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武當山頂松柏長
關燈
小
中
大
知造紙之術,以尖針将經文刺于貝葉之上。
達摩祖師于梁武帝時将貝葉經自天絲攜來中土,傳入少林寺,貝葉易碎,藏讀不便,少林僧人便抄錄于白紙之上,裝訂成冊。
抄錄梵文時行間甚寬,不知何時竟有一位高僧,在行間空隙另行寫了一部華文的《九陽真經》,講的是修習内功的高深武學。
千餘年來,少林僧人所讀的《楞伽經》均為華文譯本,無人去讀梵文原本。
這部《九陽真經》在藏經閣中雖藏得年深月久,卻從來沒人去翻閱過一句一頁。
覺遠為人迂闊,無書不讀,無經不閱,見到之後便誦讀不疑,不知不覺間竟習得了高深内功。
撰寫《九陽真經》的這位高僧在皈依佛法之前乃是道士,精通道藏,所撰武經剛柔并重,陰陽互濟,随機而施,後發制人,與少林派傳統武學的着重陽剛頗不相同,與純粹道家的《九陰真經》之着重陰柔亦複有異。
這位高僧當年悟到此武學深理,不敢在少林寺中與人研讨參悟,隻随手寫入鈔本之中。
覺遠之習得此功,一來是他性格使然,二來也隻能歸于偶然的運道。
覺遠于大耗真力之後再于中夜背誦,不免精神不濟,頗有些颠三倒四、纏夾混雜,幸好郭襄生來聰穎,用心記憶,卻也能記得了二三成。
冰輪西斜,人影漸長,覺遠念經的聲音漸漸低沉,口齒也有些模糊不清。
郭襄勸道:“大和尚,你累了一整天,再睡一忽兒。
” 覺遠卻似沒聽到她的話,繼續念道:“……力從人借,氣由脊發。
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
由腰展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
合便是收,開便是放。
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他越念聲音越低,終于寂然無聲,似已沉沉睡去。
郭襄和張君寶不敢驚動,隻默記他念過的經文。
鬥轉星移,月落西山,蓦地裡烏雲四合,漆黑一片。
又過一頓飯時分,東方漸明,隻見覺遠閉目垂眉,靜坐不動,臉上微露笑容。
張君寶一回頭,突見大樹後人影一閃,依稀見到黃色袈裟的一角。
他吃了一驚,喝道:“是誰?”隻見一個身材瘦長的老僧從樹後轉了出來,正是羅漢堂首座無色禅師。
郭襄又驚又喜,說道:“大和尚,你怎地苦苦不舍,還是追了來?難道非擒他們師徒歸寺不可麼?”無色道:“善哉,善哉!老僧尚分是非,豈是拘泥陳年舊規之人?老僧到此已有半夜,若要動手,也不等到此時了。
覺遠師弟、君寶,無相師弟率領達摩堂弟子正向東追尋,你們快快往西去吧。
我還要去達摩堂領責呢!”卻見覺遠垂首閉目,兀自不醒。
張君寶上前說道:“師父醒來,羅漢堂首座跟你說話。
”覺遠仍然不動。
張君寶驚慌起來,伸手摸他額頭,觸手冰冷,原來早已圓寂多時了。
張君寶大悲,伏地叫道:“師父,師父!”卻哪裡叫得他醒? 無色禅師合十行禮,說偈道:“諸方無雲翳,四面皆清明,微風吹香氣,衆山靜無聲。
今日大歡喜、舍卻危脆身。
無嗔亦無憂,甯不當欣慶?”說罷,飄然而去。
張君寶大哭一場,郭襄也流了不少眼淚。
少林寺僧衆圓寂,盡皆火化,當下兩人撿些枯柴,将覺遠的法身焚化了。
郭襄道:“張兄弟,少林寺僧衆尚自放你不過,你諸多小心在意。
咱們便此别過,後會有期。
”張君寶垂淚道:“郭姑娘,你到哪裡去?我又到哪裡去?” 郭襄聽他問自己到哪裡去,心中一酸,說道:“我天涯海角,行蹤無定,自己也不知道到哪裡去。
張兄弟,你年紀小,又無江湖上的閱曆。
少林寺的僧衆正在四處追捕于你,這樣吧。
”從腕上褪下一隻金絲镯兒,遞了給他,道:“你拿這镯兒到襄陽去見我爹爹媽媽,他們必能善待于你。
隻要在我爹媽跟前,少林寺的僧衆再狠,也不能來難為你。
” 張君寶含淚接了镯兒。
郭衮又道:“你跟我爹爹媽媽說,我身子很好,請他們不用記挂。
我爹爹最喜歡少年英雄,見你這等人才,說不定會收了你做徒兒。
我弟弟忠厚老實,一定跟你很說得來。
隻是我姊姊脾氣大些,一個不對,說話便不給人留臉面,但你隻須順着她些兒,也就是了。
”說了她爹娘的情形,又說明到襄陽後如何去見她父母,便轉身而去。
張君寶但覺天地茫茫,竟無安身之處,在師父的火葬堆前呆立了半日,這才舉步。
走出十餘丈,忽又回身,挑起師父所留的那對大鐵桶,搖搖晃晃地緩步而行。
荒山野嶺之間,一個瘦骨棱棱的少年黯然南下,凄凄惶惶,說不盡的孤單寂寞。
行了半月,已到湖北境内,離襄陽已不在遠。
少林寺僧卻始終沒追上他。
原來無色禅師暗中眷顧,故意将僧衆引向東方,反其道而行,和他越離越遠。
這日午後,來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見郁郁蒼蒼,林木茂密,山勢甚是雄偉。
一問過路的鄉人,得知此山名叫武當山。
他在山腳下倚石休息,忽見一男一女兩個鄉民從身旁山道上經過,兩人并肩而行,神态親密,顯是一對少年夫妻。
那婦人唠唠叨叨,不住地責備丈夫。
那男子卻低下了頭,隻不做聲。
但聽那婦人說道:“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卻去依傍姊姊和姊夫,沒來由地自讨羞辱。
咱們又不是少了手腳,自己幹活兒自己吃飯,青菜蘿蔔,粗茶淡飯,何等逍遙自在?偏是你全身沒根硬骨頭,當真枉為生于世間了。
”那男子“嗯、嗯”數聲。
那婦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
’難道非依靠别人不可?”那男子給妻子這一頓數說,不敢回一句嘴,一張臉漲得豬肝也似的成了紫醬之色。
那婦人這番話,句句都打進了張君寶心裡:“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沒來由地自讨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别人不可?”他望着這對鄉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來覆去,盡是想着那農婦這幾句當頭棒喝般的言語。
隻見那漢子挺了挺腰闆,不知說了幾句什麼話,夫妻倆大聲笑了起來,似乎那男子已決意自立,因此夫妻倆同感歡悅。
張君寶又想:“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面,要我順着她些兒。
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決,當下挑了鐵桶,便上武當山去,找了一個岩穴,渴飲山泉,饑餐野果,孜孜不歇地修習覺遠所授的《九陽真經》。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于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内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于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
某一日在山間閑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謂“柔弱勝剛強”、“物極必反”、“正複為奇,善複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又想老子所雲:“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正言若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剛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說:“天下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
”亦即《道德經》中所謂“将欲翕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
”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學中陰陽互濟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
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
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相生相克的内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
隻因專心于道家之學,便在武當山真武觀中做了道士。
後來北遊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于武學又有所悟,乃自号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
達摩祖師于梁武帝時将貝葉經自天絲攜來中土,傳入少林寺,貝葉易碎,藏讀不便,少林僧人便抄錄于白紙之上,裝訂成冊。
抄錄梵文時行間甚寬,不知何時竟有一位高僧,在行間空隙另行寫了一部華文的《九陽真經》,講的是修習内功的高深武學。
千餘年來,少林僧人所讀的《楞伽經》均為華文譯本,無人去讀梵文原本。
這部《九陽真經》在藏經閣中雖藏得年深月久,卻從來沒人去翻閱過一句一頁。
覺遠為人迂闊,無書不讀,無經不閱,見到之後便誦讀不疑,不知不覺間竟習得了高深内功。
撰寫《九陽真經》的這位高僧在皈依佛法之前乃是道士,精通道藏,所撰武經剛柔并重,陰陽互濟,随機而施,後發制人,與少林派傳統武學的着重陽剛頗不相同,與純粹道家的《九陰真經》之着重陰柔亦複有異。
這位高僧當年悟到此武學深理,不敢在少林寺中與人研讨參悟,隻随手寫入鈔本之中。
覺遠之習得此功,一來是他性格使然,二來也隻能歸于偶然的運道。
覺遠于大耗真力之後再于中夜背誦,不免精神不濟,頗有些颠三倒四、纏夾混雜,幸好郭襄生來聰穎,用心記憶,卻也能記得了二三成。
冰輪西斜,人影漸長,覺遠念經的聲音漸漸低沉,口齒也有些模糊不清。
郭襄勸道:“大和尚,你累了一整天,再睡一忽兒。
” 覺遠卻似沒聽到她的話,繼續念道:“……力從人借,氣由脊發。
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
由腰展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
合便是收,開便是放。
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他越念聲音越低,終于寂然無聲,似已沉沉睡去。
郭襄和張君寶不敢驚動,隻默記他念過的經文。
鬥轉星移,月落西山,蓦地裡烏雲四合,漆黑一片。
又過一頓飯時分,東方漸明,隻見覺遠閉目垂眉,靜坐不動,臉上微露笑容。
張君寶一回頭,突見大樹後人影一閃,依稀見到黃色袈裟的一角。
他吃了一驚,喝道:“是誰?”隻見一個身材瘦長的老僧從樹後轉了出來,正是羅漢堂首座無色禅師。
郭襄又驚又喜,說道:“大和尚,你怎地苦苦不舍,還是追了來?難道非擒他們師徒歸寺不可麼?”無色道:“善哉,善哉!老僧尚分是非,豈是拘泥陳年舊規之人?老僧到此已有半夜,若要動手,也不等到此時了。
覺遠師弟、君寶,無相師弟率領達摩堂弟子正向東追尋,你們快快往西去吧。
我還要去達摩堂領責呢!”卻見覺遠垂首閉目,兀自不醒。
張君寶上前說道:“師父醒來,羅漢堂首座跟你說話。
”覺遠仍然不動。
張君寶驚慌起來,伸手摸他額頭,觸手冰冷,原來早已圓寂多時了。
張君寶大悲,伏地叫道:“師父,師父!”卻哪裡叫得他醒? 無色禅師合十行禮,說偈道:“諸方無雲翳,四面皆清明,微風吹香氣,衆山靜無聲。
今日大歡喜、舍卻危脆身。
無嗔亦無憂,甯不當欣慶?”說罷,飄然而去。
張君寶大哭一場,郭襄也流了不少眼淚。
少林寺僧衆圓寂,盡皆火化,當下兩人撿些枯柴,将覺遠的法身焚化了。
郭襄道:“張兄弟,少林寺僧衆尚自放你不過,你諸多小心在意。
咱們便此别過,後會有期。
”張君寶垂淚道:“郭姑娘,你到哪裡去?我又到哪裡去?” 郭襄聽他問自己到哪裡去,心中一酸,說道:“我天涯海角,行蹤無定,自己也不知道到哪裡去。
張兄弟,你年紀小,又無江湖上的閱曆。
少林寺的僧衆正在四處追捕于你,這樣吧。
”從腕上褪下一隻金絲镯兒,遞了給他,道:“你拿這镯兒到襄陽去見我爹爹媽媽,他們必能善待于你。
隻要在我爹媽跟前,少林寺的僧衆再狠,也不能來難為你。
” 張君寶含淚接了镯兒。
郭衮又道:“你跟我爹爹媽媽說,我身子很好,請他們不用記挂。
我爹爹最喜歡少年英雄,見你這等人才,說不定會收了你做徒兒。
我弟弟忠厚老實,一定跟你很說得來。
隻是我姊姊脾氣大些,一個不對,說話便不給人留臉面,但你隻須順着她些兒,也就是了。
”說了她爹娘的情形,又說明到襄陽後如何去見她父母,便轉身而去。
張君寶但覺天地茫茫,竟無安身之處,在師父的火葬堆前呆立了半日,這才舉步。
走出十餘丈,忽又回身,挑起師父所留的那對大鐵桶,搖搖晃晃地緩步而行。
荒山野嶺之間,一個瘦骨棱棱的少年黯然南下,凄凄惶惶,說不盡的孤單寂寞。
行了半月,已到湖北境内,離襄陽已不在遠。
少林寺僧卻始終沒追上他。
原來無色禅師暗中眷顧,故意将僧衆引向東方,反其道而行,和他越離越遠。
這日午後,來到一座大山之前,但見郁郁蒼蒼,林木茂密,山勢甚是雄偉。
一問過路的鄉人,得知此山名叫武當山。
他在山腳下倚石休息,忽見一男一女兩個鄉民從身旁山道上經過,兩人并肩而行,神态親密,顯是一對少年夫妻。
那婦人唠唠叨叨,不住地責備丈夫。
那男子卻低下了頭,隻不做聲。
但聽那婦人說道:“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卻去依傍姊姊和姊夫,沒來由地自讨羞辱。
咱們又不是少了手腳,自己幹活兒自己吃飯,青菜蘿蔔,粗茶淡飯,何等逍遙自在?偏是你全身沒根硬骨頭,當真枉為生于世間了。
”那男子“嗯、嗯”數聲。
那婦人又道:“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
’難道非依靠别人不可?”那男子給妻子這一頓數說,不敢回一句嘴,一張臉漲得豬肝也似的成了紫醬之色。
那婦人這番話,句句都打進了張君寶心裡:“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沒來由地自讨羞辱……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别人不可?”他望着這對鄉下夫妻的背影,呆呆出神,心中翻來覆去,盡是想着那農婦這幾句當頭棒喝般的言語。
隻見那漢子挺了挺腰闆,不知說了幾句什麼話,夫妻倆大聲笑了起來,似乎那男子已決意自立,因此夫妻倆同感歡悅。
張君寶又想:“郭姑娘說道,她姊姊脾氣不好,說話不留情面,要我順着她些兒。
我好好一個男子漢,又何必向人低聲下氣,委曲求全?這對鄉下夫婦尚能發奮圖強,我張君寶何必寄人籬下,瞧人眼色?” 言念及此,心意已決,當下挑了鐵桶,便上武當山去,找了一個岩穴,渴飲山泉,饑餐野果,孜孜不歇地修習覺遠所授的《九陽真經》。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于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内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于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
某一日在山間閑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忽然想到老子所謂“柔弱勝剛強”、“物極必反”、“正複為奇,善複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又想老子所雲:“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正言若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因此而悟出一套以柔克剛的拳理,正是老子所說:“天下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矢道。
”亦即《道德經》中所謂“将欲翕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
”他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裡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學中陰陽互濟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
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
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相生相克的内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
隻因專心于道家之學,便在武當山真武觀中做了道士。
後來北遊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于武學又有所悟,乃自号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