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有女長舌利如槍

關燈
張三豐帶了無忌下得少室山來,料想他已命不長久,便也索性絕了醫治的念頭,隻跟他說些笑話,互解愁悶。

    這日行到漢水之畔,兩人坐了渡船過江。

    船到中流,漢水波浪滔滔,小小的渡船搖晃不已,張三豐心中,也是思如浪濤。

     無忌忽道:“太師父,你不用難過,孩兒死了之後,便可見到爹爹媽媽了,那也好得很。

    ”張三豐道:“你别這麼說,太師父無論如何要想法兒治好你。

    ”無忌道:“我本來想,如能學到少林派的九陽神功,去說給俞三伯聽,那便好了。

    ”張三豐道:“為什麼?”無忌道:“盼望俞三伯能修煉武當、少林兩派神功,治好手足殘疾。

    ” 張三豐歎道:“你俞三伯受的是筋骨外傷,内功再強,也治不好的。

    ”心想:“這孩子明知自己性命不保,居然不怕死,卻想着要去治療岱岩的殘疾,這番心地,也确是我輩俠義中人的本色。

    ”正想誇獎他幾句,忽聽得江上一個洪亮的聲音遠遠傳來:“快些停船,把孩子乖乖交出,佛爺便饒了你性命,否則莫怪無情。

    ”這聲音穿過波浪聲傳來,人耳清晰,顯然呼叫之入内力不弱。

     張三豐心下冷笑,暗道:“誰敢如此大膽,要我留下孩子?”擡起頭來,隻見兩艘江船如飛地劃來,凝目瞧時,見前面一艘小船上坐着一個虬髯大漢,雙手操槳急劃,艙中坐着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後面一艘船身較大,舟中站着四名番僧,另有七八名蒙古武官。

    衆武官拿起船闆,幫同劃水。

    那虬髯大漢膂力奇大,雙槳一扳,小船便急沖丈餘,但後面船上畢竟人多,兩船相距漸近。

    過不多時,衆武官和番僧便彎弓搭箭,向那大漢射去。

    但聽得羽箭破空,嗚嗚聲響。

     張三豐心想:“原來他們是要那虬髯大漢留下孩子。

    ”他生平最恨蒙古官兵殘殺漢人,便想出手相救。

    隻見那大漢左手劃船,右手舉起木槳,将來箭一一擋開擊落,手法迅捷利落。

    張三豐心道:“這人武功不凡,英雄落難,我怎能坐視不救?”向搖船的艄公喝道:“船家,迎七去。

    ” 那艄公見羽箭亂飛,早已吓得手酸足軟,拼命将船劃開尚嫌不及,怎敢反而迎将過去?顫聲道:“老……老道、……,你……你說笑話了。

    ”張三豐見情勢緊急,奪過艄公的橹來,在水中扳了兩下,渡船便橫過船頭,向着小船迎去。

     猛聽得“啊”的一聲慘呼,小船中男孩背心上中了一箭。

    那虬髯大漢失驚,俯身去看時,肩頭和背上接連中箭,手中木槳拿捏不定,掉入江心,坐船登時不動。

    後面大船瞬即追上,七八名蒙古武官和番僧跳上小船。

    那虬髯大漢兀自不屈,拳打足踢,奮力抵禦。

     張三豐叫道:“鞑子住手,休得行兇傷人!”急速扳橹,搖向小船,跟着縱身而起,大袖飄飄,從空撲向小船。

     兩名蒙古武官嗖嗖兩箭,向他射來。

    張三豐袍袖揮動,兩枝羽箭遠遠飛出,右足一踏七船闆,左掌揮出,登時将兩名番僧摔出丈許,撲通、撲通兩聲,跌入江中。

    衆武官見他猶似飛将軍從天而降,一出手便将兩名武功甚強的番僧震飛,無不驚懼。

    領頭的武官用漢語喝道:“兀那老道,你幹什麼?” 張三豐罵道:“狗鞑子!又來行兇作惡,殘害良民,快快給我滾吧!”那武官道:“你知這人是誰?那是袁州魔教反賊的餘孽,普天下要捉拿的欽犯!” 張三豐吃了一驚,心道:“難道是周子旺的部屬?”轉頭問那虬髯大漢道:“他這話可真?”那虬髯大漢全身鮮血淋漓,左手抱着男孩,虎目含淚,說道:“小主公……小主公給他們射死了。

    ”這一句話,便是承認了自己身份。

     張三豐心下更驚,問道:“這是周子旺的郎君麼?” 那大漢道:“不錯。

    我有負囑咐,這條命也不要了。

    ”輕輕放下男孩屍身,向那武官撲去。

    他身上本已負傷,肩背上的兩枝羽箭又未拔下,且箭頭有毒,身剛縱起,口中“嘿”的一聲,便摔在船艙闆上。

     那小女孩撲在船艙中的一具男屍身上,隻哭叫:“爹爹,爹爹!”張三豐瞧那具屍身的裝束,當是操舟的船夫。

     張三豐心想:“早知是魔教中人物,這件閑事不管也罷。

    可是既已伸手,總不能半途抽身。

    ”向那武官道:“這男孩已死,餘下那人身中毒箭,也轉眼便死,你們已經立功,那便走吧!”那武官道:“不成!非将兩人首級斬下不可。

    ”張三豐道:“那又何必趕人太絕?”那武官道:“老道是誰?憑什麼來橫加插手?” 張三豐微微一笑,說道:“你理我是誰?天下事天下人管得。

    ”那武官使個眼色,說道:“道長道号如何?在何處道觀出家?”張三豐尚未回答,兩名蒙古軍官突然手舉長刀,向他肩頭猛劈下來。

    這兩刀來勢好不迅疾,刀鋒竟帶向無忌。

     張三豐身子稍側,雙掌起處,已托在兩人的背心、喝道:“去吧!”掌力吐出,兩名武官身子飛起,砰砰兩響,剛好摔入原本乘來的大船。

    他已數十年未跟人動手過招,此時牛刀小試,大是揮灑如意。

    那為首的武官張大了口,結結巴巴地道:“你……你……你莫非……是……”張三豐袍袖揮動,喝道:“老道生平,專殺鞑子!”衆武官番僧但覺疾風撲面,人人氣息閉塞,半晌不能呼吸。

    張三豐袍袖停揮,衆人面色慘白,齊聲驚呼,争先恐後地躍回大船,救起落水番僧,掉轉船頭,急劃逃去。

     張三豐取出丹藥,喂入虬髯大漢口中,将小舟劃到渡船之旁,待要扶他過船,豈知那大漢甚是硬朗,一手抱着男孩屍身,一手抱着女孩,輕輕一縱,便上了渡船。

    張三豐暗暗點頭:“這人身受重傷,仍如此忠于幼主,确是個鐵铮铮的好漢子。

    我這番出手雖然冒失,但這樣的漢子卻也該救。

    ”回到渡船,為那大漢拔出毒箭,敷上拔毒生肌之藥。

     那女孩望着父親的屍身随小船漂走,不住哭泣。

    那虬髯大漢道:“狗官兵好不歹毒,一上來就放箭射死船夫,若非老道爺相救,這船家女孩多半也性命難保。

    ” 張三豐心想:“眼下無忌行走不便,若到老河口投店,這漢子卻是欽犯,我要照顧兩人,隻怕難以周全。

    ”取出三兩銀子交給艄公,說道:“艄公大哥,煩你順流東下,過了仙人渡,送我們到太平店上岸。

    ”那艄公見他将蒙古衆武官打得落花流水,早已萬分敬畏,何況又給了這麼多銀子,連聲答應,搖着船沿江東去。

     那大漢在艙闆上跪下磕頭,說道:“老道爺救了小人性命,常遇春給你老人家磕頭。

    ”張三豐伸手扶起,道:“常英雄不須行此大禮。

    ”一碰他手掌,但覺觸手冰冷,微微一驚,問道:“常英雄可還受了内傷麼?”常遇春道:“小人從信陽護送小主公南下,途中與鞑子派來追捕的鷹爪接戰四次,胸口和背心給一個番僧打了兩掌。

    ” 張三豐搭他脈搏,但覺跳動微弱,再解開他衣服一看傷處,更加駭然,隻見他中掌處腫起寸許,受傷着實不輕。

    換作旁人,早便支持不住,此人千裡奔波,力拒強敵,當真英雄了得。

    當下命他不可說話,在艙中安卧靜養。

     那女孩約莫十歲左右,衣衫敝舊,赤着雙足,雖是船家貧女,但容顔秀麗,十足是個絕色的美人胚子,坐着隻是垂淚。

    張三豐見她楚楚可憐,問道:“姑娘,你叫什麼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我爹爹說我生在湖南芷江,給我取名周芷若。

    ”張三豐心想:“船家女孩,取的名字倒好。

    ”問道:“你家住在哪裡?家中還有誰?咱們叫船老大送你回家。

    ”周芷若垂淚道:“我就跟爹爹兩個住在船上,再沒……再沒别的人了。

    ”張三豐嗯了一聲,心想:“她這可是家破人亡了。

    小小女孩,如何安置她才好?” 常遇春說道:“老道爺武功高強,小人生平從來沒見過。

    不敢請教老道爺法号?”張三豐微笑道:“老道張三豐。

    ”常遇春“啊”的一聲,翻身坐起,大聲道:“老道爺原來是武當山張真人,難怪神功蓋世。

    常遇春今日有幸,得遇仙長。

    ” 張三豐微笑道:“老道不過多活了幾歲,什麼仙不仙的?常英雄快請卧倒,不可裂了箭創。

    ”他見常遇春慷慨豪爽,英風飒飒,對他甚為喜愛,但想到他是魔教中人,不願深談,便淡淡地道:“你受傷不輕,别多說話。

    ” 張三豐生性豁達,于正邪兩途,本無多大成見,當日曾對張翠山說道:“正邪兩字,原本難分。

    正派弟子倘若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倘若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又說天鷹教教主殷天正雖性子偏激,行事乖僻,卻是個光明磊落之人,很可交交這個朋友。

    但張翠山自刎而亡,他心傷愛徒之死,對天鷹教不由得由心痛恨,心想三弟子俞岱岩終身殘廢、五弟子張翠山身死名裂,皆由天鷹教而起,雖勉強抑下了向殷天正問罪複仇之念,但不論他胸襟如何博大,于這“邪魔”二字,卻恨惡殊深。

     那周子旺正是魔教“明教”中“彌勒宗”的大弟子,數年前在江西袁州起事,自立為帝;國号稱“周”,不久為元軍撲滅,周子旺遭擒斬首。

    彌勒宗和天鷹教雖非一派,但同為明教的支派,相互間淵源甚深,周子旺起事之時,殷天正曾在浙江為之聲援。

    張三豐今日相救常遇春,隻激于一時俠義之心,兼之事先未明他身份,實在大違本願。

     這晚二更時分才到太平店。

    張三豐吩咐那船離鎮遠遠地停泊。

    艄公到鎮上買了食物,煮了飯菜,擺在艙中小幾上,雞、肉、魚、蔬,共煮了四大碗。

    張三豐要常遇春和周芷若先吃,自己給無忌喂食。

    常遇春問起原由,張三豐說他中了寒毒,四肢轉動不便。

    無忌心中難過,食不下咽。

    張三豐再喂時,他搖搖頭,不肯再吃了。

     周芷若從張三豐手中接過碗筷,道:“道長,你先吃飯吧,我來喂這位小相公。

    ”無忌道:“我飽啦,不要吃了。

    ”周芷若道:“小相公,你如不吃,老道長心裡不舒服,他也吃不下飯,豈不害得他餓肚子?”張無忌心想不錯,當周芷若将飯送到嘴邊時,張口便吃了。

    周芷若将魚骨雞骨細心剔除幹淨,每口飯中再加上肉汁,張無忌吃得甚是香甜,将一大碗飯都吃光了。

     張三豐心中稍慰,又想:“無忌這孩子命苦,自幼死了父母,如他這般病重,原該有個細心的女子服侍他才是。

    ” 常遇春不動魚肉,隻是将那碗青菜吃了個精光,雖在重傷之下,兀自吃了四大碗白米飯。

    張三豐不忌葷腥,見他食量甚豪,便勸他多吃雞肉。

    常遇春道:“張真人,小人拜菩薩的,不吃葷。

    ”張三豐道:“啊,老道倒忘了。

    ”這才想起,魔教中人規矩極嚴,戒食葷腥,自唐朝以來,即是如此。

    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