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關燈
小
中
大
肉為丸。
每服三十粒,酒下。
捧心癰 生於人字骨下陷中,腫硬色白,腰痛,膚黃,面浮。
因脫力勞中,氣血失和而發。
若不消而成膿,不易收功,延成損怯為多。
治法:當歸、茯苓、香附、延胡、廣皮、鬱金、砂仁。
幽癰、赫癰、沖疽 幽癰生臍上七寸,赫癰生臍上三寸,沖疽生臍上二寸。
以上三證皆屬疽。
高腫膿稠者吉,平塌膿清者兇。
初起用仙方活命飲。
潰後宜補托。
第三十四章 ?痰、胃脘癰、脅癰、肋癰 ?痰 生於中脘穴下,或左或右。
初起色白,漸漸硬腫。
倘若成膿,膿從腫處穿潰者可治;若膿從嘔吐出者,不可治。
治法與捧心癰同。
胃脘癰 生於中脘穴,有外癰,有內癰。
外癰在皮裡膜外,初起漫腫堅硬,漸漸焮紅成膿。
此屬濕熱積聚。
若膿從外洩,亦易收功。
治法:半夏、茯苓、橘紅、桔梗、苡仁、當歸、連翹、甘草、赤芍、枳殼。
潰後宜補托,黨參、黃耆、歸、朮、陳皮、茯苓之類。
內癰俗名?癰,初起中脘穴隱隱疼痛微腫,按之堅硬,寒熱。
因鬱火而發。
右關脈必沉細,人迎脈必盛大(人迎脈結喉兩旁)。
治法:射幹、苡米、赤小豆、當歸、丹皮、桃仁、桔梗、甘草、杏仁。
虛者體倦,食少氣促,宜參、耆、麥冬、五味等。
若膿從吐出,精神憔悴,必奄奄而死。
脅癰、肋癰 發於脅與肋間,左右同皆肝經鬱火。
治亦同。
若潰後膿水清稀,氣穢臭,飲食不進者死。
治法:初起宜黑山梔、當歸、丹皮、香附、青皮、柴胡、延胡、澤蘭。
潰後宜八珍湯補之。
第三十五章 腹癰、臍癰、臍漏、小兒臍風、少腹癰 腹癰 生於腹皮裡膜外,乃脾經火毒。
其初腹皮隱痛,後發癰腫於皮外,無論左右同。
治法:初起宜仙方活命飲。
潰後服托裡消毒散。
臍癰 生於臍中,由心熱穢於小腸而成,臍高突如鈴。
如不能消,即穿破出膿為吉。
治法:初起蠟礬丸,服黃連、黑梔、赤苓、澤瀉、白朮、歸尾、銀花、赤芍。
臍漏 臍中出水,因腎虛火亢兼郁惱而發。
治法內服六味地黃湯,或八珍湯。
外以當歸、龍骨,研末摻之。
小兒臍風 凡兒生月內,肚脹腹硬,臍腫,口撮不乳,牙關不開,名曰臍風。
口撮為險重,若喉中痰鳴,神氣脫離者,必死。
治法:內服川連,赤芍、山梔、貝母、苡仁、車前、木通,西黃化毒丹。
又臍中出水,宜五倍子末摻之。
少腹癰 生於少腹皮裡膜外。
初起漫腫堅硬色白,數日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
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
治法:不論初起未潰已潰,俱宜用四君子湯加芎、歸、白芷、枳殼之類。
若純陰無陽者,宜十全大補湯。
純陰食減形瘦,日久不潰者難治。
又有高腫焮紅作痛者,屬濕火。
宜真人活命飲。
第三十六章 大腸癰、小腸癰 大腸癰 由飢飽勞役負重,氣血凝聚,濕熱鬱蒸而發。
初起寒熱脈數,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右足屈而不伸,大便重墜,小溲澀滯如淋。
倘若膿成從大便出者,易治。
從臍中旁出頭者,以針刺之,若從臍內出膿者不治。
亦有臍突腫硬,繞臍生瘡者,名盤腸癰。
治同。
治法:未成膿者,大黃、桃仁、歸尾、延胡、紅花、丹皮、炙甲片;如體虛脈細,不敢下者,以歸尾、丹參、延胡、澤蘭、桃仁、苡仁等味。
已成膿者,苡仁、當歸、角刺、黃耆、紅花、丹參。
潰後宜大補氣血,如十全大補,八珍湯等類。
小腸癰 由瘀凝氣滯而成,亦有寒熱凝結成者。
少腹腫硬,按之痛,左足曲而不伸,小便數如淋。
膿從外出者為順,若從小便出者,不治。
治法:因寒者,肉桂、吳萸、當歸、延胡、車前、香附、丹參、桃仁。
因熱者,大黃、丹皮、桃仁、苡仁。
瘀血,旋覆花、新絳、蔥管。
氣滯,香附、木香、烏藥。
潰後宜十全大補湯。
第三十七章 腎俞發、腎俞虛痰、鸛口疽 腎俞發 即腰疽,生於腰兩旁,或生兩腰中間,最為險候。
若高腫紅活可治,潰膿去腐收功。
若色紫乾枯,堅硬不作膿者,死在十五日前後。
治法:黨參、黃耆、當歸、白芍、陳皮、角刺(膿已透去之),廣皮、麥冬、五味。
腎俞虛痰 生腰間腎俞穴。
初起隱隱痠疼,後漸漸漫腫,色白,微微寒熱,神氣委頓,漸漸微軟,似乎有膿,及至刺破,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敗,延至勞怯而死。
若初起色白,後漸轉紅,潰出稠膿者可治,名腎俞癰。
治法:黨參、黃耆、熟地、萸肉、茯苓、肉桂、杜仲、歸身、廣皮。
大抵此證以補為主,或清或溫,隨證加減。
鸛口疽 生於尾閭穴之高骨尖上,亦名尾閭發。
由陰虧濕火而生。
初起一粒,四圍漫腫,潰後腐爛孔深。
若寒熱不止,血出不停,飲食不進者危。
若能食熱退可治。
治法:黨參、茯苓、黃耆、當歸、白芍、知母、黃柏、大生地、廣皮、銀花、苡仁。
外用紅玉膏塗之。
紅玉膏方:紫草三錢,細生地三錢,白芷二錢,亂髮一團,麻油一斤,煎枯去渣,入白佔一兩,血竭末二錢,乳香、沒藥各二錢,珍珠二錢,金銀花二錢。
共為末,調入油內,連白占烊化,冷定塗之。
第三十八章 腸風、臟毒 腸風、臟毒 大便下血,血色鮮者,謂之腸風。
血色汙黯,謂之臟毒。
皆濕熱而成。
治法:槐花散、地榆散。
虛者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地榆、槐花。
第三十九章 脫肛、痔漏、肛門癰、偷糞鼠、臟頭毒 脫肛 臟頭脫垂於肛外,謂之脫肛。
有氣虛,有濕熱,有寒,有熱。
治法:氣虛補中益氣湯。
濕熱宜川連、淡芩、白芷、赤芍。
虛寒滑脫宜牡蠣、餘糧石、五味、粟殼、白朮、黃耆等味。
實火宜黃芩、黃連、槐花、川柏及四物、升、柴之類。
痔漏 屬陰虛濕熱。
治法:初宜涼血,如川連、槐花等;久宜補陰,如大生地、五味,兼調脾胃,如黨參、冬朮。
肛門癰、偷糞鼠、臟頭毒 濕熱所結,由於酒色而成。
初起寒熱,繞肛紅腫而痛,大便不通,最易成膿。
或左或右成膿,小者名偷糞鼠,大者名肛門癰,繞肛成膿者名臟頭毒。
治法:大便秘者宜涼膈散,或鮮首烏、黃芩、槐花、枳殼、蘆根、金銀花等。
潰後宜補,兼去濕熱。
此三證最易成管,若一月之內,不能收功,必成漏管。
第四十章 臀癰、騎馬癰、胎火、胎毒、?犭活猻疳 臀癰 生臀上,或左或右,屬濕熱。
形大如盤,寒熱,易成膿者易愈。
久而不消者難愈。
治法:歸尾、萆薢、苡仁、澤蘭、獨活、延胡、丹皮。
如口渴大熱,可加清藥。
如日久微寒微熱,或加黃耆、山甲等味。
騎馬癰 生於臀下大腿根裡側,屬濕熱。
治法同上。
胎火、胎毒、?犭活猻疳 初生小兒,或月內、或月餘,臀腿焮紅,皮膚碎裂,或遍體焮紅,皆屬胎火毒。
若臀腫紅碎無皮,名?犭活猻疳。
治法:用犀角、大黃磨汁服,或調西黃末與服。
餘家另有?犭活猻疳化毒丹,秘效不傳外人。
第四十一章 囊癰、脫癰、海底懸癰 囊癰 屬肝經濕熱。
初起寒熱,囊腫色紅,易於成膿。
治法:歸尾、龍膽草、萆薢、黑山梔、赤苓、橘核、木通。
若火重者加羚羊角。
如川楝子、楂肉皆可。
若潰後宜調補脾胃。
脫癰 初起大作寒熱,囊紅皮濕,明後日即腐爛,其囊皮盡脫。
宜貼白玉膏,珍珠散摻之。
不可貼黑膏藥。
治法:萆薢、赤苓、苡仁、廣皮、澤瀉、蘇梗、通草。
海底懸癰 生於腎囊之後,穀道之前。
成膿後易成漏管,屬虛證。
治法:國老膏專消此證。
甘草一味,泉水炙熬膏服。
用藥如歸尾、山梔、黃柏、萆薢、苡仁、生地等味。
第四十二章 毒瘡、下疳、魚口、便毒、腎岩 毒瘡 一名廣風,一名棉子瘡,又名楊梅瘡。
治法:防風通聖散或九龍丹瀉之。
下疳 生於小便龜頭,有濕火、有毒。
治法:龍膽瀉肝湯為主。
魚口、便毒 左為魚口,右為便毒。
先發下疳,而後胯凹結核者是也。
治法:未潰前宜歸尾、五靈脂、澤蘭、丹參、萆薢、全蟲。
另用全蟲四隻,胡桃肉生打為丸,名蠍桃丸。
專治魚口可消。
潰後宜帶補帶化,如黃耆、銀花、當歸之屬。
腎岩 翻花絕證屬陰虛濕熱鬱火。
初起馬口之內,生肉一粒,硬堅而癢。
久則作痛,腐爛翻花出血,不可治矣。
治法:鮮首烏、馬料豆、甘草、大補陰丸。
或用犀黃、珠粉、血珀常服。
第四十三章 附骨疽、附骨痰、流注、腿癰 附骨疽 俗名貼骨癰,生於大腿外側骨上。
此陰寒之證也。
凡環跳穴痠痛,久而漫腫,即是此證。
成膿後收功不易。
治法:大熟地、肉桂、當歸、丹參、澤蘭、牛膝、川斷、白朮。
附骨痰 亦生大腿外側骨上。
小兒三五歲,先天不足,三陰虧損而成,大人亦有之。
每日一寒熱,或五日一寒熱,成膿之後,膿水清稀,其中有豆腐花塊流出。
漸現雞胸龜背,而成勞損。
治法: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流注、腿癰 流注與腿癰,名雖不同,治法則一。
實者當歸、防風、秦艽、澤蘭、丹參、羌獨活、炙甲片、牛膝、延胡。
虛者宜溫宜補,如參、耆、朮、桂、附、熟地,皆可用。
第四十四章 鶴膝風、膝蓋毒、膝眼毒、委中毒 鶴膝風 膝腫而胻腿枯細,有實有虛,有寒濕熱之分別。
實症濕熱原可收功,虛寒者收功極難,亦有死者。
治法:以獨活寄生湯為主。
熱者加羚羊、蒼朮、黃柏。
寒者重用桂、附。
虛者六味丸加鹿角,虎潛丸。
膝蓋毒 亦生於膝,初起寒熱,數日即紅。
屬濕火。
治法同上。
膝眼毒 生於膝蓋骨上兩旁膝眼中,俗名人面瘡。
治同上。
委中毒 生於膝彎,俗名曲鰍。
潰後防成廢疾。
治法同上,熱加清藥,寒加溫藥。
第四十五章 魚肚毒、附陰疽、接骨發、穿拐毒、夾棍瘡 魚肚毒 生於小腿肚上,一名腓腨毒。
屬濕熱傷筋。
治法:當歸、萆薢、丹皮、苡仁、防風、大貝、澤蘭、牛膝。
有火加清藥,潰後宜補。
附陰疽 生內踝上三寸,初起有頭堅硬而腫痛。
屬濕火。
治法:當歸、銀花、赤芍、鮮首烏、連翹、苡仁、萆薢、防風。
接骨發 生小腿肚之下,脛骨與足後跟骨相接處。
治法與魚肚毒同。
穿拐毒 生於足之踝骨上,漫腫而痛。
有濕熱、有寒濕。
潰後不易收功。
治法:濕熱宜通經去濕。
如萆薢、苡仁、當歸、防己、丹皮、澤蘭等。
寒濕宜獨活、肉桂、牛膝、當歸之類。
虛宜帶補。
夾棍瘡 因傷而碎爛,亦在踝骨上。
收功不易。
治法:宜貼夾膏。
服藥亦化濕通經活血而已。
第四十六章 腳發背、足跟疽、脫骨疽、湧泉疽、足底水疔 腳發背 生於足背,屬濕熱。
初起紅腫略碎,漸漸爛大。
宜貼白玉膏,宜用摻藥。
若色黑者及見敗證,不食便洩,皆難治。
治法:銀花、萆薢、苡仁、當歸、丹皮、連翹、生草。
虛者宜補。
足跟疽 生足跟骨上。
紅腫易膿者,易治;堅硬黑者,難治。
治法與癰疽同。
脫骨疽 或腳指脫落,或手指爛去,皆名脫疽。
治法宜補宜化濕。
初起宜外用灸法。
色黑者不可治。
湧泉疽 生足心,屬腎經濕熱陰虛。
若高腫色紅,易膿潰者,易治。
若麻癢色黑,不潰者,難治。
治法:陽證宜萆薢、苡仁、銀花、歸尾等。
陰證十全大補湯。
足底水疔 足底起黃泡,有硬塊。
宜刺出膿水而愈。
亦有壯熱煩躁者,則重。
治法:荊防敗毒散,仙方活命飲。
第四十七章 小兒赤遊丹、豌豆瘡、痘毒、一切瘡疥 小兒赤遊丹 皆胎火夾風熱,形如雲片,色紅而腫,或起手足,或起胸背,或起頭面。
令兒煩躁發熱,若腹滿不尿不乳者,不治。
治法:金銀花、甘草、連翹、黑山梔、犀角、大黃之類。
外以精肉片貼之。
豌豆瘡 生於傷寒溫病之後,如白泡瘡之類,頭面遍身皆發。
煎方:川連、甘草、淡芩、歸尾、防風、連翹、荊芥、白芷。
外以玄明粉、赤小豆、青黛、共研末。
雞蛋白調敷。
痘毒 痘後餘毒,多發於節骱。
色紅者易治,色白者難治。
收功不易。
治法:初發即宜內服透膿散,虛者用保元湯。
一切瘡疥 大抵皆血枯濕熱。
治法:不外養血去濕清熱。
火甚體實者,防風通聖散。
不實不虛者,如鮮首烏、當歸、苡仁、萆薢、銀花等。
日久虛者,宜八珍湯加減。
每服三十粒,酒下。
捧心癰 生於人字骨下陷中,腫硬色白,腰痛,膚黃,面浮。
因脫力勞中,氣血失和而發。
若不消而成膿,不易收功,延成損怯為多。
治法:當歸、茯苓、香附、延胡、廣皮、鬱金、砂仁。
幽癰、赫癰、沖疽 幽癰生臍上七寸,赫癰生臍上三寸,沖疽生臍上二寸。
以上三證皆屬疽。
高腫膿稠者吉,平塌膿清者兇。
初起用仙方活命飲。
潰後宜補托。
第三十四章 ?痰、胃脘癰、脅癰、肋癰 ?痰 生於中脘穴下,或左或右。
初起色白,漸漸硬腫。
倘若成膿,膿從腫處穿潰者可治;若膿從嘔吐出者,不可治。
治法與捧心癰同。
胃脘癰 生於中脘穴,有外癰,有內癰。
外癰在皮裡膜外,初起漫腫堅硬,漸漸焮紅成膿。
此屬濕熱積聚。
若膿從外洩,亦易收功。
治法:半夏、茯苓、橘紅、桔梗、苡仁、當歸、連翹、甘草、赤芍、枳殼。
潰後宜補托,黨參、黃耆、歸、朮、陳皮、茯苓之類。
內癰俗名?癰,初起中脘穴隱隱疼痛微腫,按之堅硬,寒熱。
因鬱火而發。
右關脈必沉細,人迎脈必盛大(人迎脈結喉兩旁)。
治法:射幹、苡米、赤小豆、當歸、丹皮、桃仁、桔梗、甘草、杏仁。
虛者體倦,食少氣促,宜參、耆、麥冬、五味等。
若膿從吐出,精神憔悴,必奄奄而死。
脅癰、肋癰 發於脅與肋間,左右同皆肝經鬱火。
治亦同。
若潰後膿水清稀,氣穢臭,飲食不進者死。
治法:初起宜黑山梔、當歸、丹皮、香附、青皮、柴胡、延胡、澤蘭。
潰後宜八珍湯補之。
第三十五章 腹癰、臍癰、臍漏、小兒臍風、少腹癰 腹癰 生於腹皮裡膜外,乃脾經火毒。
其初腹皮隱痛,後發癰腫於皮外,無論左右同。
治法:初起宜仙方活命飲。
潰後服托裡消毒散。
臍癰 生於臍中,由心熱穢於小腸而成,臍高突如鈴。
如不能消,即穿破出膿為吉。
治法:初起蠟礬丸,服黃連、黑梔、赤苓、澤瀉、白朮、歸尾、銀花、赤芍。
臍漏 臍中出水,因腎虛火亢兼郁惱而發。
治法內服六味地黃湯,或八珍湯。
外以當歸、龍骨,研末摻之。
小兒臍風 凡兒生月內,肚脹腹硬,臍腫,口撮不乳,牙關不開,名曰臍風。
口撮為險重,若喉中痰鳴,神氣脫離者,必死。
治法:內服川連,赤芍、山梔、貝母、苡仁、車前、木通,西黃化毒丹。
又臍中出水,宜五倍子末摻之。
少腹癰 生於少腹皮裡膜外。
初起漫腫堅硬色白,數日有熱漸紅者,屬陽易治。
無熱不紅者,屬陰難治。
治法:不論初起未潰已潰,俱宜用四君子湯加芎、歸、白芷、枳殼之類。
若純陰無陽者,宜十全大補湯。
純陰食減形瘦,日久不潰者難治。
又有高腫焮紅作痛者,屬濕火。
宜真人活命飲。
第三十六章 大腸癰、小腸癰 大腸癰 由飢飽勞役負重,氣血凝聚,濕熱鬱蒸而發。
初起寒熱脈數,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右足屈而不伸,大便重墜,小溲澀滯如淋。
倘若膿成從大便出者,易治。
從臍中旁出頭者,以針刺之,若從臍內出膿者不治。
亦有臍突腫硬,繞臍生瘡者,名盤腸癰。
治同。
治法:未成膿者,大黃、桃仁、歸尾、延胡、紅花、丹皮、炙甲片;如體虛脈細,不敢下者,以歸尾、丹參、延胡、澤蘭、桃仁、苡仁等味。
已成膿者,苡仁、當歸、角刺、黃耆、紅花、丹參。
潰後宜大補氣血,如十全大補,八珍湯等類。
小腸癰 由瘀凝氣滯而成,亦有寒熱凝結成者。
少腹腫硬,按之痛,左足曲而不伸,小便數如淋。
膿從外出者為順,若從小便出者,不治。
治法:因寒者,肉桂、吳萸、當歸、延胡、車前、香附、丹參、桃仁。
因熱者,大黃、丹皮、桃仁、苡仁。
瘀血,旋覆花、新絳、蔥管。
氣滯,香附、木香、烏藥。
潰後宜十全大補湯。
第三十七章 腎俞發、腎俞虛痰、鸛口疽 腎俞發 即腰疽,生於腰兩旁,或生兩腰中間,最為險候。
若高腫紅活可治,潰膿去腐收功。
若色紫乾枯,堅硬不作膿者,死在十五日前後。
治法:黨參、黃耆、當歸、白芍、陳皮、角刺(膿已透去之),廣皮、麥冬、五味。
腎俞虛痰 生腰間腎俞穴。
初起隱隱痠疼,後漸漸漫腫,色白,微微寒熱,神氣委頓,漸漸微軟,似乎有膿,及至刺破,膿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塊隨之而出,腫仍不消,元氣日敗,延至勞怯而死。
若初起色白,後漸轉紅,潰出稠膿者可治,名腎俞癰。
治法:黨參、黃耆、熟地、萸肉、茯苓、肉桂、杜仲、歸身、廣皮。
大抵此證以補為主,或清或溫,隨證加減。
鸛口疽 生於尾閭穴之高骨尖上,亦名尾閭發。
由陰虧濕火而生。
初起一粒,四圍漫腫,潰後腐爛孔深。
若寒熱不止,血出不停,飲食不進者危。
若能食熱退可治。
治法:黨參、茯苓、黃耆、當歸、白芍、知母、黃柏、大生地、廣皮、銀花、苡仁。
外用紅玉膏塗之。
紅玉膏方:紫草三錢,細生地三錢,白芷二錢,亂髮一團,麻油一斤,煎枯去渣,入白佔一兩,血竭末二錢,乳香、沒藥各二錢,珍珠二錢,金銀花二錢。
共為末,調入油內,連白占烊化,冷定塗之。
第三十八章 腸風、臟毒 腸風、臟毒 大便下血,血色鮮者,謂之腸風。
血色汙黯,謂之臟毒。
皆濕熱而成。
治法:槐花散、地榆散。
虛者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地榆、槐花。
第三十九章 脫肛、痔漏、肛門癰、偷糞鼠、臟頭毒 脫肛 臟頭脫垂於肛外,謂之脫肛。
有氣虛,有濕熱,有寒,有熱。
治法:氣虛補中益氣湯。
濕熱宜川連、淡芩、白芷、赤芍。
虛寒滑脫宜牡蠣、餘糧石、五味、粟殼、白朮、黃耆等味。
實火宜黃芩、黃連、槐花、川柏及四物、升、柴之類。
痔漏 屬陰虛濕熱。
治法:初宜涼血,如川連、槐花等;久宜補陰,如大生地、五味,兼調脾胃,如黨參、冬朮。
肛門癰、偷糞鼠、臟頭毒 濕熱所結,由於酒色而成。
初起寒熱,繞肛紅腫而痛,大便不通,最易成膿。
或左或右成膿,小者名偷糞鼠,大者名肛門癰,繞肛成膿者名臟頭毒。
治法:大便秘者宜涼膈散,或鮮首烏、黃芩、槐花、枳殼、蘆根、金銀花等。
潰後宜補,兼去濕熱。
此三證最易成管,若一月之內,不能收功,必成漏管。
第四十章 臀癰、騎馬癰、胎火、胎毒、?犭活猻疳 臀癰 生臀上,或左或右,屬濕熱。
形大如盤,寒熱,易成膿者易愈。
久而不消者難愈。
治法:歸尾、萆薢、苡仁、澤蘭、獨活、延胡、丹皮。
如口渴大熱,可加清藥。
如日久微寒微熱,或加黃耆、山甲等味。
騎馬癰 生於臀下大腿根裡側,屬濕熱。
治法同上。
胎火、胎毒、?犭活猻疳 初生小兒,或月內、或月餘,臀腿焮紅,皮膚碎裂,或遍體焮紅,皆屬胎火毒。
若臀腫紅碎無皮,名?犭活猻疳。
治法:用犀角、大黃磨汁服,或調西黃末與服。
餘家另有?犭活猻疳化毒丹,秘效不傳外人。
第四十一章 囊癰、脫癰、海底懸癰 囊癰 屬肝經濕熱。
初起寒熱,囊腫色紅,易於成膿。
治法:歸尾、龍膽草、萆薢、黑山梔、赤苓、橘核、木通。
若火重者加羚羊角。
如川楝子、楂肉皆可。
若潰後宜調補脾胃。
脫癰 初起大作寒熱,囊紅皮濕,明後日即腐爛,其囊皮盡脫。
宜貼白玉膏,珍珠散摻之。
不可貼黑膏藥。
治法:萆薢、赤苓、苡仁、廣皮、澤瀉、蘇梗、通草。
海底懸癰 生於腎囊之後,穀道之前。
成膿後易成漏管,屬虛證。
治法:國老膏專消此證。
甘草一味,泉水炙熬膏服。
用藥如歸尾、山梔、黃柏、萆薢、苡仁、生地等味。
第四十二章 毒瘡、下疳、魚口、便毒、腎岩 毒瘡 一名廣風,一名棉子瘡,又名楊梅瘡。
治法:防風通聖散或九龍丹瀉之。
下疳 生於小便龜頭,有濕火、有毒。
治法:龍膽瀉肝湯為主。
魚口、便毒 左為魚口,右為便毒。
先發下疳,而後胯凹結核者是也。
治法:未潰前宜歸尾、五靈脂、澤蘭、丹參、萆薢、全蟲。
另用全蟲四隻,胡桃肉生打為丸,名蠍桃丸。
專治魚口可消。
潰後宜帶補帶化,如黃耆、銀花、當歸之屬。
腎岩 翻花絕證屬陰虛濕熱鬱火。
初起馬口之內,生肉一粒,硬堅而癢。
久則作痛,腐爛翻花出血,不可治矣。
治法:鮮首烏、馬料豆、甘草、大補陰丸。
或用犀黃、珠粉、血珀常服。
第四十三章 附骨疽、附骨痰、流注、腿癰 附骨疽 俗名貼骨癰,生於大腿外側骨上。
此陰寒之證也。
凡環跳穴痠痛,久而漫腫,即是此證。
成膿後收功不易。
治法:大熟地、肉桂、當歸、丹參、澤蘭、牛膝、川斷、白朮。
附骨痰 亦生大腿外側骨上。
小兒三五歲,先天不足,三陰虧損而成,大人亦有之。
每日一寒熱,或五日一寒熱,成膿之後,膿水清稀,其中有豆腐花塊流出。
漸現雞胸龜背,而成勞損。
治法:八珍湯,十全大補湯。
流注、腿癰 流注與腿癰,名雖不同,治法則一。
實者當歸、防風、秦艽、澤蘭、丹參、羌獨活、炙甲片、牛膝、延胡。
虛者宜溫宜補,如參、耆、朮、桂、附、熟地,皆可用。
第四十四章 鶴膝風、膝蓋毒、膝眼毒、委中毒 鶴膝風 膝腫而胻腿枯細,有實有虛,有寒濕熱之分別。
實症濕熱原可收功,虛寒者收功極難,亦有死者。
治法:以獨活寄生湯為主。
熱者加羚羊、蒼朮、黃柏。
寒者重用桂、附。
虛者六味丸加鹿角,虎潛丸。
膝蓋毒 亦生於膝,初起寒熱,數日即紅。
屬濕火。
治法同上。
膝眼毒 生於膝蓋骨上兩旁膝眼中,俗名人面瘡。
治同上。
委中毒 生於膝彎,俗名曲鰍。
潰後防成廢疾。
治法同上,熱加清藥,寒加溫藥。
第四十五章 魚肚毒、附陰疽、接骨發、穿拐毒、夾棍瘡 魚肚毒 生於小腿肚上,一名腓腨毒。
屬濕熱傷筋。
治法:當歸、萆薢、丹皮、苡仁、防風、大貝、澤蘭、牛膝。
有火加清藥,潰後宜補。
附陰疽 生內踝上三寸,初起有頭堅硬而腫痛。
屬濕火。
治法:當歸、銀花、赤芍、鮮首烏、連翹、苡仁、萆薢、防風。
接骨發 生小腿肚之下,脛骨與足後跟骨相接處。
治法與魚肚毒同。
穿拐毒 生於足之踝骨上,漫腫而痛。
有濕熱、有寒濕。
潰後不易收功。
治法:濕熱宜通經去濕。
如萆薢、苡仁、當歸、防己、丹皮、澤蘭等。
寒濕宜獨活、肉桂、牛膝、當歸之類。
虛宜帶補。
夾棍瘡 因傷而碎爛,亦在踝骨上。
收功不易。
治法:宜貼夾膏。
服藥亦化濕通經活血而已。
第四十六章 腳發背、足跟疽、脫骨疽、湧泉疽、足底水疔 腳發背 生於足背,屬濕熱。
初起紅腫略碎,漸漸爛大。
宜貼白玉膏,宜用摻藥。
若色黑者及見敗證,不食便洩,皆難治。
治法:銀花、萆薢、苡仁、當歸、丹皮、連翹、生草。
虛者宜補。
足跟疽 生足跟骨上。
紅腫易膿者,易治;堅硬黑者,難治。
治法與癰疽同。
脫骨疽 或腳指脫落,或手指爛去,皆名脫疽。
治法宜補宜化濕。
初起宜外用灸法。
色黑者不可治。
湧泉疽 生足心,屬腎經濕熱陰虛。
若高腫色紅,易膿潰者,易治。
若麻癢色黑,不潰者,難治。
治法:陽證宜萆薢、苡仁、銀花、歸尾等。
陰證十全大補湯。
足底水疔 足底起黃泡,有硬塊。
宜刺出膿水而愈。
亦有壯熱煩躁者,則重。
治法:荊防敗毒散,仙方活命飲。
第四十七章 小兒赤遊丹、豌豆瘡、痘毒、一切瘡疥 小兒赤遊丹 皆胎火夾風熱,形如雲片,色紅而腫,或起手足,或起胸背,或起頭面。
令兒煩躁發熱,若腹滿不尿不乳者,不治。
治法:金銀花、甘草、連翹、黑山梔、犀角、大黃之類。
外以精肉片貼之。
豌豆瘡 生於傷寒溫病之後,如白泡瘡之類,頭面遍身皆發。
煎方:川連、甘草、淡芩、歸尾、防風、連翹、荊芥、白芷。
外以玄明粉、赤小豆、青黛、共研末。
雞蛋白調敷。
痘毒 痘後餘毒,多發於節骱。
色紅者易治,色白者難治。
收功不易。
治法:初發即宜內服透膿散,虛者用保元湯。
一切瘡疥 大抵皆血枯濕熱。
治法:不外養血去濕清熱。
火甚體實者,防風通聖散。
不實不虛者,如鮮首烏、當歸、苡仁、萆薢、銀花等。
日久虛者,宜八珍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