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關燈
,右名銳毒,屬少陽經。

    俗名耳後發。

    有虛有實,有半虛半實,夾陰夾陽。

     實證煎方:與風火痰毒同,根松頂高,初起色白,漸漸紅色成膿,膿潰腫消,即可收功。

    防風一錢,荊芥錢半,薄荷一錢後下,牛蒡子三錢炒杵,大貝母三錢,連翹三錢,楂炭三錢,丹皮一錢,桑葉一錢,鉤鉤三錢後下。

    初起服三劑,汗出熱退,即可漸消。

    若色已紅,身熱不退,必成膿。

     半虛半實證煎方:初起根盤散漫,頂平色白,微惡寒,微身熱,漸減食。

    此肝鬱夾風熱而發,月餘成膿,潰後亦可收功。

    柴胡三分,荊芥錢半,丹皮一錢,黑山梔錢半,大貝母三錢,刺蒺藜三錢去刺,當歸錢半,甘草四分,鉤鉤三錢後下,陳皮一錢。

    痛甚者加羚羊角錢半先煎。

    服此方,寒熱退,其腫略平,停數日寒熱又作,復腫痛者,將成膿也。

    加制姜蠶一至二錢,俟其潰後,漸漸調治收功。

     虛證煎方:陰虧肝陽化風上逆,耳後漫腫,痛連頭腦,不能成膿。

    但痛甚手足冷,或喘或呃、或痙或厥者必死。

    羚羊角錢半先煎,煅牡蠣一兩先煎,石決明一兩打先煎,大生地四錢,女貞子三錢,鉤鉤三錢後下,丹皮一錢,煅磁石三錢先煎,玄參二錢。

    若喘呃痙厥,各隨證加減。

     按:耳後發又有一種陰中夾陽證,初起色白,漫腫木硬不痛,身無熱,但惡寒。

    宜用羌活一錢,防風一錢,柴胡四分,荊芥錢半,制姜蠶三錢,當歸錢半,川芎八分,蔥白頭三個。

    服此方三五劑,木腫仍然,加入生黃耆三錢,角針三錢,全蟲三隻酒洗,亦有漸漸消者。

    如不消,亦不作膿,已經月餘,色仍不變,用陽和湯有消者,亦有服陽和湯而大痛,色變紅者,陰轉為陽也,潰後亦可收功。

    此證甚寒,大風中於項後而發,故宜溫散。

    若其人內有鬱火,過溫則陰轉為陽,故能速潰而愈。

     鬢疽 發於鬢角(耳前發下),屬少陽經相火夾風熱。

    辨其虛實輕重與對口相同。

     煎方:羚羊角錢半先煎,甘菊花一錢,黑山梔錢半,金銀花三錢,甘草四分,大貝母三錢,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炒杵,地丁草三錢。

    虛者加黃耆三錢,當歸三錢。

     額疽 生於前額正中者,屬太陽經;兩旁者,屬陽明經也。

    煎方與鬢疽大段同。

     第五章 眉心疔、龍泉疔、虎鬚疔、顴骨疔 眉心疔 發於印堂,初起有頭一粒者名疔;紅腫無頭者名毒。

    亦有輕有重,與唇疔同。

     煎方:羚羊角、鮮生地、牛蒡子、薄荷、金銀花、甘草、玄參、地丁草、連翹、蘆根。

    重者加犀角,服珠黃散。

     按:疔、疽、發背、對口初起時,用熱水自肘後洗至指端,日洗數十遍,洗至指甲軟,指頭皮皺,以洩熱毒最好。

    此東垣法,名海馬崩毒散法。

     龍泉疔、虎鬚疔、顴骨疔 生於人中之中名龍泉疔;生唇旁名虎鬚疔;生於顴名顴骨疔。

    多因風火,屬陽明經。

    根堅者重,根松者輕,不甚腫者輕,腫甚者恐走黃,神昏壯熱者死。

     煎方:犀角、羚羊角、地丁草、蘆根、生地、鮮石斛、金銀花、薄荷、連翹。

     按:重者再用珠黃散,或紫雪丹。

     第六章 抱頭火丹、大頭瘟 抱頭火丹 一名遊火,乃風熱天行時毒。

    其候發於鼻面,耳項亦暈、略腫無頭。

    先發於鼻額屬陽明;先發於耳前後上下屬少陽;先發於項屬太陽。

    其證寒熱、口渴脈數,熱退乃愈,若熱甚神昏屬險證。

    是證一處漸退,一處漸腫,故又名遊火。

     煎方:牛蒡、連翹、銀花、大貝母去心研,各三錢,羚羊角錢半,薄荷、丹皮各一錢、蘆根一兩,山梔、玄參各錢半。

    重者加犀角、鮮地。

     大頭瘟 即抱頭火丹一類,但初起即大熱,神糊煩躁不安。

    治法亦大略相同,如犀角地黃湯、普濟消毒飲,皆可應用。

    若神昏者用珠黃散,大便不通用大黃黃連湯。

    若面目焮腫,神昏氣急者死。

     第七章 眼丹、眼漏、眼胞痰核 眼丹 眼胞紅腫,屬風熱。

    軟者自消,硬者成膿,治以清熱散風可也。

     眼漏 生於目內眥睛明穴,成膿者多成漏管。

    宜用藥線,一日一條,數十日收功。

    又有爛斷眼邊弦者,不能收口,治以清熱散風而已。

     眼胞痰核 結於上下眼胞皮裡,如豆一粒,推之移動。

    用生南星醋磨敷之。

    有消者,有成膿者,亦無妨。

     按:以上三證,大抵不必服藥,惟眼漏當服清解之方,久則亦可補之。

     第八章 鼻淵、鼻痔、鼻衄 鼻淵 鼻流濁涕,或黃、或白、或帶血如膿狀。

    久而不愈,即名腦漏。

    初起宜清肺宣壅。

     煎方:蒼耳子、薄荷、辛夷、淡芩、桑白皮、白芷、山梔。

    久則宜補腎滋陰,大生地、山藥、麥冬、五味、沙參、丹皮、茯苓。

     又方:初起有火者效。

    藿香末不拘多少,豬膽汁丸,每服三錢。

     又方:久虛有效。

    黃牛腦一個酒煮熟,炒米粉拌搗丸,每服三錢。

     鼻痔 鼻內瘜肉,結如榴子,漸大下垂。

     煎方:蒼耳子、白芷、辛夷、淡芩、羚羊角、松蘿茶。

    外以硇砂點之。

    如無硇砂,用鹼水點之,亦效。

     鼻衄 因於火,有虛有實。

    初起宜清。

    犀角、羚羊、鮮地、黑梔、川石斛、玄參、丹皮、茅根。

    日久不愈屢發者,宜滋陰。

    大生地、龜闆、阿膠、天冬、麥冬、玄參、人中白(煅入丸藥用)。

     外治法 鼻血不止,以大蒜搗爛塗足心;黑山梔末吹鼻;或以陳酒洗足;以冷水將布浸濕貼頭頂。

     新產婦人口鼻有黑色,鼻出血者,不治,血脫而陰陽並亡也。

     第九章 木唇、繭唇疳、餂唇疳 木唇 生於上下嘴唇,片刻之間暴腫,不甚痛,又無瘡頭,按之雖腫而不堅硬。

    不服藥而自愈,但稍清散之可也。

     繭唇疳 唇腫起皮如繭,因心火脾濕而成,久而化燥。

    初起清涼,久則養血。

     煎方:犀角、鮮地、麥冬、鮮斛、淡芩、茵陳、甘草。

     又方:大生地、麥冬、玄參、天冬、川石斛、玉竹、洋參。

    外以豬膽汁和麻油敷之。

     餂唇疳 發於小兒嘴唇四旁,紅赤無皮,不時燥裂,欲以舌餂之。

     治法:清涼潤燥可也。

    外以五倍子、白芷研細末,和勻摻之。

     第十章 口瘡、雪口疳、梅花疳、糜口疳 口瘡 有實火,有虛火。

     治實火煎方:口乾滿口色紅而爛。

    川連、薄荷、連翹、玄參、甘草、桔梗,或犀角,或大黃,皆可酌用。

     又方:治虛火。

    脈虛不渴,口內色淡而起爛斑。

    大生地、麥冬、五味子、玄參、茯神、遠志。

     又方:虛火口瘡,身無熱,不欲食,大便洩,虛寒甚者,可加入附子、黨參、炙草、冬朮、炮薑、川連、白芍。

     雪口疳 梅花疳 糜口疳 生於小兒者多,皆胎火風熱所緻。

    雪口疳,滿口舌生白屑,又名鵝口疳。

    口舌生白斑者,名梅花疳。

    細小如粟米者,名糜口疳。

    用月石一錢,泡水洗去白屑甚效。

     煎方:川連、甘草、丹皮、連翹、山梔、川斛,或加犀角。

     第十一章 牙咬、托腮、骨槽風 牙咬、托腮、骨槽風 有虛有實,一生於風熱;一生於寒痰;一生於陰虛鬱火。

     風熱牙咬 有輕有重。

    輕者寒熱微作,牙關雖緊、原可開合,腮頰略腫。

    若重者,惡寒發熱,牙關緊緊不開,牙根腫脹,及咽喉頰皆腫。

    此等重證,最怕變成骨槽風。

     煎方:牛蒡子炒研三錢,薄荷後下一錢,秦艽一錢五分,制蠶三錢,荊芥三錢、大貝母去心研三錢、桔梗一錢,玄參三錢,連翹三錢。

    先服散藥一二劑。

    如熱重腫痛,加羚羊、鮮地。

    大便不通,可加大黃。

     寒痰牙咬 牙關閉而疼痛,腮頰腫而色白,身無熱,脈弦,口多白沫膩涎。

     煎方:麻黃三分,熟地五錢,肉桂三分,炮姜三分,白芥子炒三錢,鹿角膠三錢,全蟲二錢,制姜蠶三錢。

    外用艾灸頰車穴。

    又有大便溏而面色青寒者,宜用附子理中湯法。

    然牙咬用溫藥者,百中僅一二耳。

     陰虛鬱火牙咬 牙咬痛而可開合,身無熱,但覺火升、頭眩、心嘈,其人素有肝風。

    或先牙痛數日,然後牙關不利。

    視其牙根喉齶,但淡紅色不甚。

     煎方:生地、石決明、玄參、阿膠、鉤鉤、刺藜、丹皮、女貞子、甘菊。

     牙咬傳變骨槽論 按:牙咬之證,最易變成骨槽。

    既變骨槽,必生多骨。

    或半年一載,或經二三年,俟多骨出而後愈,不易見功。

    大抵初起牙關雖痛腫而不緊閉,飲食雖難嚼,原可吞嚥,腮頰不甚硬腫,寒熱不甚大作,二便自調,神清爽朗。

    此數者,皆不緻變為骨槽風也。

    若牙關緊閉不開,腮頰腫硬特甚,寒熱不休,穀食難進,隻能強進稀糊湯,此種見證,變為骨槽風者多。

    或十日,或半月後,膿從牙根而出,或在右,延及於左,或在左、延及於右,即名沿牙毒。

    久則腮邊出血頭,即名穿牙毒。

    外通裡徹,即名骨槽風,久延不愈。

    總以調和氣血、養陰扶胃為治。

     再按:牙咬、骨槽,方書但言收功遲緩,不害性命。

    然亦有死證,不可不察。

    如牙關緊閉,腮頰漫腫,腫勢漫延上連頭角、鬢際、太陽等處,下及頸間皆腫。

    按其腫處,汨汨有聲,似有膿而無頭,或牙根膿出臭穢,飲食難進,神氣模糊,時發昏暈者,十日半月之間必死。

    蓋正氣內虛,毒氣四攻,神氣失守,雖竭力救援,扶正化毒,終莫能救。

    惟神不昏,稍能進食者,或挽回一二耳。

    此種初起之死證也。

    又有半年一載之後,穿腮落齒,臭膿淋漓,虛熱不已,食少形削,或痰多神疲,終成敗證,不可救藥。

     第十二章 牙癰、牙疔、牙漏、牙宣、風熱牙疳、走馬牙疳 牙癰 生於牙齦,或上齦、或下齦。

    多因風熱胃火。

    牙齦高腫作痛,身發寒熱,寒熱不退,十餘日必成膿,膿洩乃安。

     煎方:薄荷、牛蒡、玄參、川斛、荊芥、桔梗、大貝母、連翹、蘆根。

     牙疔 生於門牙之旁,或上或下。

    外唇亦腫,寒熱成膿者多。

    治法與牙癰同。

     牙漏 多生於牙癰、牙疔成膿,潰後不能收斂,其孔如針之細,但遇操勞、動火,即再發作腫,時出穢膿。

     治法:初宜清散,如玄參、石斛、桔梗、蘆根等味。

    久宜滋陰,宜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之屬。

     按:牙漏多由腎虛血弱,心胃火亢,故當養陰。

    然有濕熱者,曾見黃樂亭先生用資生丸加川連、苦參為丸,服之效。

     牙宣 有虛火有實火。

    牙縫漸漸出血者屬虛,驟然出而多者屬實。

    虛火宜滋腎,實火宜清胃。

    知柏八味湯加女貞、阿膠、地骨皮,治虛火。

    清胃散,犀角地黃湯,治實火。

    玉女煎治腎陰虛而胃火盛者。

     風熱牙疳 其來迅速,大人小兒多有之,牙齦出血碎腐,或發寒熱,或不發寒熱。

    因於胃火濕熱。

     風熱牙疳發熱,犀角地黃湯,或黃連解毒湯。

    胃火濕熱牙疳不發熱,清胃散、瀉黃散皆可選用。

     走馬牙疳 痘後、痧後、瘧後、痢後、溫熱病後皆緻此患。

    按走馬牙疳多因病後而發。

    其外候壯熱肢寒,或面浮便洩。

    始則口臭,繼遂齦爛,色如乳醬,後則齒黑。

    有時牙齦出血,或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腮頰紅腫,次日其色變紫,隔日即黑,過日即腐爛極臭,齒落氣喘,痰鳴額汗而死。

     治法:以桐油搽牙齦腐壞處,再以犀黃吹藥吹之,一日搽十餘次,吹十餘次。

    再以薄荷湯洗數次。

    內服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玉女煎之類。

    再服化毒丹。

    極力挽回,十中愈一。

    大凡此證臭氣衝人者死,下蝕咽喉,上蝕鼻梁者死,穿腮缺唇鼻梁黑暗者死,齒落無血者死;黑腐不脫,身熱不退者死,便洩不食者死。

     殺疳吹藥方:大紅棗一枚去核,入紅砒一分。

    在炭火上煅,出煙盡存性,研細末,加入冰片少些,吹之效。

     第十三章 牙菌、舌菌、牙岩、舌岩 牙菌、舌菌 此二證,一生於舌邊,一生於牙齦。

    初起如豆大,後如菌,頭大蒂小,因於心脾鬱火。

    日久防變牙岩、舌岩之類,又名翻花岩。

     煎方:川連、細生地、鮮斛、玄參、甘草、丹皮、遠志、竹葉。

    外以花蜘蛛絲撚成線樣,紮根上,初起者自能脫落。

    此法頭大蒂小者可用,頭與蒂俱大,難用,頭小蒂大者,更難用。

     又方北庭丹:舌菌、牙菌初起,以此點之,自然縮小而愈。

    人中白五分,硇砂五分,溏鴨糞一錢,瓦上青苔一錢,瓦松一錢,用烊銀罐二個,將藥裝在內,將罐口對合,外以鹽泥封固,炭火煅三炷香,俟冷,取出研。

    加冰片、麝香各一分,為細末。

    用針挑破菌頭,以丹少許點於菌上,再以蒲黃末蓋之。

     牙岩、舌岩 按牙菌、舌菌失於調治,漸緻腫痛,紅爛無皮,突如泛蓮,或如雞冠,舌本短縮,時流臭涎,或崩裂出血,即成岩證矣。

    甚則頷腫結核,堅硬時痛,皮色如常,頂耎一點,色暗不紅,破後時流臭水,腐如耎綿,頷皮雖破,堅硬仍然,此名綿潰。

    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又名翻花岩也。

    因飲食妨礙,逐漸少納,胃中空虛,怯證悉添,雖用方法,百難救一矣。

     煎方:天王補心丹、歸脾湯、養營湯、異功散(便溏者用)。

     第十四章 舌疳、木舌、舌衄、?舌?舌 舌疳 生於舌之根旁。

    初起如豆一粒,碎爛略痛,四邊起沿,當頭爛黃。

    因心脾鬱火,日久不愈,亦變舌岩。

     煎方:大生地、石斛、玄參、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