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今分明。

    亦為至今,為佛弟子受行。

     一切天亦人,恭敬叉手行禮迦葉贊畢。

    天神鬼龍。

    帝王黎民。

    皆禮佛足。

    衆禮訖畢。

    足還入棺。

    天人鬼龍。

    見足還沒。

    逾為哽噎。

    同時悲哭。

    哭畢迦葉與諸比丘,更相吊唁。

    逝心理家。

    放火蛇維。

    天散華香。

    皆雲當奈衆生為窮乎。

    佛光徹照第七梵天。

    十方幽隐。

    陰冥之處。

    生不相見。

    得佛光影。

    一時炳然。

    欣面談曰:斯何明也。

    諸理家商。

    佛肌肉荊即以香乳。

    澆火令滅。

    熟洗舍利。

    盛以金■。

    佛内外衣。

    續在如故。

    所纏身劫波育為燋荊取舍利■。

    著金床上。

    以還入宮。

    頓止正殿。

    天人散華伎樂。

    繞城步步燃燈。

    燈滿十二裡地。

    阿難語阿那律。

    謝諸天龍。

    且各還居。

    天龍鬼神。

    各流淚雲:亡三界之日月。

    世為長衰。

    臨喪之絕當能幾間。

    急逐吾等令去何為。

    答曰:民衆擾擾。

    欲上華香。

    且宜暫還。

    以展民心。

    帝釋問阿那律。

    何日當興世尊宗廟乎。

    阿那律問阿難。

    阿難曰:卻後九十日。

    當於四交道中立刹興廟。

    諸天鹹曰:待九十日。

    将有緣乎。

    阿那律曰:四輩弟子。

    其在遠者,必當奔赴。

    以副其望也。

    諸天同時。

    頭面著地。

    帝釋處前。

    諸天翼從。

    繞殿三匝。

    悲哭而去比丘二萬。

    留衛舍利。

    又謝國王。

    且自還宮。

    及群臣稽首于地悲哭。

    繞殿三匝還宮。

    敕諸夫人采女。

    皆令奉戒畢九十日。

    逝心理家齊肅亦爾。

    四遠皆聞佛以滅度。

    鸠夷國四輩弟子。

    皆赍華香。

    悲哭塞路繞殿三匝。

    稽首于地。

    頓跄哀恸呼當奈何。

    千裡内王。

    皆從太子。

    千裡外者,遣其太子。

    率從臣民。

    皆詣佛所。

    繞殿哀恸華香供養。

    先至先退。

    後至後退。

    諸比丘俱問阿難。

    葬法雲何。

    答曰當東出。

    去城三十裡。

    彼土有鄉。

    鄉名衛緻。

    有四衢峙刹立廟。

    以玉作墼。

    墼之縱廣其方三尺。

    塔縱廣丈五尺矣。

    舍利金■。

    正著中央。

    興塔樹刹。

    高懸缯幡。

    燒香燃燈。

    淨掃散華。

    十二部樂。

    朝夕供養。

    逝心理家。

    當共成塔。

    釋梵鬼龍。

    王及臣民。

    送佛舍利。

    理家敬諾。

    如阿難教大迦葉及諸羅漢。

    與阿那律共議。

    斯三十萬衆。

    并王臣民。

    終當生兜術天上彌勒所。

    彌勒成佛,第一說經。

    九十六億比丘得羅漢。

    彌勒當為衆生說經雲:斯諸神通皆是釋迦文佛。

    時作塔者,懸缯燒香燃燈。

    執行佛戒。

    皆清信士清信女也。

    大迦葉與阿難及諸應真共議。

    鸠夷國王。

    壽終當趣何道。

    大迦葉言:斯王壽終。

    當生十二水微天上。

    後彌勒來下作佛時。

    當字須達。

    為彌勒興造宮殿。

    講受道堂。

    喻聞物精舍。

    孤獨聚園。

    衣食疾藥。

    供比丘僧。

    阿難問大迦葉。

    鸠夷國王。

    何以不於彌勒佛所取應真道。

    大迦葉曰:斯王欲心。

    未厭生老病死憂悲之苦故。

    不取應真道矣。

    迦葉語阿難。

    其有不厭生死患者,終不得道。

    阿難答曰:吾久厭之。

    何以不得道乎。

    大迦葉曰:爾但執戒。

    不惟内外身身之惡轉流生死但以食故。

    邊境八國。

    聞佛滅度。

    舍利在鸠夷國中。

    皆發兵來。

    索舍利分。

    鸠夷國王曰:佛在吾國。

    今者滅度。

    吾當供養。

    遠苦抂顧。

    舍利不可得。

    八王答曰:吾等叉手。

    索舍利分。

    了不與我必當以命抵取之耳天帝見八王共诤。

    欲得舍利還國供養。

    化為梵志。

    自名屯屈。

    叉手前曉八國王曰:聽吾一言:惟佛在時。

    諸王奉尊教常慈惠。

    夫為民主。

    無宜有诤。

    當行四等。

    分佛舍利。

    令諸國土。

    皆有宗廟。

    開民盲冥。

    令知有佛。

    以為宗緒使得景福。

    天神鬼龍諸王黎民。

    佥曰善哉屯屈。

    普施衆生福田也。

    共請屯屈作平八分。

    屯屈自以天上金■。

    中以石蜜塗裡成量舍利。

    各與一■。

    諸王得之。

    悲喜交集。

    皆以香華懸缯雜采燒香燃燈朝夕作樂屯屈長跪乞■中馀著蜜。

    舍利吾欲立廟。

    諸王惠之遂入■。

    道士名曰桓違。

    從王索舍利。

    王曰已分不可複得唯有焦炭。

    便自往齲道士取炭。

    香華供養複有遮迦竭人。

    來索舍利。

    曰已分唯有馀灰。

    可自往取即複取灰。

    奉九十日大迦葉。

    阿那律。

    迦旃延共議。

    阿難随佛最久於佛獨親。

    佛所教化。

    施為弘摸。

    阿難貫心無微不照。

    可受阿難法律。

    委曲載之竹帛比丘僧議。

    阿難白衣。

    恐有貪心。

    隐藏妙語。

    不肯盡宣。

    比丘僧曰:當詭取之設一高座處。

    諸聖上會。

    以比丘僧。

    以慈诘問三上下。

    因問經要。

    可得誠實。

    鸠夷國王。

    立佛宗廟。

    精房禅室。

    凡有三千。

    諸比丘處其中。

    誦經坐禅。

    王遣大臣。

    臣名摩南。

    将兵三千。

    宿衛佛廟。

    大迦葉與阿那律。

    共報比丘僧。

    佛經結律。

    名四阿含。

    阿難從佛。

    獨為親密。

    佛以衆生淫泆無度。

    作一阿含。

    兇怒悖逆。

    作一阿含。

    愚冥遠正作一阿含。

    不孝二親。

    遠賢不宗受佛恩。

    不惟上報。

    作一阿含。

    沙門衆曰:唯阿難知夫。

    四阿含。

    當由阿難出。

    大迦葉曰:阿難白衣。

    恐有貪意。

    不盡出經。

    衆比丘曰:可以前事诘責阿難。

    當上阿難著于高床。

    諸賢者衆自下問經。

    佥曰善哉誠合大宜直事沙門即會聖衆。

    逐阿難出。

    聖衆皆坐。

    複命阿難令疾進。

    進為聖衆稽首作禮。

    得應真者,皆坐如舊。

    未得者皆起。

    直事沙門。

    令之昇坐中央高座。

    阿難辭曰:非吾座也。

    聖衆佥曰:以佛經故尊爾于彼從爾受佛之上法。

    阿難乃坐。

    賢衆問之。

    爾有七過。

    甯知之乎。

    世尊在時雲:閻浮提之内大樂。

    爾默然。

    為直事沙門呼阿難。

    阿難即對曰:佛為無上正真聖尊。

    将不得自在耶。

    當須吾言乎。

    設佛在世一劫之間。

    彌勒至尊。

    從得作佛聖衆默然阿難無懼。

    衆聖佥曰:且還複坐。

    知子宣法。

    與衆所聞正法同。

    不如斯三上。

    阿難複三下之。

    阿難複上言:伊焰摩須檀。

    伊焰摩須檀者,吾從佛聞諸比丘僧。

    聞阿難法言:伊焰摩須。

    檀吾從佛聞。

    鹹哽噎雲何。

    當奈此何。

    佛適處世而今更雲吾從佛聞說如是。

    天神鬼龍。

    帝王臣民。

    四輩弟子。

    莫不舉哀。

    大迦葉賢聖衆選羅漢得四十人。

    從阿難得四阿含。

    一阿含者六十疋素。

    寫經未竟。

    佛宗廟中。

    自然生四名樹。

    一樹字迦栴。

    一樹字迦比延。

    一樹字阿貨。

    一樹字尼拘類。

    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寫四阿含。

    自然生四神妙之樹。

    四阿含佛之道樹也。

    因相約束。

    受比丘僧。

    二百五十清淨明戒。

    比丘尼戒五百事。

    優婆塞戒有五。

    優婆夷戒有十。

    寫經竟諸比丘僧各行經戒。

    轉相教化千歲。

    千歲之中有持戒者,應在第四彌勒佛所。

    彌勒世尊,當為天說經法言:今之會衆。

    皆是釋迦文佛時持戒者,來曾斯上。

    彌勒佛言:爾曹勤心加於精進。

    行難備悉。

    多少持之。

    佛泥曰後。

    作八宗廟,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灰塔。

    經曰佛以四月八日生。

    八日棄國八日得道八日滅度。

    以沸星時。

    去家學道。

    以沸星時得道。

    以沸星時。

    般泥曰:草木複更華葉。

    舉國樹木皆更茂盛。

    佛般泥曰去。

    三界天中天。

    光明以滅。

    一切十方。

    皆自歸於佛。

     從佛般泥洹,到永興七年二月十一日,凡已八百八十七年馀,七月十有一日,至今丙戍歲,合為九百一十五年,是比丘康日所記也。

    又至慶曆六年丙戍歲。

    共計一千九百九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