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關燈
小
中
大
子,莫知所出。
曹爽、司馬懿并錄尚書事,受遺诏輔政。
魏大将軍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谧之謀,遷郭太後永甯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太傅司馬懿與爽有隙,稱疾不預政事。
曹爽驕奢無度。
時魏主芳谒高平明帝陵,爽與弟曹羲、曹訓、曹彥皆從。
懿與子司馬師、司馬昭謀誅之。
以太後令召司農桓範。
範欲應命,其子曰:“車駕在外,不如南出。
”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
”濟曰:“驽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範勸爽以天子詣許都,發四方兵自衛。
爽疑未決,自申夜至五鼓,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範哭曰:“曹子丹英雄,生汝兄弟,犭屯犢耳,何圖今日因汝滅族也?”子丹,曹真字也。
懿遂以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曹爽與何晏、鄧揚、桓範等謀逆,俱夷三族。
何晏以貌自喜,粉白不去身,雖被誅,而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風流之俗。
司馬懿既誅曹爽,自後大權悉歸司馬,魏主徒擁虛位而已。
及懿卒,以其子師為大将軍,錄尚書事,執魏國柄。
魏中書令李豐,及太常夏侯玄,與皇後之父光祿大夫張緝,謀殺司馬師,不克,師并殺之,遂廢其後張氏。
魏主芳意頗不平,而不敢發。
司馬師勒兵,廢魏主芳為齊王,遷之河内,在位十四年,後又二十一年卒。
師迎高貴鄉張公髦立之。
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将軍毋邱儉,起兵讨師。
時師新割目瘤,瘡甚,帶疾征之。
斬毋邱儉,夷其族。
欽子鴦勇甚,夜劫師營,追騎莫敢逼,遂降于吳。
及司馬師卒,弟昭自為大将軍,錄尚書事。
魏征東将軍諸葛誕起兵壽春讨昭,昭奉魏主髦征之。
誕求救于吳,吳使全怿、文欽等救之。
誕素與欽有隙,因斬欽。
欽二子文鴦、文虎,複歸司馬昭。
昭表為将軍,賜爵關内侯,使巡城下,人無固志,遂克之,斬誕,夷其三族。
魏主髦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召尚書王經等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自出讨之。
”經谏不聽,髦遂拔劍升辇,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
中護軍賈充入,與戰于南阙下。
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若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
今日之事,無用問也。
”濟即抽戈,前刺髦,殒于車下。
在位六年。
昭聞之大驚,自投于地。
昭叔太傅司馬孚奔往,枕其股而哭甚哀。
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昭入殿中,召群臣會議。
尚書仆射陳泰不至,昭使其舅尚書荀豈頁召之。
豈頁,彧之子也。
泰曰:“論者以泰方舅,今舅不如泰也。
”子弟逼之,乃入。
見昭悲恸,昭亦對之泣曰:“玄伯,卿何以處我?” 泰曰:“獨有斬賈充以謝天下耳。
”昭思久之,曰:“更思其次。
”泰曰:“泰惟有進于此者,不知其次。
”昭乃不複言,收王經及其家屬,付廷尉斬之。
經謝其母,母笑曰:“人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畢命,何恨之有。
”昭以成濟大逆不道,夷三族。
昭以皇後令,使其子中護軍司馬炎,迎常道鄉公璜于邺。
璜,燕王宇之子,操之孫也,更名奂,以為明帝嗣,立之。
時司馬昭遣鐘會、鄧艾等滅蜀漢,晉公馬昭進爵為王,司馬昭娶王肅女,生炎及攸。
以攸繼景王司馬師之後。
攸性孝友多才藝,清和平允,名過于炎,昭愛之。
昭欲以攸為世子,山濤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
”乃立炎為世子。
司馬昭卒,子炎嗣為相國晉公,遂廢魏主奂為陳留王,炎即皇帝位。
奂出舍于金墉城,司馬孚拜辭流涕,郗歔不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魏主奂在位五年,而被篡,至惠帝五年而善終,谥曰元帝,魏亡。
右魏起文帝丕,終元帝奂,凡五世,共四十六年。
炎既篡位,敢國号曰晉,至太康元年滅吳。
卻說吳自孫策開基,孫權繼統,赤壁破操,秭歸敗漢,而後見魏、漢二國稱帝,權亦稱帝,建國号曰吳。
追尊兄堅為武烈皇帝,兄策為長沙桓王。
遷都建業,使大将軍陸遜輔太子登守武昌;後登卒,以和為太子。
潘夫人有寵于吳主,權生少子亮,權愛之,遂廢和而立亮為太子。
權在位三十一年殂。
子亮立,以諸葛恪為太傅輔政。
魏司馬昭遣王昶、胡遵、毋邱儉三路擊吳。
諸葛恪與戰于徐塘,魏人敗走。
吳獲資器山積,振旅而還。
恪遂有輕敵之心,興兵伐魏,圍新城不克。
會大暑,病死者過半,衆大怨之。
恪引軍還建業,愈加嚴威,欲複興兵向青、徐。
侍中孫峻,因民怨衆怒構謀,吳主亮置酒,伏兵殺之。
以葦席裹屍投之石子岡,并夷三族。
恪,諸葛瑾之子也。
群臣共表奏峻為丞相大将軍,都督中外軍事。
峻驕矜淫暴,國人側目。
吳将軍孫儀等謀殺孫峻,不克,死者數十人。
時全公主與峻通,谮朱公主伺謀
曹爽、司馬懿并錄尚書事,受遺诏輔政。
魏大将軍曹爽用何晏、鄧揚、丁谧之謀,遷郭太後永甯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太傅司馬懿與爽有隙,稱疾不預政事。
曹爽驕奢無度。
時魏主芳谒高平明帝陵,爽與弟曹羲、曹訓、曹彥皆從。
懿與子司馬師、司馬昭謀誅之。
以太後令召司農桓範。
範欲應命,其子曰:“車駕在外,不如南出。
”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
”濟曰:“驽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範勸爽以天子詣許都,發四方兵自衛。
爽疑未決,自申夜至五鼓,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範哭曰:“曹子丹英雄,生汝兄弟,犭屯犢耳,何圖今日因汝滅族也?”子丹,曹真字也。
懿遂以太後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曹爽與何晏、鄧揚、桓範等謀逆,俱夷三族。
何晏以貌自喜,粉白不去身,雖被誅,而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遂成風流之俗。
司馬懿既誅曹爽,自後大權悉歸司馬,魏主徒擁虛位而已。
及懿卒,以其子師為大将軍,錄尚書事,執魏國柄。
魏中書令李豐,及太常夏侯玄,與皇後之父光祿大夫張緝,謀殺司馬師,不克,師并殺之,遂廢其後張氏。
魏主芳意頗不平,而不敢發。
司馬師勒兵,廢魏主芳為齊王,遷之河内,在位十四年,後又二十一年卒。
師迎高貴鄉張公髦立之。
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将軍毋邱儉,起兵讨師。
時師新割目瘤,瘡甚,帶疾征之。
斬毋邱儉,夷其族。
欽子鴦勇甚,夜劫師營,追騎莫敢逼,遂降于吳。
及司馬師卒,弟昭自為大将軍,錄尚書事。
魏征東将軍諸葛誕起兵壽春讨昭,昭奉魏主髦征之。
誕求救于吳,吳使全怿、文欽等救之。
誕素與欽有隙,因斬欽。
欽二子文鴦、文虎,複歸司馬昭。
昭表為将軍,賜爵關内侯,使巡城下,人無固志,遂克之,斬誕,夷其三族。
魏主髦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召尚書王經等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自出讨之。
”經谏不聽,髦遂拔劍升辇,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
中護軍賈充入,與戰于南阙下。
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若何?”充曰:“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
今日之事,無用問也。
”濟即抽戈,前刺髦,殒于車下。
在位六年。
昭聞之大驚,自投于地。
昭叔太傅司馬孚奔往,枕其股而哭甚哀。
曰:“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昭入殿中,召群臣會議。
尚書仆射陳泰不至,昭使其舅尚書荀豈頁召之。
豈頁,彧之子也。
泰曰:“論者以泰方舅,今舅不如泰也。
”子弟逼之,乃入。
見昭悲恸,昭亦對之泣曰:“玄伯,卿何以處我?” 泰曰:“獨有斬賈充以謝天下耳。
”昭思久之,曰:“更思其次。
”泰曰:“泰惟有進于此者,不知其次。
”昭乃不複言,收王經及其家屬,付廷尉斬之。
經謝其母,母笑曰:“人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畢命,何恨之有。
”昭以成濟大逆不道,夷三族。
昭以皇後令,使其子中護軍司馬炎,迎常道鄉公璜于邺。
璜,燕王宇之子,操之孫也,更名奂,以為明帝嗣,立之。
時司馬昭遣鐘會、鄧艾等滅蜀漢,晉公馬昭進爵為王,司馬昭娶王肅女,生炎及攸。
以攸繼景王司馬師之後。
攸性孝友多才藝,清和平允,名過于炎,昭愛之。
昭欲以攸為世子,山濤曰:“廢長立少,違禮不祥。
”乃立炎為世子。
司馬昭卒,子炎嗣為相國晉公,遂廢魏主奂為陳留王,炎即皇帝位。
奂出舍于金墉城,司馬孚拜辭流涕,郗歔不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魏主奂在位五年,而被篡,至惠帝五年而善終,谥曰元帝,魏亡。
右魏起文帝丕,終元帝奂,凡五世,共四十六年。
炎既篡位,敢國号曰晉,至太康元年滅吳。
卻說吳自孫策開基,孫權繼統,赤壁破操,秭歸敗漢,而後見魏、漢二國稱帝,權亦稱帝,建國号曰吳。
追尊兄堅為武烈皇帝,兄策為長沙桓王。
遷都建業,使大将軍陸遜輔太子登守武昌;後登卒,以和為太子。
潘夫人有寵于吳主,權生少子亮,權愛之,遂廢和而立亮為太子。
權在位三十一年殂。
子亮立,以諸葛恪為太傅輔政。
魏司馬昭遣王昶、胡遵、毋邱儉三路擊吳。
諸葛恪與戰于徐塘,魏人敗走。
吳獲資器山積,振旅而還。
恪遂有輕敵之心,興兵伐魏,圍新城不克。
會大暑,病死者過半,衆大怨之。
恪引軍還建業,愈加嚴威,欲複興兵向青、徐。
侍中孫峻,因民怨衆怒構謀,吳主亮置酒,伏兵殺之。
以葦席裹屍投之石子岡,并夷三族。
恪,諸葛瑾之子也。
群臣共表奏峻為丞相大将軍,都督中外軍事。
峻驕矜淫暴,國人側目。
吳将軍孫儀等謀殺孫峻,不克,死者數十人。
時全公主與峻通,谮朱公主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