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百歲壽宴摧肝腸

關燈
咱們饒了那許多壞人惡人,大家想法子救活爹爹媽媽。

    ” 張三豐等聽了這幾句話,忍不住又流下淚來。

    張三豐說道:“咱們盡力而為,他再能活得幾時,瞧老天爺的慈悲吧。

    ”對着張翠山的屍體揮淚叫道:“翠山,翠山!好苦命的孩子。

    ”抱着無忌,走進自己雲房,手指連伸,點了他身上十八處大穴。

     無忌穴道受點,登時不再顫抖,臉上綠氣卻愈來愈濃。

    張三豐知道綠色一轉為黑,便此氣絕無救,除去無忌身上衣服,自己也解開道袍,胸膛和他背心相貼。

     這時宋遠橋和殷梨亭在外料理張翠山夫婦的喪事。

    俞蓮舟、張松溪、莫聲谷三人來到師父雲房,知道師父正以“純陽無極功”吸取無忌身上的陰寒毒氣。

    張三豐并未婚娶,雖到百歲,仍是童男之體,八十餘載的修為,那“純陽無極功”自已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俞蓮舟等一旁随侍,過了約莫半個時辰,見張三豐臉上隐隐現出綠氣,手指微微顫動。

    他睜開眼來,說道:“蓮舟,你來接替,一到支持不住便交給松溪,千萬不可勉強。

    ” 俞蓮舟應道:“是。

    ”解開長袍,将無忌抱在懷裡,肌膚相貼之際不禁打了個冷戰,便似懷中抱了一塊寒冰相似,說道:“七弟,你叫人去生幾盆炭火,越旺越好。

    ”不久炭火點起,俞蓮舟卻兀自冷得難以忍耐。

     張三豐坐在一旁,慢慢以真氣通走三關,鼓蕩丹田中的“氤氲紫氣”,将吸入體内的寒毒一絲一絲地化掉。

    待得他将寒氣化盡,站起身來時,隻見已是莫聲谷将無忌抱在懷裡,俞蓮舟和張松溪坐在一旁,垂簾人定,化除體内寒毒。

    不久莫聲谷便已支持不住,命道童去請宋遠橋和殷梨亭來接替。

     這種以内力療傷,功力深淺,立時顯示出來,絲毫假借不得。

    莫聲谷隻不過支持到一盞熱茶時分,宋遠橋卻可支持到兩炷香。

    殷梨亭将無忌一抱入懷,立時大叫一聲,全身打戰。

    張三豐驚道:“把孩子給我。

    你坐在一旁凝神調息,不可心有他念。

    ”原來殷梨亭心傷五哥慘死,一直昏昏沉沉,神不守舍,直到神志甯定,才将無忌抱過。

     如此六人輪流,三日三夜之内,勞瘁不堪,好在無忌體中寒毒漸解,每人支持的時刻逐漸延長,到第四日上,六人才得偷出餘暇,稍一合眼入睡。

    自第八日起,每人分别助他療傷兩個時辰,這才慢慢修補損耗的功力。

     初時無忌大有迸展,體寒消減,神志日複,漸可稍進飲食,衆人隻道他這條小命救回來了。

    豈知到得第三十六日上,俞蓮舟陡然發覺,不論自己如何催動内力,無忌身上的寒毒已一絲也吸不出來。

    可是他明明身子冰涼,臉上綠氣未褪。

    俞蓮舟還道自己功力不濟,當即跟師父說了。

    張三豐一試,竟也無法可施。

    接連五日五晚之中,六人千方百計,用盡了所知的諸般運氣之法,全沒半點功效。

     無忌道:“太師父,我手腳都暧了,但頭頂、心口、小腹三處地方卻越來越冷。

    ”張三豐暗暗心驚,安慰他道:“你的傷已好了,我們不用整天抱着你啦。

    你在太師父的床上睡一會兒吧。

    ”抱他到自己床上睡下。

     張三豐和衆徒走到廳上,歎道:“寒毒侵入他頂門、心口和丹田,非外力所能解,看來咱們這三十幾天的辛苦全白耗了。

    ”沉吟良久,心想:“要解他體内寒毒,旁人已無可相助,隻有他自己修習九陽真經中所載無上内功,方能陰陽互濟,化其至陰。

    但當時先師傳授經文,我所學不全,至今雖閉關數次,苦苦鑽研,仍隻能想通得三四成。

    眼下也隻好教他自練,能保得一日性命,便多活一日。

    ” 于是将九陽神功的練法和口訣傳了無忌,這一門功夫變化繁複,非一言可盡,簡言之,初步功夫是練“大周天搬運”,使一股暖烘烘的真氣,從丹田向鎮鎖任、督、沖三脈的陰轎庫流注,折而走向尾闾關,然後分兩支上行,經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辘轳關,上行經背、肩、頸而至玉枕關,此即所謂“逆運真氣通三……”。

    然後真氣向上越過頭頂的百會穴,分五路下行,與全身氣脈大會于臏中穴,再分主從兩支,還合于丹田,入竅歸元。

    如此循環一周,身子便如灌甘露,既非至陽,亦非至陰,而是陰陽互濟,調和混元,丹田裡的真氣似香煙缭繞,悠遊自在,那就是所謂“氤氳紫氣”。

    這氤氳紫氣練到相當火候,便能化除丹田中的寒毒。

    各派内功的道理無多分别,練法卻截然不同。

    張三豐所授的心法,以威力而論,可算得上當世第一。

     無忌依法修煉,練了兩年有餘,丹田中的氤氳紫氣已有小成,可是體内寒毒膠固于經絡百脈之中,非但無法化除,臉上的綠氣反日甚一日,每當寒毒發作,所受的煎熬也一日比一日更加厲害。

    在這兩年之中,張三豐全力照顧無忌内功進修,宋遠橋等到處為他找尋靈丹妙藥,什麼百年以上的野山人參、成形首烏、雪山茯苓、五色靈芝等珍奇靈物,也不知給他服了多少,但始終有如石投大海。

    衆人見他日漸憔悴瘦削,雖見到他時總是強顔歡笑,心中卻無不黯然,心想張翠山留下的這唯一骨血,隻怕沒法保住。

     武當派諸人忙于救傷治病,也無餘暇去追尋傷害俞岱岩和無忌的仇人。

    這兩年中天鷹教教主殷天正數次遣人來探望外孫,贈送不少貴重禮物。

    武當諸俠心恨俞張二俠都是間接害在天鷹教手中,每次均将天鷹教使者逐下山去,禮物退回,一件不收。

    有一次莫聲谷還動手将使者狠狠打了一頓,從此殷天正也不再派人上山了。

     這一日中秋佳節,武當諸俠和師父賀節,還未開席,無忌突然發病,臉上綠氣大盛,寒戰不止,他怕掃了衆人的興緻,咬牙強忍,但這情形又有誰看不出來?殷梨亭将無忌拉人房中睡下,蓋上棉被,又生了一爐旺旺的炭火。

    張三豐忽道:“明日我帶同無忌,上嵩山少林寺走一遭。

    ”衆人明白師父的心意,那是他無可奈何之下,逼得向少林寺低頭,親自去向空聞大師求救,盼望少林高僧能補全九陽神功中的不足之處,挽救無忌性命。

     兩年前武當山上一會,少林、武當雙方嫌隙已深。

    張三豐一代宗師,以百餘歲的高齡,竟降尊纡貴地去求教,自是大失身份。

    衆人念着張翠山的情義,明知張三豐一上嵩山求教,自此武當派見到少林派時再也擡不起頭來,但這些虛名也顧不得了。

    本來峨嵋派也傳得一份《九陽真經》,但掌門人滅絕師太脾氣孤僻古怪之極,張三豐曾數次緻書通候,命殷梨亭送去,滅絕師太連封皮也不拆,便将來信原封不動退回。

    眼下除了向少林派低頭,再無别法了。

     若由宋遠橋率領衆師弟上少林寺求教,雖于武當派顔面上較好,但勢所必然,空聞大師決不肯以九陽真經的真訣相授。

    衆人想起二三十年來威名赫赫的武當派從此要向少林派低頭,都郁郁不樂,慶賀團圓佳節的酒宴,也就在幾杯悶酒之後草草散席。

     次日一早,張三豐帶同無忌啟程。

    五弟子本想随行,但張三豐道:“咱們若人多勢衆,不免引起少林派疑心,還是由我們一老一小兩人去的好。

    ” 兩人各騎一匹青驢,一路向北。

    少林、武當兩大武學宗派其實相距甚近,自鄂北的武當山至豫西嵩山,數日即至。

    張三豐和無忌自老河口渡過漢水,到了南陽,北行汝州,再折而向西,便是嵩山。

     兩人上了少室山,将青驢系在樹下,舍騎步行,張三豐舊地重遊,憶起八十餘年之前,師父覺遠大師挑了一對鐵水桶,帶同郭襄和自己逃下少林,此時回首前塵,豈止隔世?他心下感慨,攜着無忌之手,緩緩上山,但見五峰依舊,碑林如昔,可是覺遠、郭襄諸人卻早已不在人間了。

    ! 兩人到了一葦亭,少林寺已然在望,隻見兩名少年僧人談笑着走來。

    張三豐打個問訊,說道:“相煩通報,便說武當山張三豐求見方丈大師。

    ” 那兩名僧人聽到張三豐的名字,吃了一驚,凝目向他打量,但見他身形高大,須發如銀,臉上紅潤光滑,笑眯眯的甚是可親,一件青布道袍卻污穢不堪。

    要知張三豐任性自在,不修邊幅,壯年之時,江湖上背地裡稱他為“邋遢道人”,也有人稱之為“張邋遢”的,直到後來武功日高,威名日盛,才無人敢如此稱呼。

     那兩個僧人心想:“張三豐是武當派的大宗師,武當派跟我們少林派向來不和,難道是生事打架來了嗎?”隻見他攜着一個面青肌瘦的十一二歲少年,兩個都貌不驚人,不見有些毫威勢。

    一名僧人問道:“你便真是武當山的張……張真人麼?”張三豐笑道:“貨真價實,不敢假冒!”另一名僧人聽他說話全無一派宗師的莊嚴氣概,更加不信,問道:“你真不是開玩笑麼?”張三豐笑道:“張三豐有什麼了不起?冒他的牌子有什麼好處?”兩名僧人将信将疑,飛步回寺通報。

    過了良久,隻見寺門開處,方丈空聞大師率同師弟空智、空性走了出來。

    三人身後跟着十幾個身穿黃色僧袍的老和尚。

    張三豐知道是達摩院的長老們,輩分說不定比方丈還高,在寺中精研武學,不問外事,想是聽到武當派掌門人到來,非同小可,這才随同方丈出迎。

     張三豐搶出亭去,躬身行禮,說道:“有勞方丈和衆位大師出迎,何以克當?”空聞等一齊合十為禮。

    空聞道:“張真人遠來,大出小僧意外,不知有何見谕?”張三豐道:“便有一事相求。

    ”空聞道:“請坐,請坐。

    ” 張三豐在亭中坐定,即有僧人送上茶來。

    張三豐不禁有氣:“我好歹也是一派宗師,總也算是你們前輩,如何不請我進寺,卻讓我在半山坐地?别說是我,便對待尋常客人,也不該如此禮貌不周。

    ”但他生性随便,一轉念間,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空聞說道:“張真人光降敝山,原該恭迎入寺。

    隻是張真人少年之時不告而離少林寺,本派數百年的規矩,張真人想亦知道,凡是本派棄徒、叛徒,終身不許再入寺門一步,否則當受刖足之刑。

    ”張三豐哈哈一笑,道:“原來如此。

    貧道幼年之時,雖曾在少林寺服侍覺遠大師,但那是掃地烹茶的雜役,既沒有剃度,亦未拜師,說不上是少林弟子。

    ” 空智冷冷地道:“可是張真人卻從少林寺中偷學了武功去。

    ” 張三豐氣往上沖,但轉念想道:“我武當派的武功,雖是我後來潛心所創,但推本溯源,若非覺遠大師傳我九陽真經,郭女俠又贈了我那一對少林鐵羅漢,此後一切武功盡皆無所依憑。

    他說我的武功得自少林,也不為過。

    ”于是心平氣和地道:“貧道今日,正是為此而來。

    ” 空聞和空智對望了一眼,心想:“不知他來幹什麼?想來不見得有什麼好意,多半是為了張翠山的事而來找晦氣了。

    ”空聞便道:“請示其詳。

    ” 張三豐道:“适才空智大師言道,貧道的武功得自少林,此言本是不錯。

    貧道當年服侍覺遠大師,得蒙授以《九陽真經》,這部經書博大精深,隻是其時貧道年幼,所學不全,至今深以為憾。

    其後覺遠大師荒山誦經,有幸得聞者共是三人,一位是峨嵋派創派祖師郭襄女俠,一位是貴派無色禅師,另一人便是貧道。

    貧道年紀最幼,資質最魯,又無武學根底,三派之中,所得算是最少的了。

    ” 空智冷冷地道:“那也不然,張真人自幼服侍覺遠,他豈有不暗中傳你之理?今日武當派名揚天下,那便是覺遠之功了。

    ”覺遠的輩分比空智長了三輩,算來該是“太師叔祖”,但覺遠逃出少林寺,便給目為棄徒,派中輩名已除,因之空智語氣之中也就不存禮貌。

     張三豐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道:“先師恩德,貧道無時或忘。

    ” 少林四大神僧之中,空見慈悲為懷,可惜逝世最早;空聞城府極深,喜怒不形于色;空性渾渾噩噩,天真爛漫,不通世務;空智卻氣量褊隘,常覺張三豐在少林寺偷學了武功去,反而使武當派的名望骎骎然有淩駕于少林派之勢,向來心中不忿。

    他認定張三豐這次來到少林,是為張翠山之死報仇洩憤。

    何況那日殷素素臨死之時,假意。

    将謝遜的下落“告知”空聞,這一着“移禍江東”之計使得甚為毒辣。

    兩年多來,三日兩頭便有武林人士來到少林寺滋擾,或明闖,或暗窺,或軟求,或硬問,不斷打聽謝遜的所在。

    空聞發誓賭咒,說道實在不知,但當時武當山紫霄宮中,各門各派數百對眼睛見到殷素素在空聞耳邊明言,如何是假?不論空聞如何解說,旁人總是不信,為此而動武的月有數起。

    外來的武林人物死傷固多,少林寺中的高手卻也損折了不少。

    推究起來,豈非都是武當派種下的禍根? 寺中上下僧侶憋了兩年多的氣,難得今日張三豐自己送上門來,正好大大地折辱他一番。

    空智便道:“張真人自承是從少林寺中偷得武功,可惜此言并無旁人聽見,否則傳将出去,也好叫江湖上盡皆知聞。

    ” 張三豐道:“紅花由藕,天下武學原是一家,千百年來互相截長補短,真正本源早已不可分辨。

    但少林派領袖武林,數百年來衆所公認,貧道今日上山,正是心慕貴派武學,自知不及,要向衆位大師求教。

    ” 空聞、空智等隻道他“要向衆位大師求教”這句話,乃是出言挑戰,不由得均各變色,心想這老道百歲的修為,武功深不可測,舉世有誰是他敵手,他孤身前來,自是有恃無恐,想來在這兩年之中又練成了什麼厲害無比的武功。

     一時之間,三僧都不接口。

    最後空性卻道:“好老道,你要考較我們來着,我空性可不懼你。

    少林寺中千百名和尚一擁而上,你也未必就能把少林寺給挑了。

    ”他嘴裡雖說“不懼”,心中其實大懼而特懼,先便打好了千百人一擁而上的主意。

     張三豐忙道:“各位大師不可誤會,貧道所說求教,乃是真的請求指點。

    隻因貧道修習先師所傳《九陽真經》,其中有不少疑難莫解、缺漏不全之處。

    少林衆高僧修為精湛,若能不吝賜教,使張三豐得聞大道,感激良深。

    ”說着站了起來,深深行了一禮。

     張三豐這番言語,大出少林諸僧意料之外,他神功蓋代,開宗創派,修煉已垂九十載,當代武林之中,聲望之隆,身份之高,無人能出其右,萬想不到今日竟會來向少林派求教。

    空聞急忙還禮,說道:“張真人取笑了。

    我等後輩淺學,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八字也說不上,如何能當得‘指點’二字?” 張三豐知道此事本來太奇,對方不易人信,于是原原本本地将無忌如何中了玄冥神掌、體内陰毒無法驅出的情由說了,又說他是張翠山身後所遺獨子,無論如何要保其一命;目前除了學全九陽神功之外,再無他途可循,因此願将本人所學到的九陽真經全部告知少林派,亦盼少林派能示知所學,雙方參悟補足。

     空聞聽了,沉吟良久,說道:“我少林派七十二項絕技,八百年來從無一名僧俗弟子能練到十二項以上。

    張真人所學自是冠絕古今,可是敝派隻覺上代列位祖師傳下的武功太多,便是隻學十分之一,也已極難。

    張真人再以一門神功和本派交換,雖盛情可感,然于本派而言,卻為多餘。

    ”頓了一頓,又道:“武當派武功,源出少林,今日若雙方交換武學,日後江湖上不明真相之人,便會說武當派固然祖述少林,但少林派卻也從張真人手上得到了好處。

    小僧忝為少林掌門,這般的流言卻擔待不起。

    ” 張三豐心下暗暗歎息,心道:“你身為武林第一大門派的掌門,号稱四大神僧之一,卻如此宥于門戶之見,胸襟未免太狹。

    ”但其時有求于人,不便直斥其非,隻得說道:“三位乃當世神僧,慈悲為懷,這小孩兒命在旦夕之間,還望體念佛祖救世救人之心,俯允所請,貧道實感高義。

    ” 但不論他說得如何唇焦舌敝,三名少林僧始終婉言推辭。

    最後空聞道:“有方尊命,還請莫怪。

    ”轉頭向身旁一名僧人道:“叫香積廚送一席上等素席,到這裡來款待張真人。

    ”那僧人應命去了。

     張三豐神色黯然,舉手說道:“既是如此,老道這番可來得冒昧了。

    盛宴不敢叨領。

    多有滋擾,還請恕罪,就此别過。

    ”躬身行了一禮,牽了無忌之手,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