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此節心傷亦本《難經》。

     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難經》雲:心脈浮大而散。

    若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則真臟脈見,胃氣全無,故死。

    《內經》雲:真心脈至,堅而搏(即躁疾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

    可與此參看。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此言肺肝腎三臟俱虛,而總之統於心虛也。

    《內經》雲:肺藏魄,主氣;肝藏魂,主血;腎藏精,主志。

    又雲:肺主哭,精氣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腎則恐。

    而心則藏神,以心為君主之官也,心虛則肺肝腎俱虛,因而魂魄不安,精氣血皆竭,此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其人則畏,以心舍空虛,神不守舍也。

    《經》雲五臟精華上注於目。

    合目欲眠,精華去也。

    夢遠行者,心腎精神離散,肝肺魂魄妄行,故夢寐中飄搖靡定也。

    陰氣收斂,不能暴發,故陰衰為癲,陽氣慓悍,易於發越,故陽衰為狂。

    然《內經》雲: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與此陰衰陽衰相反,何也?蓋彼雲重陽重陰者,以邪氣言,此雲陰衰陽衰者,以正氣言也。

     《內經》雲:骨癲疾者,顑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居汗出,煩悗:筋癲疾者,身蜷攣急;脈癲疾者,暴僕,四肢脈皆脹而縱,又雲:有病怒狂者,陽氣暴折而難決,故喜怒,名陽厥也。

    又陽明病,甚則陽盛,而四肢實,故登高棄衣,妄言罵詈不食也。

    《難經》雲:狂之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

    癲始作,意不樂,直視僵仆,又狂則暴病,癲則久病,又狂多開目,陽蹻盛也,癲多閉目,陰蹻盛也。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翕翕發熱,風邪外加,正氣怫鬱也,風氣疏洩,屬陽邪。

    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軟也(脾主四肢)。

    脾經入腹,因風氣內擾,故腹中煩重。

    皮目,上下眼胞也,脾屬土,眼胞亦屬土,瞤瞤,動貌。

    《經》雲風勝則動是也。

    肺主氣,短氣者,東一垣雲脾胃一虛,肺氣先絕也。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內經》雲: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浮之大堅,則胃氣絕,真臟脈見矣。

    杯覆則內空,潔潔者,此中毫無所有之象,重按脈體似之,言其外實中空,裡氣不足也,狀如搖者,脈躁疾不寧,氣將脫也,故死。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趺陽,胃脈也。

    胃為水穀之海,浮為陽脈,故胃氣強而能食。

    小便數,則津液亡,故脈澀,蓋脾主為胃行津液,此以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緻小便數而大便堅也,麻子仁丸通腸潤燥。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藥(半斤) 大黃(一斤) 枳實(一斤) 厚樸(半斤)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大黃、厚樸、枳實,即小承氣湯,苦以洩之也,麻仁潤燥,杏仁利氣,芍藥斂津液而通壅塞,以但津液內亡,非同實熱,故不用湯之峻,而用丸之緩也。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朮湯主之。

     此非內傷虛損,乃外感寒濕,故名腎著。

    著者,留而不去之謂,言腎為邪氣所著也。

    蓋腎為水臟,水性本濕,同氣相感,所受皆陰寒濕滯之病,故體重腰冷,如坐水中。

    (帶脈為病,亦腰溶溶如坐水中。

    )《內經》雲:寒勝則浮。

    故形如水狀,而體若虛腫也。

    不渴,內無熱也。

    小便利,水泉不藏,腎氣不自秘固也。

    飲食如故,病不在胃也。

    腎在下,濕性亦趨下,故病在下焦。

    身勞汗出,言所以成腎著之故。

    因煩勞而津液外洩,衣裡冷濕,汗亦濕類也。

    腰者腎之府,腰下冷痛,寒濕氣勝也,腹重,土不制水,濕氣深沉也(脾屬土,其經入腹)。

    如帶五千錢,形容腹重之狀也。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方 (即名腎著湯) 甘草(二兩) 乾薑(四兩) 茯苓(四兩) 白朮(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甘草、白朮補脾制水,茯苓、乾薑滲濕祛寒。

    然《經》雲:損其腎者,益其精。

    則宜用腎氣丸之類,而主此方者,以寒濕外著,故主溫中滲濕之劑,此形勞與精傷者不同也。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腎脈宜沉石而濡(音軟),若浮之堅,則不惟不沉,而且不濡,是無胃氣之脈。

    《內經》謂腎脈辟辟如彈石曰死是也。

    亂如轉丸,下入尺中,則陽氣下陷,根本脫離之象,《內經》雲:脈至如丸,滑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棗葉生而死。

    此脈如轉丸,可參看。

     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能噫耳。

    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經》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言各有其常,何病之有?惟三焦各有虛竭之部分,是謂三焦竭部,而各失其常矣。

    竭,氣盡無餘也。

    噫,即噯氣。

    《內經》雲心為噫,又雲太陰上走心為噫。

    蓋陰盛而上走陽明,陽明絡屬心也。

    夫心在上焦,太陰陽明在中焦,必中焦胃納水穀,脾行津液,其氣始得熏蒸灌溉於上焦,此上焦受中焦和氣之義也。

    若中焦脾胃不和,不能消穀,則氣餒矣,上焦亦何由而受中焦之熏蒸灌溉也。

    昔賢謂噫者,是火土之氣鬱而不得發,正以心屬火,居膈上,脾胃屬土,主中州,則上焦受中焦之義益明矣。

    又下焦腎主二便,今腎氣竭,失其閉藏之職,不得約束津液而遺溺失便也。

    不須治,久則愈,待腎氣充足,則津液自閉固矣。

     李瑋西曰:上焦受中焦氣,可見以中焦為主,即遺溺失便,亦中焦不和,而緻下焦之竭也。

    東垣雲補腎不如補脾,則中下二焦,輕重較然矣。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閉不通。

    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此言三焦之有寒有熱者,其受病各不同也。

    肺屬金,畏火,居膈上,位在上焦,若熱氣上壅,則咳而肺熱葉焦,為肺痿。

    熱在中焦,則入陽明胃府,為實熱證,故為堅。

    熱在下焦者,尿血,腎虛而膀胱熱也(古人雲見血無寒),淋閉不通,即膀胱不利為癃也。

    鶩溏也,鴨性冷,糞多清水,為鶩溏,大腸有寒者似之。

    便腸垢,大腸蓄熱不清也。

    小腸有寒,則氣滯而血凝不行,故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以小腸與心為表裡,《內經》雲: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又雲腸澼為痔是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氣。

    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

    脈在左,積在左,脈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氣,即本經首篇?飪之邪,宿食是也。

    ?氣傷脾,脾之大絡布脅肋,而脅下章門穴為脾之募,故脅下痛,按之則氣散而愈,或氣聚而復發也。

    積為臟病,深入在裡,故脈細而附骨也。

    寸關尺上下左右別積病之所在,皆指細而附骨之部分,即《內經》前以候前,後以侯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積聚解見前總論中。

    )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咳動脾濕曰痰,水停心下曰飲,所由分矣。

    茲由本篇觀之,五臟俱有痰飲,不獨在脾,猶《內經》五臟俱有咳嗽,不獨在肺也。

    且飲有四,此獨以痰飲名篇,總之水積為飲,飲凝為痰,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然有痰者必緻咳,則因痰飲而類及咳嗽,咳者無痰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者無聲有痰,脾氣虛而聚濕也。

    咳嗽,是有痰有聲,因傷肺氣而咳,動於脾濕而嗽也。

    本篇後數條有雲嗽家,其脈弦,為有水。

    又雲支飲咳煩。

    又雲久咳,有支飲在胸中故也。

    豈非咳嗽起於痰飲,痰飲必緻咳嗽,二證每相為終始哉?然咳嗽有自外感者,風寒暑濕,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雖外邪欲傳臟腑,亦必先從其所合而為嗽,此自外入者也。

    有自內發者,七情飢飽,內有所傷,則邪氣上逆,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於肺而為嗽,此自內發者也。

    然風寒暑濕亦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竟傷本臟,不留於皮毛也。

    七情亦有不為嗽者,蓋病尚淺,止在本臟,未即上攻也。

    若本篇,則咳嗽因於痰飲,痰飲多緻咳嗽,故痰飲與咳嗽,相兼併論也。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飲內漬,則肌肉外消,故素盛今瘦,腸間有聲,水氣流注也,飲之稠者,即凝為痰,故為痰飲;脅在身之兩旁,《經》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水流脅下則氣道壅塞不利,且脅下為肝經部分,肝脈入肺中,故或咳或唾,牽引而痛也,懸飲者,如懸空傾瀉飛瀑四射也;四肢者,諸陽之本,水歸四肢,則陽氣浮越,汗出則水散,不汗出則水停,體疼且重,以水性沉著故也,溢者,氾濫之義,言水飲橫流激逆,故為溢飲;水寒射肺,故咳逆倚息短氣也,水來乘土,胃氣上逆,《經》雲胃不和則睡不安,故不得臥也,其形如腫,濕氣浸淫也,支者,支撐之意,與《傷寒論》心下支結,後條水在肝,脅下支滿之支同義,言水在腹脅,鶻突下不安,故為支飲。

     李時珍曰:飲有五,皆因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為留飲,流於腸胃,則為痰飲;流於肝,則為懸飲;流於經絡,則為溢飲;流於肺,則為支飲;流於心下,則為伏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心屬火,惡水。

    水在心,則心下堅硬而築築然動悸,心火不安也,短氣者,水飲內蓄,氣道不利也,惡水,心下水多也。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五液入脾為涎,水在肺而吐涎沫者,子能令母虛,脾不攝誕也(土生金,肺為脾子)。

    欲飲水者,涎沫去而津液亡也。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脾而少氣者,以肺主氣,脾土既虛,不能生肺金也。

    身重者,脾主肌肉,濕氣勝也。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肝經布脅肋,故水在肝則脅下支滿。

    嚏出於鼻,鼻者肺之竅,肝脈上注肺,二臟經脈相通,故嚏則脅下亦牽而痛也。

     水在腎,心下悸。

     腎經水氣淩心,故心下悸,悸者動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內經》雲:背者胸中之府。

    心在胸中,其系則附於背,心俞在脊之第五椎。

    又雲: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故心下留飲,則陰寒氣徹於背,而陽氣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

     留飲,水飲停留不散也。

    肝經布脅肋,飲留脅下,則肝氣不利,故呼吸窘迫,痛引缺盆,咳嗽則缺盆痛轉甚。

    (膽經合缺盆,病則缺盆中腫痛,肝膽相為表裡)。

    篇首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為懸飲,此其是也。

     胸中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支歷節痛。

     胸中留飲,病在肺虛,不能通調水道,分布津液,故短氣而渴也。

    四支歷節痛,《經》雲濕流關節也,首節飲水流行歸於四支,身體疼重,為溢飲,此其是也。

     脈沉者,有留飲。

     《經》雲沉潛水蓄是也。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膈上痰,滿喘咳吐,飲逆於上也。

    寒熱、腰背痛,目泣出,飲搏於外也。

    振振身瞤劇,水飲泛溢,正氣虛也。

    飲流心下為伏飲,伏飲者,飲伏於中,證見於外,如此。

     夫病人飲永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心肺俱在膈上,水寒射肺,肺氣上逆,故喘滿短氣,《經》雲形寒飲冷則傷肺是也。

    水停心下,則水氣淩心,心火不安,故悸。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裡虛。

    脈偏弦者,飲也。

     雙弦者,兩手脈俱弦,偏弦者,一手脈獨弦也。

    弦為肝脈,由大下後脾氣虛寒,木來乘土,故見雙弦之脈。

    若未經大下,而有飲者,以脾虛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氣,亦為肝木所侮,故猶見偏弦之脈,但不似雙弦之甚耳。

    後雲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此為懸飲可知矣。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弦為肝脈,故肺飲不弦,苦喘短氣,肺邪迫塞也。

    首節雲咳逆倚息短氣,為支飲是也。

     支飲,亦喘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支飲病在肺,其本在腎。

    《經》雲: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之客也。

    夫水者,循經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東垣雲,不得臥,臥則喘者,水氣逆行,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流通也,脈平者,謂適得肺之本脈,如雲肺飲不弦是也。

    弦即脈不平矣。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中氣虛寒,不能腐熟水穀,運化精微,故積為痰飲,溫藥和之,則痰飲自散,以脾胃喜溫惡寒也。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方 茯苓(兩四)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胸脅支滿,痰飲停滯於中也,目眩,痰飲濁氣熏蒸於上也。

    茯苓淡滲,以利水飲,桂枝宣導,以行陽氣,白朮去濕健脾,甘草和中益氣,同為補土製水之劑。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虛勞)。

     水飲停積有二因,一因脾土衰不能制水,一因腎主水,為胃之關,腎虛,關門不利,故積飲於中。

    此利小便,為行飲要法。

    苓桂朮甘湯,內有白朮、茯苓補土以利小便,脾土旺則飲自行,此治脾虛停飲之劑也。

    腎氣丸,內有茯苓、澤瀉補腎以利小便,關門通則飲自去,此治腎虛停飲之劑也。

    然肺主氣,短氣有微飲,是肺氣虛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也。

    今補脾制水以利小便,則土旺生金而小便利矣(脾屬土,肺屬金)。

    補腎壯水以利小便,則子能令母實,而肺氣亦利矣(腎屬水,是肺之子)。

    夫脾腎兩補,肺氣旋通,有何微飲之不去乎?此制方之妙義也。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飲伏於中,故脈亦伏,欲自利,利反快,留飲欲去之兆,心下續堅滿,留飲欲去,而來得盡去也。

    要看續字。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甘遂為直決水飲之藥,半夏辛以散之,白芍入脾經,斂陰氣而通壅塞,非酸收之義也,緩以甘草,潤以白蜜,恐甘遂過於峻利故耳。

     李瑋西曰:甘遂與甘草性相反,今並用之者,反則使二藥自相攻擊,水飲自排蕩而去矣。

     脈浮而細滑,傷飲。

     飲脈當沉,今脈浮者,水在肺也,細為虛濕,滑為痰飲。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弦者,氣斂而不條暢(前節雲脈偏弦者飲也)。

    數者,氣虛而不紆徐(《經》雲數則為虛。

    )皆邪盛正衰,寒飲凝結之脈,冬夏難治,以水飲旺於冬夏,伏陰在內也。

    然冬夏難治,則春秋當易治矣,以春屬肝木,正水飲洩氣之時,且肝主疏洩,可以行飲。

    (脈弦者,肝之邪氣,春令者,肝之正氣,正氣旺,則邪氣消),秋屬肺金,肺主通調水道,散飲利痰也。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脈沉為水蓄,弦乃肝邪,內痛,咳唾引脅下痛也。

     十棗湯方 大戟 芫花(熬) 甘遂(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

    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後,糜粥自養。

     三物皆味苦,苦以洩之,能直達水飲窠囊之處,但恐峻利,洩人真元,故加大棗甘以緩之,且棗為脾果,補土所以制水也。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方見肺痿。

    ) 溢飲病在四肢,屬表證,故主大青龍發汗,然小青龍主行飲,而亦主發汗者,內有麻黃、桂枝、細辛,皆表藥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大青龍湯,原治風寒外壅,而閉熱於經者,今以之治溢飲,則飲從汗出,無不瀰漫透徹,故湯名大青龍。

    《內經》所謂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是也。

     李時珍曰:仲景治傷寒太陽證,心下有水氣,表不解者,用小青龍湯,治未解表邪,使飲從毛竅出,《內經》所謂開鬼門法也。

    其表已解,用十棗湯驅逐裡邪,使水飲從二便出,所謂潔淨府、去陳莝法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

    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喘滿痞堅,膈間支飲逆上也,面黑者,飲屬北方水色也,脈沉為飲,緊為寒,皆陰脈,以水飲稟陰寒之氣也。

    吐下俱行,不愈,則陰陽之氣俱虛,木防己湯補虛散飲,虛者受補即愈,實者飲邪固結不解,故復發。

    復與不愈,乃寒氣凝聚未解,故去石膏,恐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滲飲,芒硝鹹以軟堅。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人參(四兩) 桂枝(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防己利水,入膀胱經以洩水飲於下,石膏味辛,能解肌出汗以散水飲於外,人參補中氣以制水,桂枝行陽氣以逐水也。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 桂枝(各三兩) 人參 茯苓(各四兩)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地氣上為雲,則天漢為之昏沉。

    支飲熏蒸於上,則頭目為之眩冒。

    《內經》雲:清陽出上竅。

    以支飲濁氣上蒸,蔽其清明之氣故也。

    澤瀉行飲,白朮補土以制飲也。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至於胸滿,則水氣愈泛溢矣。

    用厚樸大黃湯行飲,然此節小承氣湯也,以胸滿而非腹滿,故不用大承氣。

     或問曰:行飲何不用十棗、五苓、青龍等湯,而用厚樸大黃湯以瀉脾胃,何也?曰:胃納水穀脾行津液,二經如常,則水飲何自而蓄哉。

    以脾胃,土也,凡土弱則水勢為之崩潰,土壅則水道為之不通。

    今支飲胸滿,因脾胃不運,則中焦塞窒,下流壅淤,水無從洩,故逆行而至於胸滿,今疏敦阜之土,以決橫逆之波,瀉中州之實,以浚下流之壅,則舍厚樸大黃湯奚屬哉。

    此禹治水,先掘地而注之海也。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

    ) 肺主氣而惡寒,支飲不得息,水寒射肺,肺氣上逆也。

    葶藶疏肺壅而止咳嗽,定喘促而消痰飲,佐以大棗,即十棗湯之意。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此專以治嘔,言嘔家渴者為欲解,以胃中陽氣得復也。

    若心下有支飲,則濕漬泛溢,不渴而嘔。

    半夏、生薑溫能和胃氣,辛能散逆氣,為嘔家聖藥。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腹滿,水聚於胃也,腸間有水氣,則濕漬中焦,津液不為灌溉,故口舌乾燥。

    篇首雲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

    此腸間有水氣,即痰飲也。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半兩。

    (服一丸,疑有誤。

    ) 《本草十劑》雲:洩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二藥皆大苦寒,一洩氣閉,一洩血閉,水飲無所容矣。

    椒目溫中下氣,防己利水行經,為治水之要藥。

    芒硝味辛鹹,今人但取其鹹,不用其辛,殊不知其辛潤腎燥,故渴者加之。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水停心下成痞,水逆於上則在膈間,故令卒然嘔吐,濁亂其清陽,而汩沒其神明,則眩悸(眩,目昏也。

    悸,心動也)。

    半夏、生薑止嘔,加茯苓以行飲。

     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六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腎主水,臍下悸者,腎氣上奔也。

    脾主涎,吐涎沫者,脾虛不攝液也。

    癲眩,水氣熏蒸,神明濁亂也。

    瘦人氣不充足,故病。

    此五苓散補脾利水,溫經行陽,徹表裡而治之,此治瘦人水飲例也。

     五苓散方 茯苓(三分) 豬苓(三分,去皮) 澤瀉(一兩一分) 白朮(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朮補土燥濕,茯苓、豬苓、澤瀉使水從小便中洩去,桂枝發汗,洩奔豚之氣,多飲暖水助之,令汗出愈,使水從毛竅中散去也,則開鬼門、潔淨府,一舉兩得之矣。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前雲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此脈弦為懸飲也。

    水寒射肺,故咳。

    (十棗湯解見前。

    )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水流於肺為支飲,咳煩,肺病也。

    前支飲胸滿,此胸中痛,則水飲內窒,氣道更自不通,百日或一歲,飲蓄已深,非十棗湯不除。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

    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久咳,則肺氣已虛,《經》雲: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且脈與病相應,故可治。

    若實大數則邪盛正衰,真臟脈見,胃氣全無,土敗不能生金,故死。

    今人論脈,將虛弱二字並說者,非也。

    蓋弱在沉脈內見,虛在浮脈上見,此虛脈泛泛在上,按之無力,乃水飲浮越之象。

    苦冒者,濁氣熏蒸於上,《經》雲上虛則眩,又雲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是也。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故也。

    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

    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甘草去桂,加細辛乾薑半夏湯主之。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咳逆倚息不得臥,支飲也,小青龍湯(解義見前)長於行飲,故主之。

    下已者,服小青龍藥後也,多唾,水飲泛溢也,口燥,津液不行也;寸脈宜浮而反沉,《經》雲沉潛水畜也,尺脈微者,尺脈主腎,水飲下流,腎氣虛衰也;手足厥逆或痹,即本經飲水流行,歸於四支是也;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欲作奔豚也;面翕熱如醉狀,胃熱上衝熏其面也;復下流陰股,小便難者,水性趨下,濕濁瘀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