一個是鳳秀的女兒,是富蔡氏:一個是崇齡的女兒,是赫舍裡氏;一個是賽尚阿的女兒,是阿魯特氏。
這幾個女子,才貌皆差不多。
慈禧太後已經選定,遂與慈安太後商量。
慈安太後道:“女子以德為主,才貌次之,未知四女中哪個德性好,堪為中宮。
”慈禧太後道:“聞四女中崇绮的女年紀最大,今年十九歲;鳳女年最少,今年才十四歲,太年輕了。
”慈安太後道:“皇後母儀天下,還是年長的好,年長也老成些。
”慈禧太後道:“鳳女
真是撥開雲霧,重見太平。
雖然撚匪已定,奈陝、甘未甯,由左宗棠入觐,奏稱五年以後可以奏績。
兩宮太後非常欣慰,遂命左宗棠即日赴陝,宗棠受命而去。
又雲南一帶,亦有叛回滋擾,雲貴總督潘铎被叛回殺死,幸虧代理藩司岑毓英,密撫回酋馬如龍,合擊馬榮,一鼓殲滅。
朝旨命勞崇光繼任。
崇光一見毓英,大加贊賞,即将雲貴軍務委任毓英。
值雲苗陶新春兄弟倡亂,經毓英讨平。
師出未歸,迤西回酋杜文秀,聚衆數十萬,攻陷二十餘城,直犯省垣。
勞制軍急檄毓英回援。
毓英接檄,倍道返省,戈矛耀日,劍戟如林。
回酋聞他威名,盡皆懈弛。
及至交戰,岑軍個個如虎,一陣踏破回壘數十。
文秀回據大理府,毓英遂升雲南巡撫。
兩宮太後及同治皇上,料想陝甘雲貴一帶不日可以蕩平,遂把宵旰的心思改為安逸的态度。
慈安太後倒也堅貞,惟慈禧太後,想着自己花容月貌,兼一種靈性,不覺放誕起來。
自鹹豐帝崩後,在宮無事。
古雲:“靜極思動。
”寵幸一個安得悔。
哪知安得海先意承志,百般獻媚,甚得太後的歡心,宮中稱他“小安子”。
朝中有位賈铎,素性鲠直,聞得小安子擅權,專引導太後每日看戲,心中甚憤,竟切實的上了一本。
表中不便指斥慈禧,隻說太監妄為,請份速行禁止,方可杜漸防微。
太後覽表,即下一道谕旨,懿旨責成總管太監認真嚴察:如太監有不法行為,由總管太監舉發,否則定将總管太監革退,還要重處。
各臣工見旨,都說太後從谏如流,歌頌得了不得。
哪知此旨是西太後沽名,安得海仍然照常引導。
該應小安子陽壽已滿。
他想出遊玩一番,适值同治皇上年已成童,兩宮太後欲替他納後,派恭王等會同内務府及禮、工兩部,預備大婚典禮。
遂乘機密請太後,拟親往江南督辦龍衣。
西太後道:“我朝祖制,不準内監出京,看來還是不去好。
”小安子道:“太後有旨,焉敢不遵。
但江南織造龍衣,每回進呈,多不合式,現在皇上大婚,這龍衣總要講究的了;就是太後的常用衣服,也要合式。
奴才去督辦,不過想順便看看景緻。
”太後被小安子說得心動,又不好就答應。
小安子道:“太後慈明,像這辦龍衣,還遵照祖制,這祖制兩字,連太後也被他束縛呢。
”西太後本是高傲的人,聽小安子說的一番話,連太後也不能自由了,遂口答道:“你去便去,但是要秘密,倘被王大臣知道,又要彈劾,連我也不能袒護。
”小安子聞太後應允,遂叩首謝恩。
太後又叮咛一番,小安子終不以為然。
即辭了太後,于同治八年六月出京,乘坐太平船二隻,一路浩浩蕩蕩,船頭懸着龍鳳大旗,空中飄舞。
你想小安子這出京,那班州府縣官,都知道他是太後寵監,又是欽差,哪個不巴結他呢?偏偏就有個對頭,把他性命亡去了。
一日,小安子正行至山東,山東巡撫丁寶桢正在簽押房閱卷,忽接到德州遞來一角詳文,報稱欽差安得海過境,應否責令地方供奉。
寶桢道:“安得海是個太監,如何敢出都門,莫非朝廷忘了祖制麼?”遂拟定奏稿,委幕友抄就,派得力人員,加六百裡馳驿,趕到京中,先到恭親王府,托他代遞。
恭親王素惡小安子,接丁撫台奏章,見小安子擅威作福,遂立刻入宮,去見太後。
适值西太後在園觀劇,不及與聞,恭王便禀知慈安太後,将丁撫台奏章遞上。
慈安太後一看,便道:“小安子應該正法,必須與西太後商量。
”恭王道:“安得海違背祖制,擅出都門,罪在不赦,饬丁寶桢捕拿正法為是。
”慈安太後道:“既如此,饬軍機處拟旨,頒發山東。
”恭王拟好,令太監取過筆硯,寫了數行,慈安太後用過禦印,恭王取出,即交原人帶回。
丁撫台接了密谕,饬總兵王正起率兵往捕,馳至太安,方趕上坐船,王總兵喝令住船。
水手毫不在意,以為不是叫他住船,仍順風行船。
王總兵即在河邊,雇了民船,飛棹趕上,一齊跳入安得海船中。
安得海聞知,大喝道:“哪裡來的強盜,敢入我船?”王總兵道:“奉旨拿安得海。
”安得海大笑道:“我奉旨南下督辦龍衣,并沒犯法,何故拿我?你有什麼廷寄?” 王總兵道:“聖旨也有假的麼?”便令兵士鎖拿。
安得海發怒道:“當今皇上也不敢拿我,你要尋死不成?”兵士被喝,不敢動手。
王總兵兩目圓睜,親自動手,先揮去他的藍翎大帽,然後将安得海扯倒,令兵士把他鎖住。
兵士見主将動手,遂一齊動手,将他捆住。
船上之人全行拿下,水手實時放回。
丁撫台正候消息,過兩日,王總兵已将安得海解到,立即在見,談了數言,即傳令兩旁出坐大堂。
兵士帶上安得海。
安得海仍然大言不慚,說道:“丁寶桢,你安老爺從不犯法,你真是混帳!”丁撫台也不與駁辯,離座将密谕宣讀,至“就地正法”四字,安得海才有些懼怕,心中總疑沒有此事。
安得海央求丁撫台代為轉奏。
丁撫台道:“聖旨已說明,毋庸再請。
” 遂傳令綁出,将安得海首級斬了,其餘人犯全行收禁,請旨定奪。
旨下,令将随從太監一齊絞死,其餘男女戍的戍,放的放,當時發落停當。
慈禧太後這些事一毫不知,至案情了結,方傳到李蓮英耳中,轉告慈禧。
慈禧心中隻恨慈安太後不曾商議,欲窮水落右出。
經蓮英解勸,方才息怒。
蓮英遂補安得海缺,寵幸亦如安得海。
光陰似箭,又過一年。
天津地方又鬧一宗教案,經曾國藩和平解決,把起事的人正法十餘名,方免交戰釁。
不料了一事,又生一事。
兩江總督馬新贻被刺客張汶祥刺死,兇信到京,朝旨又調曾國藩複督兩江。
曾帥謝恩退出,于同治九年十月出京,沿途無事,至江甯接篆後,辦理刺馬案件。
清廷以江督被刺,事關重大,并命欽差鄭敦謹南下,會同審問。
令将各隊排列整齊,威嚴赫赫。
曾候同鄭欽差同升公座,兩旁兵役推張汶祥上堂,當面會訊。
曾、鄭二公先用威吓,後用刑訊。
張汶祥毫無實供,隻說刺死馬新贻可以洩忿,大事已了,願即受刑。
曾候問他何人主使,汶祥大呼道:“要刺馬新贻是我,要殺馬新贻也是我,好漢做事一身當,憑你處治便了。
”鄭欽差百般誘騙,終無實供。
再訊問,他說:“主使的人就是你。
”弄得曾、鄭二公無法可施。
隻得奏稱該犯實無主使,應處極刑。
朝旨準奏。
且說同治帝自即位以來,忽忽的是十年了,年紀已十七歲,在百姓人家,将要授室,何況早天子至尊。
滿蒙王公家有幾個待字的女兒,哪個不想嫁入宮中,做個淑房貴戚。
慈禧太後也隻有這個兒子,也想擇一佳婦,成就一對佳偶。
自同治八年起,就着禮、工二部預備大婚典禮,直至十年冬月,方才挑選幾個淑媛:一個是崇绮的女兒;一個是鳳秀的女兒,是富蔡氏:一個是崇齡的女兒,是赫舍裡氏;一個是賽尚阿的女兒,是阿魯特氏。
這幾個女子,才貌皆差不多。
慈禧太後已經選定,遂與慈安太後商量。
慈安太後道:“女子以德為主,才貌次之,未知四女中哪個德性好,堪為中宮。
”慈禧太後道:“聞四女中崇绮的女年紀最大,今年十九歲;鳳女年最少,今年才十四歲,太年輕了。
”慈安太後道:“皇後母儀天下,還是年長的好,年長也老成些。
”慈禧太後道:“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