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涯思君不可忘
關燈
小
中
大
,半晌說不出話來,心想:“這老和尚當真邪門,我這十招亂七八糟,他居然仍然認了出來。
” 無色禅師見她茫然自失,笑吟吟地拾起那對鐵鑄小羅漢,說道:“郭二姑娘,老和尚不能騙你小孩子,我認出你,全憑着這對鐵羅漢。
” 郭襄一怔之下,立時恍然,說道:“啊,你便是無色禅師,這對鐵羅漢是你送給我的生日禮物,自然認得。
剛才無禮得罪,請大師原諒。
”說着盈盈躬身行禮。
無色含笑還禮,連稱:“不敢當,不敢當!” 郭襄道:“大師,你可有見到我大哥哥和龍姊姊?我上寶刹來,便是想見你,來打聽他二人下落。
啊,你不知道,我說的大哥哥和龍姊姊,便是楊過楊大俠夫婦了。
” 無色道:“數年之前,楊大俠曾來敝寺盤桓數日,跟老和尚很說得來。
後來他在襄陽抗敵,老衲奉他之召,也曾去稍效微勞。
不知他刻下是在何處?” 他二人均欲得知楊過音訊,你問一句,我問一句,卻誰也沒回答對方的問話。
郭襄呆了半晌,說道:“你也不知我大哥哥到了哪裡。
可有誰知道啊?”她定了定神,說道:“你是我大哥哥的好朋友,怪不得武功這般高明。
嗯,大師父,我把你給的生日禮物帶在身邊,我對你好生感激,也十分敬重,今日能見到你,正好當面謝謝你。
”無色笑道:“咱們’當真是不打不相識。
你見到你楊大哥時,可别說老和尚以大欺小。
”郭襄望着遠處山峰,自言自語:“幾時方能見着他啊。
” 郭襄十六歲生日那天,楊過忽發奇想,柬邀江湖同道,群集襄陽給她慶賀生辰。
一時白道黑道上無數武林高手,沖着楊過的面子,大都受邀前去祝賀,不論是否親臨襄陽,也都贈送珍異賀禮。
無色禅師請人帶去的生日禮物,便是這一對精鐵鑄成的羅漢。
這對鐵羅漢肚腹之中裝有機括,扭緊彈簧之後,能對拆十來招少林羅漢拳。
那是百餘年前少林寺中一位異僧花了無數心血方始制成,端的靈巧精妙無比。
郭襄覺得好玩,便帶在身邊,想不到今日從懷中跌将出來,終于給無色禅師認出了她身份。
她适才最後所使的一招少林拳法,便是從這對鐵羅漢身上學來。
無色笑道:“恪于敝寺曆代相傳的寺規,不能請郭二姑娘到寺中随喜,務請包涵。
”郭襄黯然道:“那沒什麼,我要問的事,反正也問過了。
”無色又指覺遠道:“至于這位師弟的事,我慢慢再跟你解釋。
這樣吧,老和尚恭送你下山去,咱們找家飯鋪,讓老和尚做個東道,好好吃上一頓,你說怎樣?”無色禅師在少林寺中位份極高,竟對這樣一個妙齡女郎如此尊敬,要親自送她下山,隆重款待,衆僧侶聽了,無不暗暗稱奇。
郭襄道:“大師不必客氣。
小女子出手不知輕重,得罪了幾位大和尚,真正對不住了,這便别過,後會有期。
”說着躬身為禮。
衆僧一齊還禮。
郭襄和覺遠别過,再向跟她動過手的幾名僧人行禮緻歉,轉身下坡。
無色笑道:“你不要我送,我也要送。
那年姑娘生日,老和尚奉楊大俠之命燒了南陽蒙古大軍的草料、火藥之後,便即回寺,沒來襄陽慶賀生辰,心中已自不安。
今日光臨敝寺,若再不恭送三十裡,豈是相待貴客之道?”郭襄見他一番誠意,又喜他言語豪爽,也願和他結個方外的忘年之交,微微一笑,說道:“走吧!” 二人并肩下坡,走過一葦亭後,隻聽得身後腳步聲響,回首一看,見張君寶遠遠在後跟着,卻不敢走近。
郭襄笑道:“張兄弟,你也來送客下山嗎?”張君寶臉上一紅,應了一聲:“是!” 便在此時,隻見山門前一個僧人大步奔下,他竟全力施展輕功,跑得十分匆忙。
無色眉頭一皺,說道:“大驚小怪的幹什麼?”那僧人奔到無色身前,行了一禮,低聲說了幾句。
無色臉色忽變,大聲道:“竟有這等事?”那僧人道:“方丈請首座去商議。
” 郭襄見無色臉上神色為難,知他寺中必有要事,說道:“老禅師,朋友相交,貴在知心,這些俗禮算得了什麼?你有事便請回去。
他日江湖相逢,有緣邂逅,咱們再論武談心,有何不可?”無色喜道:“怪不得楊大俠對你這般看重,你果然是人中英俠,女中丈夫,老和尚交了你這個朋友。
”郭襄微微一笑,說道:“你是我大哥哥的朋友,早就已是我的好朋友了。
”當下兩人施禮而别。
無色回向山門。
郭襄循路下山,張君寶在她身後,相距五六步,不敢和她并肩而行。
郭襄問道:“張兄弟,他們到底幹什麼欺侮你師父?你師父一身精湛内功,怕他們何來?”張君寶走近兩步,說道:“寺中戒律精嚴,僧衆凡是犯了事的都須受罰,倒不是故意欺侮師父。
” 郭襄奇道:“你師父是個正人君子,天下從來沒這樣的好人,他又會犯了什麼事?他定是代人受過,要不,便是什麼事弄錯了。
”張君寶歎道:“這事的原委姑娘其實也知道的,還不是為了那部《楞伽經》。
”郭襄道:“啊,是給潇湘子和尹克西這兩個家夥偷去的經書麼?”張君寶道:“是啊。
那日在華山絕頂,小人得楊過大俠的指點,親手搜查了那兩人全身,一下華山之後,再也找不到這兩人的蹤迹了。
我師徒倆無奈,隻得回寺禀報方丈。
那部《楞伽經》是根據達摩祖師東來時所攜貝葉經原文抄錄,戒律堂首座責怪我師父看管不慎,以緻失落這無價之寶,重加處罰,原是罪有應得。
” 郭襄歎了口氣,道:“那叫做晦氣,什麼罪有應得?”她比張君寶隻大幾歲,但俨然以大姊姊自居,又問:“為了這事,便罰你師父不許說話?”張君寶道:“這是寺中曆代相傳的戒律,上鐐挑水,不許說話。
我聽寺裡老禅師們說,雖然這是處罰,但對受罰之人其實也大有好處。
一個人一不說話,修為易于精進,而上鐐挑水,也可強壯體魄。
”郭襄笑道:“這麼說來,你師父非但不是受罰,反而是在練功了,倒是我多事。
”張君寶忙道:“姑娘一番好心,師父和我都十分感激,永遠不敢忘記。
” 郭襄輕輕歎了口氣,心道:“可是旁人卻早把我忘記得一幹二淨了。
” 隻聽得樹林中一聲驢鳴,那頭青驢便在林中吃草。
郭襄道:“張兄弟,你也不必送我啦。
”唿哨一聲,招呼青驢近前。
張君寶頗為依依不舍,卻又沒什麼話好說。
郭襄将手中那對鐵鑄羅漢遞了給他,道:“這個給你。
”張君寶一怔,不敢伸手去接,道:“這……這個……”郭襄道:“我說給你,你便收下了。
”張君寶道:“我……我……”郭襄将鐵羅漢塞在他手上,縱身一躍,上了驢背。
突然山坡石級上一人叫道:“郭二姑娘,且請留步。
”正是無色禅師又從寺門中奔了出來。
郭襄心道:“這個老和尚也忒煞多禮,何必定要送我?”無色行得甚快,片刻間便到了郭襄身前。
他向張君寶道:“你回寺中去,别在山裡亂走亂闖。
” 張君寶躬身答應,向郭襄凝望一眼,走上山去。
無色待他走開,從袖中取出一張紙箋,說道:“郭二姑娘,你可知是誰寫的麼?” 郭襄下了驢背,接過看時,見是一張詩箋,箋上墨汁淋漓,寫着兩行字道:“少林派武功,稱雄中原西域有年,十天之後,昆侖三聖前來一并領教。
”筆勢挺拔遒勁。
郭襄問道:“昆侖三聖是誰啊?這三個人的口氣倒大得緊。
” 無色道:“原來姑娘也不識得他們。
”郭襄搖搖頭道:“我不識得。
連昆侖三聖的名字也從沒聽爹爹媽媽說過。
”無色道:“奇便奇在這兒。
”郭襄道:“什麼奇怪啊?” 無色道:“姑娘和我一見如故,自可對你實說。
你道這張紙箋是在哪裡得來的?”郭襄道:“是昆侖三聖派人送來的麼?”無色道:“若是派人送來,也就沒什麼奇怪。
常言道樹大招風,我少林寺數百年來号稱天下武學正宗,因此不斷有高手來寺挑戰較藝。
每次有武林中人到來,我們總好好款待,說到比武較量,能夠推得掉的便盡量推辭。
我們出家人講究勿嗔勿怒,不得逞強争勝,要是天天跟人打架,還算是佛門子弟麼?”郭襄點頭道:“那也說得是。
” 無色又道:“隻不過武師們既然上得寺來,不顯一下身手,總是心不甘服。
少林寺羅漢堂,做的便是這門接待外來武師的行當。
”郭襄笑道:“原來大和尚的專職是跟人打架。
”無色苦笑道:“一般武師,武功再強,本堂的弟子們總能應付得了,倒也不必老和尚出手。
今日因見姑娘身手不凡,我才自己來試上一試。
”郭襄笑道:“你倒挺瞧得起我。
” 無色道:“你瞧我把話扯到哪裡去啦。
實不相瞞,這張紙箋,是在羅漢堂上降龍羅漢像的手中取下來的。
”郭襄奇道:“是誰放在羅漢像手中的?”無色搔頭道:“便是不知道啊。
我少林寺僧衆千餘人,若有人混進寺來,豈能沒人見到?這羅漢堂固定有八名弟子輪值,日夜不斷。
剛才有人見到這張紙箋,飛報老方丈,大家都覺得奇怪,因此召我回寺商議。
” 郭襄聽到這裡,已明其意,說道:“你疑心我和那什麼昆侖三聖串通了,我在寺外搗亂,那三個家夥便混到羅漢堂中放這紙箋。
是也不是?” 無色道:“我既和姑娘見了面,自決無疑心。
但也事有湊巧,姑娘剛離寺,這張紙箋便在羅漢堂中出現。
方丈和無相師弟他們便不能不錯疑到姑娘身上。
”郭襄道:“我不認得這三個家夥。
大和尚,你怕什麼?他們如膽敢前來,跟他們見個高下便了。
”無色道:“害怕嘛,自然不怕。
姑娘既跟他們沒千系,我便不用擔心了。
” 郭襄知他實是一番好意,隻怕昆侖三聖是自己相識,動手之際便有許多顧忌,唯恐得罪了好朋友,說道:“大和尚,他們客客氣氣來切磋武藝,那便罷了,否則好好給他們吃些苦頭。
這張字條上的口氣可狂妄得很呢!什麼叫做‘一并領教’?難道少林派七十二項絕藝,這三個家夥都要‘一并領教’麼?” 她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一事,說道:“說不定寺中有淮跟他們勾結了,偷偷放上這樣一張字條,也沒什麼稀奇。
”無色道:“這事我們也想過了,可是決計不會。
降龍羅漢的手指離地有三丈多高,平時掃除佛身上的灰塵,必須搭起高架。
有人能躍到這般高處,輕功之佳,實所罕有。
寺中縱有叛徒,料來也不會有這等好功夫。
” 郭襄好奇心起,很想見見這昆侖三聖到底是何等樣人物,要瞧他們和少林寺僧衆比武,結果誰勝誰負,但少林寺不接待女客,看來這場好戲是不能親眼得見了。
無色見她側頭沉思,隻道她是在代少林寺籌策,說道:“少林寺千年來經曆了不知多少大風大浪,至今尚在,這昆侖三聖倘若決意跟我們過不去,少林寺也總當跟他們周旋一番。
郭姑娘,半月之後,你在江湖上當可聽到音訊,且看昆侖三聖是否能把少林寺挑了。
”說到此處,壯年時的豪情勝概不禁又勃然而興。
郭襄笑道:“大和尚勿嗔勿怒,你這說話的樣子,能算是佛門子弟麼?好,半月之後,我伫候好音。
”說着翻身上了驢背。
兩人相視一笑。
郭襄催動青驢,得得下山,心中卻打定主意,非瞧瞧這場熱鬧不可。
她心想:“怎生想個法兒,十天後混進少林寺中去瞧一瞧這場好戲?”又想:“隻怕那昆侖三聖未必是有什麼真才實學的人物,給大和尚們一擊即倒,那便熱鬧不起來。
隻要他們有外公、爹爹或大哥哥的一半本事,這場‘昆侖三聖大鬧少林寺’便有點兒看頭。
” 想到楊過,心頭又即郁郁,這三年來到處尋尋覓覓,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冷月冥冥。
她心頭早已千百遍地想過了:“其實,便算找到了他,那又怎地?還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煩惱?他所以悄然遠引,也還不是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我卻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 任着青驢信步所之,在少室山中漫遊,一路向西,已人嵩山之境,回眺少室東峰,蒼蒼峻拔,沿途山景,觀之不盡。
如此遊了數曰,這一天到了三休台上,心道:“三休,三休!卻不知是哪三休?人生千休萬休,又豈止三休?” 折而向北,過了一嶺,隻見古柏三百餘章,皆挺直端秀,淩筲藤托根樹旁,作花桕頂,燦若雲荼。
郭襄正自觀賞,忽聽得山坳後隐隐傳出一陣琴聲,心感詫異:“這荒僻之處,居然有高人雅士在此操琴。
”她幼受母教,琴棋書畫,無一不會,雖均不過粗識皮毛,但她生性聰穎,又愛異想天開,因此和母親論琴、談書,往往有獨到之見,黃蓉也甚喜和她講論。
這時聽到琴聲,好奇心起,放了青驢,循聲尋去。
走出十餘丈,隻聽得琴聲之中雜有無數鳥語,初時也不注意,但細細聽來,琴聲竟似和鳥語互相應答,間間關關,婉轉啼鳴。
郭襄隐身花木之後,向琴聲發出處張去,隻見三株大松樹下一個白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張焦尾琴,正自彈奏。
他身周樹木上停滿了鳥雀,黃莺、杜鵑、喜鵲、八哥,還有許多不知其名的,和琴聲或一問一答,或齊聲和唱。
郭襄心道:“媽說琴調之中有一曲《空山鳥語》,久已失傳,莫非便是此曲麼?” 聽了一會兒,琴聲漸響,但愈到響處,愈是和醇,群鳥卻不再發聲,隻聽得空中振翼之聲大作,東南西北各處又飛來無數雀鳥,或止歇樹巅,或上下翺翔,毛羽缤紛,蔚為奇觀。
那琴聲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
郭襄心下驚奇:“此人能以琴聲集鳥,這一曲難道竟是《百鳥朝風》?”心想可惜外公不在這裡,否則以他天下無雙的玉箫與之一和,實可稱并世雙絕。
那人彈到後來,琴聲漸低,樹上停歇的雀鳥一齊盤旋飛舞。
突然铮的一聲,琴聲止歇,群鳥飛翔了一會兒,慢慢散去。
那人随手在琴弦上彈了幾下短音,仰天長歎,說道:“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世間苦無知音,縱活千載,亦複何益?”說到此處,突然間從琴底抽出一柄長劍,但見青光閃閃,照映林間。
郭襄心想:“原來此人文武全才,不知他劍法如何。
” 隻見他緩步走到古松前的一塊空地上,劍尖抵地,一畫一畫地劃了起來,劃了一畫又是一畫。
郭襄大奇:“世間怎會有如此奇怪的劍法?難道以劍尖在地下亂劃,便能克敵制勝?此人之怪,真難測度。
” 默數劍招,隻見他橫着劃了十九招,跟着變向縱劃,一共也是一十九招。
劍招始終不變,不論縱橫,均是平直的一字。
郭襄依着他劍勢,伸手在地下劃了一遍,随即險些失笑,他使的哪裡是什麼怪異劍法,卻原來是以劍尖在地下畫了一張縱橫各一十九道的棋盤。
那人劃完棋盤,以劍尖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圈了一圈,再在右上角和左下角劃了個交叉。
郭襄既已看出他畫的是一張圍棋棋盤,自也想到他是在四角布上勢子,圓圈是白子,交叉是黑子。
跟着見他在右上角距勢子三格處圈了一圈,又在那圓圈下兩格處劃了一叉,待得下到第二十九着時,以劍拄地,低頭沉
” 無色禅師見她茫然自失,笑吟吟地拾起那對鐵鑄小羅漢,說道:“郭二姑娘,老和尚不能騙你小孩子,我認出你,全憑着這對鐵羅漢。
” 郭襄一怔之下,立時恍然,說道:“啊,你便是無色禅師,這對鐵羅漢是你送給我的生日禮物,自然認得。
剛才無禮得罪,請大師原諒。
”說着盈盈躬身行禮。
無色含笑還禮,連稱:“不敢當,不敢當!” 郭襄道:“大師,你可有見到我大哥哥和龍姊姊?我上寶刹來,便是想見你,來打聽他二人下落。
啊,你不知道,我說的大哥哥和龍姊姊,便是楊過楊大俠夫婦了。
” 無色道:“數年之前,楊大俠曾來敝寺盤桓數日,跟老和尚很說得來。
後來他在襄陽抗敵,老衲奉他之召,也曾去稍效微勞。
不知他刻下是在何處?” 他二人均欲得知楊過音訊,你問一句,我問一句,卻誰也沒回答對方的問話。
郭襄呆了半晌,說道:“你也不知我大哥哥到了哪裡。
可有誰知道啊?”她定了定神,說道:“你是我大哥哥的好朋友,怪不得武功這般高明。
嗯,大師父,我把你給的生日禮物帶在身邊,我對你好生感激,也十分敬重,今日能見到你,正好當面謝謝你。
”無色笑道:“咱們’當真是不打不相識。
你見到你楊大哥時,可别說老和尚以大欺小。
”郭襄望着遠處山峰,自言自語:“幾時方能見着他啊。
” 郭襄十六歲生日那天,楊過忽發奇想,柬邀江湖同道,群集襄陽給她慶賀生辰。
一時白道黑道上無數武林高手,沖着楊過的面子,大都受邀前去祝賀,不論是否親臨襄陽,也都贈送珍異賀禮。
無色禅師請人帶去的生日禮物,便是這一對精鐵鑄成的羅漢。
這對鐵羅漢肚腹之中裝有機括,扭緊彈簧之後,能對拆十來招少林羅漢拳。
那是百餘年前少林寺中一位異僧花了無數心血方始制成,端的靈巧精妙無比。
郭襄覺得好玩,便帶在身邊,想不到今日從懷中跌将出來,終于給無色禅師認出了她身份。
她适才最後所使的一招少林拳法,便是從這對鐵羅漢身上學來。
無色笑道:“恪于敝寺曆代相傳的寺規,不能請郭二姑娘到寺中随喜,務請包涵。
”郭襄黯然道:“那沒什麼,我要問的事,反正也問過了。
”無色又指覺遠道:“至于這位師弟的事,我慢慢再跟你解釋。
這樣吧,老和尚恭送你下山去,咱們找家飯鋪,讓老和尚做個東道,好好吃上一頓,你說怎樣?”無色禅師在少林寺中位份極高,竟對這樣一個妙齡女郎如此尊敬,要親自送她下山,隆重款待,衆僧侶聽了,無不暗暗稱奇。
郭襄道:“大師不必客氣。
小女子出手不知輕重,得罪了幾位大和尚,真正對不住了,這便别過,後會有期。
”說着躬身為禮。
衆僧一齊還禮。
郭襄和覺遠别過,再向跟她動過手的幾名僧人行禮緻歉,轉身下坡。
無色笑道:“你不要我送,我也要送。
那年姑娘生日,老和尚奉楊大俠之命燒了南陽蒙古大軍的草料、火藥之後,便即回寺,沒來襄陽慶賀生辰,心中已自不安。
今日光臨敝寺,若再不恭送三十裡,豈是相待貴客之道?”郭襄見他一番誠意,又喜他言語豪爽,也願和他結個方外的忘年之交,微微一笑,說道:“走吧!” 二人并肩下坡,走過一葦亭後,隻聽得身後腳步聲響,回首一看,見張君寶遠遠在後跟着,卻不敢走近。
郭襄笑道:“張兄弟,你也來送客下山嗎?”張君寶臉上一紅,應了一聲:“是!” 便在此時,隻見山門前一個僧人大步奔下,他竟全力施展輕功,跑得十分匆忙。
無色眉頭一皺,說道:“大驚小怪的幹什麼?”那僧人奔到無色身前,行了一禮,低聲說了幾句。
無色臉色忽變,大聲道:“竟有這等事?”那僧人道:“方丈請首座去商議。
” 郭襄見無色臉上神色為難,知他寺中必有要事,說道:“老禅師,朋友相交,貴在知心,這些俗禮算得了什麼?你有事便請回去。
他日江湖相逢,有緣邂逅,咱們再論武談心,有何不可?”無色喜道:“怪不得楊大俠對你這般看重,你果然是人中英俠,女中丈夫,老和尚交了你這個朋友。
”郭襄微微一笑,說道:“你是我大哥哥的朋友,早就已是我的好朋友了。
”當下兩人施禮而别。
無色回向山門。
郭襄循路下山,張君寶在她身後,相距五六步,不敢和她并肩而行。
郭襄問道:“張兄弟,他們到底幹什麼欺侮你師父?你師父一身精湛内功,怕他們何來?”張君寶走近兩步,說道:“寺中戒律精嚴,僧衆凡是犯了事的都須受罰,倒不是故意欺侮師父。
” 郭襄奇道:“你師父是個正人君子,天下從來沒這樣的好人,他又會犯了什麼事?他定是代人受過,要不,便是什麼事弄錯了。
”張君寶歎道:“這事的原委姑娘其實也知道的,還不是為了那部《楞伽經》。
”郭襄道:“啊,是給潇湘子和尹克西這兩個家夥偷去的經書麼?”張君寶道:“是啊。
那日在華山絕頂,小人得楊過大俠的指點,親手搜查了那兩人全身,一下華山之後,再也找不到這兩人的蹤迹了。
我師徒倆無奈,隻得回寺禀報方丈。
那部《楞伽經》是根據達摩祖師東來時所攜貝葉經原文抄錄,戒律堂首座責怪我師父看管不慎,以緻失落這無價之寶,重加處罰,原是罪有應得。
” 郭襄歎了口氣,道:“那叫做晦氣,什麼罪有應得?”她比張君寶隻大幾歲,但俨然以大姊姊自居,又問:“為了這事,便罰你師父不許說話?”張君寶道:“這是寺中曆代相傳的戒律,上鐐挑水,不許說話。
我聽寺裡老禅師們說,雖然這是處罰,但對受罰之人其實也大有好處。
一個人一不說話,修為易于精進,而上鐐挑水,也可強壯體魄。
”郭襄笑道:“這麼說來,你師父非但不是受罰,反而是在練功了,倒是我多事。
”張君寶忙道:“姑娘一番好心,師父和我都十分感激,永遠不敢忘記。
” 郭襄輕輕歎了口氣,心道:“可是旁人卻早把我忘記得一幹二淨了。
” 隻聽得樹林中一聲驢鳴,那頭青驢便在林中吃草。
郭襄道:“張兄弟,你也不必送我啦。
”唿哨一聲,招呼青驢近前。
張君寶頗為依依不舍,卻又沒什麼話好說。
郭襄将手中那對鐵鑄羅漢遞了給他,道:“這個給你。
”張君寶一怔,不敢伸手去接,道:“這……這個……”郭襄道:“我說給你,你便收下了。
”張君寶道:“我……我……”郭襄将鐵羅漢塞在他手上,縱身一躍,上了驢背。
突然山坡石級上一人叫道:“郭二姑娘,且請留步。
”正是無色禅師又從寺門中奔了出來。
郭襄心道:“這個老和尚也忒煞多禮,何必定要送我?”無色行得甚快,片刻間便到了郭襄身前。
他向張君寶道:“你回寺中去,别在山裡亂走亂闖。
” 張君寶躬身答應,向郭襄凝望一眼,走上山去。
無色待他走開,從袖中取出一張紙箋,說道:“郭二姑娘,你可知是誰寫的麼?” 郭襄下了驢背,接過看時,見是一張詩箋,箋上墨汁淋漓,寫着兩行字道:“少林派武功,稱雄中原西域有年,十天之後,昆侖三聖前來一并領教。
”筆勢挺拔遒勁。
郭襄問道:“昆侖三聖是誰啊?這三個人的口氣倒大得緊。
” 無色道:“原來姑娘也不識得他們。
”郭襄搖搖頭道:“我不識得。
連昆侖三聖的名字也從沒聽爹爹媽媽說過。
”無色道:“奇便奇在這兒。
”郭襄道:“什麼奇怪啊?” 無色道:“姑娘和我一見如故,自可對你實說。
你道這張紙箋是在哪裡得來的?”郭襄道:“是昆侖三聖派人送來的麼?”無色道:“若是派人送來,也就沒什麼奇怪。
常言道樹大招風,我少林寺數百年來号稱天下武學正宗,因此不斷有高手來寺挑戰較藝。
每次有武林中人到來,我們總好好款待,說到比武較量,能夠推得掉的便盡量推辭。
我們出家人講究勿嗔勿怒,不得逞強争勝,要是天天跟人打架,還算是佛門子弟麼?”郭襄點頭道:“那也說得是。
” 無色又道:“隻不過武師們既然上得寺來,不顯一下身手,總是心不甘服。
少林寺羅漢堂,做的便是這門接待外來武師的行當。
”郭襄笑道:“原來大和尚的專職是跟人打架。
”無色苦笑道:“一般武師,武功再強,本堂的弟子們總能應付得了,倒也不必老和尚出手。
今日因見姑娘身手不凡,我才自己來試上一試。
”郭襄笑道:“你倒挺瞧得起我。
” 無色道:“你瞧我把話扯到哪裡去啦。
實不相瞞,這張紙箋,是在羅漢堂上降龍羅漢像的手中取下來的。
”郭襄奇道:“是誰放在羅漢像手中的?”無色搔頭道:“便是不知道啊。
我少林寺僧衆千餘人,若有人混進寺來,豈能沒人見到?這羅漢堂固定有八名弟子輪值,日夜不斷。
剛才有人見到這張紙箋,飛報老方丈,大家都覺得奇怪,因此召我回寺商議。
” 郭襄聽到這裡,已明其意,說道:“你疑心我和那什麼昆侖三聖串通了,我在寺外搗亂,那三個家夥便混到羅漢堂中放這紙箋。
是也不是?” 無色道:“我既和姑娘見了面,自決無疑心。
但也事有湊巧,姑娘剛離寺,這張紙箋便在羅漢堂中出現。
方丈和無相師弟他們便不能不錯疑到姑娘身上。
”郭襄道:“我不認得這三個家夥。
大和尚,你怕什麼?他們如膽敢前來,跟他們見個高下便了。
”無色道:“害怕嘛,自然不怕。
姑娘既跟他們沒千系,我便不用擔心了。
” 郭襄知他實是一番好意,隻怕昆侖三聖是自己相識,動手之際便有許多顧忌,唯恐得罪了好朋友,說道:“大和尚,他們客客氣氣來切磋武藝,那便罷了,否則好好給他們吃些苦頭。
這張字條上的口氣可狂妄得很呢!什麼叫做‘一并領教’?難道少林派七十二項絕藝,這三個家夥都要‘一并領教’麼?” 她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一事,說道:“說不定寺中有淮跟他們勾結了,偷偷放上這樣一張字條,也沒什麼稀奇。
”無色道:“這事我們也想過了,可是決計不會。
降龍羅漢的手指離地有三丈多高,平時掃除佛身上的灰塵,必須搭起高架。
有人能躍到這般高處,輕功之佳,實所罕有。
寺中縱有叛徒,料來也不會有這等好功夫。
” 郭襄好奇心起,很想見見這昆侖三聖到底是何等樣人物,要瞧他們和少林寺僧衆比武,結果誰勝誰負,但少林寺不接待女客,看來這場好戲是不能親眼得見了。
無色見她側頭沉思,隻道她是在代少林寺籌策,說道:“少林寺千年來經曆了不知多少大風大浪,至今尚在,這昆侖三聖倘若決意跟我們過不去,少林寺也總當跟他們周旋一番。
郭姑娘,半月之後,你在江湖上當可聽到音訊,且看昆侖三聖是否能把少林寺挑了。
”說到此處,壯年時的豪情勝概不禁又勃然而興。
郭襄笑道:“大和尚勿嗔勿怒,你這說話的樣子,能算是佛門子弟麼?好,半月之後,我伫候好音。
”說着翻身上了驢背。
兩人相視一笑。
郭襄催動青驢,得得下山,心中卻打定主意,非瞧瞧這場熱鬧不可。
她心想:“怎生想個法兒,十天後混進少林寺中去瞧一瞧這場好戲?”又想:“隻怕那昆侖三聖未必是有什麼真才實學的人物,給大和尚們一擊即倒,那便熱鬧不起來。
隻要他們有外公、爹爹或大哥哥的一半本事,這場‘昆侖三聖大鬧少林寺’便有點兒看頭。
” 想到楊過,心頭又即郁郁,這三年來到處尋尋覓覓,始終落得個冷冷清清,終南山古墓長閉,萬花坳花落無聲,絕情谷空山寂寂,風陵渡冷月冥冥。
她心頭早已千百遍地想過了:“其實,便算找到了他,那又怎地?還不是重添相思,徒增煩惱?他所以悄然遠引,也還不是為了我好?但明知那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我卻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 任着青驢信步所之,在少室山中漫遊,一路向西,已人嵩山之境,回眺少室東峰,蒼蒼峻拔,沿途山景,觀之不盡。
如此遊了數曰,這一天到了三休台上,心道:“三休,三休!卻不知是哪三休?人生千休萬休,又豈止三休?” 折而向北,過了一嶺,隻見古柏三百餘章,皆挺直端秀,淩筲藤托根樹旁,作花桕頂,燦若雲荼。
郭襄正自觀賞,忽聽得山坳後隐隐傳出一陣琴聲,心感詫異:“這荒僻之處,居然有高人雅士在此操琴。
”她幼受母教,琴棋書畫,無一不會,雖均不過粗識皮毛,但她生性聰穎,又愛異想天開,因此和母親論琴、談書,往往有獨到之見,黃蓉也甚喜和她講論。
這時聽到琴聲,好奇心起,放了青驢,循聲尋去。
走出十餘丈,隻聽得琴聲之中雜有無數鳥語,初時也不注意,但細細聽來,琴聲竟似和鳥語互相應答,間間關關,婉轉啼鳴。
郭襄隐身花木之後,向琴聲發出處張去,隻見三株大松樹下一個白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張焦尾琴,正自彈奏。
他身周樹木上停滿了鳥雀,黃莺、杜鵑、喜鵲、八哥,還有許多不知其名的,和琴聲或一問一答,或齊聲和唱。
郭襄心道:“媽說琴調之中有一曲《空山鳥語》,久已失傳,莫非便是此曲麼?” 聽了一會兒,琴聲漸響,但愈到響處,愈是和醇,群鳥卻不再發聲,隻聽得空中振翼之聲大作,東南西北各處又飛來無數雀鳥,或止歇樹巅,或上下翺翔,毛羽缤紛,蔚為奇觀。
那琴聲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
郭襄心下驚奇:“此人能以琴聲集鳥,這一曲難道竟是《百鳥朝風》?”心想可惜外公不在這裡,否則以他天下無雙的玉箫與之一和,實可稱并世雙絕。
那人彈到後來,琴聲漸低,樹上停歇的雀鳥一齊盤旋飛舞。
突然铮的一聲,琴聲止歇,群鳥飛翔了一會兒,慢慢散去。
那人随手在琴弦上彈了幾下短音,仰天長歎,說道:“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世間苦無知音,縱活千載,亦複何益?”說到此處,突然間從琴底抽出一柄長劍,但見青光閃閃,照映林間。
郭襄心想:“原來此人文武全才,不知他劍法如何。
” 隻見他緩步走到古松前的一塊空地上,劍尖抵地,一畫一畫地劃了起來,劃了一畫又是一畫。
郭襄大奇:“世間怎會有如此奇怪的劍法?難道以劍尖在地下亂劃,便能克敵制勝?此人之怪,真難測度。
” 默數劍招,隻見他橫着劃了十九招,跟着變向縱劃,一共也是一十九招。
劍招始終不變,不論縱橫,均是平直的一字。
郭襄依着他劍勢,伸手在地下劃了一遍,随即險些失笑,他使的哪裡是什麼怪異劍法,卻原來是以劍尖在地下畫了一張縱橫各一十九道的棋盤。
那人劃完棋盤,以劍尖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圈了一圈,再在右上角和左下角劃了個交叉。
郭襄既已看出他畫的是一張圍棋棋盤,自也想到他是在四角布上勢子,圓圈是白子,交叉是黑子。
跟着見他在右上角距勢子三格處圈了一圈,又在那圓圈下兩格處劃了一叉,待得下到第二十九着時,以劍拄地,低頭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