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郁提大樂。

    醯連溪出金山大樂。

    閻浮利内地。

    所生五色如畫。

    人存其中生者大樂。

     佛告阿難。

    其有比丘比丘尼。

    持四法熟思正心不随心。

    外亦思善。

    中亦思善。

    心亦無所複貪樂。

    心不驚恐不複走。

    比丘比丘尼。

    其有持志意。

    如是四法。

    名四神足。

    欲不死一劫可得。

    魔時入阿難腹中。

    佛複告阿難。

    如是尚可。

    阿難複言:佛何以不般泥洌時足可般泥洌佛複言:閻浮利大樂。

    其有知是四神足者,當可在天地間一劫有馀。

    佛告阿難。

    如是者再三。

    阿難不應。

    四神足事。

    佛告阿難。

    若卻於樹下自思惟。

    佛起至醯連溪水邊樹下坐。

    魔來至佛所言:何以不般泥洌佛言咄弊魔。

    未可般泥洌須我四輩弟子黠慧得道。

    須我天上諸天世間人民逮及鬼神智慧得道。

    須我經法遍布天下。

    未可般泥洌魔知佛當般泥洌歡喜而去。

    佛坐自思惟。

    亦可放棄壽命。

    意欲放棄壽命。

    時天地大動。

    諸鬼神皆驚。

    阿難於樹下。

    驚起至佛所。

    前以頭面著佛足。

    卻在一面祝白佛。

    我於樹下坐。

    天地大動。

    我驚衣毛為起。

    我生不更是曹地動。

    佛為阿難。

    說天地動有八事。

    何等為八。

    地在水上。

    水在風上。

    風持水。

    如從地上望天。

    或時風動水。

    水動地。

    地因動。

    是為一動。

    有阿羅漢尊貴。

    自欲試威神。

    意欲令地動。

    因以手兩指案地。

    天地為大動。

    是為二動。

    中有天威神大。

    意欲動地。

    地即為大動。

    是為三動。

    佛為菩薩時。

    從第四兜術天來下。

    入母腹中。

    時天地為大動。

    菩薩從右脅生時。

    天地為大動。

    菩薩得道為佛時。

    天地為大動。

    佛起本經時。

    天地為大動。

    佛放棄壽命。

    天地為大動。

    佛告阿難。

    今佛卻後三月當般泥洌天地為當複大動。

    是為八動。

    阿難聞佛自期三月。

    即啼而問。

    得無以棄壽命。

    佛告阿難。

    是以棄壽命。

    阿難白佛言:我從佛聞口受。

    若比丘有是四法。

    名四神足。

    欲不死一劫可得。

    佛德過四神足。

    何以不止過一劫。

    佛告阿難。

    是若過是若所作。

    我再三告言:閻浮利内大樂。

    若徑默然不應。

    我見若頭角。

    若何以聽魔使得入若腹中。

    我今不得複止。

    卻後三月當般泥洌阿難即起。

    語諸比丘僧。

    佛卻後三月當般泥洌佛告阿難。

    皆聚會諸比丘,著大會堂中。

    阿難白言:比丘僧皆在大會堂中。

    佛即起到大會堂中。

    諸比丘皆起。

    為佛作禮。

    佛告諸比丘,天下無常堅固人。

    愛樂生死。

    不求度世道者,皆為癡。

    父母皆當别離。

    有憂哭之念。

    人轉相恩愛貪慕悲哀。

    天下無生不死者,我本經說。

    生者皆當死。

    死者複生。

    轉相憂哭。

    無休息時。

    須彌山尚崩壞。

    天上諸天亦死。

    作王者亦死。

    貧富貴賤下至畜生。

    無生不死者,莫怪佛卻後三月當般泥洌佛去亦當持經戒。

    在者亦當持經戒。

    趣至度世。

    不複生死。

    無複憂哭。

    佛經當使長久。

    佛去後天下賢者,當共持經戒。

    天下人自正心者,天上諸天。

    皆喜助人得福。

    佛經可讀可諷可學可持可思可正。

    心可端意可轉相教。

    有四事。

    端身端心端志端口。

    複有四事。

    欲怒者忍。

    惡念者棄。

    貪欲者棄。

    常當憂死。

    複有四事。

    心欲邪者莫聽。

    心欲淫者莫聽。

    思欲惡者莫聽。

    思欲豪貴莫聽。

    複有四事。

    心常當憂死。

    心所欲圖惡者莫聽。

    當撿心。

    心當随人。

    人莫随心。

    心者誤人。

    心殺身。

    心取羅漢。

    心取天。

    心取人。

    心取畜生蟲蟻鳥獸。

    心取地獄。

    心取餓鬼。

    作形貌者,皆心所為。

    壽命。

    三者相随。

    心最是師。

    命随心。

    壽随命。

    三者相随。

    今我作佛。

    為天上天下所敬。

    皆心所為。

    當念生死之痛。

    與家室别離。

    當念八事。

    思惟佛經。

    一者當棄妻子求度世道。

    不與世間诤無貪心。

    二者不得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吟嘯歌戲。

    三者不得殺生盜人财物思念淫泆。

    四者不得懷怒癡貪。

    五者不得嫉彼慢人。

    六者不得思念作惡加痛於人。

    七者無作恣态不得懈怠著卧存味飲食。

    八者當憂身生老病死。

    持是八事。

    自端心可與天下無诤。

    當趣度世道。

    諸比丘當思惟是八事本四痛。

    佛經可長久。

     佛從維耶梨國。

    呼阿難。

    去至拘鄰聚。

    阿難言諾。

    佛從維耶梨國出。

    回身視城。

    阿難即前問佛。

    佛不妄轉身視城。

    佛告阿難。

    我不妄轉身。

    夫作佛不得妄還向視。

    阿難言:佛還向視者何意。

    佛言:我今日壽竟。

    不複入是城。

    故還顧耳。

    随佛有一比丘。

    前問佛。

    於今不複還入是城中。

    佛言:我當般泥洌不複還見維耶梨國。

    當至華氏鄉土。

    佛至拘鄰聚。

    聚中有園。

    名屍舍洌佛皆呼諸比丘,今作心淨潔坐自思惟。

    知生中慧者使心端。

    心端者淫怒癡态三态皆解。

    其比丘自說以斷生死之根。

    得羅漢道。

    一心無所複憂。

    不複憂生死雖更苦得不生死之道。

    佛從拘鄰聚。

    呼阿難。

    去至揵梨聚。

    阿難言諾。

    佛與比丘僧。

    俱至揵梨聚。

    從揵梨聚。

    佛呼阿難。

    俱至金聚。

    與比丘僧俱。

    佛告諸比丘,其有比丘。

    淨心思心智心自思惟。

    其有智知經者,是慧心本。

    淫心怒心癡心皆滅去。

    三心清淨。

    欲得度世道不難。

    以得羅漢道。

    諸淫怒癡皆消滅去。

    當自說已棄是三事。

    不複作生死之法。

    佛從金聚。

    呼阿難。

    且複至授手聚。

    阿難言諾。

    即與諸比丘俱。

    至授手聚。

    佛告比丘。

    淨心思心智心。

    有淨心意者,心即生。

    智心即生。

    智心即生開解。

    不念淫。

    不念怒。

    不複癡。

    心乃開解。

    比丘自說言:我所求皆得。

    因見羅漢道。

    佛從授手聚。

    呼阿難。

    去至掩滿聚。

    阿難言諾。

    即與諸比丘俱。

    至掩滿聚。

    佛告諸比丘僧。

    淨心之法。

    思心智心。

    至無淫怒之态。

    得淨心之道。

    思心智心。

    即生思心之道。

    淨心智心。

    即開解智心之道。

    淨心思心即明。

    人有褺與染者作色。

    褺布淨潔。

    作色皆好。

    是褺淨故。

    比丘有是三心。

    淨心思心智心。

    淨心為屍大。

    思心為三摩提。

    智心為崩慢若。

    屍大心者,不淫不怒不貪。

    三摩提者,攝心令不走。

    崩慢若者,心無愛欲。

    持佛經戒。

    如人有褺布。

    褺布有垢。

    人欲染作色。

    以著染中。

    色不明。

    比丘不定在淨心思心智心。

    欲得道者難。

    坐心不解故。

    比丘心自解。

    坐思即見天上。

    具知人心所念。

    亦見地獄餓鬼畜生善惡所趣。

    如清水下有沙石。

    青黃白黑水中所有皆現。

    但水清故求度世道。

    如是心清淨。

    譬如溪水。

    濁下沙石不見。

    亦不知水深淺。

    比丘心不淨。

    不能得度世道。

    坐心濁故。

    佛從掩滿聚。

    呼阿難。

    俱至喜豫聚。

    阿難言諾。

    即與諸比丘俱。

    至喜豫聚。

    佛告比丘。

    若有淨心思心智心。

    師所教授。

    弟子當學。

    思師同不能入弟子心中。

    端弟子心。

    比丘當自淨。

    心端是心。

    心端則得度世道。

    當自說已得度世道。

    斷生死之根本。

    佛呼阿難。

    至華氏聚。

    阿難言諾。

    即與諸比丘俱。

    至華氏聚。

    佛告諸比丘,心有三垢。

    淫垢怒垢癡垢。

    持淨心卻淫垢。

    持思心卻怒垢。

    持慧心卻癡垢。

    比丘自說以得度世道。

    斷是生死啼哭憂思之本。

    佛複從華氏聚。

    呼阿難。

    俱至夫延城。

    阿難言諾。

    即與諸比丘俱。

    至夫延城北樹下坐。

    阿難坐邊樹下。

    精思内觀。

    地大動。

    阿難起至佛所。

    白佛言:地何以大動。

    佛言:地動有四因緣。

    一動者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