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其北曰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在焉。
又其北曰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在焉。
并如吏部之制。
廚在都省之南,東西一百間。
華麗壯觀,蓋國朝官府未有如此之比也。
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看詳舊禮,太祀前七日,平明,太尉誓百官于尚書省。
近制:親祠南郊、明堂、太廟,掌誓戒用左仆射,阙即用右仆射,以刑部尚書一員莅之。
今有司攝事大祠,但初獻官,即前期七日南向讀誓戒文,無臨莅受誓之官。
謹按祭祀之有誓戒,所以要之以刑,重失禮也。
古者掌誓戒有專官,欲人之聽于一也。
周有太宰掌百官之誓戒,謂其天官之長,且佐王治故也。
以大司寇莅誓百官,戒千百族,蓋言失禮則入刑故也。
唐以太尉掌誓戒,今以宰相、親王、執政官、宗室、使相、郡王、節度使以上為獻,即掌誓戒得其職矣。
蓋與周之冢宰、唐之太尉同意。
自餘初獻,止是禮部尚書已下。
即不攝太尉,猶行太尉之事,誤矣。
伏謂自今諸大祠,降宰相、親王、執政官、宗室、使相、郡王、節度使以上為初獻行事,依舊掌誓戒外,餘以吏部尚書或侍郎一員掌之。
蓋吏部,天官之任也。
仍用刑部尚書一員莅誓,阙即以侍郎充。
所有親祠掌誓戒,即合用左右仆射掌誓莅誓。
勑依所請。
後唐同光三年,洛京蕃漢馬步使朱守殷于積善坊役所,得古文錢四百五十六文曰得一元寶,四百四十文曰順天元寶。
史不載何代鑄此錢,以俟知者。
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郁金布地。
至宣宗,性尚儉素,始命去之。
方唐盛時,其侈麗如此。
國朝故事:乘輿親祠郊廟,拂翟往,以金合貯龍腦,内侍捧之,布于黃道,重齊潔也。
戶部馬員外乞守明州。
既受命,因閱昔年卦影,見畫一豕其上,日月相并,下有舟一隻。
亥年明州之應,豈不了然邪 尚書省舊有甲庫,未詳是何名唐大和二年勑:尚書省二十四司制勑及勑甲等,近日檢報,多稱斷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庫官并重粘皆學津本作「背」。
及同書名印所斷裂縫。
跋尾後雲:「某甲勑卷若幹縫斷裂。
」乃知甲者,勑甲之謂也。
三月,以新江淮發運使呂嘉問為吏部郎中。
十八日,集英殿大宴,酒九行。
初,有司預于殿庭,設山樓排場,為羣仙隊仗、六蕃進貢、九龍五鳳之狀。
設雞《文獻通考》作「天雞」。
唱樓于其側。
殿上陳繡帟、垂香毯,設銀香獸于檻内,布以文茵。
設禦茶酒器于殿東北楹間,羣官:骨頭索粉。
白肉餬餅,羣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幹飰、縷肉羹、糖油餅。
再坐,假圓魚、蜜浮斯、柰花肉、鮮排、炊羊炙、金腸{左食右炙}子、饅頭、肚羹、水飰、下飰。
教坊已下,凡支賜絹二千四百餘疋,彩百疋、錢七百七十餘貫,錦一端,銀椀三十五口。
春秋常例也。
國朝之制:凡百官拜表稱賀,詣東上合門進名奉慰,即詣西上合門。
蓋有故事。
唐天佑二年勑:自今五月一日後,常朝出入,取東上合門;或遇奉慰,即開西上合門,遂為定制焉。
唯諸軍員寮,每奉慰,立班去杖子,未詳所出。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中書門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獨兩省官不拜。
準依前《文獻通考》作「本」。
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賜食,謂之廊飡,百官遂有謝食拜。
惟兩省官,本省有廚,不赴廊飡,故不拜。
伏自僖宗幸蜀回,以多事之後,遂廢廊飡。
百官拜儀至今未改,将五《文獻通考》作「四」。
十載,禮恐難停。
惟兩省官獨尚不拜。
豈可終日趨朝,曾不一拜,獨于班列有所異同若言官是近臣,于禮尤宜肅敬。
自今已後,逐日常朝,宣不坐。
其兩省官與東西兩班并齊拜。
」從之。
至明宗天成元年五月,内出禦劄一封賜宰臣,曉示文武百寮,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度赴内殿起居,其後遂以為常,非故事也。
皇朝百餘年未遑刊正謬誤。
今上熙甯五年,方講日朔文德殿視朝立仗之儀。
殿廷東西左右面,各金吾引駕官一名,四色官二人,各帶儀刀。
金甲天武官一名,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傘一,金吾仗碧襕一十一,各執儀刀。
兵部儀仗排列職掌二人,押隊員寮二人。
黃麾幡一,告止幡一,傳教幡八,信幡八,龍頭竿五十,戟五十,判殿中省一員在左,天武官東西共一百人。
門外東面青龍旗一,五嶽旗五,五龍旗十,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鳳旗十。
仗馬每面三疋,每疋禦龍官四人。
前一日,有司供帳于文德,又設禦幄于文德殿之後門。
又設中書門下至文武百官等幕次于朝堂,應宰臣、親王、使相、樞密使、帶平章事已上出赴外班,參知政事、學士、台省官、待制、皇親及見任節度使、兩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文武百寮、殿前馬步軍司、諸軍将校并皇親、驸馬都尉合赴班者,及外國蕃客合赴朔望起居者,并赴立班。
其日,左右金吾将軍常服,押本衛仗,判殿中省官押細仗,先入殿廷,東西對列。
諸軍将校分入殿庭,北向立。
朝堂引贊官引彈奏禦史二員入殿門内踏道下,當殿向北立。
次催文武百官班,至丞、郎、尚書,次兩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并歸本品序立。
次引兩省、宣制、侍禦史、中丞、知
其北曰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在焉。
又其北曰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在焉。
并如吏部之制。
廚在都省之南,東西一百間。
華麗壯觀,蓋國朝官府未有如此之比也。
太常博士何洵直言:看詳舊禮,太祀前七日,平明,太尉誓百官于尚書省。
近制:親祠南郊、明堂、太廟,掌誓戒用左仆射,阙即用右仆射,以刑部尚書一員莅之。
今有司攝事大祠,但初獻官,即前期七日南向讀誓戒文,無臨莅受誓之官。
謹按祭祀之有誓戒,所以要之以刑,重失禮也。
古者掌誓戒有專官,欲人之聽于一也。
周有太宰掌百官之誓戒,謂其天官之長,且佐王治故也。
以大司寇莅誓百官,戒千百族,蓋言失禮則入刑故也。
唐以太尉掌誓戒,今以宰相、親王、執政官、宗室、使相、郡王、節度使以上為獻,即掌誓戒得其職矣。
蓋與周之冢宰、唐之太尉同意。
自餘初獻,止是禮部尚書已下。
即不攝太尉,猶行太尉之事,誤矣。
伏謂自今諸大祠,降宰相、親王、執政官、宗室、使相、郡王、節度使以上為初獻行事,依舊掌誓戒外,餘以吏部尚書或侍郎一員掌之。
蓋吏部,天官之任也。
仍用刑部尚書一員莅誓,阙即以侍郎充。
所有親祠掌誓戒,即合用左右仆射掌誓莅誓。
勑依所請。
後唐同光三年,洛京蕃漢馬步使朱守殷于積善坊役所,得古文錢四百五十六文曰得一元寶,四百四十文曰順天元寶。
史不載何代鑄此錢,以俟知者。
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郁金布地。
至宣宗,性尚儉素,始命去之。
方唐盛時,其侈麗如此。
國朝故事:乘輿親祠郊廟,拂翟往,以金合貯龍腦,内侍捧之,布于黃道,重齊潔也。
戶部馬員外乞守明州。
既受命,因閱昔年卦影,見畫一豕其上,日月相并,下有舟一隻。
亥年明州之應,豈不了然邪 尚書省舊有甲庫,未詳是何名唐大和二年勑:尚書省二十四司制勑及勑甲等,近日檢報,多稱斷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庫官并重粘皆學津本作「背」。
及同書名印所斷裂縫。
跋尾後雲:「某甲勑卷若幹縫斷裂。
」乃知甲者,勑甲之謂也。
三月,以新江淮發運使呂嘉問為吏部郎中。
十八日,集英殿大宴,酒九行。
初,有司預于殿庭,設山樓排場,為羣仙隊仗、六蕃進貢、九龍五鳳之狀。
設雞《文獻通考》作「天雞」。
唱樓于其側。
殿上陳繡帟、垂香毯,設銀香獸于檻内,布以文茵。
設禦茶酒器于殿東北楹間,羣官:骨頭索粉。
白肉餬餅,羣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幹飰、縷肉羹、糖油餅。
再坐,假圓魚、蜜浮斯、柰花肉、鮮排、炊羊炙、金腸{左食右炙}子、饅頭、肚羹、水飰、下飰。
教坊已下,凡支賜絹二千四百餘疋,彩百疋、錢七百七十餘貫,錦一端,銀椀三十五口。
春秋常例也。
國朝之制:凡百官拜表稱賀,詣東上合門進名奉慰,即詣西上合門。
蓋有故事。
唐天佑二年勑:自今五月一日後,常朝出入,取東上合門;或遇奉慰,即開西上合門,遂為定制焉。
唯諸軍員寮,每奉慰,立班去杖子,未詳所出。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中書門下奏:「每日常朝,百官皆拜,獨兩省官不拜。
準依前《文獻通考》作「本」。
朝故事,朝退于廊下賜食,謂之廊飡,百官遂有謝食拜。
惟兩省官,本省有廚,不赴廊飡,故不拜。
伏自僖宗幸蜀回,以多事之後,遂廢廊飡。
百官拜儀至今未改,将五《文獻通考》作「四」。
十載,禮恐難停。
惟兩省官獨尚不拜。
豈可終日趨朝,曾不一拜,獨于班列有所異同若言官是近臣,于禮尤宜肅敬。
自今已後,逐日常朝,宣不坐。
其兩省官與東西兩班并齊拜。
」從之。
至明宗天成元年五月,内出禦劄一封賜宰臣,曉示文武百寮,每日正衙常朝外,五日一度赴内殿起居,其後遂以為常,非故事也。
皇朝百餘年未遑刊正謬誤。
今上熙甯五年,方講日朔文德殿視朝立仗之儀。
殿廷東西左右面,各金吾引駕官一名,四色官二人,各帶儀刀。
金甲天武官一名,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傘一,金吾仗碧襕一十一,各執儀刀。
兵部儀仗排列職掌二人,押隊員寮二人。
黃麾幡一,告止幡一,傳教幡八,信幡八,龍頭竿五十,戟五十,判殿中省一員在左,天武官東西共一百人。
門外東面青龍旗一,五嶽旗五,五龍旗十,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鳳旗十。
仗馬每面三疋,每疋禦龍官四人。
前一日,有司供帳于文德,又設禦幄于文德殿之後門。
又設中書門下至文武百官等幕次于朝堂,應宰臣、親王、使相、樞密使、帶平章事已上出赴外班,參知政事、學士、台省官、待制、皇親及見任節度使、兩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文武百寮、殿前馬步軍司、諸軍将校并皇親、驸馬都尉合赴班者,及外國蕃客合赴朔望起居者,并赴立班。
其日,左右金吾将軍常服,押本衛仗,判殿中省官押細仗,先入殿廷,東西對列。
諸軍将校分入殿庭,北向立。
朝堂引贊官引彈奏禦史二員入殿門内踏道下,當殿向北立。
次催文武百官班,至丞、郎、尚書,次兩使、留後、觀察、防禦團練、刺史,并歸本品序立。
次引兩省、宣制、侍禦史、中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