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同一笑 到頭萬事俱空
關燈
小
中
大
後遠遠随行。
虛竹要想問問靈鹫宮中情形,竟不得其便。
一行人徑向西行,走了五日,途中遇到了朱天部的哨騎。
餘婆婆發出訊号,那哨騎回去報信,不久朱天部諸女飛騎到來,一色都是紫衫,先向童姥遺體哭拜,然後參見新主人。
朱天部的首領姓石,三十來歲年紀,虛竹便叫她“石嫂”。
他生怕衆女起疑,言辭間便不敢客氣,隻淡淡地安慰了幾句,說她們途中辛苦。
衆女大喜,一齊拜謝。
虛竹不敢提什麼“大家平輩稱呼”之言,隻說不喜聽人叫他“尊主”,叫聲“主人”,也就是了。
衆女躬身凜遵。
如此連日西行,昊天部、朱天部派出去的聯絡遊騎将赤天、陽天、玄天、幽天、鸾天五部衆女都召了來,隻成天部在極西之處搜尋童姥,未得音訊。
靈鹫宮中并無一個男子,虛竹處身數百名女子之間,大感尴尬。
幸好衆女對他十分恭敬,若非虛竹出口相問,誰也不敢向他說一句話,倒讓他免了許多為難。
這一日正趕路間,突然一名綠衣女子飛騎奔回,是陽天部在前探路的哨騎,搖動綠旗,示意前途出現了變故。
她奔到本部首領之前,急語禀告。
陽天部的首領是個二十來歲的姑娘,名叫符敏儀,聽罷禀報,立即縱下駱駝,快步走到虛竹身前,說道:“啟禀主人:屬下哨騎探得,本宮舊屬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一衆奴才,乘老尊主有難,居然大膽作反,正在攻打本峰。
鈞天部嚴守上峰道路,一衆妖人無法得逞,隻鈞天部派下峰來求救的姊妹卻給衆妖人傷了。
” 衆洞主、島主起事造反之事,虛竹早就知道,本來猜想他們捉拿不到童姥,不平道人命喪己手,烏老大重傷後生死未蔔,既沒了有力之人領頭,大家勢必知難而退,各自散了,不料事隔四月,仍聚集在一起,而且去攻打缥缈峰。
他自幼生長于少林寺,從來不出山門,諸般人情世故,半分不通,遇上這件大事,當真不知如何應付,沉吟道:“這個……這個……” 隻聽得馬蹄聲響,又有兩乘馬奔來,前面的是陽天部另一哨騎,後面馬背上橫卧一個黃衫女子,滿身是血,左臂也給人斬斷了。
符敏儀神色悲憤,說道:“主人,這是鈞天部的副首領程姊妹,隻怕性命難保。
”那姓程的女子已暈了過去,衆女忙替她止血施救,眼見她氣息微弱,命在頃刻。
虛竹見了她的傷勢,想起聰辯先生蘇星河曾教過他這門治傷之法,當即催駝近前,左手中指連彈,已封閉了那女子斷臂處的穴道,血流立止。
第六次彈指時,使的是童姥所教的一招“星丸跳擲”,一股北冥真氣射入她臂根“中府穴”中。
那女子“啊”的一聲大叫,醒了轉來,叫道:“衆姊妹,快,快,快去缥缈峰接應,咱們……咱們擋不住了!” 虛竹使這淩空彈指之法,倒不是故意炫耀神技,隻是對方是個花信年華的女子,他雖已不是和尚,仍謹守佛門子弟遠避婦女的戒律,不敢伸手和她身子相觸,不料數彈之下,應驗如神。
他此刻身集童姥、無崖子、李秋水逍遙派三大名家的内力,實已非同小可。
諸部群女遵從童姥之命,奉虛竹為新主人,然見他年紀既輕,言行又頗有點呆頭呆腦,傻裡傻氣,内心實不如何敬服,何況靈鹫宮中諸女十之八九是吃過男人大虧的,不是為男人始亂終棄,便是給仇家害得家破人亡,在童姥乖戾陰狠的脾氣薰陶之下,一向視男人有如毒蛇猛獸。
此刻見他一出手便是靈鹫宮本門功夫,功力之純,竟似尚在老尊主之上。
衆女震驚之餘,齊聲歡呼,不約而同地拜伏在地。
虛竹驚道:“這算什麼?快快請起,請起。
” 有人向那姓程女子告知:“尊主已然仙去,這位青年既是尊主恩人,又是她的傳人,乃本宮新主。
”那女子名叫程青霜,掙紮着下馬,對虛竹跪拜參見,說道:“謝尊主救命之恩,請……請……尊主相救峰上衆姊妹,大夥兒支撐了幾十天,寡不敵衆,實在已是危……危殆萬分。
”說了幾句話,伏在地下,連頭也擡不起來。
虛竹急道:“石嫂,你快扶她起來。
餘婆婆,你……你想咱們怎麼辦?” 餘婆和這位新主人同行了十來日,早知他忠厚老實,不通世務,便道:“啟禀主人,此刻去缥缈峰,尚有兩日行程,最好請主人命奴婢率領本部,立即趕去應援救急。
主人随後率衆而來。
主人大駕一到,衆妖人自然瓦解冰消,不足為患。
” 虛竹點了點頭,但似覺有點不妥,一時未置可否。
餘婆轉頭向符敏儀道:“符妹子,主人初顯身手,鎮懾群妖,身上法衣似乎未足以壯觀瞻。
你是本宮針神,便給主人趕制一襲法衣吧!”符敏儀道:“正是!妹子也正這麼想。
” 虛竹一怔,心想在這緊急當口,怎麼做起衣衫來了?當真是婦人之見。
但這些人确都是婦人,所見自均是“婦人之見”。
衆女眼光都望着虛竹,等他下令。
虛竹一低頭,見到身上那件僧袍破爛肮髒,四個月不洗,自己也覺奇臭難當。
他幼受師父教導,須時時念着五蘊皆空,不可貪愛衣食,因此對此事全未着心在意,此刻經餘婆一提,又見到屬下衆女衣飾華麗,不由得甚感慚愧,何況自己已經不是和尚,仍然穿着僧衣,大是不倫不類。
其實衆女既已奉他為主,哪裡還會笑他衣衫的美醜?各人群相注目,所看的也隻是他的神氣眼色、喜怒意欲,但虛竹自慚形穢,神色忸怩。
餘婆等了一會,又問:“主人,奴婢這就先行如何?” 虛竹道:“咱們一塊兒去吧,救人要緊。
我這件衣服實在太髒,待會我……我去洗洗,莫要讓你們聞着太臭……”一催駱駝,當先奔了出去。
衆女敵忾同仇,催動坐騎,跟着急馳。
駱駝最有長力,快跑之時,疾逾奔馬,衆人直奔出數十裡,這才覓地休息,生火做飯。
餘婆指着西北角上雲霧中的一個山峰,向虛竹道:“主人,這便是缥缈峰了。
這山峰終年雲封霧鎖,遠遠望去,若有若無,因此叫做缥缈峰。
”虛竹道:“看來還遠得很,咱們早到一刻好一刻,大夥兒乘夜趕路吧。
”衆女都應道:“是!多謝主人關懷鈞天部奴婢。
”用過飯後,騎上駱駝又行,到得缥缈峰腳下時,已是第二日黎明。
符敏儀雙手捧着一團五彩斑斓的物事,走到虛竹面前,躬身說道:“奴婢工夫粗陋,請主人賞穿。
”虛竹奇道:“那是什麼?”接過抖開一看,卻是件長袍,乃是以一條條錦緞縫綴而成,紅黃青紫綠黑各色錦緞條紋相間,華貴之中具見雅緻。
原來符敏儀在衆女的鬥篷上割下布料,替虛竹縫了一件袍子。
虛竹又驚又喜,說道:“符姑娘當真不愧稱為‘針神’,在駱駝急馳之際,居然做成了這樣一件美服。
”當即除下僧衣,将長袍披在身上,長短寬窄,無不貼身,袖口衣領之處,更鑲以灰色貂皮,那也是從衆女皮裘上割下來的。
虛竹相貌雖醜,這件華貴的袍子一上身,登時大顯精神,衆人盡皆喝彩。
虛竹神色忸怩,手足無措。
這時衆人已來到上峰的路口。
程青霜在途中已向衆女說知,她下峰之時,敵人已攻上了斷魂崖,缥缈峰上的十八天險已失十一,鈞天部群女死傷過半,情勢萬分兇險。
虛竹見峰下靜悄悄地沒半個人影,一片皚皚積雪之間,萌出青青小草,若非事先得知,哪想得到這一片甯靜之中,蘊藏着無窮殺機。
衆女憂形于色,挂念鈞天部諸姊妹的安危。
石嫂拔刀在手,大聲道:“‘缥缈九天’之中,八天部下峰,隻餘一部留守,賊子乘虛而來,無恥之極。
主人,請你下令,大夥兒沖上峰去,和群賊一決死戰!”神情甚為激昂。
餘婆卻道:“石家妹子且莫性急,敵人勢大,鈞天部全仗峰上十八處天險,這才支持了這許多時日。
咱們現今是在峰下,敵人反客為主,反占了居高臨下之勢……”石嫂道:“依你說卻又如何?”餘婆道:“咱們還是不動聲色,靜悄悄地上峰,讓敵人越遲知覺越好。
” 虛竹點頭道:“餘婆之言不錯。
”他既這樣說,誰也更無異言。
八部分列隊伍,悄無聲息地上山。
這一上峰,各人輕功強弱立時便顯了出來。
虛竹見餘婆、石嫂、符敏儀等幾個首領雖是女流,足下着實快捷,心想:“果然是強将手下無弱兵,師伯的部屬甚是了得。
” 一處處天險走将過去,但見每一處都有斷刀折劍、削樹碎石的痕迹,可以想見敵人通過之時,都曾經過一場場慘酷的戰鬥。
過斷魂崖、碎骨岩、百丈澗,來到接天橋時,隻見兩片峭壁之間的一條鐵索橋已為人用寶刀砍成兩截。
兩處峭壁相距幾達五丈,勢難飛渡。
群女相顧駭然,均想:“難道鈞天部的衆姊妹都殉難了?”衆女均知,接天橋是連通百丈澗和仙愁門兩處天險之間的必經要道,雖說是橋,其實隻一根鐵鍊,橫跨兩邊峭壁,下臨亂石嶙峋的深谷。
來到靈鹫宮之人,自然個個武功高超,踏索而過,原非難事。
這次程青霜下峰時,敵人尚隻攻到斷魂崖,距接天橋尚遠,但鈞天部早已有備,派人守禦鐵鍊,一等敵人攻到,便即開了鐵鍊中間的鐵鎖,鐵鍊分為兩截,這五丈闊的深谷說寬不寬,但要一躍而過,縱然輕功極高之人,也所難能。
這時衆女見鐵鍊為利刃所斷,多半敵人鬥然攻到,鈞天部諸女竟來不及開鎖分鍊。
石嫂将柳葉刀揮得呼呼風響,叫道:“餘婆婆,快想個法子,怎生過去才好。
”餘婆婆道:“嗯,怎麼過去,那倒不大容易……” 一言未畢,忽聽得對面山背後傳來“啊,啊”兩聲慘呼,乃是女子聲音。
群女熱血上湧,均知是鈞天部的姊妹遭了敵人毒手,恨不得插翅飛将過去,和敵人決一死戰,但盡管叽叽喳喳地大聲叫罵,悲歎議論不絕,卻沒法飛渡天險。
注: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煩惱,不能解脫:主要根源在于“三毒”(TriniAkusalamulani),也可譯作“三不善”,即“貪”(Ragah)、“嗔”(Dosah)、“癡”(Mohah)。
“貪”是欲望、貪得、各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欲求、愛念、對名利權力的追求等等;“嗔”是仇恨心、憎怨心,企望打擊、損害、傷害、殺傷别人的心理,讨厭别人,妒忌,幸災樂禍等等;“癡”是不了解、認識錯誤、妄想、幻覺、謬見,是“白癡”之“癡”而非“癡情”、“癡心”之“癡”。
佛家有時稱“非佛教徒”為“無知凡夫”,是出于一種慈悲心,認為他們不是應當敵視的“異教徒”,而隻是未聞佛法、不了解覺者真理、未懂得真正道理之人,亦即“癡”。
中國學者常出于對中文“癡”的理解,以為三毒之“癡”是指癡心、迷戀,其實是因中文之“癡”字而生誤會。
在佛教中,迷戀、執着、念念不忘、難以自解,有如段譽之對王語嫣,在“三毒”中屬于“貪”而不算“癡”。
但人有“癡心”、“情癡”,也即因“認識錯誤”、“不知真理”所緻,所以兩者分别不大。
中文中之“貪”,恒指非分之得而言;佛學中之“貪”,則包括合理的獲得在内,如考試合格、營業賺錢等等,相當于“獲得的欲求”。
佛教徒認為三毒中“癡”最難消除,因心中若無“癡”,即可有“正見”、“正思維”,對于“實相”有真正認識,能脫卻鈍根、中根而進入利根,能生“三善思”(出離、無恚、無害),由此而能生慧,能去貪、去嗔。
佛家之“癡”,佛經英文譯本中作delusion,ignorance,falsethinking,withouttherightunderstanding,withouttherightthoughts.去“嗔”不難,去“貪”甚難,若能去“癡”,即大徹大悟,真見佛道矣。
所以“不聞佛法”是人生“八難”之一,類似于生而聾、啞、盲。
虛竹要想問問靈鹫宮中情形,竟不得其便。
一行人徑向西行,走了五日,途中遇到了朱天部的哨騎。
餘婆婆發出訊号,那哨騎回去報信,不久朱天部諸女飛騎到來,一色都是紫衫,先向童姥遺體哭拜,然後參見新主人。
朱天部的首領姓石,三十來歲年紀,虛竹便叫她“石嫂”。
他生怕衆女起疑,言辭間便不敢客氣,隻淡淡地安慰了幾句,說她們途中辛苦。
衆女大喜,一齊拜謝。
虛竹不敢提什麼“大家平輩稱呼”之言,隻說不喜聽人叫他“尊主”,叫聲“主人”,也就是了。
衆女躬身凜遵。
如此連日西行,昊天部、朱天部派出去的聯絡遊騎将赤天、陽天、玄天、幽天、鸾天五部衆女都召了來,隻成天部在極西之處搜尋童姥,未得音訊。
靈鹫宮中并無一個男子,虛竹處身數百名女子之間,大感尴尬。
幸好衆女對他十分恭敬,若非虛竹出口相問,誰也不敢向他說一句話,倒讓他免了許多為難。
這一日正趕路間,突然一名綠衣女子飛騎奔回,是陽天部在前探路的哨騎,搖動綠旗,示意前途出現了變故。
她奔到本部首領之前,急語禀告。
陽天部的首領是個二十來歲的姑娘,名叫符敏儀,聽罷禀報,立即縱下駱駝,快步走到虛竹身前,說道:“啟禀主人:屬下哨騎探得,本宮舊屬三十六洞、七十二島一衆奴才,乘老尊主有難,居然大膽作反,正在攻打本峰。
鈞天部嚴守上峰道路,一衆妖人無法得逞,隻鈞天部派下峰來求救的姊妹卻給衆妖人傷了。
” 衆洞主、島主起事造反之事,虛竹早就知道,本來猜想他們捉拿不到童姥,不平道人命喪己手,烏老大重傷後生死未蔔,既沒了有力之人領頭,大家勢必知難而退,各自散了,不料事隔四月,仍聚集在一起,而且去攻打缥缈峰。
他自幼生長于少林寺,從來不出山門,諸般人情世故,半分不通,遇上這件大事,當真不知如何應付,沉吟道:“這個……這個……” 隻聽得馬蹄聲響,又有兩乘馬奔來,前面的是陽天部另一哨騎,後面馬背上橫卧一個黃衫女子,滿身是血,左臂也給人斬斷了。
符敏儀神色悲憤,說道:“主人,這是鈞天部的副首領程姊妹,隻怕性命難保。
”那姓程的女子已暈了過去,衆女忙替她止血施救,眼見她氣息微弱,命在頃刻。
虛竹見了她的傷勢,想起聰辯先生蘇星河曾教過他這門治傷之法,當即催駝近前,左手中指連彈,已封閉了那女子斷臂處的穴道,血流立止。
第六次彈指時,使的是童姥所教的一招“星丸跳擲”,一股北冥真氣射入她臂根“中府穴”中。
那女子“啊”的一聲大叫,醒了轉來,叫道:“衆姊妹,快,快,快去缥缈峰接應,咱們……咱們擋不住了!” 虛竹使這淩空彈指之法,倒不是故意炫耀神技,隻是對方是個花信年華的女子,他雖已不是和尚,仍謹守佛門子弟遠避婦女的戒律,不敢伸手和她身子相觸,不料數彈之下,應驗如神。
他此刻身集童姥、無崖子、李秋水逍遙派三大名家的内力,實已非同小可。
諸部群女遵從童姥之命,奉虛竹為新主人,然見他年紀既輕,言行又頗有點呆頭呆腦,傻裡傻氣,内心實不如何敬服,何況靈鹫宮中諸女十之八九是吃過男人大虧的,不是為男人始亂終棄,便是給仇家害得家破人亡,在童姥乖戾陰狠的脾氣薰陶之下,一向視男人有如毒蛇猛獸。
此刻見他一出手便是靈鹫宮本門功夫,功力之純,竟似尚在老尊主之上。
衆女震驚之餘,齊聲歡呼,不約而同地拜伏在地。
虛竹驚道:“這算什麼?快快請起,請起。
” 有人向那姓程女子告知:“尊主已然仙去,這位青年既是尊主恩人,又是她的傳人,乃本宮新主。
”那女子名叫程青霜,掙紮着下馬,對虛竹跪拜參見,說道:“謝尊主救命之恩,請……請……尊主相救峰上衆姊妹,大夥兒支撐了幾十天,寡不敵衆,實在已是危……危殆萬分。
”說了幾句話,伏在地下,連頭也擡不起來。
虛竹急道:“石嫂,你快扶她起來。
餘婆婆,你……你想咱們怎麼辦?” 餘婆和這位新主人同行了十來日,早知他忠厚老實,不通世務,便道:“啟禀主人,此刻去缥缈峰,尚有兩日行程,最好請主人命奴婢率領本部,立即趕去應援救急。
主人随後率衆而來。
主人大駕一到,衆妖人自然瓦解冰消,不足為患。
” 虛竹點了點頭,但似覺有點不妥,一時未置可否。
餘婆轉頭向符敏儀道:“符妹子,主人初顯身手,鎮懾群妖,身上法衣似乎未足以壯觀瞻。
你是本宮針神,便給主人趕制一襲法衣吧!”符敏儀道:“正是!妹子也正這麼想。
” 虛竹一怔,心想在這緊急當口,怎麼做起衣衫來了?當真是婦人之見。
但這些人确都是婦人,所見自均是“婦人之見”。
衆女眼光都望着虛竹,等他下令。
虛竹一低頭,見到身上那件僧袍破爛肮髒,四個月不洗,自己也覺奇臭難當。
他幼受師父教導,須時時念着五蘊皆空,不可貪愛衣食,因此對此事全未着心在意,此刻經餘婆一提,又見到屬下衆女衣飾華麗,不由得甚感慚愧,何況自己已經不是和尚,仍然穿着僧衣,大是不倫不類。
其實衆女既已奉他為主,哪裡還會笑他衣衫的美醜?各人群相注目,所看的也隻是他的神氣眼色、喜怒意欲,但虛竹自慚形穢,神色忸怩。
餘婆等了一會,又問:“主人,奴婢這就先行如何?” 虛竹道:“咱們一塊兒去吧,救人要緊。
我這件衣服實在太髒,待會我……我去洗洗,莫要讓你們聞着太臭……”一催駱駝,當先奔了出去。
衆女敵忾同仇,催動坐騎,跟着急馳。
駱駝最有長力,快跑之時,疾逾奔馬,衆人直奔出數十裡,這才覓地休息,生火做飯。
餘婆指着西北角上雲霧中的一個山峰,向虛竹道:“主人,這便是缥缈峰了。
這山峰終年雲封霧鎖,遠遠望去,若有若無,因此叫做缥缈峰。
”虛竹道:“看來還遠得很,咱們早到一刻好一刻,大夥兒乘夜趕路吧。
”衆女都應道:“是!多謝主人關懷鈞天部奴婢。
”用過飯後,騎上駱駝又行,到得缥缈峰腳下時,已是第二日黎明。
符敏儀雙手捧着一團五彩斑斓的物事,走到虛竹面前,躬身說道:“奴婢工夫粗陋,請主人賞穿。
”虛竹奇道:“那是什麼?”接過抖開一看,卻是件長袍,乃是以一條條錦緞縫綴而成,紅黃青紫綠黑各色錦緞條紋相間,華貴之中具見雅緻。
原來符敏儀在衆女的鬥篷上割下布料,替虛竹縫了一件袍子。
虛竹又驚又喜,說道:“符姑娘當真不愧稱為‘針神’,在駱駝急馳之際,居然做成了這樣一件美服。
”當即除下僧衣,将長袍披在身上,長短寬窄,無不貼身,袖口衣領之處,更鑲以灰色貂皮,那也是從衆女皮裘上割下來的。
虛竹相貌雖醜,這件華貴的袍子一上身,登時大顯精神,衆人盡皆喝彩。
虛竹神色忸怩,手足無措。
這時衆人已來到上峰的路口。
程青霜在途中已向衆女說知,她下峰之時,敵人已攻上了斷魂崖,缥缈峰上的十八天險已失十一,鈞天部群女死傷過半,情勢萬分兇險。
虛竹見峰下靜悄悄地沒半個人影,一片皚皚積雪之間,萌出青青小草,若非事先得知,哪想得到這一片甯靜之中,蘊藏着無窮殺機。
衆女憂形于色,挂念鈞天部諸姊妹的安危。
石嫂拔刀在手,大聲道:“‘缥缈九天’之中,八天部下峰,隻餘一部留守,賊子乘虛而來,無恥之極。
主人,請你下令,大夥兒沖上峰去,和群賊一決死戰!”神情甚為激昂。
餘婆卻道:“石家妹子且莫性急,敵人勢大,鈞天部全仗峰上十八處天險,這才支持了這許多時日。
咱們現今是在峰下,敵人反客為主,反占了居高臨下之勢……”石嫂道:“依你說卻又如何?”餘婆道:“咱們還是不動聲色,靜悄悄地上峰,讓敵人越遲知覺越好。
” 虛竹點頭道:“餘婆之言不錯。
”他既這樣說,誰也更無異言。
八部分列隊伍,悄無聲息地上山。
這一上峰,各人輕功強弱立時便顯了出來。
虛竹見餘婆、石嫂、符敏儀等幾個首領雖是女流,足下着實快捷,心想:“果然是強将手下無弱兵,師伯的部屬甚是了得。
” 一處處天險走将過去,但見每一處都有斷刀折劍、削樹碎石的痕迹,可以想見敵人通過之時,都曾經過一場場慘酷的戰鬥。
過斷魂崖、碎骨岩、百丈澗,來到接天橋時,隻見兩片峭壁之間的一條鐵索橋已為人用寶刀砍成兩截。
兩處峭壁相距幾達五丈,勢難飛渡。
群女相顧駭然,均想:“難道鈞天部的衆姊妹都殉難了?”衆女均知,接天橋是連通百丈澗和仙愁門兩處天險之間的必經要道,雖說是橋,其實隻一根鐵鍊,橫跨兩邊峭壁,下臨亂石嶙峋的深谷。
來到靈鹫宮之人,自然個個武功高超,踏索而過,原非難事。
這次程青霜下峰時,敵人尚隻攻到斷魂崖,距接天橋尚遠,但鈞天部早已有備,派人守禦鐵鍊,一等敵人攻到,便即開了鐵鍊中間的鐵鎖,鐵鍊分為兩截,這五丈闊的深谷說寬不寬,但要一躍而過,縱然輕功極高之人,也所難能。
這時衆女見鐵鍊為利刃所斷,多半敵人鬥然攻到,鈞天部諸女竟來不及開鎖分鍊。
石嫂将柳葉刀揮得呼呼風響,叫道:“餘婆婆,快想個法子,怎生過去才好。
”餘婆婆道:“嗯,怎麼過去,那倒不大容易……” 一言未畢,忽聽得對面山背後傳來“啊,啊”兩聲慘呼,乃是女子聲音。
群女熱血上湧,均知是鈞天部的姊妹遭了敵人毒手,恨不得插翅飛将過去,和敵人決一死戰,但盡管叽叽喳喳地大聲叫罵,悲歎議論不絕,卻沒法飛渡天險。
注: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煩惱,不能解脫:主要根源在于“三毒”(TriniAkusalamulani),也可譯作“三不善”,即“貪”(Ragah)、“嗔”(Dosah)、“癡”(Mohah)。
“貪”是欲望、貪得、各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欲求、愛念、對名利權力的追求等等;“嗔”是仇恨心、憎怨心,企望打擊、損害、傷害、殺傷别人的心理,讨厭别人,妒忌,幸災樂禍等等;“癡”是不了解、認識錯誤、妄想、幻覺、謬見,是“白癡”之“癡”而非“癡情”、“癡心”之“癡”。
佛家有時稱“非佛教徒”為“無知凡夫”,是出于一種慈悲心,認為他們不是應當敵視的“異教徒”,而隻是未聞佛法、不了解覺者真理、未懂得真正道理之人,亦即“癡”。
中國學者常出于對中文“癡”的理解,以為三毒之“癡”是指癡心、迷戀,其實是因中文之“癡”字而生誤會。
在佛教中,迷戀、執着、念念不忘、難以自解,有如段譽之對王語嫣,在“三毒”中屬于“貪”而不算“癡”。
但人有“癡心”、“情癡”,也即因“認識錯誤”、“不知真理”所緻,所以兩者分别不大。
中文中之“貪”,恒指非分之得而言;佛學中之“貪”,則包括合理的獲得在内,如考試合格、營業賺錢等等,相當于“獲得的欲求”。
佛教徒認為三毒中“癡”最難消除,因心中若無“癡”,即可有“正見”、“正思維”,對于“實相”有真正認識,能脫卻鈍根、中根而進入利根,能生“三善思”(出離、無恚、無害),由此而能生慧,能去貪、去嗔。
佛家之“癡”,佛經英文譯本中作delusion,ignorance,falsethinking,withouttherightunderstanding,withouttherightthoughts.去“嗔”不難,去“貪”甚難,若能去“癡”,即大徹大悟,真見佛道矣。
所以“不聞佛法”是人生“八難”之一,類似于生而聾、啞、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