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 知微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舒服作辭。
張居正為此不及深談,沒坐多長時間便告辭走了。
耿定向問何心隐不見張居正的原故,何心隐說:“我害怕這個人。
”耿定向問:“為什麼呢?”何心隐說:“此人将來能掌握天下大權。
”耿定向不以為然。
何心隐接着說:“前丞相嚴嵩是分宜人,他想滅絕道學卻未能如願,繼任的丞相徐階是華亭人,他想大興道學也未能如願。
能興或能滅道學的,隻有張居正。
我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定當要殺掉我!” 後來,張居正做了首輔而總攬朝廷大權,他對何心隐以聚徒亂政的罪名,讓屬下把他捕殺了。
潘- 武陵郡樊伯嘗誘諸夷作亂,州督請以萬人讨之。
孫權召問潘-,-曰:“易與耳,五千人足矣。
”權曰:“卿何輕之甚也?”-曰:“-雖弄唇吻而無實才,昔嘗為州人設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餘自起,此亦佛儒觀一節之驗也。
”權大笑,即遣-,果以五千人斬。
【譯文】 三國時,武陵郡屬荊州。
荊州并歸東吳以後,武陵郡的樊-,曾經誘導附近的各異族作亂,州都督請求以萬人的兵力去讨伐他們,為此,東吳君主孫權召問潘。
潘-說:“這容易對付,五千人就足夠了。
”孫權說:“你怎麼這麼樣輕視他呢?”潘-回答說:“樊-善于誇誇其談,但實際上并沒什麼真才實學。
有一次,他曾經設置酒宴招待州義來的官員,可是等到日至中天,還沒見酒飯到來,他十幾次站起來觀望。
這也是從一個小節問題上驗證出他是個侏儒。
”孫權聽了大笑起來。
随即派遣潘-率兵出征,果然用五千兵力斬了樊。
卓敬 建文初,燕王來朝,戶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
夫北平者,強幹之地,金、元所由興也,宜徒燕南昌,以絕禍本。
夫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為者,勢也。
勢非至勁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
”建文見奏大驚。
翌日,語敬曰:“燕邸骨肉至親,卿何得及此!”對曰:“楊廣、隋文非父子那?” (評注:齊、黃諸公無此高議,使此議果行,靖難之師亦何名而起?) 【譯文】 明朝的建文,是惠帝朱允-的年号,他即位的初期,其叔父、燕王朱棣從北平來到京師南京朝見他。
這時,戶部侍郎卓敬向惠帝秘密地禀奏道:“燕王智慮超人,非常象先帝太祖。
況且北平極容易聚糧屯兵、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等強悍的民族都是由此地興起的。
所以,應該将燕王遷移來南昌,以杜絕禍根。
事物在萌芽狀态而未露端倪的時候叫幾,把握時機而有所作為的叫勢。
勢如不發展到頂頭是不容易被斷絕的。
幾如不非常明顯是不容易被覺察到的。
”惠帝見奏後大驚,第二天,對卓敬說道:“燕王和我是骨肉至親,您為何要如此說話!”卓敬回答說:“隋朝的文帝和楊廣不是父子嗎?” 朱仙鎮書生 朱仙鎮之敗,兀術欲棄汴而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
”兀術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調可守?”生日:“自古未有權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嶽少保且不免,況成功乎?”兀術悟,遂留。
(評注:以此書生而為兀術用,亦賊桧驅之也。
) 【譯文】 南宋初年,金國太子兀術在朱仙鎮戰敗後,想要放棄汴京撤軍回國,有一個書生在金兀術的馬前行禮說:“太子不要走,嶽少保(嶽飛)快要退兵了。
”金兀術不相信,說:“嶽少保用五百兵力打敗了我十萬大軍,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來,我憑什麼能守得住汴京呢?”書生說:“自古以來,沒有專權的大臣在朝而大将軍能夠在疆場立功的。
嶽少保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以保全,何況成功地收複汴京呢?”金兀術恍然大悟,于是沒有撤軍。
沈諸梁 楚太子建廢,殺于鄭,其子曰勝,在吳。
子西欲召之,沈諸梁聞之,見于西曰:“聞子召王孫勝,信乎?”曰:“然”。
子高曰:“将焉用之?”曰:“吾聞之,勝直而剛,欲置之境。
”子高曰:“不可,吾聞之,勝也詐而亂,彼其父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潔,若其狷也,不忘舊怨,而不以潔梭德,思報怨而已。
夫造勝之怨者,皆不在矣。
若來而無寵,速其怒也。
若其寵之,貪而無厭,思舊怨以修其心,苟國有釁,必不居矣。
吾聞國家将敗,必有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謂乎!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
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為之關龠,猶恐其至也,是之謂日惕。
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弗從,召之,使處吳境,為白公。
後敗吳師,請以戰備獻,遂作亂,殺于西、子期于朝。
【譯文】 春秋末期,楚國的太子建被廢黜,他輾轉逃匿,最後在鄭國被殺,太子建有個兒子,名勝,在吳國做事。
楚國的令尹子西想把他召回國來,楚國的葉縣縣尹沈諸梁聽說後,來見子西說:“聽說您要召王孫勝(勝為楚平王之孫,故為王孫勝)回國,有這回事嗎?”子西說:“有。
”子高(沈諸梁的字)說:“将怎樣用他?”子西回答說:“我聽說,勝正直而剛烈,準備讓他去駐守楚吳邊境。
”子高說:“不可以這樣。
我聽說,王孫勝陰險狡詐,心術不正。
他的父親是因為楚因而被殺的,他胸懷狹隘、不守正道。
如果他心胸狹窄,不忘記楚國的舊怨,而且不以正道改正自己的品行,必不甘心居于人下、潔身自好。
現在,造成勝之怨的人,都不在了。
假如他來後沒有受到重用,會越發促其怨怒之心。
假如他來後受到重用,便會貪得無厭,更思念楚國王孫的地位,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心思,如果我們國家一旦有難,他必定不會安居其位。
我聽說國家将要敗落,必會出現奸人,就象嗜貪那種易于引起疾病的食物一樣,這和您做的這件事是一樣的呀!誰都會遇到生病或遇災等類的事情,有能耐的人能夠早早地把它消除。
舊怨,就象能滅宗亡國的疾病和災難一樣,讓懷有這種情緒的人去把守國家的關隘,恐怕能使這種情緒更加膨漲,對此是要日夜警惕、不可掉以輕心的。
若是我們把王孫臉召來重用,将離亡國不遠了!” 子西對沈諸梁的這番話不以為然,仍然召來王孫勝,讓他駐守在吳、楚邊境,成為白公。
後來,吳國戰敗,白公請求把戰利品獻給楚王,不久又發動了叛亂,把子西和子西的弟弟子期都殺掉了。
孫堅皇甫郦 孫堅嘗參張溫軍事。
溫以诏書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詞對頗傲。
堅前耳語溫曰:“卓負大罪而敢鸱張大言,其中不測。
宜以‘召不時至’按軍法斬之。
”溫不從,卓後果橫不能制。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
卓不從。
時嵩從子郦在軍中,(邊批:此子可用。
)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唯大人耳。
今卓被诏委兵,而上書自請,是逆命也。
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
且其兇戾無親,将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仗國威以讨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
”嵩曰:“專命雖有罪,專誅亦有責,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自裁。
”(邊批:此時用道學語不着。
)于是上書以聞。
帝讓卓,卓愈增怨嵩。
及卓秉政,嵩幾不免。
(評注:觀此二條,方知哥舒翰誅張擢,李光弼斬崔衆是大手段、大見識,事見《威克部》。
) 【譯文】 東漢未年,孫堅曾經做過張溫的軍事參謀。
有一次,張溫用皇帝的诏書召見董卓,董卓卻等了很長時間才到,而且言詞還頗為傲慢。
孫堅走到張溫的身邊,對他耳語說:“董卓身負大罪,還敢如此嚣張狂言,其居心實是不可揣測的。
應該用‘應召不按時到’的罪名,按軍法殺掉他。
”張溫不聽,董卓後來果然橫行殘暴,無人能夠控制。
漢靈帝中平二年,董卓做并州太守。
朝廷下诏命令他帶兵服從皇甫嵩的節制,董卓拒不奉诏服從,當時,皇甫嵩過繼的兒子皇甫鄖也在軍中任職,他就這件事向皇甫嵩進-說:“當今朝廷失政,百姓有倒懸之苦,能夠使國家轉危為安、挽救社稷不緻傾覆,隻有大人您了。
現在董卓奉皇帝诏令,讓其帶兵歸大人指揮,他卻上書請求獨自帶兵,這是違抗聖命。
再以京師混亂為由,遲遲不向前進軍,這是他内心奸詐。
況且他性情殘暴兇狠,六親不認,将士不服。
大人您現在身為元帥,仗着國家的威力讨伐他,上對朝廷,顯示了忠義之節,下對百姓,鏟除了兇惡之人,這是可比拟齊桓公、晉文公的大事業呀。
”皇甫篙說:“董卓獨斷專行,不服從诏令,雖然有罪,我不請求朝廷就去誅殺他,也是要有過失的。
不如把這件事上報朝廷,讓朝廷決定如何處理。
”于是把董卓不服诏令的情形上報給朝廷知道。
靈帝為此指責了董卓,董卓更加怨恨皇甫篙,等到後來董卓專政,皇甫嵩幾乎未能幸免于難。
曹玮 河西首領趙元昊反,上問邊備,輔臣皆不能對。
明日,樞密四人皆罷,王-谪虢州。
翰林學士蘇公儀與-善,出城見之-謂公儀曰:“-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
”公儀曰:“此術士也。
”-曰:“非也。
昔時為三司鹽鐵副使,疏決獄囚至河北,是時曹南院自陝西谪官初起為定帥-至定,治事畢,玮謂-曰:‘公事已畢,自此當還,明日願少留一日,欲有所言。
’-既愛其雄材,又聞欲有所言,遂為之留。
明日,具馔甚簡儉,食罷,屏左右,曰:‘公滿面權骨,不為樞輔即邊帥,或謂公當作相,則不能也。
不十年,必總樞于此。
時西方當有警,公宜預講邊備,搜閱人材,不然無以應卒。
’-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見教?’曹曰:‘玮在陝西日,河西趙德明嘗使以馬易于中國,怒其息微,欲殺之,莫可谏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餘歲,極谏不已:以戰馬資鄰國已是失計,今更以資殺邊人,則誰肯為我用者!玮聞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異志!聞其常往來于市中,玮欲一識之,屢使人誘緻之,不可得,乃使善畫者圖其貌,既至觀之,真英物也!此子必為邊患,計其時節,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是時殊未以為然,今知其所畫,乃元昊也。
” (評注:李溫陵日:“對王-談兵,如對假道學淡學也。
對耳不相聞,況能用之于掌本兵之後乎!既失官矣,乃更思前語,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譯文】 北宋仁宗年間,河西首領趙元昊謀反,皇帝仁宗尋問邊防的準備情況,輔臣們對此卻都對答不上來。
第二天,執掌樞密院的四名院大臣便都被罷免了,其中的王-被谪放到了貌州。
臨行之際,翰林學士蘇公儀因與王-關系親密,出城來為他送行。
王-告訴蘇公儀說:“我這次的遠行,前十年已有人預言過。
”蘇公儀說:“那是術士們胡說的。
”王-說:“不是。
昔年我為三司鹽鐵副使,曾為一件獄囚的案子到河北,當時,南院使曹玮自陝西谪官後,剛起用為定帥。
我到了他所在的定州後,等所辦的事情完畢,曹玮告訴我說:‘你公事已畢,自當返回,明天我請你再留一天,有幾句話想對你說。
’我平時既喜愛曹玮的人品才幹,又聽說有話要對我說,于是就留了下來,第二天,他給我準備的飯菜非常簡儉,吃過飯後,就屏去左右,對我說:‘你骨骼清奇,滿面權骨,将來不是樞密輔臣也是邊庭将帥,但卻不會為宰相。
不出十年,你必會到達這個位置。
但到那時西方将會出現危急的情況,你應該早些研究邊備情況,并為此搜集準備人才,不然的話将無法應付突然的事變。
’我說:‘你對國家周圍邊境的事情是知道的比較清楚的,能對此給我些指教嗎?’曹玮說:‘我在陝西的時候,河西趙德明曾經讓人以戰馬到我國做交易,因獲利微薄,發起怒來,想殺掉來交易的人,誰都勸阻不住。
趙德明有一個兒子,當時才十幾歲,也極力地勸阻其父說:拿戰馬去資助鄰國已經是失計了,現在更要國為資助鄰國去殺掉周圍的人,這樣以後誰還肯為我所用!我聽說他說的這些話後,私下想到:此子想要利用邊境的人民,是必定有異常的大志!後來聽說這個孩子經常往來于兩國邊境的市場之中,我想認識認識他,多次讓人想把他引到我這裡,總沒有辦到,于是讓一個善于圖畫的人去把他的容貌畫了下來,畫好後我一看,其相貌真是一個英雄人物!這個孩子以後必定成為邊關的禍患。
算算時間,當正是你秉政的時候,你對此要時刻勉勵自己!’我這個時候還很不以為然,現在知道其所畫的,正是
張居正為此不及深談,沒坐多長時間便告辭走了。
耿定向問何心隐不見張居正的原故,何心隐說:“我害怕這個人。
”耿定向問:“為什麼呢?”何心隐說:“此人将來能掌握天下大權。
”耿定向不以為然。
何心隐接着說:“前丞相嚴嵩是分宜人,他想滅絕道學卻未能如願,繼任的丞相徐階是華亭人,他想大興道學也未能如願。
能興或能滅道學的,隻有張居正。
我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定當要殺掉我!” 後來,張居正做了首輔而總攬朝廷大權,他對何心隐以聚徒亂政的罪名,讓屬下把他捕殺了。
潘- 武陵郡樊伯嘗誘諸夷作亂,州督請以萬人讨之。
孫權召問潘-,-曰:“易與耳,五千人足矣。
”權曰:“卿何輕之甚也?”-曰:“-雖弄唇吻而無實才,昔嘗為州人設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餘自起,此亦佛儒觀一節之驗也。
”權大笑,即遣-,果以五千人斬。
【譯文】 三國時,武陵郡屬荊州。
荊州并歸東吳以後,武陵郡的樊-,曾經誘導附近的各異族作亂,州都督請求以萬人的兵力去讨伐他們,為此,東吳君主孫權召問潘。
潘-說:“這容易對付,五千人就足夠了。
”孫權說:“你怎麼這麼樣輕視他呢?”潘-回答說:“樊-善于誇誇其談,但實際上并沒什麼真才實學。
有一次,他曾經設置酒宴招待州義來的官員,可是等到日至中天,還沒見酒飯到來,他十幾次站起來觀望。
這也是從一個小節問題上驗證出他是個侏儒。
”孫權聽了大笑起來。
随即派遣潘-率兵出征,果然用五千兵力斬了樊。
卓敬 建文初,燕王來朝,戶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慮絕人,酷類先帝。
夫北平者,強幹之地,金、元所由興也,宜徒燕南昌,以絕禍本。
夫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為者,勢也。
勢非至勁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
”建文見奏大驚。
翌日,語敬曰:“燕邸骨肉至親,卿何得及此!”對曰:“楊廣、隋文非父子那?” (評注:齊、黃諸公無此高議,使此議果行,靖難之師亦何名而起?) 【譯文】 明朝的建文,是惠帝朱允-的年号,他即位的初期,其叔父、燕王朱棣從北平來到京師南京朝見他。
這時,戶部侍郎卓敬向惠帝秘密地禀奏道:“燕王智慮超人,非常象先帝太祖。
況且北平極容易聚糧屯兵、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等強悍的民族都是由此地興起的。
所以,應該将燕王遷移來南昌,以杜絕禍根。
事物在萌芽狀态而未露端倪的時候叫幾,把握時機而有所作為的叫勢。
勢如不發展到頂頭是不容易被斷絕的。
幾如不非常明顯是不容易被覺察到的。
”惠帝見奏後大驚,第二天,對卓敬說道:“燕王和我是骨肉至親,您為何要如此說話!”卓敬回答說:“隋朝的文帝和楊廣不是父子嗎?” 朱仙鎮書生 朱仙鎮之敗,兀術欲棄汴而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
”兀術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調可守?”生日:“自古未有權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嶽少保且不免,況成功乎?”兀術悟,遂留。
(評注:以此書生而為兀術用,亦賊桧驅之也。
) 【譯文】 南宋初年,金國太子兀術在朱仙鎮戰敗後,想要放棄汴京撤軍回國,有一個書生在金兀術的馬前行禮說:“太子不要走,嶽少保(嶽飛)快要退兵了。
”金兀術不相信,說:“嶽少保用五百兵力打敗了我十萬大軍,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來,我憑什麼能守得住汴京呢?”書生說:“自古以來,沒有專權的大臣在朝而大将軍能夠在疆場立功的。
嶽少保連自己的性命都難以保全,何況成功地收複汴京呢?”金兀術恍然大悟,于是沒有撤軍。
沈諸梁 楚太子建廢,殺于鄭,其子曰勝,在吳。
子西欲召之,沈諸梁聞之,見于西曰:“聞子召王孫勝,信乎?”曰:“然”。
子高曰:“将焉用之?”曰:“吾聞之,勝直而剛,欲置之境。
”子高曰:“不可,吾聞之,勝也詐而亂,彼其父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潔,若其狷也,不忘舊怨,而不以潔梭德,思報怨而已。
夫造勝之怨者,皆不在矣。
若來而無寵,速其怒也。
若其寵之,貪而無厭,思舊怨以修其心,苟國有釁,必不居矣。
吾聞國家将敗,必有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謂乎!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
舊怨,滅宗國之疾眚也,為之關龠,猶恐其至也,是之謂日惕。
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弗從,召之,使處吳境,為白公。
後敗吳師,請以戰備獻,遂作亂,殺于西、子期于朝。
【譯文】 春秋末期,楚國的太子建被廢黜,他輾轉逃匿,最後在鄭國被殺,太子建有個兒子,名勝,在吳國做事。
楚國的令尹子西想把他召回國來,楚國的葉縣縣尹沈諸梁聽說後,來見子西說:“聽說您要召王孫勝(勝為楚平王之孫,故為王孫勝)回國,有這回事嗎?”子西說:“有。
”子高(沈諸梁的字)說:“将怎樣用他?”子西回答說:“我聽說,勝正直而剛烈,準備讓他去駐守楚吳邊境。
”子高說:“不可以這樣。
我聽說,王孫勝陰險狡詐,心術不正。
他的父親是因為楚因而被殺的,他胸懷狹隘、不守正道。
如果他心胸狹窄,不忘記楚國的舊怨,而且不以正道改正自己的品行,必不甘心居于人下、潔身自好。
現在,造成勝之怨的人,都不在了。
假如他來後沒有受到重用,會越發促其怨怒之心。
假如他來後受到重用,便會貪得無厭,更思念楚國王孫的地位,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心思,如果我們國家一旦有難,他必定不會安居其位。
我聽說國家将要敗落,必會出現奸人,就象嗜貪那種易于引起疾病的食物一樣,這和您做的這件事是一樣的呀!誰都會遇到生病或遇災等類的事情,有能耐的人能夠早早地把它消除。
舊怨,就象能滅宗亡國的疾病和災難一樣,讓懷有這種情緒的人去把守國家的關隘,恐怕能使這種情緒更加膨漲,對此是要日夜警惕、不可掉以輕心的。
若是我們把王孫臉召來重用,将離亡國不遠了!” 子西對沈諸梁的這番話不以為然,仍然召來王孫勝,讓他駐守在吳、楚邊境,成為白公。
後來,吳國戰敗,白公請求把戰利品獻給楚王,不久又發動了叛亂,把子西和子西的弟弟子期都殺掉了。
孫堅皇甫郦 孫堅嘗參張溫軍事。
溫以诏書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詞對頗傲。
堅前耳語溫曰:“卓負大罪而敢鸱張大言,其中不測。
宜以‘召不時至’按軍法斬之。
”溫不從,卓後果橫不能制。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
卓不從。
時嵩從子郦在軍中,(邊批:此子可用。
)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唯大人耳。
今卓被诏委兵,而上書自請,是逆命也。
又以京師昏亂,躊躇不進,此懷奸也。
且其兇戾無親,将士不附,大人今為元帥,仗國威以讨之,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
”嵩曰:“專命雖有罪,專誅亦有責,不如顯奏其事,使朝廷自裁。
”(邊批:此時用道學語不着。
)于是上書以聞。
帝讓卓,卓愈增怨嵩。
及卓秉政,嵩幾不免。
(評注:觀此二條,方知哥舒翰誅張擢,李光弼斬崔衆是大手段、大見識,事見《威克部》。
) 【譯文】 東漢未年,孫堅曾經做過張溫的軍事參謀。
有一次,張溫用皇帝的诏書召見董卓,董卓卻等了很長時間才到,而且言詞還頗為傲慢。
孫堅走到張溫的身邊,對他耳語說:“董卓身負大罪,還敢如此嚣張狂言,其居心實是不可揣測的。
應該用‘應召不按時到’的罪名,按軍法殺掉他。
”張溫不聽,董卓後來果然橫行殘暴,無人能夠控制。
漢靈帝中平二年,董卓做并州太守。
朝廷下诏命令他帶兵服從皇甫嵩的節制,董卓拒不奉诏服從,當時,皇甫嵩過繼的兒子皇甫鄖也在軍中任職,他就這件事向皇甫嵩進-說:“當今朝廷失政,百姓有倒懸之苦,能夠使國家轉危為安、挽救社稷不緻傾覆,隻有大人您了。
現在董卓奉皇帝诏令,讓其帶兵歸大人指揮,他卻上書請求獨自帶兵,這是違抗聖命。
再以京師混亂為由,遲遲不向前進軍,這是他内心奸詐。
況且他性情殘暴兇狠,六親不認,将士不服。
大人您現在身為元帥,仗着國家的威力讨伐他,上對朝廷,顯示了忠義之節,下對百姓,鏟除了兇惡之人,這是可比拟齊桓公、晉文公的大事業呀。
”皇甫篙說:“董卓獨斷專行,不服從诏令,雖然有罪,我不請求朝廷就去誅殺他,也是要有過失的。
不如把這件事上報朝廷,讓朝廷決定如何處理。
”于是把董卓不服诏令的情形上報給朝廷知道。
靈帝為此指責了董卓,董卓更加怨恨皇甫篙,等到後來董卓專政,皇甫嵩幾乎未能幸免于難。
曹玮 河西首領趙元昊反,上問邊備,輔臣皆不能對。
明日,樞密四人皆罷,王-谪虢州。
翰林學士蘇公儀與-善,出城見之-謂公儀曰:“-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
”公儀曰:“此術士也。
”-曰:“非也。
昔時為三司鹽鐵副使,疏決獄囚至河北,是時曹南院自陝西谪官初起為定帥-至定,治事畢,玮謂-曰:‘公事已畢,自此當還,明日願少留一日,欲有所言。
’-既愛其雄材,又聞欲有所言,遂為之留。
明日,具馔甚簡儉,食罷,屏左右,曰:‘公滿面權骨,不為樞輔即邊帥,或謂公當作相,則不能也。
不十年,必總樞于此。
時西方當有警,公宜預講邊備,搜閱人材,不然無以應卒。
’-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見教?’曹曰:‘玮在陝西日,河西趙德明嘗使以馬易于中國,怒其息微,欲殺之,莫可谏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餘歲,極谏不已:以戰馬資鄰國已是失計,今更以資殺邊人,則誰肯為我用者!玮聞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異志!聞其常往來于市中,玮欲一識之,屢使人誘緻之,不可得,乃使善畫者圖其貌,既至觀之,真英物也!此子必為邊患,計其時節,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是時殊未以為然,今知其所畫,乃元昊也。
” (評注:李溫陵日:“對王-談兵,如對假道學淡學也。
對耳不相聞,況能用之于掌本兵之後乎!既失官矣,乃更思前語,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譯文】 北宋仁宗年間,河西首領趙元昊謀反,皇帝仁宗尋問邊防的準備情況,輔臣們對此卻都對答不上來。
第二天,執掌樞密院的四名院大臣便都被罷免了,其中的王-被谪放到了貌州。
臨行之際,翰林學士蘇公儀因與王-關系親密,出城來為他送行。
王-告訴蘇公儀說:“我這次的遠行,前十年已有人預言過。
”蘇公儀說:“那是術士們胡說的。
”王-說:“不是。
昔年我為三司鹽鐵副使,曾為一件獄囚的案子到河北,當時,南院使曹玮自陝西谪官後,剛起用為定帥。
我到了他所在的定州後,等所辦的事情完畢,曹玮告訴我說:‘你公事已畢,自當返回,明天我請你再留一天,有幾句話想對你說。
’我平時既喜愛曹玮的人品才幹,又聽說有話要對我說,于是就留了下來,第二天,他給我準備的飯菜非常簡儉,吃過飯後,就屏去左右,對我說:‘你骨骼清奇,滿面權骨,将來不是樞密輔臣也是邊庭将帥,但卻不會為宰相。
不出十年,你必會到達這個位置。
但到那時西方将會出現危急的情況,你應該早些研究邊備情況,并為此搜集準備人才,不然的話将無法應付突然的事變。
’我說:‘你對國家周圍邊境的事情是知道的比較清楚的,能對此給我些指教嗎?’曹玮說:‘我在陝西的時候,河西趙德明曾經讓人以戰馬到我國做交易,因獲利微薄,發起怒來,想殺掉來交易的人,誰都勸阻不住。
趙德明有一個兒子,當時才十幾歲,也極力地勸阻其父說:拿戰馬去資助鄰國已經是失計了,現在更要國為資助鄰國去殺掉周圍的人,這樣以後誰還肯為我所用!我聽說他說的這些話後,私下想到:此子想要利用邊境的人民,是必定有異常的大志!後來聽說這個孩子經常往來于兩國邊境的市場之中,我想認識認識他,多次讓人想把他引到我這裡,總沒有辦到,于是讓一個善于圖畫的人去把他的容貌畫了下來,畫好後我一看,其相貌真是一個英雄人物!這個孩子以後必定成為邊關的禍患。
算算時間,當正是你秉政的時候,你對此要時刻勉勵自己!’我這個時候還很不以為然,現在知道其所畫的,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