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光。
如摩尼照。
如木生火。
又如種子。
種之於地體化中。
芽苗莖葉備顯於外。
生白不白赤等雜色種種之花。
種種力味成熟。
所為種種差别。
同大地等資四大。
各随其種所生便異。
如是一識法界。
生於一切生死之身。
或黑或白或黃赤淳和瞋暴種種殊品。
賢護。
識無手足無支節言語。
由法界中念力強大。
衆生死時識棄此身識與念力為來生種。
即離於識不得法界。
離於法界亦不得識。
識與風大微妙念界。
受界法和合而遷。
賢護白佛言:若如是者,雲何世尊,說識無色。
佛言賢護。
色有二種。
一内二内謂眼識眼則為外。
如是耳識為内。
耳則為外。
鼻識為内。
鼻則為外。
舌識為内。
舌則為身識為内。
身則為外。
賢護。
如生盲人夢見美色。
手足面目形容姝麗。
便於夢中生大愛悅及睡覺已冥無所見夜盡晝明人衆聚會。
盲者遂說夢中樂事。
我見麗人姿容殊絕園觀華茂人百千。
嚴飾嬉戲肌膚光澤肩髆緊滿。
臂長而圓猶如象鼻。
我於夢中獲大快樂適心喜歎。
賢此生盲人未曾見物。
雲何夢中而能見色。
賢護白佛言:唯願開示。
佛告賢護。
夢中見者名眼所。
是慧分别非肉眼見。
其内眼所。
以念力故盲者夢中須臾而現。
複以念力覺而憶之。
之内色亦複如是, 複次賢護。
身死識遷,猶如種子棄在地中。
四大攝持。
苗莖枝葉漸次遷化。
識為念受不善等四法攝持。
棄身遷化亦複如是,賢護白佛言:世尊,雲何善不善法攝持於識。
佛言護。
譬如妙頗梨寶。
随所處物若黑若白。
寶色随物成白成黑。
善不善法攝持於識亦複如是随所攝持成善不善遷化受報。
賢護複白佛言:此身雲何禀受於識。
佛言賢護。
此識無積無亦無生長。
譬如牙生。
非種不變而生。
亦非種壞而生。
然牙生時種則變毀。
賢護。
於意雲其牙所在止於何處。
子耶枝耶。
莖柯葉耶。
止樹頭耶。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牙無所止如是賢護。
識之在身止無處所。
非眼非耳鼻舌身等。
種生牙時。
如識微覺。
乃至花結合時如識有受含。
開花發時至結果如識有身。
識之生身遍身支體。
求識所止莫得其所。
若除於身則不生。
如樹果熟。
堪為将來樹之種子。
非不熟者,如是報熟身死。
識種便現。
因識有因受有愛。
系著於愛便生於念。
識攝取念随善惡業。
與風大并知念父母。
因緣合對識便讬如人面影現之於鏡。
非淨非明面像不現。
鏡明面對影像乃現。
鏡中之像無受無念。
而随人屈伸俯仰。
開口談谑。
行來進止。
種種運動。
賢護。
影像現誰之力也。
賢護白佛言:是人力由有面故而有面影。
影像之色如面之色。
根具不具鹹悉如面。
佛言:面為影因。
鏡為影因緣和合故有影現。
由識因故。
有受想行及諸心所。
父母為緣。
因緣和合而有身現。
如彼鏡。
鏡中之影身去影滅。
身持影像。
或别現於水等之中。
識棄此身持善惡業。
遷受馀報亦如是,又如尼瞿陀烏昙婆等種子。
雖小能生大樹。
樹複生子。
子棄故樹。
更生新樹。
故樹久質力衰微。
味液銷竭乾枯腐朽。
如是諸小生類。
其識棄身乘己之業。
或受種種諸類大身又如大麥小麥烏麻菉豆及摩沙等。
種種子實皆以種故。
牙莖花實生長成熟。
如是由有識故随遷生類即便有覺。
由覺有受。
持善惡業受種種身。
又如蜂止花愛樂戀著。
唼吮花味以自養。
蜂棄此花更處馀花。
或棄香入臭。
或棄臭入香。
随其所在莫不自愛戀結貪著。
識亦如以福業故獲諸天身受勝樂果。
或棄天身。
以惡業故獲地獄報受衆苦果。
輪回遷轉為種種身識如郁金紅藍芬陀利等其子皆白。
破其子中不見牙花不見異色。
種之於地以水潤液。
便有等。
順時滋長花果敷榮。
或赤或白種種之色。
色與牙等不在子中。
然離於子皆不得生。
識身已,肉身容貌諸根諸入。
識中不見因緣和合。
識以妙視妙聞。
聲觸味法及以念入。
知已造善惡等業以取身報。
如蠶作繭。
自作自纏。
於中遷化識亦如是,識自生身還自纏裹。
自舍身更受馀報。
由有種故有色香味。
識棄舍身随其所遷。
諸根境界受及法界。
皆悉随之。
如意珠随其所在樂具皆随。
如日所在光明皆随。
識亦如是,随其所遷受覺與想。
及法界等悉随之。
識棄舍身攝一切性。
色因為身。
無骨肉身。
有諸根故。
有受妙念知取善惡。
知棗榴菴羅菴勒鼻螺渴豎劫必他等種種之果。
或辛或苦或酸或甜或鹹或澀。
味力各别消熟所資功不一。
及果壞已,味力随種遷化而生。
如是識種随其所遷。
受念善惡鹹悉随之。
知棄此受馀報身。
故名為識。
知善惡業知業随我。
知我持業遷化受報。
故名為識。
身之所為鹹悉之。
故名為識。
譬如風大。
無形可取無質可持。
以因緣故作諸事業。
表有風大持冷持熱。
香運臭搖振林木。
或鼓扇摧擊。
如是識無形質。
非視聽所齲以因緣故識相具顯。
由識持身知苦樂。
光色充盛行來進止。
言笑歡憂事業照著。
當知有識(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羅於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
如摩尼照。
如木生火。
又如種子。
種之於地體化中。
芽苗莖葉備顯於外。
生白不白赤等雜色種種之花。
種種力味成熟。
所為種種差别。
同大地等資四大。
各随其種所生便異。
如是一識法界。
生於一切生死之身。
或黑或白或黃赤淳和瞋暴種種殊品。
賢護。
識無手足無支節言語。
由法界中念力強大。
衆生死時識棄此身識與念力為來生種。
即離於識不得法界。
離於法界亦不得識。
識與風大微妙念界。
受界法和合而遷。
賢護白佛言:若如是者,雲何世尊,說識無色。
佛言賢護。
色有二種。
一内二内謂眼識眼則為外。
如是耳識為内。
耳則為外。
鼻識為内。
鼻則為外。
舌識為内。
舌則為身識為内。
身則為外。
賢護。
如生盲人夢見美色。
手足面目形容姝麗。
便於夢中生大愛悅及睡覺已冥無所見夜盡晝明人衆聚會。
盲者遂說夢中樂事。
我見麗人姿容殊絕園觀華茂人百千。
嚴飾嬉戲肌膚光澤肩髆緊滿。
臂長而圓猶如象鼻。
我於夢中獲大快樂適心喜歎。
賢此生盲人未曾見物。
雲何夢中而能見色。
賢護白佛言:唯願開示。
佛告賢護。
夢中見者名眼所。
是慧分别非肉眼見。
其内眼所。
以念力故盲者夢中須臾而現。
複以念力覺而憶之。
之内色亦複如是, 複次賢護。
身死識遷,猶如種子棄在地中。
四大攝持。
苗莖枝葉漸次遷化。
識為念受不善等四法攝持。
棄身遷化亦複如是,賢護白佛言:世尊,雲何善不善法攝持於識。
佛言護。
譬如妙頗梨寶。
随所處物若黑若白。
寶色随物成白成黑。
善不善法攝持於識亦複如是随所攝持成善不善遷化受報。
賢護複白佛言:此身雲何禀受於識。
佛言賢護。
此識無積無亦無生長。
譬如牙生。
非種不變而生。
亦非種壞而生。
然牙生時種則變毀。
賢護。
於意雲其牙所在止於何處。
子耶枝耶。
莖柯葉耶。
止樹頭耶。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牙無所止如是賢護。
識之在身止無處所。
非眼非耳鼻舌身等。
種生牙時。
如識微覺。
乃至花結合時如識有受含。
開花發時至結果如識有身。
識之生身遍身支體。
求識所止莫得其所。
若除於身則不生。
如樹果熟。
堪為将來樹之種子。
非不熟者,如是報熟身死。
識種便現。
因識有因受有愛。
系著於愛便生於念。
識攝取念随善惡業。
與風大并知念父母。
因緣合對識便讬如人面影現之於鏡。
非淨非明面像不現。
鏡明面對影像乃現。
鏡中之像無受無念。
而随人屈伸俯仰。
開口談谑。
行來進止。
種種運動。
賢護。
影像現誰之力也。
賢護白佛言:是人力由有面故而有面影。
影像之色如面之色。
根具不具鹹悉如面。
佛言:面為影因。
鏡為影因緣和合故有影現。
由識因故。
有受想行及諸心所。
父母為緣。
因緣和合而有身現。
如彼鏡。
鏡中之影身去影滅。
身持影像。
或别現於水等之中。
識棄此身持善惡業。
遷受馀報亦如是,又如尼瞿陀烏昙婆等種子。
雖小能生大樹。
樹複生子。
子棄故樹。
更生新樹。
故樹久質力衰微。
味液銷竭乾枯腐朽。
如是諸小生類。
其識棄身乘己之業。
或受種種諸類大身又如大麥小麥烏麻菉豆及摩沙等。
種種子實皆以種故。
牙莖花實生長成熟。
如是由有識故随遷生類即便有覺。
由覺有受。
持善惡業受種種身。
又如蜂止花愛樂戀著。
唼吮花味以自養。
蜂棄此花更處馀花。
或棄香入臭。
或棄臭入香。
随其所在莫不自愛戀結貪著。
識亦如以福業故獲諸天身受勝樂果。
或棄天身。
以惡業故獲地獄報受衆苦果。
輪回遷轉為種種身識如郁金紅藍芬陀利等其子皆白。
破其子中不見牙花不見異色。
種之於地以水潤液。
便有等。
順時滋長花果敷榮。
或赤或白種種之色。
色與牙等不在子中。
然離於子皆不得生。
識身已,肉身容貌諸根諸入。
識中不見因緣和合。
識以妙視妙聞。
聲觸味法及以念入。
知已造善惡等業以取身報。
如蠶作繭。
自作自纏。
於中遷化識亦如是,識自生身還自纏裹。
自舍身更受馀報。
由有種故有色香味。
識棄舍身随其所遷。
諸根境界受及法界。
皆悉随之。
如意珠随其所在樂具皆随。
如日所在光明皆随。
識亦如是,随其所遷受覺與想。
及法界等悉随之。
識棄舍身攝一切性。
色因為身。
無骨肉身。
有諸根故。
有受妙念知取善惡。
知棗榴菴羅菴勒鼻螺渴豎劫必他等種種之果。
或辛或苦或酸或甜或鹹或澀。
味力各别消熟所資功不一。
及果壞已,味力随種遷化而生。
如是識種随其所遷。
受念善惡鹹悉随之。
知棄此受馀報身。
故名為識。
知善惡業知業随我。
知我持業遷化受報。
故名為識。
身之所為鹹悉之。
故名為識。
譬如風大。
無形可取無質可持。
以因緣故作諸事業。
表有風大持冷持熱。
香運臭搖振林木。
或鼓扇摧擊。
如是識無形質。
非視聽所齲以因緣故識相具顯。
由識持身知苦樂。
光色充盛行來進止。
言笑歡憂事業照著。
當知有識(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羅於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