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章 辨證總論
凡外瘍名目雖多,以癰疽為提綱,疽屬陰而癰屬陽也。
癰疽之外,有疔有痰。
疔與疽同類,疔形小而疽形大;痰與癰有別,痰形小而癰形大也。
凡初起有頭一粒者,為疽。
發於項名項疽,發於腦名腦疽,如肩、背、腰、脅、肋、胸、腹及腿、臂、股、臀等處,各隨其部而名之曰「某疽」、「某癰」。
古人雖雲疽屬陰,由五臟而生,然陽證居多。
總以形色為辨,如色紅高腫者,為陽;色紫暗黑平坦者,為陰。
痛者,為陽;不痛者,陰也。
《外科正宗》開卷總論幾篇,言之極詳,所當熟讀者也。
如初起一粒發於面部及手足指間者,即名之曰疔。
如額疔、眉疔、鼻疔、顴疔、唇疔及手足指蛇頭疔、蛇腹疔、足指之黑疔,皆起一粒椒,即發寒熱。
疔腳堅硬,四圍腫大者,其疔必重,防走黃之險。
前言疔疽同類,疔形小而疽形大,然疔之害速而疽之禍慢。
疔若走黃,八九日必死。
疽毒內陷,早則二十餘日,多至四十餘日而死。
又如額疽、鬢疽、手大指之調疽、足大指之敦疽,其實皆疔之類,治亦相同,但形比疔為大耳。
至於癰腫雖屬陽,然陰者極多。
初起漫腫無頭,色雖白而身發寒熱,三四日即有塊高腫者,仍屬陽證。
惟身不熱,微惡寒,瘍處微微漫腫,色白不紅,無甚痛楚,及至數十日始覺漸大者,乃為陰證耳。
肩癰、臂癰、腿癰、脅癰、腹癰、背癰等,皆因其漫腫無頭而名之耳。
其中根盤極大者,惟腿癰為最。
嘗見腿癰之大者如鬥,小者如升,中等者至如五升鬥大小。
若臂膊、腹肋等處,從未有如此大者。
除腿癰之外,惟流注亦有極大者。
曾見揹包流注形大一種,上至肩膊,下至腰間,長大如冬瓜樣者。
至如肩髃之部漫腫色微紅,大如茶杯樣者,名肩癰。
若大如碗者,如盆者,即名掛肩流注。
若腫在胛腋之間,形小如茶杯樣者,名胛癰;大者即名穿胛流注。
又因其大小而分別名之也。
再言流注,少者一、二、三處,多者十餘處,或三或五或七,總以仄數(單數)為多。
若獨腳流注,隻有數處:生於背名揹包流注;生於肩名掛肩流注;生於胛名穿胛流注;生於環跳、腿股等處,名附骨流注。
隻此四處患流注獨一個。
若在別處,或胸、脅、腿、臂、肩、頸,獨生一個者極少。
若夫痰核串癧,多生於頸間,或連及兩腋,其核小者如梅、如李,大者如雞蛋、鴨卵之狀。
初起皮膚鬆動,按之其核在內者是也。
又有流痰,或生足踝,或生於臂肘,或生於指節,皆為虛證,收功不易。
又男子之囊癰與婦人之乳癰同等,皆消散者多。
囊癰初起,挾疝氣者可消。
乳癰初起,挾肝氣者亦可消。
此二種皆腫而不甚硬,且不甚寒熱,故可見效。
若濕火甚,寒熱交作,色紅焮熱者,不易消也。
乳房之證,有肝鬱乳癰,其色白;有火毒乳癰,其色即紅。
又有乳癖,在乳旁,或大或小,隨喜怒為消長。
又有乳痰,如鵝卵大,在乳房之中,按之則硬,推之則動者是也。
若推之不動,釘著於骨,即屬乳岩,難治。
又有乳頭碎爛,且癢且痛,名乳頭風,屬濕熱。
以上諸證,皆常有之。
惟乳頭出血,名乳衄。
更有乳懸,乃乳頭長至七八寸及三尺者,此二證罕見。
餘小時在先生(指其舅父高秉鈞)處,曾見乳懸長一尺餘。
依古方用川芎末燒煙燻之,內服川芎、當歸、膽草清肝藥效。
再論內癰,生於腹中,如肺癰,胃癰(即?癰),肝癰,大、小腸癰,皆以部位而名。
肺癰咳唾臭痰膿血,胸前隱隱痛,最為易曉。
胃脘癰俗名?癰,生於中脘,脘中痛而漸硬不移,久則成膿。
又內?癰外形不高,但中硬痛,久而不愈,或膿從吐出,或從大便出,食少形瘦者,奄奄而死。
若外?癰,中脘硬痛,漸漸高腫有頭,其人能食,膿從外出而愈。
肝癰由肝鬱氣滯血凝,其證兩脅滿,臥則驚,不得小便,期門穴隱隱痛,肉微起者是也。
當臍以下腹闆硬,外無形象而痛甚,口渴便秘者,大腸癰也。
少腹硬痛,足屈不伸者,小腸癰也。
然亦有膿從外出者。
曾見一腸癰外潰,其孔在臍下偏右三寸,每日所食粥飯菜蔬之糞,強半皆從膿孔流出。
大用補托護膜解毒,喜其人能食,竟得收功。
此外又有癭瘤惡核,治之總不見效。
惟瘤中有豆渣瘤一種可醫。
潰破後,其膿如粉渣、豆渣一樣,去盡之後,再去包衣,如豆腐衣碎片,亦可收功。
癰疽、疔毒、痰瘤之外,另有奇特名色,今古相傳,亦不可不知。
如生於腿灣名曲鰍;生於跨凹名魚口;生於頸間硬而不移,按之尚有情者,名馬刀痰;按之無情如石者,名失榮。
此自古相傳,彰彰可考,不可強立名色也。
他如小便下面皮腫如水晶泡,名鵝肫疳;臂腫而塊長大一條者,名黃瓜毒。
皆俗名也。
又如疽發於背名發背;偏於左右,以手可搭,名搭手。
疽發於手足之背,即名手足發背。
其實皆俗名也,然無害於事,不妨隨俗稱呼。
至於咽喉、口舌諸證,古人另立一科。
然名色亦不可不知:咽喉一邊腫如黃豆大者名單蛾,亦有如蠶豆大者;若兩邊腫者名雙蛾;如豆大腫而碎腐者,名爛頭蛾。
若咽喉紅腫而無頭,但漫腫者,名曰喉癰;若初起喉間即碎腐者,名曰喉疳;如喉疳狀而胸前有紅點,或頸或遍身紅者,即名爛喉痧。
喉風一證極速,必喉腫而痰氣聲嘶,最為急證。
又有一種馬脾風,小兒患者多,咽喉並不紅腫,但痰氣喘粗,而不能咽物,身雖寒熱,而面無火色,神氣不安,喘呼不止。
三四日即死,死者多,活者少。
用牛黃奪命散,間有生者。
喉痹一證,陰虛鬱火為多。
視其喉不腫,且不甚紅,但覺喉間乾燥,嚥唾不利,食飲又不妨。
此名喉痹,慎調即無妨於事。
喉癬如喉痹樣,但喉間有紅絲絆滿,且覺癢者是也。
又有一種結毒爛喉,如喉疳狀,久而不愈,然能咽物。
口中滿口有白屑碎腐者,名口疳。
如豆瓣疳,梅花疳,糜口疳,皆隨其形而名之耳。
舌疳生於舌邊者多,四邊中間碎腐,若硬甚者,防舌岩。
牙咬癰生於盤牙盡處,口不能開。
牙癰生於盤牙之前,門牙之後。
牙疔生於門牙之間。
牙疳,牙齦出血腐爛,因於風熱,或瘧後、痧後、痘後所發。
若色黑而臭極者,難治。
舌下腫,名曰?舌?舌。
舌下腫而起泡,名涎包。
刺之使流出雞蛋清,便愈。
餂唇疳,唇紅碎裂,喜以舌餂唇。
繭唇疳,唇腫碎爛硬,突起如繭。
以上皆口舌證也。
又有遍身可生無定位,在於皮膚者名瘡、名丹毒,各隨證名之。
瘡名雖多,不外乾濕兩種。
乾者名疥、名癩;濕者名瘡。
又有驟起一二粒小泡,碎癢流水,十日半月之間,即四處俱有者,名遊風毒,其名最通。
又有面遊風,生於小兒面上,或多或少,或滿面,癢而碎爛。
大人偶有之。
又鼻生瘜肉名鼻痔。
耳生瘜肉名耳菌。
眼胞生核名眼胞痰。
睛明穴生毒潰後,名眼漏,不易速愈。
又有風熱痰毒,又名火痰,生頸間,小兒患者多。
頸癰與火痰同類。
耳根癰亦風熱證。
土婆風,一名鸕鷀瘟,色白而軟,不成膿。
紅絲疔生於手上,有紅絲一條,延及手臂上是。
又有肛門腫痛,大者名肛門癰,小者名偷糞鼠。
若肛門前、腎囊後生癰,名海底懸癰。
此數者,皆易成管。
懸癰有二:生於海底名下懸癰;生於牙頦之下名上懸癰。
又有小兒遊火、赤遊丹毒,皆胎火風熱所成。
然不能乳者不治。
小兒胎毒,必臀赤無皮。
家秘化毒丹,服之極靈。
臁瘡生於脛臁,或大或小,皆不易速效。
毒瘡發於遍身,幹而無脂水,形如棉子,故名棉子瘡;大如楊梅,故名楊梅瘡;色紫搔之起皮,皮去一層又生一層,故又名千層衣。
手足掌心生者多。
又名廣風。
毒生於口角如口丫瘡,名鉗口。
毒生於肛旁,如痔而起白腐,名廣菌。
毒生小便上,如馬口疳、蠟燭疳,皆隨形色名之也。
總名下疳。
以上言其大略,隻及三分之一。
此外名目甚多,不能詳載。
況有奇怪症,終身不能一見者,安能盡識?若欲細細考究,法無窮盡,俗雲:做到老時學到老,學到老時學不了。
誠哉是言也。
外瘍總在於血分,發於上部,風熱居多;中部濕熱不少;下部寒濕為甚。
然不可拘泥,要以見證為憑。
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故外瘍多火證,然每每兼風、兼濕。
若真正陰寒之證,百中僅一二耳。
第二章 施治綱要 外瘍以「寒、熱、虛、實」四字為提綱,治法以「溫、清、攻、補」四字為要領。
濕有陰陽之別,陽濕近於熱,陰濕近於寒。
故有濕熱證,有寒濕證。
酷暑炎蒸,癰疽、丹毒、瘡癤最多,以濕熱時令也。
《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惟燥不獨病,多由火證之餘,轉而為燥。
燥必傷津,故治燥必以生津。
治火證、陽證、實證之方:腫瘍未潰時,如銀花、丹皮、連翹、黑梔、大貝、花粉皆可用。
腫瘍多因血瘀,故當歸、澤蘭、丹參、延胡隨證皆可用。
身熱必兼解散,故防風、秦艽、荊芥皆可用。
發於上部多兼風,牛蒡、薄荷。
發於下部多兼濕,萆薢、苡仁。
發於中部多兼氣,蘇梗、枳殼。
古法:上部加川芎,下部加牛膝,中部加木香;上焦火用黃芩,中焦火用黃連,下焦火用黃柏。
景嶽雲:「熱者多實,寒者多虛。
」故寒瘍陰證多因氣血兩虛。
用藥必兼溫帶補,如十全大補湯,是補其氣血而溫通之也。
寒甚者,熱藥要加重,附子、炮姜皆可用。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治一切陰寒外瘍,真好方也。
凡陰寒凝結,自經入骨而發外瘍,皮色不變,漫腫痠痛,身無寒熱,或微有熱,但口不渴,瘍處喜暖惡冷者,服之必效。
其方用肉桂暖下焦,去筋骨之沉寒;炮姜暖中焦,去脾胃之寒濕;白芥子通經絡,消皮裡膜外之寒痰;熟地補益精血;鹿角膠溫養精髓;再復麻黃一味,妙不可言!夫麻黃中空外直,氣勝於味,辛溫散寒,無微不入,既能透出肌膚毛竅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
凡藥力所不到處,惟此能達之。
掣領桂、薑、芥、地、鹿角,溫之、化之、通之。
譬若陽春一至,寒威轉為溫和,此和之義也。
或雲:熟地得麻黃則不膩膈,麻黃得熟地則不發表。
不知此方之意,正取其通裡發表也。
然歟,否歟? 陽和湯歌 陽和熟地與麻黃,肉桂鹿膠芥炮姜。
一切陰寒凝結瘍,溫通補化此方良。
濕證宜燥藥,然過燥恐動火而劫津,故濕而兼熱者,如蒼朮與黃柏同用。
濕既結毒為瘍,血絡必受其傷,故必佐之以當歸,輔之以獨活。
以此四味作骨子,如證重者,加萆薢,苡仁佐蒼朮;加連翹、山梔佐川柏;加丹參、澤蘭佐當歸;加防風、防己佐獨活。
此擴而充之之法也。
濕兼寒者,用蒼朮、肉桂或桂枝;亦必用當歸、獨活。
若推而廣之,加五加皮佐蒼朮;磨鹿角佐桂枝;加川斷、牛膝佐當歸;加桑枝、桑寄生佐獨活。
此治寒濕之法,與上濕火,皆下部足膝之疾。
凡風熱、風火之證,多在於上部,如頭面頸項等處。
用牛蒡、薄荷、荊芥、防風辛涼散風;大貝消腫;銀花、甘草解毒;如火重加羚羊角、犀角、鮮地、石斛;如去風痰加姜蠶;通絡加鉤鉤;咽喉證加玄參、桔梗、山豆根;便秘不通加大黃、玄明粉。
治疔疽實證,亦不外此。
疽發項背,初起用防風、鮮首烏、皂角刺、羌活、當歸、連翹、銀花、甘草等。
十餘日後膿不透,加黃耆。
膿潰後去皂角刺、羌活,加廣皮、穀芽等。
此疽門之治法也。
若陰疽膿不透,宜溫補托毒,如肉桂、鹿角、人參皆可加入。
乳癰必用蒲公英、香附。
囊癰必用橘核、山楂。
肛門癰必用槐米、黃芩。
下疳必用龍膽草、木通。
喉證必用桔梗、玄參、山豆根。
癰腫堅硬,必用川山甲。
魚口必用全蟲。
胸腹必用蘇梗、枳殼。
手臂痛而不紅必用片薑黃、威靈仙。
腳、膝、腿必用牛膝。
皆隨證部位而加之。
第三章 腦疽、對口、百會疽、玉枕疽 腦疽、對口 生於腦後髮際,大者為腦疽,小者名對口。
初起發於正中者輕,發於偏旁者重。
紅腫為陽,七日成形,兩候成膿,三候脫腐,四候生肌;平塌散漫為陰,過十四日無膿,至二十日仍然不腐,飲食不進,神糊氣急者必死。
陽症煎方。
五六日至十餘日用此。
鮮首烏一兩洗打,防風一錢,羌活一錢,當歸二錢,地丁草三錢,大貝母三錢去心,連翹三錢,金銀花三錢,制姜蠶三錢,黑山梔錢半,丹皮一錢。
胸悶食少加陳皮一錢,穀芽三錢,火甚加羚羊角五分、一錢,膿不透加角針二、三錢,生黃耆三、五錢。
又方:十三、四日至腐脫收功用此。
生黃耆三、五錢,銀花三錢,當歸二錢,丹皮一錢,廣皮一錢,炒穀芽三錢,赤芍錢半,扁豆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五分。
陰證煎方:八九日至十七、八日用此。
生黃耆一兩,當歸三錢,防風一錢,羌活一錢,金銀花三錢,制姜蠶三錢,紅花一錢,陳皮一錢,炒穀芽三錢。
如過十四、五日無膿不腐,加角刺三錢,肉桂四分。
如仍不腐,食少便溏、神糊氣急煩躁者必死。
如能脫腐,亦可得生,仍用陽證腐脫後方法。
按:腦疽、發背皆有三陷變局,一曰火陷,二曰幹陷,三曰虛陷也。
多見於二候以後,三候之間。
火陷者,煩躁神昏;幹陷者,瘡不化膿,平塌漫腫,而見內閉外脫之象;虛陷者,膿腐雖脫,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闆亮,脾敗便洩,奄奄而死,皆不可治。
百會疽 生於頭頂中央,治法同上陰證。
玉枕疽 發於腦後枕骨,陰陽二證治同上。
第四章 夭疽、銳毒、鬢疽、額疽 夭疽、銳毒 發於耳後一寸三分,左名夭疽
癰疽之外,有疔有痰。
疔與疽同類,疔形小而疽形大;痰與癰有別,痰形小而癰形大也。
凡初起有頭一粒者,為疽。
發於項名項疽,發於腦名腦疽,如肩、背、腰、脅、肋、胸、腹及腿、臂、股、臀等處,各隨其部而名之曰「某疽」、「某癰」。
古人雖雲疽屬陰,由五臟而生,然陽證居多。
總以形色為辨,如色紅高腫者,為陽;色紫暗黑平坦者,為陰。
痛者,為陽;不痛者,陰也。
《外科正宗》開卷總論幾篇,言之極詳,所當熟讀者也。
如初起一粒發於面部及手足指間者,即名之曰疔。
如額疔、眉疔、鼻疔、顴疔、唇疔及手足指蛇頭疔、蛇腹疔、足指之黑疔,皆起一粒椒,即發寒熱。
疔腳堅硬,四圍腫大者,其疔必重,防走黃之險。
前言疔疽同類,疔形小而疽形大,然疔之害速而疽之禍慢。
疔若走黃,八九日必死。
疽毒內陷,早則二十餘日,多至四十餘日而死。
又如額疽、鬢疽、手大指之調疽、足大指之敦疽,其實皆疔之類,治亦相同,但形比疔為大耳。
至於癰腫雖屬陽,然陰者極多。
初起漫腫無頭,色雖白而身發寒熱,三四日即有塊高腫者,仍屬陽證。
惟身不熱,微惡寒,瘍處微微漫腫,色白不紅,無甚痛楚,及至數十日始覺漸大者,乃為陰證耳。
肩癰、臂癰、腿癰、脅癰、腹癰、背癰等,皆因其漫腫無頭而名之耳。
其中根盤極大者,惟腿癰為最。
嘗見腿癰之大者如鬥,小者如升,中等者至如五升鬥大小。
若臂膊、腹肋等處,從未有如此大者。
除腿癰之外,惟流注亦有極大者。
曾見揹包流注形大一種,上至肩膊,下至腰間,長大如冬瓜樣者。
至如肩髃之部漫腫色微紅,大如茶杯樣者,名肩癰。
若大如碗者,如盆者,即名掛肩流注。
若腫在胛腋之間,形小如茶杯樣者,名胛癰;大者即名穿胛流注。
又因其大小而分別名之也。
再言流注,少者一、二、三處,多者十餘處,或三或五或七,總以仄數(單數)為多。
若獨腳流注,隻有數處:生於背名揹包流注;生於肩名掛肩流注;生於胛名穿胛流注;生於環跳、腿股等處,名附骨流注。
隻此四處患流注獨一個。
若在別處,或胸、脅、腿、臂、肩、頸,獨生一個者極少。
若夫痰核串癧,多生於頸間,或連及兩腋,其核小者如梅、如李,大者如雞蛋、鴨卵之狀。
初起皮膚鬆動,按之其核在內者是也。
又有流痰,或生足踝,或生於臂肘,或生於指節,皆為虛證,收功不易。
又男子之囊癰與婦人之乳癰同等,皆消散者多。
囊癰初起,挾疝氣者可消。
乳癰初起,挾肝氣者亦可消。
此二種皆腫而不甚硬,且不甚寒熱,故可見效。
若濕火甚,寒熱交作,色紅焮熱者,不易消也。
乳房之證,有肝鬱乳癰,其色白;有火毒乳癰,其色即紅。
又有乳癖,在乳旁,或大或小,隨喜怒為消長。
又有乳痰,如鵝卵大,在乳房之中,按之則硬,推之則動者是也。
若推之不動,釘著於骨,即屬乳岩,難治。
又有乳頭碎爛,且癢且痛,名乳頭風,屬濕熱。
以上諸證,皆常有之。
惟乳頭出血,名乳衄。
更有乳懸,乃乳頭長至七八寸及三尺者,此二證罕見。
餘小時在先生(指其舅父高秉鈞)處,曾見乳懸長一尺餘。
依古方用川芎末燒煙燻之,內服川芎、當歸、膽草清肝藥效。
再論內癰,生於腹中,如肺癰,胃癰(即?癰),肝癰,大、小腸癰,皆以部位而名。
肺癰咳唾臭痰膿血,胸前隱隱痛,最為易曉。
胃脘癰俗名?癰,生於中脘,脘中痛而漸硬不移,久則成膿。
又內?癰外形不高,但中硬痛,久而不愈,或膿從吐出,或從大便出,食少形瘦者,奄奄而死。
若外?癰,中脘硬痛,漸漸高腫有頭,其人能食,膿從外出而愈。
肝癰由肝鬱氣滯血凝,其證兩脅滿,臥則驚,不得小便,期門穴隱隱痛,肉微起者是也。
當臍以下腹闆硬,外無形象而痛甚,口渴便秘者,大腸癰也。
少腹硬痛,足屈不伸者,小腸癰也。
然亦有膿從外出者。
曾見一腸癰外潰,其孔在臍下偏右三寸,每日所食粥飯菜蔬之糞,強半皆從膿孔流出。
大用補托護膜解毒,喜其人能食,竟得收功。
此外又有癭瘤惡核,治之總不見效。
惟瘤中有豆渣瘤一種可醫。
潰破後,其膿如粉渣、豆渣一樣,去盡之後,再去包衣,如豆腐衣碎片,亦可收功。
癰疽、疔毒、痰瘤之外,另有奇特名色,今古相傳,亦不可不知。
如生於腿灣名曲鰍;生於跨凹名魚口;生於頸間硬而不移,按之尚有情者,名馬刀痰;按之無情如石者,名失榮。
此自古相傳,彰彰可考,不可強立名色也。
他如小便下面皮腫如水晶泡,名鵝肫疳;臂腫而塊長大一條者,名黃瓜毒。
皆俗名也。
又如疽發於背名發背;偏於左右,以手可搭,名搭手。
疽發於手足之背,即名手足發背。
其實皆俗名也,然無害於事,不妨隨俗稱呼。
至於咽喉、口舌諸證,古人另立一科。
然名色亦不可不知:咽喉一邊腫如黃豆大者名單蛾,亦有如蠶豆大者;若兩邊腫者名雙蛾;如豆大腫而碎腐者,名爛頭蛾。
若咽喉紅腫而無頭,但漫腫者,名曰喉癰;若初起喉間即碎腐者,名曰喉疳;如喉疳狀而胸前有紅點,或頸或遍身紅者,即名爛喉痧。
喉風一證極速,必喉腫而痰氣聲嘶,最為急證。
又有一種馬脾風,小兒患者多,咽喉並不紅腫,但痰氣喘粗,而不能咽物,身雖寒熱,而面無火色,神氣不安,喘呼不止。
三四日即死,死者多,活者少。
用牛黃奪命散,間有生者。
喉痹一證,陰虛鬱火為多。
視其喉不腫,且不甚紅,但覺喉間乾燥,嚥唾不利,食飲又不妨。
此名喉痹,慎調即無妨於事。
喉癬如喉痹樣,但喉間有紅絲絆滿,且覺癢者是也。
又有一種結毒爛喉,如喉疳狀,久而不愈,然能咽物。
口中滿口有白屑碎腐者,名口疳。
如豆瓣疳,梅花疳,糜口疳,皆隨其形而名之耳。
舌疳生於舌邊者多,四邊中間碎腐,若硬甚者,防舌岩。
牙咬癰生於盤牙盡處,口不能開。
牙癰生於盤牙之前,門牙之後。
牙疔生於門牙之間。
牙疳,牙齦出血腐爛,因於風熱,或瘧後、痧後、痘後所發。
若色黑而臭極者,難治。
舌下腫,名曰?舌?舌。
舌下腫而起泡,名涎包。
刺之使流出雞蛋清,便愈。
餂唇疳,唇紅碎裂,喜以舌餂唇。
繭唇疳,唇腫碎爛硬,突起如繭。
以上皆口舌證也。
又有遍身可生無定位,在於皮膚者名瘡、名丹毒,各隨證名之。
瘡名雖多,不外乾
乾者名疥、名癩;濕者名瘡。
又有驟起一二粒小泡,碎癢流水,十日半月之間,即四處俱有者,名遊風毒,其名最通。
又有面遊風,生於小兒面上,或多或少,或滿面,癢而碎爛。
大人偶有之。
又鼻生瘜肉名鼻痔。
耳生瘜肉名耳菌。
眼胞生核名眼胞痰。
睛明穴生毒潰後,名眼漏,不易速愈。
又有風熱痰毒,又名火痰,生頸間,小兒患者多。
頸癰與火痰同類。
耳根癰亦風熱證。
土婆風,一名鸕鷀瘟,色白而軟,不成膿。
紅絲疔生於手上,有紅絲一條,延及手臂上是。
又有肛門腫痛,大者名肛門癰,小者名偷糞鼠。
若肛門前、腎囊後生癰,名海底懸癰。
此數者,皆易成管。
懸癰有二:生於海底名下懸癰;生於牙頦之下名上懸癰。
又有小兒遊火、赤遊丹毒,皆胎火風熱所成。
然不能乳者不治。
小兒胎毒,必臀赤無皮。
家秘化毒丹,服之極靈。
臁瘡生於脛臁,或大或小,皆不易速效。
毒瘡發於遍身,幹而無脂水,形如棉子,故名棉子瘡;大如楊梅,故名楊梅瘡;色紫搔之起皮,皮去一層又生一層,故又名千層衣。
手足掌心生者多。
又名廣風。
毒生於口角如口丫瘡,名鉗口。
毒生於肛旁,如痔而起白腐,名廣菌。
毒生小便上,如馬口疳、蠟燭疳,皆隨形色名之也。
總名下疳。
以上言其大略,隻及三分之一。
此外名目甚多,不能詳載。
況有奇怪症,終身不能一見者,安能盡識?若欲細細考究,法無窮盡,俗雲:做到老時學到老,學到老時學不了。
誠哉是言也。
外瘍總在於血分,發於上部,風熱居多;中部濕熱不少;下部寒濕為甚。
然不可拘泥,要以見證為憑。
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故外瘍多火證,然每每兼風、兼濕。
若真正陰寒之證,百中僅一二耳。
第二章 施治綱要 外瘍以「寒、熱、虛、實」四字為提綱,治法以「溫、清、攻、補」四字為要領。
濕有陰陽之別,陽濕近於熱,陰濕近於寒。
故有濕熱證,有寒濕證。
酷暑炎蒸,癰疽、丹毒、瘡癤最多,以濕熱時令也。
《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惟燥不獨病,多由火證之餘,轉而為燥。
燥必傷津,故治燥必以生津。
治火證、陽證、實證之方:腫瘍未潰時,如銀花、丹皮、連翹、黑梔、大貝、花粉皆可用。
腫瘍多因血瘀,故當歸、澤蘭、丹參、延胡隨證皆可用。
身熱必兼解散,故防風、秦艽、荊芥皆可用。
發於上部多兼風,牛蒡、薄荷。
發於下部多兼濕,萆薢、苡仁。
發於中部多兼氣,蘇梗、枳殼。
古法:上部加川芎,下部加牛膝,中部加木香;上焦火用黃芩,中焦火用黃連,下焦火用黃柏。
景嶽雲:「熱者多實,寒者多虛。
」故寒瘍陰證多因氣血兩虛。
用藥必兼溫帶補,如十全大補湯,是補其氣血而溫通之也。
寒甚者,熱藥要加重,附子、炮姜皆可用。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治一切陰寒外瘍,真好方也。
凡陰寒凝結,自經入骨而發外瘍,皮色不變,漫腫痠痛,身無寒熱,或微有熱,但口不渴,瘍處喜暖惡冷者,服之必效。
其方用肉桂暖下焦,去筋骨之沉寒;炮姜暖中焦,去脾胃之寒濕;白芥子通經絡,消皮裡膜外之寒痰;熟地補益精血;鹿角膠溫養精髓;再復麻黃一味,妙不可言!夫麻黃中空外直,氣勝於味,辛溫散寒,無微不入,既能透出肌膚毛竅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
凡藥力所不到處,惟此能達之。
掣領桂、薑、芥、地、鹿角,溫之、化之、通之。
譬若陽春一至,寒威轉為溫和,此和之義也。
或雲:熟地得麻黃則不膩膈,麻黃得熟地則不發表。
不知此方之意,正取其通裡發表也。
然歟,否歟? 陽和湯歌 陽和熟地與麻黃,肉桂鹿膠芥炮姜。
一切陰寒凝結瘍,溫通補化此方良。
濕證宜燥藥,然過燥恐動火而劫津,故濕而兼熱者,如蒼朮與黃柏同用。
濕既結毒為瘍,血絡必受其傷,故必佐之以當歸,輔之以獨活。
以此四味作骨子,如證重者,加萆薢,苡仁佐蒼朮;加連翹、山梔佐川柏;加丹參、澤蘭佐當歸;加防風、防己佐獨活。
此擴而充之之法也。
濕兼寒者,用蒼朮、肉桂或桂枝;亦必用當歸、獨活。
若推而廣之,加五加皮佐蒼朮;磨鹿角佐桂枝;加川斷、牛膝佐當歸;加桑枝、桑寄生佐獨活。
此治寒濕之法,與上濕火,皆下部足膝之疾。
凡風熱、風火之證,多在於上部,如頭面頸項等處。
用牛蒡、薄荷、荊芥、防風辛涼散風;大貝消腫;銀花、甘草解毒;如火重加羚羊角、犀角、鮮地、石斛;如去風痰加姜蠶;通絡加鉤鉤;咽喉證加玄參、桔梗、山豆根;便秘不通加大黃、玄明粉。
治疔疽實證,亦不外此。
疽發項背,初起用防風、鮮首烏、皂角刺、羌活、當歸、連翹、銀花、甘草等。
十餘日後膿不透,加黃耆。
膿潰後去皂角刺、羌活,加廣皮、穀芽等。
此疽門之治法也。
若陰疽膿不透,宜溫補托毒,如肉桂、鹿角、人參皆可加入。
乳癰必用蒲公英、香附。
囊癰必用橘核、山楂。
肛門癰必用槐米、黃芩。
下疳必用龍膽草、木通。
喉證必用桔梗、玄參、山豆根。
癰腫堅硬,必用川山甲。
魚口必用全蟲。
胸腹必用蘇梗、枳殼。
手臂痛而不紅必用片薑黃、威靈仙。
腳、膝、腿必用牛膝。
皆隨證部位而加之。
第三章 腦疽、對口、百會疽、玉枕疽 腦疽、對口 生於腦後髮際,大者為腦疽,小者名對口。
初起發於正中者輕,發於偏旁者重。
紅腫為陽,七日成形,兩候成膿,三候脫腐,四候生肌;平塌散漫為陰,過十四日無膿,至二十日仍然不腐,飲食不進,神糊氣急者必死。
陽症煎方。
五六日至十餘日用此。
鮮首烏一兩洗打,防風一錢,羌活一錢,當歸二錢,地丁草三錢,大貝母三錢去心,連翹三錢,金銀花三錢,制姜蠶三錢,黑山梔錢半,丹皮一錢。
胸悶食少加陳皮一錢,穀芽三錢,火甚加羚羊角五分、一錢,膿不透加角針二、三錢,生黃耆三、五錢。
又方:十三、四日至腐脫收功用此。
生黃耆三、五錢,銀花三錢,當歸二錢,丹皮一錢,廣皮一錢,炒穀芽三錢,赤芍錢半,扁豆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五分。
陰證煎方:八九日至十七、八日用此。
生黃耆一兩,當歸三錢,防風一錢,羌活一錢,金銀花三錢,制姜蠶三錢,紅花一錢,陳皮一錢,炒穀芽三錢。
如過十四、五日無膿不腐,加角刺三錢,肉桂四分。
如仍不腐,食少便溏、神糊氣急煩躁者必死。
如能脫腐,亦可得生,仍用陽證腐脫後方法。
按:腦疽、發背皆有三陷變局,一曰火陷,二曰幹陷,三曰虛陷也。
多見於二候以後,三候之間。
火陷者,煩躁神昏;幹陷者,瘡不化膿,平塌漫腫,而見內閉外脫之象;虛陷者,膿腐雖脫,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闆亮,脾敗便洩,奄奄而死,皆不可治。
百會疽 生於頭頂中央,治法同上陰證。
玉枕疽 發於腦後枕骨,陰陽二證治同上。
第四章 夭疽、銳毒、鬢疽、額疽 夭疽、銳毒 發於耳後一寸三分,左名夭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