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關燈
小
中
大
冬、川連、甘草、白芍、阿膠。
木舌 舌忽腫脹,甚則塞滿口中,硬如山甲,乃心脾積熱上衝而發。
若不能言語,啼叫無聲,面色頻變,神昏氣急者死。
死亦甚速,不過一二三日。
大抵此證,舌雖脹大,而尚能言者可治;舌脹不能言者不可治。
煎方:荊芥敗毒散多加黑山梔,或大黃黃連瀉心湯。
外以刀刺紫黑處出惡血,用冰硼散吹之。
舌衄 舌上出血,不止如線,乃心胃火亢,逼血沸騰。
煎方:六味地黃湯加槐花,或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
外用槐花炒研細末,摻之效。
?舌?舌 生舌下,如又生一小舌,故又名重舌。
由心火夾風熱而發,宜用銀針刺去血。
煎方:牛蒡解肌湯(先用),犀角地黃湯(後用)。
第十五章 上齶懸癰、外懸癰 上齶懸癰 生於上齶。
形如紫李,身發寒熱。
成膿後宜刺去惡血。
乃三焦積熱所緻。
又名上齶癰,宜清散兼解毒腫。
煎方:薄荷、甘草、川連、玄參、連翹、石斛、鮮地、犀角、黑山梔、蘆根。
外懸癰 生於結喉之上、頦之下。
初起漫腫寒熱,成膿者多。
又有與?舌?舌一時並生者。
煎方:薄荷、牛蒡、大貝母、荊芥、連翹、桔梗、玄參、楂炭。
第十六章 喉蛾、石蛾、喉癰 喉蛾 左為咽屬胃,右為喉屬肺。
多因風熱犯肺胃而發。
腫如蠶蛾,故名喉蛾。
生於一邊為單蛾,生於兩偏為雙蛾。
高腫處碎爛,名爛頭蛾。
初起寒熱,宜先解散。
煎方:牛蒡、薄荷、玄參、連翹、川斛、桔梗、山豆根、大貝母、荊芥、蘆根,或加犀角、鮮地,便秘加大黃、玄明粉。
按:喉蛾初宜解散,至三四日脹甚痰鳴,湯水難入,宜以刀刺喉間腫處;用皂角燒灰,加膽礬、犀黃、冰片研末吹之,必大吐痰涎而鬆。
再服清火化痰等藥,如犀角地黃湯。
若大便不通者用涼膈散。
過七日後,寒熱自退,腫脹自消。
又有虛火喉蛾,寒熱甚輕,來勢緩慢,口不甚渴,法當滋陰降火,如沙參、麥冬、生地、玄參之類,不可用發散藥。
石蛾 石蛾初起,即虛火喉蛾、不甚寒熱,來勢緩慢,久而不消,即名石蛾。
飲食無礙,痛亦不甚。
偶感風熱,即作腫痛;風熱退後,腫仍不消,但不作痛耳。
煎方:生地、玄參、川貝、沙參、知母、龜闆、黃柏。
又方:用蘿菔菜梗葉七八斤,放於瓦屋上日曬夜露四十九日,取下洗淨,揀去爛壞者,每菜一斤,用鹽二兩,生礬二錢,硝石二錢,醃好收藏封固,每日三餐吃粥飯,作小菜吃,不可間斷,自然不發。
此法或加青果幾十個更妙。
喉癰 生於咽喉正中,小舌之前,腫形圓正,治法同喉蛾。
第十七章 喉菌、喉疳、喉痹、喉癬、梅核氣、喉喑 喉菌 生於喉旁,色紫,略高而厚。
因鬱火。
婦人多患之。
煎方:貝母、丹皮、山梔、玄參、石斛、桔梗、甘草。
喉疳 有時行疫毒,肺經積熱,病後虛火,楊梅結毒之辨。
天行疫毒風火喉疳:其證初起咽痛,微惡寒,即發大熱,明日視之,咽喉紅碎,已起白腐,或如黃豆大,或如蠶豆大者,此證必兇。
至三五日,熱不減,神糊氣急,煩躁者,不過六七日死。
亦有至八九日仍死者。
若初起身微熱,咽喉雖爛,小如粞米,大如綠豆,此有風火,無疫毒也。
治法總以清散為要。
初起煎方:一二日用。
牛蒡子、薄荷、桔梗、蘆根、山豆根、連翹、玄參、丹參。
若一二日神即昏者,即當用犀角、鮮斛等,再用紫雪丹開之。
三四日煎方:犀角、鮮地、鮮斛、玄參、薄荷、制蠶、連翹。
若神糊者,用珠黃散。
大便不通,可用大黃、玄明粉。
若一二日即大便溏洩者,本方去鮮地、加川連、葛根、黃芩。
五六日煎方:上方多加清火解毒,銀花、甘草、人中黃之屬。
肺經積熱喉疳:一名肺毒喉疳,生於咽喉之下,肺管之上,腐色反白,碎爛作痛;亦有看之不見,吹藥不到者,又名過橋疳。
初起微微寒熱,飲食妨礙,往往延久不愈。
若音啞聲嘶、氣急者不治。
若音不啞、聲不嘶、氣急者猶可治,然亦不能速愈。
煎方:射幹、犀角、鮮斛、花粉、知母、甘草、桑白皮、金銀花、桔梗、大貝母、綠豆、玄參、馬勃。
病後虛火喉疳:傷寒時疫瘧痢後,又咳嗽虛勞病久,皆能患此。
其證上齶色紅,或淡紅,而起細碎白點,漸多漸腐,連及咽喉,亦有咽喉痛者,亦有不痛不癢者。
皆陰虛火亢所緻。
煎方:沙參、鮮斛、大生地、麥冬、玄參、龜闆、女貞、生甘草、知母、川貝母、甘蔗皮。
外以月石二、三錢,泡湯,青布醮拭去腐,用珠黃散吹之。
腐漸脫,能飲食者生;飲食不進,身時發熱,氣升呃逆死。
楊梅結毒喉疳:其人先患毒瘡,然後喉痛腐爛,鼻必塞,頭頂必痛,是其兆也。
亦有父母遺毒於子,至一二十年發者。
大抵結毒之證,咽喉雖爛,飲食能進,身不寒熱,鼻塞,頭腦門痛,或鼻梁有摺痕,或發中有瘡,此為辨也。
煎方:銀花、鮮地、玄參、甘草、大貝母、花粉、土茯苓、川連。
體實者加大黃,玄明粉,或十味淡齋藥,一百二十日而全愈。
喉痹 多因虛火鬱火,或有兼風熱痰火者。
其證嚥唾妨礙,咽喉不腫不紅,但覺乾燥而痛。
及至飲食,卻無妨礙。
陰虛鬱火喉痹:有患之數年,最難速效,惟雪梨最為合宜。
煎方:沙參五錢,大生地六錢,麥冬三錢,玄參三錢,川貝母一錢五分,石斛四錢,知母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石決明八錢,杜蘇子四錢,龜闆四錢,阿膠一錢五分,玉竹三錢,蛤黛散、雪梨。
風熱痰火喉痹:其人嗜酒,素有痰火,偶感風熱,咽喉乾燥,略腫不甚紅,而嚥唾覺痛;或初起數日微有寒熱,延至二三十日,咽喉仍痛者是也。
煎方:射幹、杏仁、麥冬、連翹、石斛、玄參、桔梗、甘草、羚羊角、川貝母。
久不愈仍當滋陰,仿上方意。
喉癬 其始必有陰虛咳嗽,後遂喉中作癢而痛,嚥唾乾燥,必再咽而後快。
久則成形,或如哥窯紋樣,又如秋葉背後紅絲,又或紅點密密。
良以陰虧火亢,肺燥津枯。
久而不愈,必至失音,而成損怯。
治法與喉痹大略相同,大補陰丸和知柏八味丸皆可用。
梅核氣 乃痰氣結於喉,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煎方:半夏、川樸、杏仁、茯苓、橘紅、杜蘇子、竹茹。
喉喑 有言無聲,謂之喉喑,由風熱暴喑輕;由虛勞而久嗽,肺損音啞者,難治。
風熱喉喑方:杜蘇子、前胡、枳殼、桔梗、橘紅、象貝、半夏、甘草。
第十八章 纏喉風、馬脾風、爛喉痧 纏喉風 喉咽腫痛,喉之外面繞頸亦腫,且麻且癢,風痰壅盛,聲如曳鋸,是其候也。
多因風熱痰涎,壅塞咽嗌。
初起前二日,必胸膈氣逆短促,忽然咽腫痛,痰上湧,甚則頸如蛇掣,水漿不入,手足厥冷,手指甲白,手心壯熱,最為危險。
先用鵝翎醮桐油探吐,或以膽礬末一錢,醋半杯,以鵝翎醮之催吐。
或以針刺腫處出惡血,或刺手指少商穴。
後用滌痰降火之藥,如:犀角、射幹、制姜蠶、竹油、鮮斛、連翹、馬勃、玄參、大貝母、鮮薄荷根,或用涼膈散通其腑。
然治法雖多,愈者不過十之一二,大抵面赤氣粗,湯水難進,用過諸法病勢不退者,多死。
馬脾風 小兒患者多,亦由風痰積熱,壅塞肺竅。
咽喉雖痛,卻不紅腫,但胸高氣急,痰潮音啞,喉間氣喘如曳鋸。
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方用:牛黃奪命散。
陳飛霞雲:此方專治馬脾風。
黑牽牛半生半熟,白牽牛半生半熟,錦紋大黃切曬,檳榔切曬,各取二錢,研末和勻。
每用五分,蜜湯調下,以大便洩出痰濁為度。
爛喉痧 乃天行時疫,多相傳染,邪從口鼻而入,肺胃受之。
其始惡寒發熱,脈弦數急,頭脹膚紅,咽喉腫爛,遍體痧疹隱隱者是。
至七日後腐脫,熱退瘀回而愈。
治法:一二日宜疏表解肌法。
薄荷、牛蒡、荊芥、桔梗、玄參、枳實、淡豉、前胡、川石斛、連翹、茅根。
三四日宜清解。
鮮石斛、連翹、玄參、黑山梔、薄荷、犀角、羚羊角、牛蒡、大貝母、蘆根。
如大便燥者用涼膈散,洩者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五六日清化之。
犀角地黃湯合玉女煎,珠黃散亦可用。
爛喉痧險重逆證治法:若初起一二日脈細弦,皮膚紅而痧不透,神識昏蒙,語言錯亂,氣逆喘急,或上嘔下洩者,此疫毒內閉,十有九死。
急急清解,猶恐不及。
犀角地黃湯略加牛蒡、天竺黃、蘆根等,衝下紫雪丹五分,或珠黃散。
第十九章 耳癰、耳菌、耳漏、鸕鷀瘟、耳根癰、發頤 耳癰 有虛有實。
實者由風熱挾肝陽而成;虛者乃陰虧肝陽亢逆。
其痛如針刺,至夜尤甚,成膿者多。
風熱耳癰:風熱耳癰內膿洩後,痛勢不減,繞耳腫脹,亦有發外耳癰者。
煎方:牛蒡子三錢,薄荷一錢,荊芥一錢五分,丹皮一錢,山梔一錢五分,連翹三錢,鉤鉤一錢,夏枯草二錢,大貝母去心二錢。
火甚者加羚羊。
虛火耳癰:初起亦必寒熱,耳痛連頭頂。
羚羊角、甘菊、女貞子、玄參、鉤鉤、丹皮、石決明、鮮生地、磁石。
久而不愈,用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
耳菌 耳中發一粒如豆,色紅無皮,不作膿,不發熱。
此屬肝火濕熱。
治法:用鹼水滴入耳內,漸漸自消。
或以幹鹼末摻於菌上,內服清肝化濕藥。
耳漏 生於耳根後空處,幼孩穿耳穿傷者多有此證。
潰後不易收口,必以升藥條提之,數十日方驗。
鸕鷀瘟 俗名土婆風,又名田雞脹,因風熱。
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俱發。
微寒熱,色白軟腫,但酸不甚痛,過七日自愈。
煎方:牛蒡、薄荷、荊芥、桔梗、連翹、楂炭、大貝母、防風、鉤鉤、桑葉。
身熱重者加羚羊。
耳根癰 生於耳下,初起根盤腫硬而色白,隻生一邊。
初起宜疏散,如牛蒡、荊芥之類。
若過七日,身熱不退,即欲成膿。
如羚羊、大貝母、玄參、連翹、制姜蠶之類。
發頤 多生於傷寒、溫病未退之際。
兩耳前後硬腫疼痛。
癉瘧痧疹,邪熱甚者,亦發此症。
初起煎方:羚羊、牛蒡、川石斛、大貝母、玄參、桔梗、連翹、鉤鉤、丹皮。
若神昏者加犀角、石菖蒲、膽星、竺黃、鮮地之類。
若便洩噁心,舌紅,如瀉心湯、葛根芩連湯之類。
若腫處色紅,勢必潰膿而愈。
若神昏不清,飲食不進,腫處不消,又不出膿,每多棘手。
第二十章 頸癰、鎖喉癰、風熱痰、驚痰、瘰癧 頸癰 生於頸旁,與風熱痰毒相似。
即成膿,亦易收功。
治宜宣風散熱。
煎方:牛蒡二錢、薄荷八分、連翹三錢,大貝母二錢、荊芥一錢五分、楂炭二錢。
色紅熱重加羚羊片。
鎖喉癰 生於結喉之外,紅腫繞喉,根松易潰者順,堅硬難潰者逆。
治法與頸癰同。
風熱痰 生於頸項,初起色白,形如雞卵。
六七日身仍熱,其塊漸紅者,成膿潰後,即易收口。
此證幼孩患者多,治法與頸癰同。
驚痰 小兒急驚之後,頸間結核,名驚痰。
與上同法治之。
瘰癧 俗名虛痰,屬少陽肝膽等經,多因陰虧肝亢、氣鬱血燥而結。
每生於耳前後,連及頸項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
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日久益甚。
或午後發熱,口乾食少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斂。
往往變為勞瘵。
宜益氣養營之藥調治。
治法:若寒熱而核上痛者,用逍遙散加夏枯草、川貝母、昆布、香附、半夏等。
若無寒熱者、六黃湯加玄參、赤芍、當歸、貝母等。
若已成膿者,用參耆等托之。
若潰而不斂者,宜八珍湯、人參養營湯。
又常服六味丸及調補脾胃藥。
此證若見潮熱、咳嗽自汗,或吐血、或經閉,必成勞損,不可救者多。
又按:初起體質不甚虛者,稍用攻堅之藥亦可。
單方:有用雞蛋全蟲熬食者,又用元米炒斑蝥,入雞蛋中煮服者,皆可採用。
第二十一章 失營、馬刀、癭瘤 失營 生於耳前後及頸項間。
初起形如栗子,頂突根收,按之石硬,推之不動,不寒不熱,不覺痛,漸漸加大後遂隱隱疼痛,漸漸潰破,但流血水無膿,漸漸爛大,凹進凸出,痛甚心煩,血出如噴,不可救矣。
此屬絕症,由血虛肝鬱而生。
治法: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營湯。
馬刀 亦生於頸項間,形長而堅硬。
但按之有情,較失營證稍輕,然亦惡證也。
治法:逍遙散加海藻、昆布消堅之類。
久不愈,亦用歸脾湯。
癭瘤 乃五臟瘀血濁沫痰滯而成。
癭為陽,色紅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為陰,色白而漫腫,無痛無癢。
其名有五:有筋瘤、肉瘤、血瘤、氣瘤、石瘤等名稱。
總之一時難愈。
癭瘤初起,用生南星,山茨菇,醋磨塗之。
若大隻宜和養氣血,兼清火清痰之藥。
切不可輕用刀針掘破,出血不止,多緻危殆。
第二十二章 缺盆疽、缺盆癰 缺盆疽 生肩前陷中。
初起肩背拘急,寒熱大作,即焮紅腫痛,有頭如水泡,後遂旁生數頭,根盤堅硬。
此陽明少陽積熱所緻。
木舌 舌忽腫脹,甚則塞滿口中,硬如山甲,乃心脾積熱上衝而發。
若不能言語,啼叫無聲,面色頻變,神昏氣急者死。
死亦甚速,不過一二三日。
大抵此證,舌雖脹大,而尚能言者可治;舌脹不能言者不可治。
煎方:荊芥敗毒散多加黑山梔,或大黃黃連瀉心湯。
外以刀刺紫黑處出惡血,用冰硼散吹之。
舌衄 舌上出血,不止如線,乃心胃火亢,逼血沸騰。
煎方:六味地黃湯加槐花,或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
外用槐花炒研細末,摻之效。
?舌?舌 生舌下,如又生一小舌,故又名重舌。
由心火夾風熱而發,宜用銀針刺去血。
煎方:牛蒡解肌湯(先用),犀角地黃湯(後用)。
第十五章 上齶懸癰、外懸癰 上齶懸癰 生於上齶。
形如紫李,身發寒熱。
成膿後宜刺去惡血。
乃三焦積熱所緻。
又名上齶癰,宜清散兼解毒腫。
煎方:薄荷、甘草、川連、玄參、連翹、石斛、鮮地、犀角、黑山梔、蘆根。
外懸癰 生於結喉之上、頦之下。
初起漫腫寒熱,成膿者多。
又有與?舌?舌一時並生者。
煎方:薄荷、牛蒡、大貝母、荊芥、連翹、桔梗、玄參、楂炭。
第十六章 喉蛾、石蛾、喉癰 喉蛾 左為咽屬胃,右為喉屬肺。
多因風熱犯肺胃而發。
腫如蠶蛾,故名喉蛾。
生於一邊為單蛾,生於兩偏為雙蛾。
高腫處碎爛,名爛頭蛾。
初起寒熱,宜先解散。
煎方:牛蒡、薄荷、玄參、連翹、川斛、桔梗、山豆根、大貝母、荊芥、蘆根,或加犀角、鮮地,便秘加大黃、玄明粉。
按:喉蛾初宜解散,至三四日脹甚痰鳴,湯水難入,宜以刀刺喉間腫處;用皂角燒灰,加膽礬、犀黃、冰片研末吹之,必大吐痰涎而鬆。
再服清火化痰等藥,如犀角地黃湯。
若大便不通者用涼膈散。
過七日後,寒熱自退,腫脹自消。
又有虛火喉蛾,寒熱甚輕,來勢緩慢,口不甚渴,法當滋陰降火,如沙參、麥冬、生地、玄參之類,不可用發散藥。
石蛾 石蛾初起,即虛火喉蛾、不甚寒熱,來勢緩慢,久而不消,即名石蛾。
飲食無礙,痛亦不甚。
偶感風熱,即作腫痛;風熱退後,腫仍不消,但不作痛耳。
煎方:生地、玄參、川貝、沙參、知母、龜闆、黃柏。
又方:用蘿菔菜梗葉七八斤,放於瓦屋上日曬夜露四十九日,取下洗淨,揀去爛壞者,每菜一斤,用鹽二兩,生礬二錢,硝石二錢,醃好收藏封固,每日三餐吃粥飯,作小菜吃,不可間斷,自然不發。
此法或加青果幾十個更妙。
喉癰 生於咽喉正中,小舌之前,腫形圓正,治法同喉蛾。
第十七章 喉菌、喉疳、喉痹、喉癬、梅核氣、喉喑 喉菌 生於喉旁,色紫,略高而厚。
因鬱火。
婦人多患之。
煎方:貝母、丹皮、山梔、玄參、石斛、桔梗、甘草。
喉疳 有時行疫毒,肺經積熱,病後虛火,楊梅結毒之辨。
天行疫毒風火喉疳:其證初起咽痛,微惡寒,即發大熱,明日視之,咽喉紅碎,已起白腐,或如黃豆大,或如蠶豆大者,此證必兇。
至三五日,熱不減,神糊氣急,煩躁者,不過六七日死。
亦有至八九日仍死者。
若初起身微熱,咽喉雖爛,小如粞米,大如綠豆,此有風火,無疫毒也。
治法總以清散為要。
初起煎方:一二日用。
牛蒡子、薄荷、桔梗、蘆根、山豆根、連翹、玄參、丹參。
若一二日神即昏者,即當用犀角、鮮斛等,再用紫雪丹開之。
三四日煎方:犀角、鮮地、鮮斛、玄參、薄荷、制蠶、連翹。
若神糊者,用珠黃散。
大便不通,可用大黃、玄明粉。
若一二日即大便溏洩者,本方去鮮地、加川連、葛根、黃芩。
五六日煎方:上方多加清火解毒,銀花、甘草、人中黃之屬。
肺經積熱喉疳:一名肺毒喉疳,生於咽喉之下,肺管之上,腐色反白,碎爛作痛;亦有看之不見,吹藥不到者,又名過橋疳。
初起微微寒熱,飲食妨礙,往往延久不愈。
若音啞聲嘶、氣急者不治。
若音不啞、聲不嘶、氣急者猶可治,然亦不能速愈。
煎方:射幹、犀角、鮮斛、花粉、知母、甘草、桑白皮、金銀花、桔梗、大貝母、綠豆、玄參、馬勃。
病後虛火喉疳:傷寒時疫瘧痢後,又咳嗽虛勞病久,皆能患此。
其證上齶色紅,或淡紅,而起細碎白點,漸多漸腐,連及咽喉,亦有咽喉痛者,亦有不痛不癢者。
皆陰虛火亢所緻。
煎方:沙參、鮮斛、大生地、麥冬、玄參、龜闆、女貞、生甘草、知母、川貝母、甘蔗皮。
外以月石二、三錢,泡湯,青布醮拭去腐,用珠黃散吹之。
腐漸脫,能飲食者生;飲食不進,身時發熱,氣升呃逆死。
楊梅結毒喉疳:其人先患毒瘡,然後喉痛腐爛,鼻必塞,頭頂必痛,是其兆也。
亦有父母遺毒於子,至一二十年發者。
大抵結毒之證,咽喉雖爛,飲食能進,身不寒熱,鼻塞,頭腦門痛,或鼻梁有摺痕,或發中有瘡,此為辨也。
煎方:銀花、鮮地、玄參、甘草、大貝母、花粉、土茯苓、川連。
體實者加大黃,玄明粉,或十味淡齋藥,一百二十日而全愈。
喉痹 多因虛火鬱火,或有兼風熱痰火者。
其證嚥唾妨礙,咽喉不腫不紅,但覺乾燥而痛。
及至飲食,卻無妨礙。
陰虛鬱火喉痹:有患之數年,最難速效,惟雪梨最為合宜。
煎方:沙參五錢,大生地六錢,麥冬三錢,玄參三錢,川貝母一錢五分,石斛四錢,知母一錢五分,丹皮一錢五分,石決明八錢,杜蘇子四錢,龜闆四錢,阿膠一錢五分,玉竹三錢,蛤黛散、雪梨。
風熱痰火喉痹:其人嗜酒,素有痰火,偶感風熱,咽喉乾燥,略腫不甚紅,而嚥唾覺痛;或初起數日微有寒熱,延至二三十日,咽喉仍痛者是也。
煎方:射幹、杏仁、麥冬、連翹、石斛、玄參、桔梗、甘草、羚羊角、川貝母。
久不愈仍當滋陰,仿上方意。
喉癬 其始必有陰虛咳嗽,後遂喉中作癢而痛,嚥唾乾燥,必再咽而後快。
久則成形,或如哥窯紋樣,又如秋葉背後紅絲,又或紅點密密。
良以陰虧火亢,肺燥津枯。
久而不愈,必至失音,而成損怯。
治法與喉痹大略相同,大補陰丸和知柏八味丸皆可用。
梅核氣 乃痰氣結於喉,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煎方:半夏、川樸、杏仁、茯苓、橘紅、杜蘇子、竹茹。
喉喑 有言無聲,謂之喉喑,由風熱暴喑輕;由虛勞而久嗽,肺損音啞者,難治。
風熱喉喑方:杜蘇子、前胡、枳殼、桔梗、橘紅、象貝、半夏、甘草。
第十八章 纏喉風、馬脾風、爛喉痧 纏喉風 喉咽腫痛,喉之外面繞頸亦腫,且麻且癢,風痰壅盛,聲如曳鋸,是其候也。
多因風熱痰涎,壅塞咽嗌。
初起前二日,必胸膈氣逆短促,忽然咽腫痛,痰上湧,甚則頸如蛇掣,水漿不入,手足厥冷,手指甲白,手心壯熱,最為危險。
先用鵝翎醮桐油探吐,或以膽礬末一錢,醋半杯,以鵝翎醮之催吐。
或以針刺腫處出惡血,或刺手指少商穴。
後用滌痰降火之藥,如:犀角、射幹、制姜蠶、竹油、鮮斛、連翹、馬勃、玄參、大貝母、鮮薄荷根,或用涼膈散通其腑。
然治法雖多,愈者不過十之一二,大抵面赤氣粗,湯水難進,用過諸法病勢不退者,多死。
馬脾風 小兒患者多,亦由風痰積熱,壅塞肺竅。
咽喉雖痛,卻不紅腫,但胸高氣急,痰潮音啞,喉間氣喘如曳鋸。
若不急治,死在旦夕。
方用:牛黃奪命散。
陳飛霞雲:此方專治馬脾風。
黑牽牛半生半熟,白牽牛半生半熟,錦紋大黃切曬,檳榔切曬,各取二錢,研末和勻。
每用五分,蜜湯調下,以大便洩出痰濁為度。
爛喉痧 乃天行時疫,多相傳染,邪從口鼻而入,肺胃受之。
其始惡寒發熱,脈弦數急,頭脹膚紅,咽喉腫爛,遍體痧疹隱隱者是。
至七日後腐脫,熱退瘀回而愈。
治法:一二日宜疏表解肌法。
薄荷、牛蒡、荊芥、桔梗、玄參、枳實、淡豉、前胡、川石斛、連翹、茅根。
三四日宜清解。
鮮石斛、連翹、玄參、黑山梔、薄荷、犀角、羚羊角、牛蒡、大貝母、蘆根。
如大便燥者用涼膈散,洩者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五六日清化之。
犀角地黃湯合玉女煎,珠黃散亦可用。
爛喉痧險重逆證治法:若初起一二日脈細弦,皮膚紅而痧不透,神識昏蒙,語言錯亂,氣逆喘急,或上嘔下洩者,此疫毒內閉,十有九死。
急急清解,猶恐不及。
犀角地黃湯略加牛蒡、天竺黃、蘆根等,衝下紫雪丹五分,或珠黃散。
第十九章 耳癰、耳菌、耳漏、鸕鷀瘟、耳根癰、發頤 耳癰 有虛有實。
實者由風熱挾肝陽而成;虛者乃陰虧肝陽亢逆。
其痛如針刺,至夜尤甚,成膿者多。
風熱耳癰:風熱耳癰內膿洩後,痛勢不減,繞耳腫脹,亦有發外耳癰者。
煎方:牛蒡子三錢,薄荷一錢,荊芥一錢五分,丹皮一錢,山梔一錢五分,連翹三錢,鉤鉤一錢,夏枯草二錢,大貝母去心二錢。
火甚者加羚羊。
虛火耳癰:初起亦必寒熱,耳痛連頭頂。
羚羊角、甘菊、女貞子、玄參、鉤鉤、丹皮、石決明、鮮生地、磁石。
久而不愈,用六味丸、大補陰丸之類。
耳菌 耳中發一粒如豆,色紅無皮,不作膿,不發熱。
此屬肝火濕熱。
治法:用鹼水滴入耳內,漸漸自消。
或以幹鹼末摻於菌上,內服清肝化濕藥。
耳漏 生於耳根後空處,幼孩穿耳穿傷者多有此證。
潰後不易收口,必以升藥條提之,數十日方驗。
鸕鷀瘟 俗名土婆風,又名田雞脹,因風熱。
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俱發。
微寒熱,色白軟腫,但酸不甚痛,過七日自愈。
煎方:牛蒡、薄荷、荊芥、桔梗、連翹、楂炭、大貝母、防風、鉤鉤、桑葉。
身熱重者加羚羊。
耳根癰 生於耳下,初起根盤腫硬而色白,隻生一邊。
初起宜疏散,如牛蒡、荊芥之類。
若過七日,身熱不退,即欲成膿。
如羚羊、大貝母、玄參、連翹、制姜蠶之類。
發頤 多生於傷寒、溫病未退之際。
兩耳前後硬腫疼痛。
癉瘧痧疹,邪熱甚者,亦發此症。
初起煎方:羚羊、牛蒡、川石斛、大貝母、玄參、桔梗、連翹、鉤鉤、丹皮。
若神昏者加犀角、石菖蒲、膽星、竺黃、鮮地之類。
若便洩噁心,舌紅,如瀉心湯、葛根芩連湯之類。
若腫處色紅,勢必潰膿而愈。
若神昏不清,飲食不進,腫處不消,又不出膿,每多棘手。
第二十章 頸癰、鎖喉癰、風熱痰、驚痰、瘰癧 頸癰 生於頸旁,與風熱痰毒相似。
即成膿,亦易收功。
治宜宣風散熱。
煎方:牛蒡二錢、薄荷八分、連翹三錢,大貝母二錢、荊芥一錢五分、楂炭二錢。
色紅熱重加羚羊片。
鎖喉癰 生於結喉之外,紅腫繞喉,根松易潰者順,堅硬難潰者逆。
治法與頸癰同。
風熱痰 生於頸項,初起色白,形如雞卵。
六七日身仍熱,其塊漸紅者,成膿潰後,即易收口。
此證幼孩患者多,治法與頸癰同。
驚痰 小兒急驚之後,頸間結核,名驚痰。
與上同法治之。
瘰癧 俗名虛痰,屬少陽肝膽等經,多因陰虧肝亢、氣鬱血燥而結。
每生於耳前後,連及頸項下至缺盆及胸腋之側。
初起如豆粒,漸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則動而微痛,日久益甚。
或午後發熱,口乾食少倦怠,或堅而不潰,或潰而不斂。
往往變為勞瘵。
宜益氣養營之藥調治。
治法:若寒熱而核上痛者,用逍遙散加夏枯草、川貝母、昆布、香附、半夏等。
若無寒熱者、六黃湯加玄參、赤芍、當歸、貝母等。
若已成膿者,用參耆等托之。
若潰而不斂者,宜八珍湯、人參養營湯。
又常服六味丸及調補脾胃藥。
此證若見潮熱、咳嗽自汗,或吐血、或經閉,必成勞損,不可救者多。
又按:初起體質不甚虛者,稍用攻堅之藥亦可。
單方:有用雞蛋全蟲熬食者,又用元米炒斑蝥,入雞蛋中煮服者,皆可採用。
第二十一章 失營、馬刀、癭瘤 失營 生於耳前後及頸項間。
初起形如栗子,頂突根收,按之石硬,推之不動,不寒不熱,不覺痛,漸漸加大後遂隱隱疼痛,漸漸潰破,但流血水無膿,漸漸爛大,凹進凸出,痛甚心煩,血出如噴,不可救矣。
此屬絕症,由血虛肝鬱而生。
治法: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營湯。
馬刀 亦生於頸項間,形長而堅硬。
但按之有情,較失營證稍輕,然亦惡證也。
治法:逍遙散加海藻、昆布消堅之類。
久不愈,亦用歸脾湯。
癭瘤 乃五臟瘀血濁沫痰滯而成。
癭為陽,色紅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為陰,色白而漫腫,無痛無癢。
其名有五:有筋瘤、肉瘤、血瘤、氣瘤、石瘤等名稱。
總之一時難愈。
癭瘤初起,用生南星,山茨菇,醋磨塗之。
若大隻宜和養氣血,兼清火清痰之藥。
切不可輕用刀針掘破,出血不止,多緻危殆。
第二十二章 缺盆疽、缺盆癰 缺盆疽 生肩前陷中。
初起肩背拘急,寒熱大作,即焮紅腫痛,有頭如水泡,後遂旁生數頭,根盤堅硬。
此陽明少陽積熱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