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異記 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吳時,于建業後園平地獲金像一軀,讨其本緣,即是周初育王所造,鎮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漢魏未有佛法南達,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孫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廁處,令執屏籌。
至四月八日,皓如廁,戲曰:&ldquo今是八日浴佛時!&rdquo遂尿頭上。
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楚号叫,忍不可禁。
太史占曰:&ldquo犯大神聖所緻。
&rdquo便遍祀神祗,并無效應。
宮内伎女,素有信佛者,曰:&ldquo佛為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rdquo皓信之,伏枕歸依,忏謝尤懇,有頃便愈。
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重,廣修功德于建安寺,隐痛漸愈也。
法苑珠林十三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吳郡吳縣松江滬渎口,漁者萃焉。
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遊水上,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彌盛,駭懼而返。
複有奉五鬥米道黃老之徒曰:&ldquo斯天師也。
&rdquo複共往接,風浪如初。
有奉佛居士吳縣朱膺聞之,歎曰:&ldquo将非大覺之垂降乎?&rdquo乃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至渎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
浮江二人,随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
将欲捧接,人力未展,聊試擎之,飄然而起。
便轝還通玄寺。
看像背銘,一名維衛,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書迹分明。
舉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像,人雖數十, 而了不動;複重啟請,翻然得起。
以事表聞朝廷,士庶歸心者十室而九。
沙門釋法開,來自西域,稱經說東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養禮觐者,除積罪雲。
又别傳雲: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乃水上,不沒不行。
以狀奏聞,下敕聽留吳郡。
珠林十三 晉揚州江畔有亭,湖神嚴峻甚惡。
于時有一客僧婆羅門名曰法藏,善能持咒,辟諸邪毒,并皆有驗。
别有小僧,就藏學祝經,于數年學業成就,亦能降伏諸邪毒惡。
故詣亭湖神廟止宿,誦祝,伏神,其夜見神,遂緻殒命。
藏師聞弟子誦祝緻死,懷忿自來;夜到神廟,嗔意誦祝,神來出見,自亦緻死。
同寺有僧每恒受持般若,聞師徒并亡,遂來神所,于廟夜誦金剛般若。
至夜半中,聞有風聲極大,迅速之間,見有一物,其形偉大,壅聳驚人,奇特可畏,口齒長利,眼光如電,種種神變,不可具述。
經師端坐,正念誦經,刹那匪懈,情無怯怕,都不憂懼。
神見形泰,攝諸威勢,來至師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聽經訖。
師問神曰:&ldquo檀越是何神靈?初來猛峻,後乃容豫。
&rdquo神答雲:&ldquo弟子惡業,報得如是,是此湖神,然甚敬信。
&rdquo經師又問:&ldquo若神敬信,何意前二師并皆打死?&rdquo答雲:&ldquo前二師死者,為不能,受持大乘經典,嗔心誦祝,見弟子來,逆前放罵,專誦惡語,欲降弟子;弟子不伏,于時二僧,見弟子形惡。
自然怖死,亦非弟子故殺二僧。
&rdquo左近道俗,見前二僧被殺,謂經師亦死,相率往看。
且見平安,容儀歡泰,時人甚怪;競共問由,具答前意。
實因般若威力,聖教不虛。
諸人因此發心,受持般若者衆,珠林八十五 魏泰嶽人頭山銜草寺僧釋志湛,齊州山荏縣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省事少言。
住銜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遊諸禽獸,而不驚亂,常誦法華,用為恒業。
将終之日。
沙門寶志奏梁武曰:&ldquo北方山荏縣僧住銜草寺,是須陀洹聖人,今日入涅槃。
&rdquo揚都道俗,聞志此告,此告二字據續高僧傳引補皆遣遙禮。
端坐氣絕,兩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雲:&ldquo若是二果聖人,各舒兩指;湛舒一指,定是初果。
&rdquo将收人頭山,造塔安之。
鳥獸不污,今猶在焉。
又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至終,置屍岩下,餘骸枯朽,唯舌多年不壞。
珠林八十五續高僧傳三十八 魏高祖一引有此二字亦見續高僧傳三十八次乘禅師後太和初年,北代京閹官,自慨形殘,不逮餘人,旋奏乞入山修道,出敕許之。
乃赍一部華嚴,晝夜讀誦,禮悔匪懈。
夏首歸山,二句一引作
至四月八日,皓如廁,戲曰:&ldquo今是八日浴佛時!&rdquo遂尿頭上。
尋即通腫,陰處尤劇,痛楚号叫,忍不可禁。
太史占曰:&ldquo犯大神聖所緻。
&rdquo便遍祀神祗,并無效應。
宮内伎女,素有信佛者,曰:&ldquo佛為大神,陛下前穢之,今急,可請耶?&rdquo皓信之,伏枕歸依,忏謝尤懇,有頃便愈。
遂以馬車迎沙門僧會入宮,以香湯洗像,慚悔殷重,廣修功德于建安寺,隐痛漸愈也。
法苑珠林十三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吳郡吳縣松江滬渎口,漁者萃焉。
遙見海中有二人現,浮遊水上,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牢以迎之,風濤彌盛,駭懼而返。
複有奉五鬥米道黃老之徒曰:&ldquo斯天師也。
&rdquo複共往接,風浪如初。
有奉佛居士吳縣朱膺聞之,歎曰:&ldquo将非大覺之垂降乎?&rdquo乃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至渎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
浮江二人,随潮入浦,漸近漸明,乃知石像。
将欲捧接,人力未展,聊試擎之,飄然而起。
便轝還通玄寺。
看像背銘,一名維衛,二名迦葉,莫測帝代,而書迹分明。
舉高七尺,施設法座,欲安二像,人雖數十, 而了不動;複重啟請,翻然得起。
以事表聞朝廷,士庶歸心者十室而九。
沙門釋法開,來自西域,稱經說東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有供養禮觐者,除積罪雲。
又别傳雲:天竺沙門一十二人,送像至郡;像乃水上,不沒不行。
以狀奏聞,下敕聽留吳郡。
珠林十三 晉揚州江畔有亭,湖神嚴峻甚惡。
于時有一客僧婆羅門名曰法藏,善能持咒,辟諸邪毒,并皆有驗。
别有小僧,就藏學祝經,于數年學業成就,亦能降伏諸邪毒惡。
故詣亭湖神廟止宿,誦祝,伏神,其夜見神,遂緻殒命。
藏師聞弟子誦祝緻死,懷忿自來;夜到神廟,嗔意誦祝,神來出見,自亦緻死。
同寺有僧每恒受持般若,聞師徒并亡,遂來神所,于廟夜誦金剛般若。
至夜半中,聞有風聲極大,迅速之間,見有一物,其形偉大,壅聳驚人,奇特可畏,口齒長利,眼光如電,種種神變,不可具述。
經師端坐,正念誦經,刹那匪懈,情無怯怕,都不憂懼。
神見形泰,攝諸威勢,來至師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聽經訖。
師問神曰:&ldquo檀越是何神靈?初來猛峻,後乃容豫。
&rdquo神答雲:&ldquo弟子惡業,報得如是,是此湖神,然甚敬信。
&rdquo經師又問:&ldquo若神敬信,何意前二師并皆打死?&rdquo答雲:&ldquo前二師死者,為不能,受持大乘經典,嗔心誦祝,見弟子來,逆前放罵,專誦惡語,欲降弟子;弟子不伏,于時二僧,見弟子形惡。
自然怖死,亦非弟子故殺二僧。
&rdquo左近道俗,見前二僧被殺,謂經師亦死,相率往看。
且見平安,容儀歡泰,時人甚怪;競共問由,具答前意。
實因般若威力,聖教不虛。
諸人因此發心,受持般若者衆,珠林八十五 魏泰嶽人頭山銜草寺僧釋志湛,齊州山荏縣人,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省事少言。
住銜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遊諸禽獸,而不驚亂,常誦法華,用為恒業。
将終之日。
沙門寶志奏梁武曰:&ldquo北方山荏縣僧住銜草寺,是須陀洹聖人,今日入涅槃。
&rdquo揚都道俗,聞志此告,此告二字據續高僧傳引補皆遣遙禮。
端坐氣絕,兩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雲:&ldquo若是二果聖人,各舒兩指;湛舒一指,定是初果。
&rdquo将收人頭山,造塔安之。
鳥獸不污,今猶在焉。
又雍州有僧亦誦法華,隐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至終,置屍岩下,餘骸枯朽,唯舌多年不壞。
珠林八十五續高僧傳三十八 魏高祖一引有此二字亦見續高僧傳三十八次乘禅師後太和初年,北代京閹官,自慨形殘,不逮餘人,旋奏乞入山修道,出敕許之。
乃赍一部華嚴,晝夜讀誦,禮悔匪懈。
夏首歸山,二句一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