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内外異位,燕治異儀。

    宰夫掌治朝之法,而司士正其位。

    司寇掌外朝之政,而朝士建其法。

    至于燕朝,則正位掌傧相者,太仆而已。

    朝儀詳略之辨,可見于此矣。

    唐因隋制,大朝會禦承天門為外朝。

    朔望禦太極殿為中朝。

    日朝事于兩儀殿為内朝。

    而大明宮制,亦以含元、宣政、紫宸三殿以當三朝之位,而有正衙、上合之稱。

    雖于古制,未必盡合,而内外有序,隆殺有辨,良有取焉。

    伏觀陛下,稽經考古,更定官制,損益革因,發自聖學。

    一代之典,于斯為盛,而文德正衙之制,尚存常朝之虛名,襲橫行之謬例。

    有司失于申請,未能厘正,誠恐不足以稱明诏,示來世。

    欲望特降指揮,先次罷去。

    若夫因今殿庭以分内外之朝,随今官品高下,以為進見疏數之節,并其餘應幹廢置事件,即俟依近降朝旨,本台與合門别具事目進呈,取旨裁定。

    」奉聖旨:送詳定官制所詳定聞奏。

    檢會《唐書百官志》及儀制令,文武職事官九品以上及二王後朝朔望,文武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監察禦史、郎、太常博士日參,日參号常參官。

    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參官。

    五品以上及折沖當番者五日一朝,号六參官。

    長上、折沖、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已上,直諸司及長上者,各準職事參。

    其常參官,隔假三日以上,即橫行參假。

    竊詳唐制,即是有職事要官朝見數,而無職事及官品卑下,朝見亦疎也。

    今在京文武升朝官未有職事者,每日常參,宣勑不坐,再拜而退。

    有職事者,乃五日一赴起居。

    其辭見謝恩,皆先赴文德殿拜而退,謂之正衙。

    連遇朝假,則百官詣文德殿立班,謂之橫行參假。

    三者但知仿唐舊文,而實與唐制甚異。

    蓋唐制:日禦殿以見羣臣,日常參不臨前殿而禦便殿,喚仗由合門入,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随以見,故謂之入合。

    至其後世,未曾日視朝,而入合之制亦廢。

    常參之官日至正衙者,聞傳不坐即退。

    至明宗,始羣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見内殿,謂之起居。

    蓋非唐盛時之本制也。

    唐之常參,乃職事五品及供奉官、台省之官,其後不禦前殿,又廢入合之儀。

    常參官至正衙,聞傳不坐而退。

    今天子聽政于垂拱殿,以接執政官及内朝之臣,而更于别殿宣勅不坐,實為因習《學津讨原》本作「襲」。

    之誤。

    兼有職事升朝官,五日一赴起居,而未有職事者反日參,疏數之節,尤為未當。

    又辭見謝恩,已入見天子,則前殿正衙對拜,自為虛文。

    其連遇朝假,則百官自赴大起居,不當複有橫行參假。

    其滿中行乞罷常朝及正衙、橫行,委得允當。

     及官制既行,又有日參、望參、朔參之制。

     門下省起居郎以上,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已上,禦史中丞已上,為日參官。

    其知樞密院以上,自如舊儀。

    以三省及禦史台官、寺監長貳以上為六參,寺監丞、大理評事已上為兩參官,寄祿官通直郎以上為月參官。

    又今後除朔望參外,每月定以五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為參日,遇假即罷。

    如契丹使見辭日,并特起居。

    其前後三日内合起居,權罷。

     然則正衙常朝,昔者省、台、寺、監應在京厘務官,每日并集。

    其後以妨廢職事,乃罷之,獨侍次官赴耳。

    初無疏數之别。

    方唐盛時,正衙立仗,百官廊飡,日以為常。

    五日起居,雖始于明宗,蓋亦喚仗入合之遺意,天子之朝,莫先于正衙。

    于禮,羣臣無一日不朝者,而唐朔參、望參、每日參、六參、九參之類,并謂衙殿,天子日禦宣政殿中,金吾細仗,兵部旗旛等設于廷,朝官退皆賜食。

    開元中,以朔望宗廟上牙盤,欲避正殿,遂禦紫宸,喚仗入合門自此始也。

    如此,則常衙常參果可廢邪 《世說》:海外有燕子,至秋社乃去,仲春複來。

    《詩》謂玄鳥,鳦也。

    春分,玄鳥降。

    昔年因京東開河,岸崩,見螫燕無數。

    晉郗鑒為兖州刺史,鎮鄒山,百姓饑馑,或掘野鼠、蟄燕而食之,乃知燕去亦蟄耳。

    驚蟄後,中氣乃來,非複度海也。

     唐通事舍人宣诏,舊令拾遺團句把麻者,蓋谒者不知書,多失句度,故用拾遺低聲摘句以助之,及呂溫為拾遺,被喚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

    拾遺不把麻自呂始。

    時柳宗元戲呂雲:「幸識一文半字,何不與他把」國朝文德殿宣麻案,自東上合門出,合門使押至當衙橫街北,躬雲:「付門下宰相」。

    跪,授訖,歸位,以授通事舍人,折方揖殿,至宣制位,搢笏宣讀,兩舍人捧之。

    然團句每以為艱也。

     内香藥庫在謻門内,凡二十八庫。

    真宗皇帝賜禦詩二十八字以為庫牌。

    其詩曰:「每歲沉檀來遠裔,累朝珠玉實皇居。

    今辰内府初開處,充牣尤宜史筆書。

    」東庫内有王燒金藥一爐,至今猶在。

    又有辰砂一塊,其上忽生新砂二十二顆,赤如火色。

    嘗取之禁中,還送本庫焉。

     昔見故老說:有一朝士,好為諧谑。

    嘗雲:「近求得一對,的似有理。

    『躁因修賀刺,怒為答空書。

    』」聞者無不大噱。

     晉王戎妻語戎為卿。

    戎謂曰:「婦那卿壻于禮不順。

    」答曰:「我親卿愛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誰當卿卿」戎笑,遂聽。

    束皙亦曰:「婦皆卿夫,子呼父字。

    」有一士人作詩,謂婦曰卿,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