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 不識張郎是張郎

關燈
倔強兇狠的小張無忌,卻不是眼前這個真正的張無忌,不是這個長大了的、待人仁恕寬厚的張無忌。

     他心中三分傷感、三分留戀、又有三分寬慰,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黑暗之中。

    他知道殷離這一生,永遠會記着蝴蝶谷中那個一身狠勁的少年,她要去找尋他。

    她自然找不到,但也可以說,她早已尋到了,因為那個少年早就藏在她的心底。

    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麼好。

     周芷若歎道:“都是我不好,害得她這麼瘋瘋癫癫的。

    ”張無忌卻想:“她确是有點兒瘋瘋癫癫,這是我害的。

    可是比之腦筋清楚的人,她未必不是更加快活些。

    ” 趙敏心中所思量的,卻是另一回事,殷離來了又去了,然而周芷若呢?殷離既沒死,謝遜也好端端的平安無恙,倚天劍和屠龍刀中所藏的兵書和武功,連同那把刀,都已交給了張無忌,周芷若所犯的過錯,這時看來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了。

    當然,宋青書為了她而害死莫聲谷。

    然而這是宋青書自己的罪孽,周芷若事先的确全不知情,也絕無唆使之意。

    張無忌曾與她有婚姻之約,他,可不是棄信絕義之人。

     周芷若站起身來,說道:“咱們走吧!”趙敏道:“到哪裡去?”周芷若道:“我适才在少林寺時,見彭瑩玉和尚匆匆前來尋他,似乎明教中出了什麼要緊事。

    ”張無忌一凜,心道:“我莫要為了兒女之情,誤了教中大事。

    ”忙道:“咱們快去瞧瞧。

    ”當下三人快步而行,不多時便找到了明教教衆宿營之所。

     楊逍、範遙、彭瑩玉等正命人到處找尋教主,見他回來,俱各欣慰,但見周趙二女和他同歸,又均詫異。

    張無忌見衆人神色沮喪,隐隐知道不妙,問道:“彭大師,你有事尋我麼?”彭瑩玉尚未回答,周芷若挽了趙敏的手,道:“咱們到那邊坐坐。

    ”趙敏知她避嫌,不願與聞明教教内的秘密,于是與她并肩齊出。

     楊逍、範遙等更加奇怪,均想:“那日濠州教主成婚之日,這兩位姑娘血濺華堂,鬥得何等厲害,此刻卻親似姊妹。

    不知教主是如何調處的,果然是能者無所不能,這門‘乾坤大挪移’功夫,當真令人好生佩服。

    ” 彭瑩玉待周趙二女走出,說道:“啟禀教主,龍鳳皇帝應吳國公之請,自滁州遷往應天,到得鎮江對岸的瓜步,座船傾覆,在長江中崩駕!”張無忌叫聲:“啊喲!”甚是痛惜。

    韓林兒為人忠厚,當年大都“遊皇城”時曾與張無忌、周芷若共遊,頗為交好。

    張無忌便即派人告知周芷若,在少林寺開喪。

     彭瑩玉再向張無忌密陳:韓林兒在瓜步舟覆溺斃,負責護送的是大将廖永忠。

    吳國公朱元璋得訊後大怒,已下旨将廖永忠處死,作為護送主上不忠不力的懲罰。

     張無忌點頭道:“不管怎麼說,韓兄弟是我教東路紅巾軍的大首領,廖永忠該殺!”彭瑩玉低聲道:“啟禀教主:廖兄弟是冤枉的。

    ”張無忌奇道:“怎麼冤枉?”彭瑩玉道:“廖兄弟是常遇春兄弟手下的得力戰将,一向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他是暗中受了朱元璋的密旨,故意翻船淹死韓兄弟。

    常兄弟得知此事,已與朱元璋拍台争吵,軍中不少人都知道了。

    徐達兄弟從旁相勸,說隻須偷偷将廖永忠放了,胡亂殺個罪犯充數,就此作罷。

    但朱元璋先派人将廖永忠抓了去,不讓常兄弟他們調包,定要殺了廖永忠滅口。

    他們來向我申訴,屬下不敢做主,此事請教主定奪。

    ” 張無忌十分煩惱,深覺此事難以兩全,既不能讓這件大冤案在明教之中發生,但如公然指責朱元璋,他手握重兵,勢力盛大,如徹查到底,明教不免因此分裂,于抗元大業異常不利,便道:“快請左右光明使、韋法王、五散人、五旗使來共同計議。

    ” 這是教中大事,張無忌向少林寺借了一處僻靜房舍,派出好手放哨守衛,以防消息外洩。

    楊逍等人素知彭瑩玉精明幹練、仁義公正,他既這麼說,事先必已調查清楚,決不緻誤報實情。

     周颠首先大叫:“朱元璋這家夥真不是個東西!先前他還想争奪教主之位。

    要是他不斷弄虛作假、冤枉好人,就算他将鞑子都趕了出去,他自己做教主、做皇帝,比鞑子也好不了多少,還不如不趕鞑子,大家省點力氣算了。

    教主,我說咱們總壇該當派人去查個清楚,革了他的封号,再斷他一條手臂,為韓林兒兄弟抵命!” 鐵冠道人張中也道:“教主,聖火令大戒,禁止殘殺本教兄弟。

    朱元璋這麼搞,如果不加懲處,此後大家你殺我、我殺你,聖火令的大戒小戒還守不守?” 張無忌道:“殘殺本教兄弟,确然不該。

    咱們第一件事是先救廖兄弟,調他到總壇來,問他個詳細。

    ”說不得道:“教主之言甚是。

    我即刻去應天府,相救廖兄弟出險。

    ”韋一笑道:“廖兄弟自然是該救的。

    但廖兄弟一救出,朱元璋立知總壇已在徹查這事。

    鄧愈、吳良、馮勝、傅友德他們,個個是聽朱元璋号令的,他們每人都帶領數萬兵馬,可得先下手為強,不服總壇号令的,須當一一除去才是。

    ” 張無忌聽了,長歎一聲,說道:“殺了這個,又得再殺那一個。

    個個都是好兄弟,我可真不忍下手。

    能不能大會諸将,把事情攤開來談,大夥兒既要講公公道道,又得求和和氣氣?”彭瑩玉搖頭道:“可惜,做不到!” 張無忌茫然失措,問楊逍、範遙道:“楊左使、範右使,你們兩位以為如何?” 楊逍道:“不管兵革戰陣,明教光明幹淨!”他簡略解釋:明教義軍在各地起事,殺官造反,鬧得蒙元手足無措,戰陣有成有敗,他們既不向總壇禀報,總壇也管不着他們。

    應天府這支紅巾軍,素來自行其是,聲勢壯盛,總壇不能殺了他們的首領,也不能以明教教規予以羁縻約束,隻能任其自然。

    但決不能任由他們來争教主之位,由他們來指揮明教。

     範遙朗聲道:“楊左使之言,正合我意。

    咱們今後要使明教光明幹淨,熊熊聖火長燃不滅。

    咱們手持屠龍寶刀,朱元璋這家夥倘若善待百姓,就随他去。

    否則咱們屠龍寶刀一揮,砍了他的腦袋!” 張無忌伸掌在案上重重一拍,說道:“正是如此!明教正直光明,永保黎民百姓!”韋一笑、殷野王、五散人、五旗使等一齊大聲呼應:“明教正直光明,永保黎民百姓!” 至此議事已定,但張無忌仍不免心中郁郁,深覺如此定奪,頗有虧于仁俠的宗旨。

    廖永忠遭冤枉處死,總壇未能為他洗雪,終究良心難安,但一加幹預,牽連太大,自己确又無力公道處理。

     待得步出舍門,已是深夜。

    次晨趙敏說道:“周姊姊昨晚已然離去,說不跟你辭别了。

    ”張無忌惘然半晌,以和張三豐分别日久、甚是想念為由,當下帶同趙敏、宋青書,與俞蓮舟等齊上武當山去。

     少室山與武當山相距不遠,不數日便到山上。

    張無忌随同俞蓮舟、張松溪、殷梨亭三人入内拜見張三豐,又見了宋遠橋及俞岱岩。

     宋遠橋聽說兒子在外,鐵青着臉,手執長劍,搶将出來。

    張無忌等均覺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一齊跟到了大殿。

    張三豐也随着出來。

     宋遠橋喝道:“忤逆不孝的畜生在哪裡?”瞥眼見宋青書躺在軟床之中,頭上綁滿了白布,連眼睛也遮沒了,長劍挺出,劍尖指向他身上,但手一軟,竟刺不下去。

    霎時之間,想起父子之情,同門之義,不由得百感交集,回過劍來,疾往自己小腹上刺去。

     張無忌急忙伸手,奪下了他手中長劍,勸道:“大師伯,萬萬不可。

    此事如何處理,該請太師父示下。

    ”張三豐歎道:“我武當門下出此不肖子弟,遠橋,那也不是你一人的不幸。

    這等逆子,有不如無。

    ” 宋青書突然大叫:“爹爹,爹爹!”想跳出軟床,向太師父及父親拜倒,一用力間,創傷迸裂,頭骨破碎,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此氣絕。

    張無忌忙搶上前去,雙手分别護住他後心丹田,傳送真氣,以求續命。

    随即請俞蓮舟、張松溪二人接替,自己騰出手來,整治他碎裂了的頭骨。

    但宋青書氣息已絕,心跳已止。

     宋遠橋撫着愛子屍身,又惱又悲,一時轉不過氣來,仰天摔倒。

    張無忌急忙扶起,給他按胸順氣。

    宋遠橋跪下哭道:“師父,弟子疏于管教,累得七弟命喪畜生之手。

    弟子如何對得起你老人家和七弟?”張三豐道:“此事你确有罪愆,本派掌門弟子之位,今日起由蓮舟接任。

    你專心精研太極拳法,掌門的事務,不必再管了。

    ”宋遠橋拜謝奉命。

     俞蓮舟推辭不就,但張三豐堅不許辭,隻得拜領。

     衆人見張三豐革宋遠橋、換掌門人,門規嚴峻,心下無不凜然。

    張三豐問起英雄大會及義軍抗元之事,對張無忌溫勉有加。

     趙敏向張三豐跪下磕頭,謝過當日無禮之罪,張三豐哈哈一笑,全不介懷。

    俞岱岩終身殘廢、張翠山喪命,均與她昔日手下的阿大、阿二等人有關,但其時趙敏尚未出生,終究也怪不到她頭上。

    張三豐聽得她甘心背叛父兄而跟随張無忌,說道:“好,好!難得,難得!” 張無忌在武當山上與張三豐等聚了數日,偕同趙敏前赴應天。

     一路上連得本教捷報,又聽得各地義軍蜂起,張無忌心下甚喜,與趙敏連騎東行,眼見河山指日可複,隻盼自此天下太平,百姓得能安居樂業,也不枉了這幾年來出死人生,多曆憂患。

    他不願多所驚動,一路均未與明教義軍将領會面,隻暗中察看,但見義軍軍紀嚴明,不擾百姓,到處多聞頌揚吳國公朱元璋、徐達大将軍之聲。

     這一日來到應天府城外,朱元璋得訊,命湯和、鄧愈兩将率兵迎候,接入賓館。

    湯和禀道:“吳國公與徐大将軍、常将軍正在處理緊急軍情,得知教主到來,不勝之喜。

    隻以軍務羁身,未克親迎,還請教主恕過不恭之罪。

    ”張無忌笑道:“咱們自己兄弟,管這些迎送虛文作甚?自是軍情要緊。

    ” 當晚賓館中大張筵席。

    酒過三巡,朱元璋帶同大将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花雲匆匆趕到,在席前拜伏在地。

    張無忌急忙扶起。

    朱元璋親自斟酒,恭恭敬敬地向張無忌敬了三杯,張無忌全都一飲而盡。

    席間說起各路軍情,朱元璋禀報攻城掠地的業績,言下頗有得色。

    張無忌大加稱贊。

     過不多日,明教衆首領紛紛自各地到應天府相聚,楊逍、範遙、韋一笑、殷野王、五散人、五旗使等先後到達。

    這次明教首腦大會應天,便是意圖奉教主張無忌為義軍的正式首領,就此稱為“明王”,打平天下後登位為帝,建立大明王朝。

    應天府大多數兵将出自明教,徐達、常遇春等大将,楊逍、範遙、韋一笑、彭和尚等教中首腦人物,對張無忌向來尊崇信服,一緻贊同,隻朱元璋、李文忠、胡廷瑞等不願将大好基業奉之于張無忌,然見大勢所趨,也不敢示意反對。

    隻因當時局面之下,一表反對,就是“作反”,立時有殺身之禍。

     張無忌卻堅不允肯,說道出任教主已大違本意,要任義軍首領稱王,更加萬萬不可,各人若逼得急了,連教主也不肯當了。

    張無忌自從平反不了韓林兒冤死、救不了廖永忠性命,任由朱元璋胡為,心中常自耿耿,自覺才能不夠,處理不了大事,久思退位。

    各人議論不決,張無忌拍案發怒。

    其時殷天正逝世、謝遜出家,教中已無張無忌信從其言的長輩,殷野王雖是舅舅,但向來遵奉教主号令,見他發火,便也不敢多言,反而附和其意,說道:“教主喜歡逍遙自在,不喜權位,我等應尊重他的意願,一切從長計議。

    ” 衆人無可奈何之下,盡皆沮喪。

    周颠胡說八道,徒亂人意。

    忽然門外教衆來報:“波斯總教派了一個使節團,前來參見教主。

    ”張無忌忙率領衆人,出門迎接。

     出得門來,隻見遠遠一隊人馬,穿得花團錦簇,緩緩而來,連馬匹上也披紅挂彩,喜氣洋洋,前導樂隊吹起胡笳瑣呐、彈着十幾隻琵琶。

    幾名胡人見張無忌等人出來,便即下馬,奔上前來,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禮。

    一名為首者說道:“波斯明教聖教主謹派在下前來中華,拜見中華明教張教主。

    ” 趙敏随在張無忌身旁,朗聲說道:“貴使遠來辛苦,我們歡迎之至,請勿多禮。

    貴使乃大聖寶樹王乎?”那胡人正是大聖寶樹王,聽趙敏叫出他名字,既驚且佩,說道:“是也,是也!貴女有此神通,竟知敝人小小外号,敝人拜服之至。

    ” 趙敏朗聲道:“敝女非有神通,蓋在大海之中,曾見過貴使者也。

    随貴使而來者莫非智慧寶樹王乎?莫非常勝寶樹王乎?”智慧、常勝二王正在大聖王之後。

    智慧王呵呵笑道:“貴女大智大慧,過目不忘。

    今日得見張教主,又見智慧貴女,幸乎哉,幸乎哉!”趙敏微笑道:“智慧王精通我中華言語,大勝王武功高強,曾和我教張教主鬥成平手,佩服哉,佩服哉!”這幾句外交言語說過,雙方情誼融洽,哈哈大笑聲中,張無忌将賓客迎入門中,到大廳分賓主就座。

     趙敏坐在張無忌下首,說道:“三位奉貴教聖教主之命,前來中華,萬裡迢迢,有朋自遠方來,樂乎哉,樂乎哉!”大聖王站起身來,躬身說道:“敝教聖教主命吾等三人,恭奉貴重禮物于張教主。

    ”雙手一拍,四名錦衣波斯人擡着一隻閃閃發光的白銀箱子,躬身放到張無忌身前。

    箱蓋打開,裡面錦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