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武當山頂松柏長
關燈
小
中
大
年苦智座下的小弟子,恩師慘死的情景,數十年來深印心頭,此時見張君寶又是不得師傳而偷學武功,觸動前事,自是悲憤交集。
覺遠在藏經閣中管書,無書不讀,猛地裡記起這樁舊事,霎時間滿背全是冷汗,叫道:“方丈,這……這須怪不得君寶……” 無色禅師也知道這樁故實,忙上前合十行禮,說道:“師叔祖容禀:這對鐵羅漢,是本寺一位前輩高僧所制,鐵羅漢打出的少林拳,也即是本寺前輩高僧所傳。
張君寶所學少林拳法,其實并非自學,乃這位前輩高僧所授,隻不過并非親授而已。
” 那心禅堂老僧厲聲問道:“然則傳他少林拳的這位前輩高僧是誰?”無色道:“弟子不知。
但這對鐵羅漢确系自弟子手中傳出。
”那老僧厲聲又問:“當真是你親手傳給他的?”無色道:“那倒不是。
不過弟子并未跟他說明,不得照學鐵羅漢的功夫。
”那老僧道:“無論如何,張君寶總之是無師自學少林武功。
” 無色向天鳴方丈走近幾步,躬身說道:“弟子先前将本寺的一對舊傳鐵羅漢送給了郭靖郭大俠的二小姐,郭二小姐轉贈于本寺小弟子張君寶。
本寺嚴規,不可無師而自學本派武功。
張君寶從鐵羅漢學得了十來招羅漢拳,事先确然不得教導,不知此項規矩。
一切罪愆皆由弟子而生,弟子甘願領受重責,請方丈大師降罰。
張君寶這小子,請方丈恕了他不知之罪。
” 天鳴方丈沉吟半晌,道:“此事确是責在無色,但你也不是明知故犯,待會到達摩堂商議如何處分。
張君寶不告而自學武功,與其本師覺遠俱有過誤,亦當處分,齊去達摩堂議處。
” 達摩堂首座無相禅師喝道:“方丈大師法旨,命無色、覺遠、張君寶三人赴達摩堂議處。
”無色應道:“是!”無相又喝:“達摩堂衆弟子一齊上前,把覺遠與張君寶拿下了。
”達摩堂十八弟子登時搶出,将覺遠和張君寶四面八方團團圍住。
十八弟子占的方位甚大,連郭襄也圍在中間。
那心禅堂的老僧厲聲高喝:“羅漢堂衆弟子,何以不并力上前?”羅漢堂一百零八名弟子暴雷也似的應了聲:“是!”又在達摩堂十八弟子之外圍了三個圈子。
張君寶手足無措,顫聲道:“師父,我……我……”覺遠十年來和這徒兒相依為命,情若父子,深怕張君寶一遭擒住,就算僥幸不死,也必成了廢人。
但聽得無相禅師喝道:“還不動手,更待何時?”達摩堂十八弟子齊宣佛号,踏步而上。
覺遠不假思索,蓦地裡轉了個圈子,兩隻大鐵桶舞了開來,一股勁風逼得衆僧不能上前,跟着揮桶一抖,鐵桶中清水都潑了出來,側過雙桶,左邊鐵桶兜起郭襄,右邊鐵桶兜起張君寶。
他連轉七八個圈子,那對大鐵桶給他渾厚無比的内力使将開來,猶如流星錘一般,這股千斤之力,天下誰能擋得?達摩堂衆弟子紛紛閃避。
覺遠健步如飛,挑着張君寶和郭襄踏步下山而去。
衆僧人呐喊追趕,隻聽得鐵鍊拖地之聲漸去漸遠,追出七八裡後,鐵鍊聲半點也聽不到了。
少林寺的寺規極嚴,達摩堂首座既下令擒拿張君寶,衆僧人雖見追趕不上,還是鼓勇疾追。
時候一長,各僧腳力便分出了高下,輕功稍遜的漸漸落後。
追到天黑,領頭的隻剩下五名大弟子,眼前又出現了幾條岔路,也不知覺遠逃到了何方,此時便是追及,單隻五僧,也決非覺遠和張君寶之敵,隻得垂頭喪氣地回寺複命。
覺遠一擔挑了兩人,直奔出數十裡外,方才止步,見所到處是一座深山之中。
暮霭四合,歸鴉陣陣,覺遠内力雖強,這一陣舍命急馳,卻也筋疲力竭,再也無力将鐵桶卸下肩來。
張君寶與郭襄從桶中躍出,各人托起一隻鐵桶,從他肩頭卸下。
張君寶道:“師父,你歇一歇,我去尋些吃的。
”但在這荒野山地,哪裡有什麼吃的,張君寶去了半日,隻采得一大把草莓來。
三人胡亂吃了,倚石休息。
郭襄道:“大和尚,我瞧少林寺那呰和尚,除了你和無色禅師,都有點兒古裡古怪。
”覺遠“嗯”了一聲,并不答話。
郭襄道:“那個昆侖三聖何足道來到少林寺,寺中無人能敵,全仗你師徒二人将他打退,才保全了少林寺令譽。
他們不來謝你,反而惡狠狠地要捉拿張兄弟,這般不分是非黑白,當真好沒來由。
” 覺遠歎了口氣,道:“這事須也怪不得老方丈和無相師兄,少林寺這條寺規……”說到這裡,一口氣提不上來,咳嗽不止。
郭襄輕輕替他捶背,說道:“你累啦,且睡一忽兒,明兒慢慢再說不遲。
”覺遠歎了口氣,道:“不錯,我也真的累啦。
” 張君寶拾些枯柴,生了個火,烤幹郭襄和自己身上的衣服。
三人便在大樹之下睡了。
郭襄睡到半夜,忽聽得覺遠喃哺自語,似在念經,當即從矇昽中醒來,隻聽他念道:“……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
兩手支撐,一氣貫穿。
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郭襄心中一凜:“他念的并不是什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經啊。
什麼左重左虛、右重右虛,倒似是武學拳經。
” 隻聽他頓了一頓,又念道:“……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處,身便散亂,其病于腰腿求之……”郭襄聽到“其病于腰腿求之”這句話,心下更無疑惑,知他念的正是武學要旨,暗想:“這位大和尚全然不會武功,隻讀書成癡,凡書中所載,無不視為天經地義。
昔年在華山絕頂初次和他相逢,曾聽他言道,在古時傳下來的梵文《楞伽經》行縫之間,又有人以華文寫了一部《九陽真經》,他隻道這是強身健體之術,便依照經中所示修習。
他師徒倆不經旁人傳授,不知不覺間竟達到了天下一流高手的填界。
那日潇湘子打他一掌,他挺受一招,反使潇湘子身受重傷,如此神功,便爹爹和大哥哥也未必能夠。
今日他師徒倆令何足道悄然敗退,自又是這部《九陽真經》之功。
他口中喃喃念誦的,莫非便是此經?” 她想到此處,生怕岔亂了覺遠的神思,悄悄坐起,傾聽經文,暗自記憶,自忖:“倘若他念的真是《九陽真經》,奧妙精微,自非片刻之間能解。
我且記着,明兒再請他指教不遲。
”隻聽他念道:“……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
由己則滞,從人則活。
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
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郭襄聽到這裡,不自禁地搖頭,心中說道:“不對不對。
爹爹和媽媽常說,臨敵之際,須當制人而不可受制于人。
這大和尚可說錯了。
”隻聽覺遠又念道:“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已動。
勁似寬而非松,将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郭襄越聽越感迷惘,她自幼學的武功全是講究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處處搶快,着着争先。
覺遠這時所說的拳經功訣,卻說什麼“由己則滞,從人則活”,實與她平素所學大相徑庭,心想:“臨敵動手之時,雙方性命相搏,倘若我竟舍己從人,敵人要我東便東、要我西便西,那不是聽由挨打麼?” 又聽覺遠念道:“陰到極盛,便漸轉衰,少陽暗生,陰漸衰而陽漸盛,陰陽互補,互生互濟,少陽生于老陰,少陰生于老陽。
凡事不可極,極則變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郭襄忽有所悟:“我一拳擊出,到後來拳力已盡,再要加一分一厘也決不可得。
照覺遠大師所說,倒似拳力已盡之後,忽然又能生了出來,而且越生越強,這倒奇了。
他内功如此了得,難道竟是從這道理中生出來的?” 便這麼一遲疑,覺遠說的話便溜了過去,竟然聽而不聞,月光之下,忽見張君寶盤膝而坐,也在凝神傾聽,郭襄心道:“不管他說的對與不對,我隻管記着便是了。
這大和尚震傷潇湘子、氣走何足道,乃我親眼目睹。
他所說的武功法門,必定大有道理。
”便又用心暗記。
原來《楞伽經》初時在天竺流傳,其時天竺未
覺遠在藏經閣中管書,無書不讀,猛地裡記起這樁舊事,霎時間滿背全是冷汗,叫道:“方丈,這……這須怪不得君寶……” 無色禅師也知道這樁故實,忙上前合十行禮,說道:“師叔祖容禀:這對鐵羅漢,是本寺一位前輩高僧所制,鐵羅漢打出的少林拳,也即是本寺前輩高僧所傳。
張君寶所學少林拳法,其實并非自學,乃這位前輩高僧所授,隻不過并非親授而已。
” 那心禅堂老僧厲聲問道:“然則傳他少林拳的這位前輩高僧是誰?”無色道:“弟子不知。
但這對鐵羅漢确系自弟子手中傳出。
”那老僧厲聲又問:“當真是你親手傳給他的?”無色道:“那倒不是。
不過弟子并未跟他說明,不得照學鐵羅漢的功夫。
”那老僧道:“無論如何,張君寶總之是無師自學少林武功。
” 無色向天鳴方丈走近幾步,躬身說道:“弟子先前将本寺的一對舊傳鐵羅漢送給了郭靖郭大俠的二小姐,郭二小姐轉贈于本寺小弟子張君寶。
本寺嚴規,不可無師而自學本派武功。
張君寶從鐵羅漢學得了十來招羅漢拳,事先确然不得教導,不知此項規矩。
一切罪愆皆由弟子而生,弟子甘願領受重責,請方丈大師降罰。
張君寶這小子,請方丈恕了他不知之罪。
” 天鳴方丈沉吟半晌,道:“此事确是責在無色,但你也不是明知故犯,待會到達摩堂商議如何處分。
張君寶不告而自學武功,與其本師覺遠俱有過誤,亦當處分,齊去達摩堂議處。
” 達摩堂首座無相禅師喝道:“方丈大師法旨,命無色、覺遠、張君寶三人赴達摩堂議處。
”無色應道:“是!”無相又喝:“達摩堂衆弟子一齊上前,把覺遠與張君寶拿下了。
”達摩堂十八弟子登時搶出,将覺遠和張君寶四面八方團團圍住。
十八弟子占的方位甚大,連郭襄也圍在中間。
那心禅堂的老僧厲聲高喝:“羅漢堂衆弟子,何以不并力上前?”羅漢堂一百零八名弟子暴雷也似的應了聲:“是!”又在達摩堂十八弟子之外圍了三個圈子。
張君寶手足無措,顫聲道:“師父,我……我……”覺遠十年來和這徒兒相依為命,情若父子,深怕張君寶一遭擒住,就算僥幸不死,也必成了廢人。
但聽得無相禅師喝道:“還不動手,更待何時?”達摩堂十八弟子齊宣佛号,踏步而上。
覺遠不假思索,蓦地裡轉了個圈子,兩隻大鐵桶舞了開來,一股勁風逼得衆僧不能上前,跟着揮桶一抖,鐵桶中清水都潑了出來,側過雙桶,左邊鐵桶兜起郭襄,右邊鐵桶兜起張君寶。
他連轉七八個圈子,那對大鐵桶給他渾厚無比的内力使将開來,猶如流星錘一般,這股千斤之力,天下誰能擋得?達摩堂衆弟子紛紛閃避。
覺遠健步如飛,挑着張君寶和郭襄踏步下山而去。
衆僧人呐喊追趕,隻聽得鐵鍊拖地之聲漸去漸遠,追出七八裡後,鐵鍊聲半點也聽不到了。
少林寺的寺規極嚴,達摩堂首座既下令擒拿張君寶,衆僧人雖見追趕不上,還是鼓勇疾追。
時候一長,各僧腳力便分出了高下,輕功稍遜的漸漸落後。
追到天黑,領頭的隻剩下五名大弟子,眼前又出現了幾條岔路,也不知覺遠逃到了何方,此時便是追及,單隻五僧,也決非覺遠和張君寶之敵,隻得垂頭喪氣地回寺複命。
覺遠一擔挑了兩人,直奔出數十裡外,方才止步,見所到處是一座深山之中。
暮霭四合,歸鴉陣陣,覺遠内力雖強,這一陣舍命急馳,卻也筋疲力竭,再也無力将鐵桶卸下肩來。
張君寶與郭襄從桶中躍出,各人托起一隻鐵桶,從他肩頭卸下。
張君寶道:“師父,你歇一歇,我去尋些吃的。
”但在這荒野山地,哪裡有什麼吃的,張君寶去了半日,隻采得一大把草莓來。
三人胡亂吃了,倚石休息。
郭襄道:“大和尚,我瞧少林寺那呰和尚,除了你和無色禅師,都有點兒古裡古怪。
”覺遠“嗯”了一聲,并不答話。
郭襄道:“那個昆侖三聖何足道來到少林寺,寺中無人能敵,全仗你師徒二人将他打退,才保全了少林寺令譽。
他們不來謝你,反而惡狠狠地要捉拿張兄弟,這般不分是非黑白,當真好沒來由。
” 覺遠歎了口氣,道:“這事須也怪不得老方丈和無相師兄,少林寺這條寺規……”說到這裡,一口氣提不上來,咳嗽不止。
郭襄輕輕替他捶背,說道:“你累啦,且睡一忽兒,明兒慢慢再說不遲。
”覺遠歎了口氣,道:“不錯,我也真的累啦。
” 張君寶拾些枯柴,生了個火,烤幹郭襄和自己身上的衣服。
三人便在大樹之下睡了。
郭襄睡到半夜,忽聽得覺遠喃哺自語,似在念經,當即從矇昽中醒來,隻聽他念道:“……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
兩手支撐,一氣貫穿。
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郭襄心中一凜:“他念的并不是什麼‘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經啊。
什麼左重左虛、右重右虛,倒似是武學拳經。
” 隻聽他頓了一頓,又念道:“……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處,身便散亂,其病于腰腿求之……”郭襄聽到“其病于腰腿求之”這句話,心下更無疑惑,知他念的正是武學要旨,暗想:“這位大和尚全然不會武功,隻讀書成癡,凡書中所載,無不視為天經地義。
昔年在華山絕頂初次和他相逢,曾聽他言道,在古時傳下來的梵文《楞伽經》行縫之間,又有人以華文寫了一部《九陽真經》,他隻道這是強身健體之術,便依照經中所示修習。
他師徒倆不經旁人傳授,不知不覺間竟達到了天下一流高手的填界。
那日潇湘子打他一掌,他挺受一招,反使潇湘子身受重傷,如此神功,便爹爹和大哥哥也未必能夠。
今日他師徒倆令何足道悄然敗退,自又是這部《九陽真經》之功。
他口中喃喃念誦的,莫非便是此經?” 她想到此處,生怕岔亂了覺遠的神思,悄悄坐起,傾聽經文,暗自記憶,自忖:“倘若他念的真是《九陽真經》,奧妙精微,自非片刻之間能解。
我且記着,明兒再請他指教不遲。
”隻聽他念道:“……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
由己則滞,從人則活。
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
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郭襄聽到這裡,不自禁地搖頭,心中說道:“不對不對。
爹爹和媽媽常說,臨敵之際,須當制人而不可受制于人。
這大和尚可說錯了。
”隻聽覺遠又念道:“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已動。
勁似寬而非松,将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郭襄越聽越感迷惘,她自幼學的武功全是講究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處處搶快,着着争先。
覺遠這時所說的拳經功訣,卻說什麼“由己則滞,從人則活”,實與她平素所學大相徑庭,心想:“臨敵動手之時,雙方性命相搏,倘若我竟舍己從人,敵人要我東便東、要我西便西,那不是聽由挨打麼?” 又聽覺遠念道:“陰到極盛,便漸轉衰,少陽暗生,陰漸衰而陽漸盛,陰陽互補,互生互濟,少陽生于老陰,少陰生于老陽。
凡事不可極,極則變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郭襄忽有所悟:“我一拳擊出,到後來拳力已盡,再要加一分一厘也決不可得。
照覺遠大師所說,倒似拳力已盡之後,忽然又能生了出來,而且越生越強,這倒奇了。
他内功如此了得,難道竟是從這道理中生出來的?” 便這麼一遲疑,覺遠說的話便溜了過去,竟然聽而不聞,月光之下,忽見張君寶盤膝而坐,也在凝神傾聽,郭襄心道:“不管他說的對與不對,我隻管記着便是了。
這大和尚震傷潇湘子、氣走何足道,乃我親眼目睹。
他所說的武功法門,必定大有道理。
”便又用心暗記。
原來《楞伽經》初時在天竺流傳,其時天竺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