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各有所惡,如《內經》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之類。
各隨其所不喜,如《內經》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為五禁之類。
思食發熱,由胃有虛火,從中達外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髒字,作裡字解(腑為表,臟為裡。
)攻,治也。
隨其所得而攻之,謂有如是之病治以如是之法,順其機而不悖也。
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下後熱客下焦,與豬苓湯,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此即隨其所得而攻之之法也。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成無己雲:痓,當作痙。
蓋痙者強也,痓者惡也,非強也,此傳寫之誤也。
故論其症,則如角弓反張,論其因,則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之所緻也。
濕者,六氣之一也。
自方隅論之,西北地高,乳醪酪面,濕在內;東南土薄,風雨山蒸,濕在外。
然有寒濕、濕熱、風濕之異,治法自發汗利小便外,古人多用風藥升散之,以風能勝濕故耳。
暍者,暑病也。
暑有二,有夏時暴感暑氣而發者,有冬受寒毒,至夏變為暑病者,俗名晚發,即熱病是也,然亦有辨。
寒毒變暑者,其脈盛,夏時暴感之暑,其脈虛。
然夏時暴感之暑又有辨,東垣雲:靜而得之,為中暑。
蓋因納涼飲冷,使周身陽氣為陰寒所遏,不得伸越,其症頭痛惡寒,體痛煩心,肌熱無汗,昔人稱為陰症。
王履謂此是傷寒之類,不可以中暑名之,須用辛溫輕揚發散之劑治之是也。
動而得之,為傷熱。
如農夫、行人,日中勞役,頭疼發躁,大渴惡熱,肌膚大熱,脈洪大,多汗,無氣以動,此熱傷氣也,人參白虎湯主之。
然《經》謂太陽痓濕暍三病,與傷寒相似。
蓋太陽主表,凡屬外感,皆得傷之,然亦有似是而非者。
其外症皆發熱惡寒,似也,而亦有不同者,傷寒脈盛,濕脈沉細,痓脈沉遲弦細,暍脈虛而弦細芤遲是也。
其症又有各別者,傷寒初病無汗,亦未至煩渴;暍病初即自汗而渴;濕則不渴,身疼;痓則身不疼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太陽病,謂傷寒症屬太陽經,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也。
友熱者,寒邪客於經中,陽氣怫鬱所緻,此太陽中風,重感寒者也。
寒傷榮,凝斂津液而無汗,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故雲反惡寒也。
剛痓者,以其無汗,而寒性勁冽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
風傷衛則疏洩腠理而汗出,汗出為表虛,當惡寒,其不惡寒者,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者也。
柔痓者,以其有汗,而濕性濡潤也。
(王肯堂曰:濕勝者,自多汗出。
《活人書》雲:剛痓宜葛根湯,柔痓宜桂枝加葛根湯,通用俱宜小續命湯,剛痓去附子,柔痓去麻黃。
又雲:合面而臥為陰痓,仰臥為陽痓。
)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
痓屬太陽,其病主表。
發熱者,表症也,反得沉細裡虛之脈,此脈不與病應,故難治。
李升璽曰:下文痓脈沉遲者,栝蔞桂枝湯主之,此脈但沉而細,何雲難治?蓋遲則為寒,尚可解肌,細為氣少,難於發表故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痓。
《經》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此汗多亡陽,筋失所養,故緻痓。
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
下多亡陰,則液脫不能榮筋,故成痓。
汗多亡陽,則氣虛不能衛外,故拘急(惡寒之狀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經》雲:奪血者無汗。
瘡家亡血損陰,故身痛,非外感也,發汗則又亡陽傷衛,故成痓。
(或雲身疼屬外感,然恐瘡家重亡津液,故禁汗。
)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
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
反伏弦者,痓。
痓症屬太陽,其脈上額交巔,別下項,夾脊,抵腰中,下至足。
風寒客於經中,則筋脈拘急,故頸項強急而背反張也。
身熱者,邪客於經,陽氣怫鬱也。
惡寒者,邪在於表,衛氣不固也。
足寒有二義,重感寒濕者,濁邪中於下;發汗太多者,陽氣衰於下也。
時頭熱,面赤目赤者,風傷於上,風為陽邪,故面目赤也。
(三陽經聚於頭面,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為目之上綱。
)頭搖者,風動之象也。
猝然口噤,寒主筋急也。
(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風寒乘虛入其筋則攣,故令牙關急而口噤。
)痓病原屬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今汗虛陽氣,則邪盛正衰,寒濕仍伏而不散,是謂寒濕相得,徒令其表益虛,即惡寒甚也。
其脈如蛇者,即弦緊之意。
暴腹脹大者,寒濕之氣忽然渙散,自內而出於外也,妙在於暴字,蓋邪欲外解,急不能待,倏忽向外脹大,故為欲解。
若漸漸腹脹,邪便從外入裡矣。
(暴字,與卒口噤卒字同解。
)脈伏為在裡,表邪深入也。
弦屬肝脈,風氣尚存,故成痓也。
夫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風令脈弦,寒令脈緊。
然《經》雲:緊如轉索無常,弦如弓弦不移。
則二脈相似又恐其易混,故雲緊如弦,而實非弦也。
直者,不柔和而堅搏切指也。
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
痓病,有灸瘡,難治。
痓病筋脈強急,陽氣消亡,加以素有灸瘡,則焦骨傷筋,血氣虧損,此陰陽兩虛之症,非表藥所能解散,故難治。
《脈經》曰:痓病,其脈伏堅,直上下行。
伏者,裡虛而表邪深入。
堅者,切指而強急不和。
亦邪盛正衰之脈。
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痓。
栝蔞桂枝湯主之。
(幾音殊。
) 以下節剛痓觀之,則此為柔痓也。
症備者,兼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發熱惡風寒之症也。
幾幾,伸頸之貌,身體強者,狀亦如之。
太陽傷寒,則脈浮緊,中風則脈浮緩。
今脈反沉遲,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之脈。
蓋濕則脈沉,寒則脈遲也。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
桂枝湯,中風解肌方也,桂枝行陽,芍藥養榮,甘草和中,生薑、大棗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
加栝蔞根者,以其能生液潤枯,榮筋徹熱,為身體強急者所宜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禁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寒傷榮則凜慄收斂,閉固律液,故無汗而小便反少也。
氣上衝胸,寒邪逆上也,寒則筋急,故口噤不得語。
無汗,故欲作剛痓。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此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
《經》雲:「桂枝本為解肌」,不更發汗。
今因剛痓無汗,故加麻、葛,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之例。
或曰,《經》雲發汗太多,因緻痓。
今既成痓,又用葛根湯發汗,何也?曰:既見太陽表症,剛痓無汗,安得不小發其汗乎?況麻、葛、桂枝雖能行陽發表,而內有芍藥以養陰和榮,甘草、薑、棗皆行津液和榮衛之品,又取微似汗,不令多汗,則於發散之中仍寓潤養之意,於汗多成痓之戒何拘?先煮麻黃、葛根去沫者,去其浮越慓悍之性,亦不欲其過於發汗也。
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齗齒,可與大承氣湯。
凡痓屬太陽,惟此傳入陽明,故不冠以太陽病,而但雲痓為病也。
蓋陽明病,胃家實也。
其經下膈屬胃,循腹裡,挾口環唇,入上齒中。
以其從經入府為實熱症,故胸滿(即前氣上衝胸之意),口噤齘齒(噤甚,則上下齒相切也)。
臥不著席,腳攣急者,即如角弓反張之意。
(邪在陽明,則口噤,邪在太陽,則攣急。
龐安常曰:痓病臥不著席者,小兜腰間去席二指,大人手側掌,為難治。
)與大承氣湯以下裡實。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按經文,凡雲某湯主之者,謂決宜用此湯,以之為主也。
凡雲可與某湯者,尚有慎重斟酌,不敢輕用之意。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太陽經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易受濕氣也。
關節疼痛者,濕流關節也。
煩者,濕氣鬱蒸而內熱也。
《經》雲:沉潛,水蓄。
沉細為濕脈,然痓病亦沉遲弦細,何以別之?要知痓病身不疼而反張,濕則關節疼煩,為可辨耳。
痹者,閉塞不通之謂,即《內經》濕氣勝者為著痹之意。
小便不利,濕壅於內也。
大便快,濕勝則濡瀉也。
利小便則濕去而疼煩止矣。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黃家為濕熱交蒸之病。
(但濕不熱,但熱不濕,俱下發黃。
)傷寒陽明瘀熱,則黃色鮮明如橘子色,陽黃也。
此太陰受濕,則黃色昏黯如熏黃色,陰黃也。
王海藏雲:色如橘子黃,黃病也,一身不痛;如煙燻黃,濕病也,一身盡痛。
蓋脾主肌肉,屬濕土,土色黃,脾惡濕也。
陽明表裡有熱,則身不疼。
此身疼,非傷寒客熱,知濕邪在經而為黃也,發熱亦濕氣熏蒸所緻。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彼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前節濕熱發黃,此屬寒濕相搏也。
濕家多汗,此兼寒氣凝斂,故但頭汗出也。
背強者,太陽經行身之背,寒濕外搏,經氣不利也。
覆被向火,寒濕在表,自惡寒也。
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者,下後虛氣上逆,津液內竭也。
又下後裡虛,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為丹田有熱。
舌上白胎滑者,表間寒氣乘虛入於胸中,為胸上有寒。
惟丹田有熱,則渴欲飲水,惟胸上有寒。
雖得水不能飲,但口燥煩也。
《活人書》雲:病人表實裡虛,玄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
凡頭汗者,五臟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為重虛。
(玄府,汗孔也。
)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在表,下之則反虛其裡氣。
額者,諸陽之會,額上汗出,是孤陽無根而上脫也。
微喘者,裡氣不守而上逆也(《經》雲: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絕也。
)小便利,或下利者,陰氣不藏而下洩也,此陰陽離絕之症,故死。
李瑋西曰:前雲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內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
此下後裡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相搏(搏者,凝結不解之義)。
一身盡疼,表症也,自宜發汗,值天陰雨,又當濕勝之時,然風屬陽邪,其性輕浮,濕屬陰邪,其性凝滯(成注謂風在外,濕在內者,非。
此俱屬表症也)。
汗大出者,以發之太驟,則輕浮者易去,而凝滯者難驅,故不愈也。
微微似欲汗出,《經》所謂漬形以為汗。
妙在漬字,有浸潤透徹之義,即桂枝湯,通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勿如水流漓也。
王宇泰曰:此宜麻黃加朮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朮湯之類。
)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
內藥鼻中則愈(內字作納)。
此中濕之淺者,故症在表不在裡。
兼言寒濕者,以濕性原屬寒也。
身疼者,濕著於表也,頭痛者,濕浮於上也。
濕怫鬱而發熱,濕熏蒸而面黃。
或喘,鼻塞而煩者,濕壅滯不宣而氣為之不利也。
脈大者,病在表,能飲食者,邪未入裡也。
此受濕尚淺,但頭中寒濕,故鼻塞。
納藥鼻中,以洩頭中寒濕,病自愈矣。
(《經》雲:天氣通於肺,肺開竅於鼻。
東垣雲:內傷症顯在口,而口為之不和;外感症顯在鼻,而鼻為之不利,故鼻塞為濕氣外薄也。
) (王宇泰曰:宜瓜蒂散,其方用瓜蒂二十枚,赤小豆,黍米各十四粒為細末,如大豆許一粒納鼻中,縮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
)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身煩疼,濕邪在表也。
麻黃湯恐汗大出,風氣去,濕氣在,故加白朮,以緩中而燥濕,欲其一發一補。
所謂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之意也,火攻則濕與熱並,或邪氣鬱而為黃病,或正氣虛而為亡陽矣。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黃、桂枝發邪於表,杏仁利氣於中。
然恐過於發散,故加甘草,甘以緩之,所以緩麻黃之峻烈也。
白朮苦以燥之,所以燥脾土之濕滯,且白朮益脾,又有無汗則發,有汗則止之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身疼者,濕也,發熱者,風也。
陽明王於申酉戌時,病則日晡所劇。
今風濕外薄,亦日晡所劇者,何也?蓋陽明者,土也,主肌肉而惡濕,凡外感風濕,肌肉受傷,皆屬陽明經症,故當其王時,則邪正相爭而亦病劇也。
汗出當風得之者,先客濕而後感風,汗亦濕類也。
久傷取冷所緻者,或風或濕,所感不論先後,而並得傷之也(成無己雲此先傷風而後中濕者)。
與此湯兼去風濕。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半兩,去節,湯泡)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薏苡仁(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煮八分,去渣,溫服,有微汗避風。
麻黃髮表,杏仁利氣。
甘草和榮衛,又以緩麻黃之迅烈。
苡仁去濕,入肺脾二經,肺主通調水道,脾土既燥,則自能制濕矣。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脈浮者,風也,身重者,濕也。
濕勝則多汗,風傷衛,表虛則亦汗出惡風也。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白朮(七錢半) 甘草(半兩,炒)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汗出惡風者,表虛也。
黃耆實表以固衛氣,衛氣實則風濕無所容而自散矣。
風濕從皮毛而入肌肉,白朮入脾胃二經,能壯肌肉而燥濕,與黃耆同為無汗則發、有汗則止之劑。
甘草助脾土而制濕,防己入膀胱經以利水,為治風水要藥(一雲行十二經,分木、漢二種,木防己治風,漢防己治水)。
加薑棗,行津液而和榮衛也,風壅於肺則喘,加麻黃以通肺壅。
芍藥入脾經,能於土中瀉木,故胃不和者加之。
氣上衝者,欲作奔豚也,桂枝洩奔豚,故加之。
細辛味辛氣溫,能散水氣以去內寒,故下有陳寒加之。
如蟲行皮中者,藥氣行而風濕散也。
腰下如冰者,濕性陰寒從下部滲去也,故令重被繞腰,溫令微汗以發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轉側,風濕在經也:不嘔不渴,裡無邪也。
《經》雲:風則浮虛。
兼澀者,濕也,桂枝附子湯,祛風逐濕。
大便堅、小便利,為內無津液,桂枝發汗,走津液,故去桂,加白朮以生津液。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二十枚,擘)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
桂枝湯解肌,去芍藥,恐其酸斂也。
加附子溫經行陽,則風濕俱去矣。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張元素曰: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宜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也。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經》雲:濕家一身盡疼,又太陽中風體痛。
此骨節疼煩掣痛,風則傷衛,濕流關節也。
風氣疏洩,故汗出短氣。
中風表虛,故惡風著衣。
小便不利,濕內壅也。
身腫,濕外薄也。
主此湯溫經以祛風濕。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
各有所惡,如《內經》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之類。
各隨其所不喜,如《內經》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為五禁之類。
思食發熱,由胃有虛火,從中達外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髒字,作裡字解(腑為表,臟為裡。
)攻,治也。
隨其所得而攻之,謂有如是之病治以如是之法,順其機而不悖也。
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下後熱客下焦,與豬苓湯,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此即隨其所得而攻之之法也。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成無己雲:痓,當作痙。
蓋痙者強也,痓者惡也,非強也,此傳寫之誤也。
故論其症,則如角弓反張,論其因,則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之所緻也。
濕者,六氣之一也。
自方隅論之,西北地高,乳醪酪面,濕在內;東南土薄,風雨山蒸,濕在外。
然有寒濕、濕熱、風濕之異,治法自發汗利小便外,古人多用風藥升散之,以風能勝濕故耳。
暍者,暑病也。
暑有二,有夏時暴感暑氣而發者,有冬受寒毒,至夏變為暑病者,俗名晚發,即熱病是也,然亦有辨。
寒毒變暑者,其脈盛,夏時暴感之暑,其脈虛。
然夏時暴感之暑又有辨,東垣雲:靜而得之,為中暑。
蓋因納涼飲冷,使周身陽氣為陰寒所遏,不得伸越,其症頭痛惡寒,體痛煩心,肌熱無汗,昔人稱為陰症。
王履謂此是傷寒之類,不可以中暑名之,須用辛溫輕揚發散之劑治之是也。
動而得之,為傷熱。
如農夫、行人,日中勞役,頭疼發躁,大渴惡熱,肌膚大熱,脈洪大,多汗,無氣以動,此熱傷氣也,人參白虎湯主之。
然《經》謂太陽痓濕暍三病,與傷寒相似。
蓋太陽主表,凡屬外感,皆得傷之,然亦有似是而非者。
其外症皆發熱惡寒,似也,而亦有不同者,傷寒脈盛,濕脈沉細,痓脈沉遲弦細,暍脈虛而弦細芤遲是也。
其症又有各別者,傷寒初病無汗,亦未至煩渴;暍病初即自汗而渴;濕則不渴,身疼;痓則身不疼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太陽病,謂傷寒症屬太陽經,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也。
友熱者,寒邪客於經中,陽氣怫鬱所緻,此太陽中風,重感寒者也。
寒傷榮,凝斂津液而無汗,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故雲反惡寒也。
剛痓者,以其無汗,而寒性勁冽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
風傷衛則疏洩腠理而汗出,汗出為表虛,當惡寒,其不惡寒者,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者也。
柔痓者,以其有汗,而濕性濡潤也。
(王肯堂曰:濕勝者,自多汗出。
《活人書》雲:剛痓宜葛根湯,柔痓宜桂枝加葛根湯,通用俱宜小續命湯,剛痓去附子,柔痓去麻黃。
又雲:合面而臥為陰痓,仰臥為陽痓。
)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
痓屬太陽,其病主表。
發熱者,表症也,反得沉細裡虛之脈,此脈不與病應,故難治。
李升璽曰:下文痓脈沉遲者,栝蔞桂枝湯主之,此脈但沉而細,何雲難治?蓋遲則為寒,尚可解肌,細為氣少,難於發表故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緻痓。
《經》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此汗多亡陽,筋失所養,故緻痓。
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
下多亡陰,則液脫不能榮筋,故成痓。
汗多亡陽,則氣虛不能衛外,故拘急(惡寒之狀也)。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經》雲:奪血者無汗。
瘡家亡血損陰,故身痛,非外感也,發汗則又亡陽傷衛,故成痓。
(或雲身疼屬外感,然恐瘡家重亡津液,故禁汗。
)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
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
反伏弦者,痓。
痓症屬太陽,其脈上額交巔,別下項,夾脊,抵腰中,下至足。
風寒客於經中,則筋脈拘急,故頸項強急而背反張也。
身熱者,邪客於經,陽氣怫鬱也。
惡寒者,邪在於表,衛氣不固也。
足寒有二義,重感寒濕者,濁邪中於下;發汗太多者,陽氣衰於下也。
時頭熱,面赤目赤者,風傷於上,風為陽邪,故面目赤也。
(三陽經聚於頭面,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為目之上綱。
)頭搖者,風動之象也。
猝然口噤,寒主筋急也。
(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足陽明之筋上夾於口,風寒乘虛入其筋則攣,故令牙關急而口噤。
)痓病原屬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今汗虛陽氣,則邪盛正衰,寒濕仍伏而不散,是謂寒濕相得,徒令其表益虛,即惡寒甚也。
其脈如蛇者,即弦緊之意。
暴腹脹大者,寒濕之氣忽然渙散,自內而出於外也,妙在於暴字,蓋邪欲外解,急不能待,倏忽向外脹大,故為欲解。
若漸漸腹脹,邪便從外入裡矣。
(暴字,與卒口噤卒字同解。
)脈伏為在裡,表邪深入也。
弦屬肝脈,風氣尚存,故成痓也。
夫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風令脈弦,寒令脈緊。
然《經》雲:緊如轉索無常,弦如弓弦不移。
則二脈相似又恐其易混,故雲緊如弦,而實非弦也。
直者,不柔和而堅搏切指也。
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
痓病,有灸瘡,難治。
痓病筋脈強急,陽氣消亡,加以素有灸瘡,則焦骨傷筋,血氣虧損,此陰陽兩虛之症,非表藥所能解散,故難治。
《脈經》曰:痓病,其脈伏堅,直上下行。
伏者,裡虛而表邪深入。
堅者,切指而強急不和。
亦邪盛正衰之脈。
太陽病,其症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痓。
栝蔞桂枝湯主之。
(幾音殊。
) 以下節剛痓觀之,則此為柔痓也。
症備者,兼有太陽病之頭項強痛,發熱惡風寒之症也。
幾幾,伸頸之貌,身體強者,狀亦如之。
太陽傷寒,則脈浮緊,中風則脈浮緩。
今脈反沉遲,是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之脈。
蓋濕則脈沉,寒則脈遲也。
栝蔞桂枝湯方 栝蔞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
桂枝湯,中風解肌方也,桂枝行陽,芍藥養榮,甘草和中,生薑、大棗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
加栝蔞根者,以其能生液潤枯,榮筋徹熱,為身體強急者所宜也。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禁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寒傷榮則凜慄收斂,閉固律液,故無汗而小便反少也。
氣上衝胸,寒邪逆上也,寒則筋急,故口噤不得語。
無汗,故欲作剛痓。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此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也。
《經》雲:「桂枝本為解肌」,不更發汗。
今因剛痓無汗,故加麻、葛,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之例。
或曰,《經》雲發汗太多,因緻痓。
今既成痓,又用葛根湯發汗,何也?曰:既見太陽表症,剛痓無汗,安得不小發其汗乎?況麻、葛、桂枝雖能行陽發表,而內有芍藥以養陰和榮,甘草、薑、棗皆行津液和榮衛之品,又取微似汗,不令多汗,則於發散之中仍寓潤養之意,於汗多成痓之戒何拘?先煮麻黃、葛根去沫者,去其浮越慓悍之性,亦不欲其過於發汗也。
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齗齒,可與大承氣湯。
凡痓屬太陽,惟此傳入陽明,故不冠以太陽病,而但雲痓為病也。
蓋陽明病,胃家實也。
其經下膈屬胃,循腹裡,挾口環唇,入上齒中。
以其從經入府為實熱症,故胸滿(即前氣上衝胸之意),口噤齘齒(噤甚,則上下齒相切也)。
臥不著席,腳攣急者,即如角弓反張之意。
(邪在陽明,則口噤,邪在太陽,則攣急。
龐安常曰:痓病臥不著席者,小兜腰間去席二指,大人手側掌,為難治。
)與大承氣湯以下裡實。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按經文,凡雲某湯主之者,謂決宜用此湯,以之為主也。
凡雲可與某湯者,尚有慎重斟酌,不敢輕用之意。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太陽經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易受濕氣也。
關節疼痛者,濕流關節也。
煩者,濕氣鬱蒸而內熱也。
《經》雲:沉潛,水蓄。
沉細為濕脈,然痓病亦沉遲弦細,何以別之?要知痓病身不疼而反張,濕則關節疼煩,為可辨耳。
痹者,閉塞不通之謂,即《內經》濕氣勝者為著痹之意。
小便不利,濕壅於內也。
大便快,濕勝則濡瀉也。
利小便則濕去而疼煩止矣。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黃家為濕熱交蒸之病。
(但濕不熱,但熱不濕,俱下發黃。
)傷寒陽明瘀熱,則黃色鮮明如橘子色,陽黃也。
此太陰受濕,則黃色昏黯如熏黃色,陰黃也。
王海藏雲:色如橘子黃,黃病也,一身不痛;如煙燻黃,濕病也,一身盡痛。
蓋脾主肌肉,屬濕土,土色黃,脾惡濕也。
陽明表裡有熱,則身不疼。
此身疼,非傷寒客熱,知濕邪在經而為黃也,發熱亦濕氣熏蒸所緻。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彼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前節濕熱發黃,此屬寒濕相搏也。
濕家多汗,此兼寒氣凝斂,故但頭汗出也。
背強者,太陽經行身之背,寒濕外搏,經氣不利也。
覆被向火,寒濕在表,自惡寒也。
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者,下後虛氣上逆,津液內竭也。
又下後裡虛,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為丹田有熱。
舌上白胎滑者,表間寒氣乘虛入於胸中,為胸上有寒。
惟丹田有熱,則渴欲飲水,惟胸上有寒。
雖得水不能飲,但口燥煩也。
《活人書》雲:病人表實裡虛,玄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
凡頭汗者,五臟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為重虛。
(玄府,汗孔也。
)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在表,下之則反虛其裡氣。
額者,諸陽之會,額上汗出,是孤陽無根而上脫也。
微喘者,裡氣不守而上逆也(《經》雲:汗出發潤,喘不休者,肺絕也。
)小便利,或下利者,陰氣不藏而下洩也,此陰陽離絕之症,故死。
李瑋西曰:前雲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內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
此下後裡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風濕相搏(搏者,凝結不解之義)。
一身盡疼,表症也,自宜發汗,值天陰雨,又當濕勝之時,然風屬陽邪,其性輕浮,濕屬陰邪,其性凝滯(成注謂風在外,濕在內者,非。
此俱屬表症也)。
汗大出者,以發之太驟,則輕浮者易去,而凝滯者難驅,故不愈也。
微微似欲汗出,《經》所謂漬形以為汗。
妙在漬字,有浸潤透徹之義,即桂枝湯,通身漐漐,微似有汗者佳。
勿如水流漓也。
王宇泰曰:此宜麻黃加朮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白朮湯之類。
)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
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
內藥鼻中則愈(內字作納)。
此中濕之淺者,故症在表不在裡。
兼言寒濕者,以濕性原屬寒也。
身疼者,濕著於表也,頭痛者,濕浮於上也。
濕怫鬱而發熱,濕熏蒸而面黃。
或喘,鼻塞而煩者,濕壅滯不宣而氣為之不利也。
脈大者,病在表,能飲食者,邪未入裡也。
此受濕尚淺,但頭中寒濕,故鼻塞。
納藥鼻中,以洩頭中寒濕,病自愈矣。
(《經》雲:天氣通於肺,肺開竅於鼻。
東垣雲:內傷症顯在口,而口為之不和;外感症顯在鼻,而鼻為之不利,故鼻塞為濕氣外薄也。
) (王宇泰曰:宜瓜蒂散,其方用瓜蒂二十枚,赤小豆,黍米各十四粒為細末,如大豆許一粒納鼻中,縮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
)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身煩疼,濕邪在表也。
麻黃湯恐汗大出,風氣去,濕氣在,故加白朮,以緩中而燥濕,欲其一發一補。
所謂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之意也,火攻則濕與熱並,或邪氣鬱而為黃病,或正氣虛而為亡陽矣。
麻黃加朮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黃、桂枝發邪於表,杏仁利氣於中。
然恐過於發散,故加甘草,甘以緩之,所以緩麻黃之峻烈也。
白朮苦以燥之,所以燥脾土之濕滯,且白朮益脾,又有無汗則發,有汗則止之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緻也。
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身疼者,濕也,發熱者,風也。
陽明王於申酉戌時,病則日晡所劇。
今風濕外薄,亦日晡所劇者,何也?蓋陽明者,土也,主肌肉而惡濕,凡外感風濕,肌肉受傷,皆屬陽明經症,故當其王時,則邪正相爭而亦病劇也。
汗出當風得之者,先客濕而後感風,汗亦濕類也。
久傷取冷所緻者,或風或濕,所感不論先後,而並得傷之也(成無己雲此先傷風而後中濕者)。
與此湯兼去風濕。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半兩,去節,湯泡)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薏苡仁(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煮八分,去渣,溫服,有微汗避風。
麻黃髮表,杏仁利氣。
甘草和榮衛,又以緩麻黃之迅烈。
苡仁去濕,入肺脾二經,肺主通調水道,脾土既燥,則自能制濕矣。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脈浮者,風也,身重者,濕也。
濕勝則多汗,風傷衛,表虛則亦汗出惡風也。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黃耆(一兩一分,去蘆) 白朮(七錢半) 甘草(半兩,炒)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汗出惡風者,表虛也。
黃耆實表以固衛氣,衛氣實則風濕無所容而自散矣。
風濕從皮毛而入肌肉,白朮入脾胃二經,能壯肌肉而燥濕,與黃耆同為無汗則發、有汗則止之劑。
甘草助脾土而制濕,防己入膀胱經以利水,為治風水要藥(一雲行十二經,分木、漢二種,木防己治風,漢防己治水)。
加薑棗,行津液而和榮衛也,風壅於肺則喘,加麻黃以通肺壅。
芍藥入脾經,能於土中瀉木,故胃不和者加之。
氣上衝者,欲作奔豚也,桂枝洩奔豚,故加之。
細辛味辛氣溫,能散水氣以去內寒,故下有陳寒加之。
如蟲行皮中者,藥氣行而風濕散也。
腰下如冰者,濕性陰寒從下部滲去也,故令重被繞腰,溫令微汗以發之。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轉側,風濕在經也:不嘔不渴,裡無邪也。
《經》雲:風則浮虛。
兼澀者,濕也,桂枝附子湯,祛風逐濕。
大便堅、小便利,為內無津液,桂枝發汗,走津液,故去桂,加白朮以生津液。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二十枚,擘)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
桂枝湯解肌,去芍藥,恐其酸斂也。
加附子溫經行陽,則風濕俱去矣。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三服。
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張元素曰:附子以白朮為佐,乃除寒濕之聖藥,宜少加之引經,又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也。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經》雲:濕家一身盡疼,又太陽中風體痛。
此骨節疼煩掣痛,風則傷衛,濕流關節也。
風氣疏洩,故汗出短氣。
中風表虛,故惡風著衣。
小便不利,濕內壅也。
身腫,濕外薄也。
主此湯溫經以祛風濕。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