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關于“全真教”

關燈
教源流》八卷,考證王重陽曾起兵與金兵相抗,其中說:“王重陽,有宋之忠義也……據此則重陽不惟忠憤,且實曾糾衆與金兵抗矣。

    金時碑記,有所忌憚,不敢顯言。

    ”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都名顯當世,他們的事迹在碑文或書籍記載中流傳下來。

    碑文和書籍都很多,重要的書籍有《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七真年譜》、《終南山祖庭仙真内傳》、《甘水仙源錄》、《金蓮正宗記》、《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等。

     元王利用《無為真人馬宗師道行碑》:“馬師钰,字玄寶,号丹陽子……山東甯海州人……中元後,重陽祖師造其席,與之瓜,即從蒂而食,詢其故,曰:‘甘從苦中來。

    ’問:‘奚自?’曰:‘終南。

    不遠三千裡,特來扶醉人。

    ’……遂心服而師事之。

    祖師感化非一,師悟……頭分三髻,三髻者,三‘吉’字,祖師諱也。

    十四年秋,與三道友言志于秦渡鎮,師曰:‘鬥貧。

    ’譚曰:‘鬥是。

    ’劉曰:‘鬥志。

    ’丘曰:‘鬥閑。

    ’師曰:‘夫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淨為基。

    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寝以養氣。

    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至,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于虛,甯神于極,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

    ’” 金密國公金源鑄《譚真人仙迹碑銘》:“譚公處端,字通正,号長真子,初名玉,甯海州人,其父即鏐鐐之工,每以己生資濟貧窘……往執弟子禮,重陽使宿庵中。

    時嚴冬飛雪,借海藻而寐,重陽展足令抱之,少頃,汗流被體,如罩身炊甑中,拂曉以盥餘水使滌面,月餘,疾頓愈,由是推心敬事。

    ”王重陽伸腳令譚處端抱住,譚感全身發熱,當是王重陽以内功為他治病,盥餘水中可能含有藥物,滌面月餘而大麻瘋病痊愈,這說法自比《全真教祖碑》中簡單的叙述更能入信。

     金秦志安《長生真人劉宗師道行碑》:“劉先生處玄,字通妙,号長生子,東萊之武官莊人……承安丁已,章宗召問至道之要。

    先生對曰:‘寡嗜欲則身安,薄賦斂則國泰。

    ’” 《元史·丘處機傳》:“丘處機,登州栖霞人,自号長春子……金宋之季,俱遣使來召,不赴。

    歲己卯,太祖自乃蠻命近臣徹伯爾劉仲祿持诏求之……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見焉……經數十國,曆地萬有餘裡……既見,太祖大悅,賜食,設廬帳甚饬。

    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

    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

    ’及問為治之方,則以敬天愛民為本。

    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

    太祖深契其言,曰:‘天賜仙翁,以悟朕志。

    ’命左右書之,且以訓諸子焉。

    于是錫之虎符,副以玺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時國兵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盛,民罹俘戮,無所逃命。

    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戰伐之餘,于是為人奴者得複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

    ” 元姚燧《王宗師道行碑銘》:“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處一,甯海東牟人……嘗俯大壑,一足跂立,觀者目瞬毛豎,舌挢然不能下,稱為‘鐵腳仙’。

    洞居九年,制煉形魄。

    長春頌以詩,有‘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語。

    出遊齊魯間,大肆其術,度人逐鬼、踣盜碎石……或以為善幻誣民,因召飲可鸩。

    真人出門,戒其徒先鑿池灌水,撓而濁之,往則持杯盡飲,曰:‘吾貧人也,未嘗從人丐取。

    今幸見招,願丐餘杯,以盡君歡。

    ’與之,又盡飲,歸,解衣浴池中,有頃,池木沸涸,以故不死。

    ……或讒其善幻,世宗試而鸩之,見不可殺,悔怒,逐讒者。

    ” 元徐琰《郝宗師道德碑》:“郝師大通,字太古,号廣甯子,甯海人……研精于易,因通陰陽律曆之術,性不樂仕進,慕司馬季主、嚴君平之為人,以蔔筮自晦……乃棄家禮重陽于煙霞洞,求為弟子,重陽……解納衣,去其袖而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蓋傳法之意也。

    ”《續文獻通考》:“廣甯坐趙州橋下,兒童戲累石為塔于其頂,囑以勿壞,頭竟不側,河水溢,不動,亦不傷。

    ” 據《續文獻通考》及《登州府志》:“孫仙姑不二,号清淨散人,甯海縣忠顯幼女……父以配馬丹陽,生三子。

    丹陽既棄家從道,重陽祖師畫骷髅勸化之,又畫天堂一軸示之。

    姑棄三子詣金蓮堂祈度。

    重陽贈以詩,改今名,遂授以道要。

    ” 《長春真人西遊記》 丘處機遠赴西域去見成吉思汗的事迹,随行弟子李志常著有《長春真人西遊記》(有王國維校注本)一書,詳述經過及旅途見聞。

     《長春真人西遊記》載有丘處機旅途中的一首長詩:“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岩萬壑攢深溪。

    溪邊亂石當道卧,古今不許道輪蹄。

    前年軍興二太子(即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