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太子經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其道行。
為吾現正離外道,於闇瞑中作燈明。
為諸傷害除垢穢,願大醫王斷吾疑。
願度脫我生死道,斷絕去吾諸所愛。
令得超度愁憂海,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壽命短法命盡,多有妨廢功德行。
無福之人不如願,今吾適開願解疑。
今聞導師唯決要,雲何菩薩為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度脫人民生死惱。
佛告賴吒和羅。
爾時吉義如來知德光太子心所念。
方廣為解說諸菩薩行。
德光太子聞彼佛所說,即得無盡總持門。
逮五神通即踴在虛空化作妙花。
以散吉義如來上。
爾時頞真無王。
明旦聞太子宮中采女啼泣聲面。
即為變便往到太子宮中。
問何故啼泣。
諸采女答言:德光太子不現不知所在。
於是王頞真無聞太子不現即便躃地。
與數千衆俱而舉聲啼泣。
爾時城神來到其舍。
告王頞真無言:大王無得啼泣愁憂。
太子東去往見吉義如來。
稽首作禮跪拜承事。
王頞真無聞神語聲。
與諸眷屬大臣。
及太子後宮采女。
及八十四億那術百千人。
東出往詣吉義如來所。
稽首佛足卻住一面。
佛語賴吒和羅。
爾時吉義如來知國王頞真無意。
即為如應說法。
令一切衆皆得不退轉無上正真道。
於是王太子德光白吉義佛。
願佛受我清淨飯食請施。
佛即默然受之。
德光太子語父母及諸眷屬。
今願仁者,勸助城郭莊飾嬰珞以奉如來。
不當有貪心有所惜也。
應時皆同心勸助放心布施。
於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屬共奉吉義如來莊飾嬰珞宮殿城郭心無遺惜。
日作五百種味以供養佛及比丘僧。
為一切比丘以赤旃檀香及七寶為房室。
以摩尼為經行處。
於上作珍寶交露帳幔。
南北各有花樹行列。
邊有浴池中生優缽花。
其邊際清淨無垢。
其花有百千葉設百千座。
一一比丘各有是具。
爾時德光太子令諸比丘不憂衣服。
亦不想他比丘獨得衣被。
彼於是億歲中未曾睡卧。
不念所愛不貪其身。
供養於佛所念無異。
爾時未曾有想念於欲亦無诤亂。
心無所害不貪於國。
一切無所愛惜。
不貪身命内外無所著。
於是聞佛所說法。
皆悉受持不重問如來。
初不沐浴亦不洗足。
亦不以香塗身。
不起疲厭之意。
亦未曾坐。
除其飲食左右。
吉義如來般泥曰已後。
即為造起赤旃檀塔寺。
於百千歲供養。
所可阇維如來處。
以一切天下諸花諸香搗香雜香伎樂以為供養。
起九十四億塔。
皆用七寶珍琦之物。
以為帳幔覆蓋其上。
各以五百七寶蓋供養諸塔。
及百千伎樂一切閻浮利諸花寶樹用供養塔。
各然百千燈。
一一所然油其價百千。
及散一切香花。
如是之比具足供養億歲中。
然後德光太子棄家學道作沙門。
著三法衣常行分衛。
初不豫世事亦不睡卧。
了無衣食之心。
具足四億歲中常惠法施。
未曾計有我。
亦不疑他人。
何況求供養。
亦無生死語。
為衆說法不勸令生天上。
學是行以。
教授一切人及中宮眷屬使為沙門。
佛語賴吒和羅。
爾時淨居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門。
我等於是亦當作行供事三寶。
由是三寶得立而不斷絕。
其吉義如來般泥洹已後。
其法住至于六十四億歲。
皆是德光比丘所擁護。
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養九十四億那術百千佛。
佛告賴吒和羅。
汝知爾時國王頞真無不。
答言不及。
佛言:則無量壽如來是。
汝知爾時德光太子不。
答言不及。
則吾身是也。
爾時城神者,則無怒覺如來是。
佛語賴吒和羅。
用是故菩薩大士欲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當學德光太子之行寂寞之教。
捐舍恩愛。
無放逸之行。
我求無上正真道時。
所行勤苦精進乃如是,是輩無行者貪著衣食愁思無懈。
用供養故。
自遠佛法所學無益。
污亂沙門壞菩薩法。
恣其身口意妄造所願舍其本行。
貪衣被床卧具病瘦醫藥。
無有慚愧之心。
不樂政行學無常之法。
不奉尊教遠離佛行。
於道自棄意不樂解脫行。
佛語賴吒和羅。
以是故。
聞此法已,當覺了之棄惡知識。
莫與無行者相随。
棄諸貪欲。
佛爾時說偈言: 學道貪利及飲食,即為不樂十力行。
棄捐於佛百德教,用利供養堕他家。
剛強弊惡無慚愧,自放恣堕諸貪會。
為起塵勞堕邪行,便自說言我德行。
身在閑居遊於城,利供養故作恣行。
遠於解脫空去地,以故當棄離諸有。
為不敬佛及正法,遠離衆僧諸功德。
棄捐善道堕三惡,為失八百諸尊行。
若有聞說是經者,審淨其意常精進。
無數億劫佛難值,當用是故如法行。
其說得佛大乘者,常思念是功德句。
念已審爾一心住,當得無礙安隐道。
常立賢聖習觀德,意念厭足自制心。
汝等勿得捐善場,當堕五道如癡人。
習閑居止常精進,住莫自輕勿易他。
诃教己身寂其心,我本奉億佛教誡。
不惜身命意質樸,精進於法行恭敬。
我故常說此言誨,行是已後道不難。
聞是若喜大乘者,不能精進不樂聽。
其有智者樂此言,後當棄惡及怨結。
佛告賴吒和羅。
若有菩薩行五度無極。
不如學是經奉行順教。
彼之功德百倍不及學此經者,說此經時三十那術天及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
皆得立不退轉地。
七千比丘得無起忍漏盡意解。
於是賢者賴吒和羅白佛言:是經名為何等。
雲何奉行。
佛告賴吒和羅。
是經名為離癡願行清淨。
當學當持正士所樂。
決菩薩行具足諸義。
佛說如是,賴吒和羅諸天世間人民龍鬼神等。
皆大歡喜。
起前為佛作禮而去。
為吾現正離外道,於闇瞑中作燈明。
為諸傷害除垢穢,願大醫王斷吾疑。
願度脫我生死道,斷絕去吾諸所愛。
令得超度愁憂海,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壽命短法命盡,多有妨廢功德行。
無福之人不如願,今吾適開願解疑。
今聞導師唯決要,雲何菩薩為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度脫人民生死惱。
佛告賴吒和羅。
爾時吉義如來知德光太子心所念。
方廣為解說諸菩薩行。
德光太子聞彼佛所說,即得無盡總持門。
逮五神通即踴在虛空化作妙花。
以散吉義如來上。
爾時頞真無王。
明旦聞太子宮中采女啼泣聲面。
即為變便往到太子宮中。
問何故啼泣。
諸采女答言:德光太子不現不知所在。
於是王頞真無聞太子不現即便躃地。
與數千衆俱而舉聲啼泣。
爾時城神來到其舍。
告王頞真無言:大王無得啼泣愁憂。
太子東去往見吉義如來。
稽首作禮跪拜承事。
王頞真無聞神語聲。
與諸眷屬大臣。
及太子後宮采女。
及八十四億那術百千人。
東出往詣吉義如來所。
稽首佛足卻住一面。
佛語賴吒和羅。
爾時吉義如來知國王頞真無意。
即為如應說法。
令一切衆皆得不退轉無上正真道。
於是王太子德光白吉義佛。
願佛受我清淨飯食請施。
佛即默然受之。
德光太子語父母及諸眷屬。
今願仁者,勸助城郭莊飾嬰珞以奉如來。
不當有貪心有所惜也。
應時皆同心勸助放心布施。
於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屬共奉吉義如來莊飾嬰珞宮殿城郭心無遺惜。
日作五百種味以供養佛及比丘僧。
為一切比丘以赤旃檀香及七寶為房室。
以摩尼為經行處。
於上作珍寶交露帳幔。
南北各有花樹行列。
邊有浴池中生優缽花。
其邊際清淨無垢。
其花有百千葉設百千座。
一一比丘各有是具。
爾時德光太子令諸比丘不憂衣服。
亦不想他比丘獨得衣被。
彼於是億歲中未曾睡卧。
不念所愛不貪其身。
供養於佛所念無異。
爾時未曾有想念於欲亦無诤亂。
心無所害不貪於國。
一切無所愛惜。
不貪身命内外無所著。
於是聞佛所說法。
皆悉受持不重問如來。
初不沐浴亦不洗足。
亦不以香塗身。
不起疲厭之意。
亦未曾坐。
除其飲食左右。
吉義如來般泥曰已後。
即為造起赤旃檀塔寺。
於百千歲供養。
所可阇維如來處。
以一切天下諸花諸香搗香雜香伎樂以為供養。
起九十四億塔。
皆用七寶珍琦之物。
以為帳幔覆蓋其上。
各以五百七寶蓋供養諸塔。
及百千伎樂一切閻浮利諸花寶樹用供養塔。
各然百千燈。
一一所然油其價百千。
及散一切香花。
如是之比具足供養億歲中。
然後德光太子棄家學道作沙門。
著三法衣常行分衛。
初不豫世事亦不睡卧。
了無衣食之心。
具足四億歲中常惠法施。
未曾計有我。
亦不疑他人。
何況求供養。
亦無生死語。
為衆說法不勸令生天上。
學是行以。
教授一切人及中宮眷屬使為沙門。
佛語賴吒和羅。
爾時淨居諸天心念言:德光太子教授一切人皆令作沙門。
我等於是亦當作行供事三寶。
由是三寶得立而不斷絕。
其吉義如來般泥洹已後。
其法住至于六十四億歲。
皆是德光比丘所擁護。
其德光太子如是之比供養九十四億那術百千佛。
佛告賴吒和羅。
汝知爾時國王頞真無不。
答言不及。
佛言:則無量壽如來是。
汝知爾時德光太子不。
答言不及。
則吾身是也。
爾時城神者,則無怒覺如來是。
佛語賴吒和羅。
用是故菩薩大士欲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當學德光太子之行寂寞之教。
捐舍恩愛。
無放逸之行。
我求無上正真道時。
所行勤苦精進乃如是,是輩無行者貪著衣食愁思無懈。
用供養故。
自遠佛法所學無益。
污亂沙門壞菩薩法。
恣其身口意妄造所願舍其本行。
貪衣被床卧具病瘦醫藥。
無有慚愧之心。
不樂政行學無常之法。
不奉尊教遠離佛行。
於道自棄意不樂解脫行。
佛語賴吒和羅。
以是故。
聞此法已,當覺了之棄惡知識。
莫與無行者相随。
棄諸貪欲。
佛爾時說偈言: 學道貪利及飲食,即為不樂十力行。
棄捐於佛百德教,用利供養堕他家。
剛強弊惡無慚愧,自放恣堕諸貪會。
為起塵勞堕邪行,便自說言我德行。
身在閑居遊於城,利供養故作恣行。
遠於解脫空去地,以故當棄離諸有。
為不敬佛及正法,遠離衆僧諸功德。
棄捐善道堕三惡,為失八百諸尊行。
若有聞說是經者,審淨其意常精進。
無數億劫佛難值,當用是故如法行。
其說得佛大乘者,常思念是功德句。
念已審爾一心住,當得無礙安隐道。
常立賢聖習觀德,意念厭足自制心。
汝等勿得捐善場,當堕五道如癡人。
習閑居止常精進,住莫自輕勿易他。
诃教己身寂其心,我本奉億佛教誡。
不惜身命意質樸,精進於法行恭敬。
我故常說此言誨,行是已後道不難。
聞是若喜大乘者,不能精進不樂聽。
其有智者樂此言,後當棄惡及怨結。
佛告賴吒和羅。
若有菩薩行五度無極。
不如學是經奉行順教。
彼之功德百倍不及學此經者,說此經時三十那術天及人。
發無上正真道意。
皆得立不退轉地。
七千比丘得無起忍漏盡意解。
於是賢者賴吒和羅白佛言:是經名為何等。
雲何奉行。
佛告賴吒和羅。
是經名為離癡願行清淨。
當學當持正士所樂。
決菩薩行具足諸義。
佛說如是,賴吒和羅諸天世間人民龍鬼神等。
皆大歡喜。
起前為佛作禮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