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心主血,肺主氣,血為榮,氣為衛,其大概也。
然《經》雲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則肺主衛而未嘗不兼主榮也。
《經》又雲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
然肺屬金而畏火,則肺又未嘗不惡熱也,故肺液脫而為痿,肺葉腐而為癰。
脈數而虛為痿,數而實為癰。
肺中冷,多涎唾為痿;熱之所過,血結癰膿為癰。
至於痿之或咳或不咳,癰之先為咳逆,此痿與癰之所由分也。
然肺病又有咳嗽上氣者,《經》雲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所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潘碩甫先生曰:痿與癰皆熱在上焦,其脈皆數,皆咳亡津液,未有異也。
但痿屬肺氣虛,雖有熱而不烈,雖亡津液而不燥涸,雖咳而口中尚有濁唾涎沫,雖客熱亦不至腐為膿血,故脈雖數而虛也;癰則氣壅邪實而熱烈。
故津液亡而更覺乾涸,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痛,津液既涸,脈應澀滯,而反滑數者,蓄熱腐膿,脈且數實也。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經》雲:天氣通於肺。
天處高而必有雨露,以為潤澤,肺主氣而必有津液,以為滋榮。
若既從汗出、嘔吐、消渴、小便利數、便難快藥下利,是重亡津液,此肺痿受病之因也。
脈數者,《經》雲數則為熱,又雲數則為虛。
以肺居上焦,故脈亦應寸口上部也。
咳者,肺氣逆也。
腎主液,自入為唾,入脾為涎,口中濁唾涎沫者,肺虛挾熱則脾腎子母俱虛(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津液穢敗,此肺痿之症也。
辟辟者,燥咳唾膿血之聲,胸中為肺之部分,隱隱痛者,以熱腐膿血,氣與火相搏而痛也,脈數且滑者,膿血內潰也,此肺癰之症也。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痿癰俱有熱,故俱脈數,但肺痿亡津液,故脈數而虛,肺癰吐膿血,故脈數而實。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吐,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吐涎沫者,脾為肺母,脾虛不能攝涎也。
肺氣虛而不逆,故不咳,內無熱,故不渴也。
遺尿、小便數,為下虛。
蓋肺居上部,膀胱居下部,肺氣虛不能約束津液而偏滲膀胱,此上虛不能制下也。
虛則必寒,故肺中冷。
以肺熱財閉癃,肺寒則遺溺(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經》所謂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是也。
《經》雲上虛則眩,甘草乾薑湯以溫肺經。
服湯已渴者,肺中有熱,則遺尿便數,非肺痿乃消渴也。
《內經》雲: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又雲:心遺熱於肺,傳為鬲消是也。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肺冷者,乾薑以溫之,甘草益脾,虛則補其母也。
師曰:肺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熱傷血脈。
風舍於肺,其人則咳。
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此肺癰一症,不獨內傷,而亦有受外感者也。
肺位上焦,故脈應上部寸口。
微則為風,外邪至而正氣虛也;數則為熱者,火勢張而性速疾也。
正氣虛而腠理疏洩,故汗出。
熱伏於內,肌表反覺灑淅惡寒,此火極似水之象也。
衛在外,呼出氣亦在外,風中於衛,呼氣不入者,風邪壅於外而真息不收於內也,夫壅於外,則風外傷皮毛矣。
榮在內,吸入氣亦在內,熱過於榮,吸而不入者,熱氣鬱於內而不宣幹外也,夫鬱於內,則熱內傷血脈矣。
是以風傷皮毛,邪氣舍其所合(舍,居也,肺合皮毛,) 則肺氣壅逆,故咳而喘滿。
熱傷血脈,則津液不布,故口乾咽燥,但熱不在胃,故不渴耳。
多唾濁沫者,肺熱液敗也。
時時振寒者,即上文數則惡寒之意,夫始因中風,其既也風悉化而為熱,則不覺其有風,但見其有熱,故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而蓄膿緻吐。
膿成則死,以臟真不可傷也。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加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肺癰氣逆則喘,喘自不得臥,葶藶瀉肺,大棗甘以緩之,甘以瀉之也。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解見本篇第四節)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肺癰膿成則死,然既有膿血,則又宜吐出,《本草》雲:甘草吐肺癰之膿血者,以甘能瀉熱也。
桔梗色白,味苦辛,入肺經,苦以洩之,辛以散之,能升提氣血,為舟楫之劑,所以載甘草上升而使之吐也。
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寒,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在胸中,癰則胸為脹滿。
一身面目浮腫者,肺主氣、合皮毛,火升氣逆也。
鼻寒涕出,不聞香臭酸辛者,肺開竅於鼻,肺氣壅塞也。
咳逆上氣、喘鳴迫塞,總屬肺氣不利所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肺在上,而其氣則常下降,所謂地道宜上升,天氣宜下濟也。
咳逆上氣,則氣逆矣。
面浮腫者,氣升火載。
肩息者,喘息擡肩,此氣之上脫也。
浮大者,脈暴出而內虛,此氣之外散也,故不治,加利則脾土更衰,不生肺金,此氣之下洩也,故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內經·水熱穴論》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
肺者太陰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勇者勞甚,則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汗空也,行於皮膚,傳為胕腫(胕,腳面也),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故水病腎為胕腫,大腹,肺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腎是本,肺是標)。
又《評熱病論》雲:少氣,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不能食,正偃則咳,名日風水。
又《大奇論》: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
合《內經》觀之,腎病水氣上逆,因緻肺脹,以肺為母,腎為子,因子病而害及於母,所以喘出於肺,躁出於腎也。
發汗則愈者,肺合皮毛,汗出則風水之邪從皮毛中洩去,肺脹自消矣。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心下有水,則水寒射肺,故緻肺脹,而有喘咳煩躁之證,水病脈宜沉,而反浮者,水氣泛溢上壅,又心肺居上焦,其脈原屬浮也。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細辛(三兩)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強人股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龍能變化施雨水,《經》雲,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故發汗用大青龍,行水用小青龍,此命名制方之本意也。
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汗,以洩水於外;半夏、乾薑、細辛溫中,以散水於內;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肺;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
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凡人風熱外壅,氣急咳喘,則口開目瞪,以出逆氣,又內熱鬱悶者,鼻竅閉塞,目珠疼脹溜火,此皆目如脫狀之意也。
脈浮為風,大為熱,治宜疏風清熱。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脾運水穀,主為胃行津液,取卑如婢,湯名越婢者,取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之義也。
今治肺脹,則麻黃散表邪,石膏清內熱,甘草、大棗養正緩邪,半夏、生薑散逆下氣也。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麻黃湯方 射幹(三兩) 麻黃(四兩) 半夏(半升,洗) 細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生薑(四兩) 大棗(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喉中水雞聲,痰氣壅塞而作聲也。
麻黃、細辛開壅塞而洩風痰,射幹、半夏、紫菀、款冬花皆保肺定喘之藥,生薑辛以散之,大棗甘以緩之。
李升璽曰:此湯近似小青龍,亦證挾停飲者,以不煩躁,故不如前加石膏。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唾濁者,腎不納氣而水泛為痰也;坐不得眠,肺氣不降而上壅為逆也。
皂莢味辛鹹,辛以散肺氣,鹹以走水氣而勝腎邪,棗膏和服,即葶藶大棗瀉肺湯之意。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細辛(二兩) 乾薑(二兩) 小麥(一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咳者,水寒射肺也,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去風,散脅逆,與半夏、細辛、乾薑、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龍加石膏,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則水亦不行,故用厚樸疏敦阜之土,使脾氣健運而水自下洩矣。
杏仁下氣去逆(經雲喘家加厚樸、杏子),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決水之功也。
澤漆湯方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三升) 人參 桂枝(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紫參(五兩) 上九味,?咀,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脈沉為水,以澤漆為君者,因其功專於消痰行水也,水性陰寒,桂枝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補脾順肺,同為制水利水之坊。
黃芩苦以洩之,半夏、生薑辛以散之也。
(澤漆,即大戟苗也,生時摘葉,有白汁,故以為名,紫參主心腹積聚,散邪逐瘀。
)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咽喉,肺系也,即會厭所在,為氣之道路。
大逆上氣。
咽喉不利,則肺虛矣。
方內補虛益氣之品,即所以止逆下氣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人參(二兩) 半夏(一升)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 上六味,以水一鬥六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主氣,大逆上氣者,脾土不能生肺金,東垣所謂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是也。
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同為補土生金之劑,麥冬清潤咽喉,半夏解散痰飲,皆所以止逆下氣也。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腎居下部,而其氣每欲上淩,如腎液為唾,痰唾者,腎水之上泛也。
腎脈循喉嚨,咽痛者,腎經之客寒熱也;或龍火上升,而為目赤齒痛,以腎合骨,骨之精為瞳子,齒者骨之餘也;或風氣相搏,而為耳癢蟬鳴,以腎開竅於耳也。
至於奔豚者,腎氣上發也。
腎屬水,豚亦水畜,位屬北方亥宮,故取象於豚;奔者,言其勢衝突莫禦也。
《難經》雲:腎之積日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令人咳逆,骨痿少氣。
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留結為積,故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然《難經》所謂奔豚者,以平日漸積而言,本經所謂奔豚者,則不拘一病,病起無時,或得之傷寒誤治者而然也。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內經》雲:肝病發驚駭(肝藏魂,魂搖則驚)。
又雲:脾移熱於肝,為驚衄。
又二陽一陰病主驚駭(二陽胃也,一陰肝也),又陽明終者善驚,又胃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土也,聞木音驚者,土惡木也)。
由是觀之,則心肝脾胃,皆有所驚也。
今以奔豚從驚發得者言之,《傷寒論》雲: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蓋心主血,汗者心之液,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腎邪因心虛而淩上,發為奔豚(水剋火也),則因驚以緻奔豚,此驚發之屬於心者也。
以吐膿血從驚發得者言之,胃為水穀之海,驚則飲食停滯,氣血不行,蓄而為熱,內不能容,外無所洩,於是腐化為膿,病胃脘癰,而吐膿血者有之(嘔吐出於胃),則因驚以緻吐膿血,此驚發之屬於胃者也。
以驚怖從驚發得者言之,《內經》雲:驚則氣亂,以心無所倚,神無所歸。
丹溪謂心藏神,驚則神出於舍,舍空痰客,血氣入舍,痰拒其神不得歸,則因驚而驚怖不已,此驚發之亦屬於心者也。
以火邪從驚發得者言之,《經》雲:諸病驚駭,皆屬於火(心惡熱,火動則心惕不寧)。
又相火寄旺在肝膽,肝多驚,木旺則心火愈炎(肝屬木)。
如小兒熱劇者其受驚必多,發搐者,則肝火彌熾,則因驚緻火邪,此驚發之屬於心,而亦屬於肝膽者也。
此病情宜細審也。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王肯堂曰:《內經》無有稱驚怖者,始於《金匱要略》,奔豚條雲有驚怖,又雲驚恐,由是見驚怖即驚恐。
蓋怖,懼也,恐亦懼也,於義且同。
然驚因觸於外事,內動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惑於外事,內歉其志,志歉則精卻。
故《內經》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恐則精卻,則上焦閉,閉則無氣以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此驚與恐之所由分也。
(奔豚從驚恐得之,解見前。
) 張子和雲: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蓋驚者,聞響即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必有人伴侶,方不恐懼,或夜無燈燭則亦恐懼是也。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者,陰氣上攻,故沖胸腹痛也,往來寒熱,邪正相搏也。
奔豚湯方 芎藭 當歸 芍藥(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心氣虛,則奔豚,腎邪得而淩之。
芎藭辛以行氣;當歸溫以和血;芍藥酸以斂陰,配甘草又止腹痛,皆所以助心行氣,使不上衝也;甘草甘以緩之;李根白皮苦辛,止心煩逆氣;生葛發散寒熱;黃芩苦以降逆;半夏、生薑辛以散逆也。
李瑋西曰:奔豚加桂枝,宜也,此用黃芩涼劑,何歟?不知往來寒熱,尚有半表半裡症在,黃芩與半夏、甘草、生薑同用,即小柴胡湯例也,芎藭入肝經,散寒熱與用柴胡無異。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汗者心之液,汗後又加燒針,則損陰血而驚心氣,心虛則腎氣淩心而上逆,發為奔豚。
因針處被寒,先灸核上以散寒。
芍藥養陰;生薑散邪:桂枝導引陽氣,以洩腎邪;甘草、大棗補土以剋水也。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多亡陽,汗後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臍下為腎氣發汗之地也。
茯苓洩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平腎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腎屬水)。
李升璽曰:合二方觀之,前因燒針發汗,陰陽兩虛,故用桂枝加桂行陽,芍藥養陰。
此發汗不加燒針,但亡陽耳,不傷陰分,故不用芍藥養陰也。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此論胸痹,首雲上焦極虛,則氣必先虛而後成痹也。
《經》雲:陽受氣手胸中。
則胸中者,陽氣之所起也。
若陽虛而血結氣聚,痰飲垢膩,凝滯不行,則痹生焉。
然胸在上焦,心居膈上,則胸中者,心之所舍也。
故心下滿而不痛者,為痞滿,而痛者,為胸痹。
痹者,閉也。
正氣為邪氣閉而不通,故痛也。
然則胸痹與心痛,有異否乎?曰:或問丹溪心痛即胃脘痛,然歟?曰:心與胃,各一臟腑,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哉?若此之所謂心痛者,乃胸痹之心痛,非心之自病而為痛也。
《經》雲:南方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蓋心為火臟,夏時屬火令,風從其俞穴而入之,則緻胸痹而連及於心也。
然心痛何以徹背,背痛何以徹心乎?《經》雲:背者胸中之府。
心在胸中,且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人五臟藏於胸腹,其系皆附於背,心系著於脊之第五椎,則心與背雖有前後之分,而實一氣貫輸者矣。
但胸既成痹,則氣道阻塞,上下呼吸自然不利,故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究之實者邪氣實,則虛為陽氣虛可知矣。
雖然,心主血,肺主氣,短氣,肺病也。
觀諸方皆用薤白、半夏、附子、桂枝、乾薑、生薑等行氣之藥,則治胸痹心痛者,尤當以利肺氣、溫陽氣為事歟。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
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內經》雲:胃脈平者,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太過者邪盛也,不及者正衰也)。
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知在上焦,故成胸痹。
尺脈為陰,主病在裡,然陰弦何以緻胸痹心痛?蓋弦為肝脈,肝屬木,《經》雲:木實則痛。
又傷寒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者,小建中湯。
雖心與腹部位不同,而陰弦為內有虛寒,俱主裡痛則無異也。
此陽微陰弦,皆不及之脈也。
沈子華曰:陽受氣於胸中,診法上以侯上,寸微應得上焦胸痹之病,然尺脈在下,與上焦無幹,何以並見陰弦之脈?不知尺為陰,弦亦屬陰,總是純陰無陽,故胸痹並見此脈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寒熱者,表症也。
病人短氣,有寒熱,則邪尚在表,非裡實也。
若平人無寒熱,則外無表症,而短氣不足以息,此為裡實。
以邪氣填塞胸中,即胸痹是也。
然觀後數節,胸痹短氣,如栝蔞、薤白、茯苓、杏仁、橘枳薑湯之類,皆用辛散下氣之藥,以邪在上焦氣分,非如傷寒陽明證,熱邪入府,用承氣湯下之之實也(傷寒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然首節雲責其極虛,此又何以雲實?不知《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按短氣與少氣有辨。
少氣者,氣少不足於言,《內經》雲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是也。
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似喘非喘,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故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是也。
李升璽曰:觀首節上焦陽虛句,則短氣亦有屬虛者,須分初病、能食、脈有力為實,久病、不能食、脈無力為虛,此又不可不辨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痹在胸中,氣道窒礙,故喘息咳唾短氣也;胸背痛者背為陽,胸中陽氣虛,則其背亦虛,寒邪外徹,故牽引而痛也;寸脈主上焦,脈沉而遲者,《經》雲沉為在裡,遲為在臟也,胸痹為陽虛,關脈小者,陽氣不充,又緊則為寒,數則為虛也。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薤白辛而滑,能散結氣;栝蔞甘而潤,能盪滌胸中垢膩痰飲;不用冽酒而用白酒者,虛人飲冽酒力不能勝,多緻氣逆而喘,今胸痹短氣,不可再令氣喘,故但用白酒,取其通行痹氣足矣。
《內經》所謂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味厚則洩,薄則通是也。
李時珍曰:仲景治胸痹及結胸證,皆用栝蔞實,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
成無己雲:栝蔞洩熱,蓋不嘗其味厚不苦,隨文傅會耳。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陽虛氣逆,故不得臥也,心痛徹背,寒氣相引也(解見前節。
)傷寒結胸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夫胸痹、結胸,名雖不伺,而俱不得臥,總之邪在胸中,胸痹為陽虛,即結胸之有寒分也,結胸有寒分,即胸痹之陽虛也。
二證正可互相發明。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鬥)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即前湯加半夏,為辛以散結之意。
然《甲乙經》用半夏治夜不眠,義本《靈樞》,蓋不得臥者,陰陽之氣不通於內外也,經脈以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半夏入少陽經,為轉運樞機之劑,使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此半夏治不得臥之精義也。
按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症,用半夏、栝蔞實,今治胸痹亦用此二藥,但彼因裡虛熱入,故佐黃連,此因上焦陽虛,故用薤白、白酒以行陽氣也。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心,君主也。
心痞胸滿,則主衰不得令,肝經相火竊君火以行權,故脅下逆搶心(相火寄在肝膽,肝經循脅裡)。
然相火盛而水旺,則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以平之:心主衰而陽虛,用人參湯溫補之可也。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厚樸(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枳實、厚樸所以去痞洩滿,薤白辛以散之。
脅下逆搶心者,肝邪也,肝屬木,木得桂而枯,故用桂枝伐肝。
人參湯方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即理中湯也,人參、白朮補虛,甘草和中,乾薑溫中行氣,此養正邪自消也。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肺主氣,其脈起於中焦,正當胸中部分,胸痹氣塞短氣,側肺氣不利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下氣和中。
橘枳薑湯,亦寬胸利氣,行陽散逆之劑也。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者,中氣虛寒痞塞所緻。
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復作也。
薏苡仁入脾以和中,入肺而利氣;附子溫中行陽。
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靈樞》:腎脈從肺出絡心,心如懸,若飢狀,此腎病也。
蓋心君上而火欲其下降,腎居下而水欲其上升,為水火既濟。
心中痞,則心火不下降,腎水亦不上升,是為心腎不交,故諸氣上逆
然《經》雲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則肺主衛而未嘗不兼主榮也。
《經》又雲肺惡寒,形寒飲冷則傷肺。
然肺屬金而畏火,則肺又未嘗不惡熱也,故肺液脫而為痿,肺葉腐而為癰。
脈數而虛為痿,數而實為癰。
肺中冷,多涎唾為痿;熱之所過,血結癰膿為癰。
至於痿之或咳或不咳,癰之先為咳逆,此痿與癰之所由分也。
然肺病又有咳嗽上氣者,《經》雲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所合也。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潘碩甫先生曰:痿與癰皆熱在上焦,其脈皆數,皆咳亡津液,未有異也。
但痿屬肺氣虛,雖有熱而不烈,雖亡津液而不燥涸,雖咳而口中尚有濁唾涎沫,雖客熱亦不至腐為膿血,故脈雖數而虛也;癰則氣壅邪實而熱烈。
故津液亡而更覺乾涸,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痛,津液既涸,脈應澀滯,而反滑數者,蓄熱腐膿,脈且數實也。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
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經》雲:天氣通於肺。
天處高而必有雨露,以為潤澤,肺主氣而必有津液,以為滋榮。
若既從汗出、嘔吐、消渴、小便利數、便難快藥下利,是重亡津液,此肺痿受病之因也。
脈數者,《經》雲數則為熱,又雲數則為虛。
以肺居上焦,故脈亦應寸口上部也。
咳者,肺氣逆也。
腎主液,自入為唾,入脾為涎,口中濁唾涎沫者,肺虛挾熱則脾腎子母俱虛(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津液穢敗,此肺痿之症也。
辟辟者,燥咳唾膿血之聲,胸中為肺之部分,隱隱痛者,以熱腐膿血,氣與火相搏而痛也,脈數且滑者,膿血內潰也,此肺癰之症也。
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痿癰俱有熱,故俱脈數,但肺痿亡津液,故脈數而虛,肺癰吐膿血,故脈數而實。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
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吐,甘草乾薑湯以溫之。
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吐涎沫者,脾為肺母,脾虛不能攝涎也。
肺氣虛而不逆,故不咳,內無熱,故不渴也。
遺尿、小便數,為下虛。
蓋肺居上部,膀胱居下部,肺氣虛不能約束津液而偏滲膀胱,此上虛不能制下也。
虛則必寒,故肺中冷。
以肺熱財閉癃,肺寒則遺溺(肺主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經》所謂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是也。
《經》雲上虛則眩,甘草乾薑湯以溫肺經。
服湯已渴者,肺中有熱,則遺尿便數,非肺痿乃消渴也。
《內經》雲: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又雲:心遺熱於肺,傳為鬲消是也。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肺冷者,乾薑以溫之,甘草益脾,虛則補其母也。
師曰:肺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
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
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
風傷皮毛,熱傷血脈。
風舍於肺,其人則咳。
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此肺癰一症,不獨內傷,而亦有受外感者也。
肺位上焦,故脈應上部寸口。
微則為風,外邪至而正氣虛也;數則為熱者,火勢張而性速疾也。
正氣虛而腠理疏洩,故汗出。
熱伏於內,肌表反覺灑淅惡寒,此火極似水之象也。
衛在外,呼出氣亦在外,風中於衛,呼氣不入者,風邪壅於外而真息不收於內也,夫壅於外,則風外傷皮毛矣。
榮在內,吸入氣亦在內,熱過於榮,吸而不入者,熱氣鬱於內而不宣幹外也,夫鬱於內,則熱內傷血脈矣。
是以風傷皮毛,邪氣舍其所合(舍,居也,肺合皮毛,) 則肺氣壅逆,故咳而喘滿。
熱傷血脈,則津液不布,故口乾咽燥,但熱不在胃,故不渴耳。
多唾濁沫者,肺熱液敗也。
時時振寒者,即上文數則惡寒之意,夫始因中風,其既也風悉化而為熱,則不覺其有風,但見其有熱,故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而蓄膿緻吐。
膿成則死,以臟真不可傷也。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加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肺癰氣逆則喘,喘自不得臥,葶藶瀉肺,大棗甘以緩之,甘以瀉之也。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解見本篇第四節)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肺癰膿成則死,然既有膿血,則又宜吐出,《本草》雲:甘草吐肺癰之膿血者,以甘能瀉熱也。
桔梗色白,味苦辛,入肺經,苦以洩之,辛以散之,能升提氣血,為舟楫之劑,所以載甘草上升而使之吐也。
肺癰,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鼻寒,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在胸中,癰則胸為脹滿。
一身面目浮腫者,肺主氣、合皮毛,火升氣逆也。
鼻寒涕出,不聞香臭酸辛者,肺開竅於鼻,肺氣壅塞也。
咳逆上氣、喘鳴迫塞,總屬肺氣不利所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肺在上,而其氣則常下降,所謂地道宜上升,天氣宜下濟也。
咳逆上氣,則氣逆矣。
面浮腫者,氣升火載。
肩息者,喘息擡肩,此氣之上脫也。
浮大者,脈暴出而內虛,此氣之外散也,故不治,加利則脾土更衰,不生肺金,此氣之下洩也,故尤甚。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內經·水熱穴論》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
肺者太陰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勇者勞甚,則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汗空也,行於皮膚,傳為胕腫(胕,腳面也),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故水病腎為胕腫,大腹,肺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腎是本,肺是標)。
又《評熱病論》雲:少氣,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不能食,正偃則咳,名日風水。
又《大奇論》: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
合《內經》觀之,腎病水氣上逆,因緻肺脹,以肺為母,腎為子,因子病而害及於母,所以喘出於肺,躁出於腎也。
發汗則愈者,肺合皮毛,汗出則風水之邪從皮毛中洩去,肺脹自消矣。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心下有水,則水寒射肺,故緻肺脹,而有喘咳煩躁之證,水病脈宜沉,而反浮者,水氣泛溢上壅,又心肺居上焦,其脈原屬浮也。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細辛(三兩)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強人股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龍能變化施雨水,《經》雲,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故發汗用大青龍,行水用小青龍,此命名制方之本意也。
心下有水,麻黃、桂枝發汗,以洩水於外;半夏、乾薑、細辛溫中,以散水於內;芍藥、五味子收逆氣,以平肺;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煩躁,兼能解肌出汗也。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
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凡人風熱外壅,氣急咳喘,則口開目瞪,以出逆氣,又內熱鬱悶者,鼻竅閉塞,目珠疼脹溜火,此皆目如脫狀之意也。
脈浮為風,大為熱,治宜疏風清熱。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半夏(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脾運水穀,主為胃行津液,取卑如婢,湯名越婢者,取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之義也。
今治肺脹,則麻黃散表邪,石膏清內熱,甘草、大棗養正緩邪,半夏、生薑散逆下氣也。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幹麻黃湯主之。
射幹麻黃湯方 射幹(三兩) 麻黃(四兩) 半夏(半升,洗) 細辛 款冬花 紫菀(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生薑(四兩) 大棗(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喉中水雞聲,痰氣壅塞而作聲也。
麻黃、細辛開壅塞而洩風痰,射幹、半夏、紫菀、款冬花皆保肺定喘之藥,生薑辛以散之,大棗甘以緩之。
李升璽曰:此湯近似小青龍,亦證挾停飲者,以不煩躁,故不如前加石膏。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唾濁者,腎不納氣而水泛為痰也;坐不得眠,肺氣不降而上壅為逆也。
皂莢味辛鹹,辛以散肺氣,鹹以走水氣而勝腎邪,棗膏和服,即葶藶大棗瀉肺湯之意。
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厚樸麻黃湯方 厚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細辛(二兩) 乾薑(二兩) 小麥(一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咳者,水寒射肺也,脈浮者,停水而又挾風以鼓之也。
麻黃去風,散脅逆,與半夏、細辛、乾薑、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龍加石膏,為解表行水之劑也。
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則水亦不行,故用厚樸疏敦阜之土,使脾氣健運而水自下洩矣。
杏仁下氣去逆(經雲喘家加厚樸、杏子),小麥入心經,能通火氣,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決水之功也。
澤漆湯方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三升) 人參 桂枝(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五兩) 白前(五兩) 紫參(五兩) 上九味,?咀,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脈沉為水,以澤漆為君者,因其功專於消痰行水也,水性陰寒,桂枝行陽氣以導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氣逆不能通調水道,故用人參、紫參、白前、甘草、補脾順肺,同為制水利水之坊。
黃芩苦以洩之,半夏、生薑辛以散之也。
(澤漆,即大戟苗也,生時摘葉,有白汁,故以為名,紫參主心腹積聚,散邪逐瘀。
)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咽喉,肺系也,即會厭所在,為氣之道路。
大逆上氣。
咽喉不利,則肺虛矣。
方內補虛益氣之品,即所以止逆下氣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人參(二兩) 半夏(一升)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 上六味,以水一鬥六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主氣,大逆上氣者,脾土不能生肺金,東垣所謂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是也。
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同為補土生金之劑,麥冬清潤咽喉,半夏解散痰飲,皆所以止逆下氣也。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腎居下部,而其氣每欲上淩,如腎液為唾,痰唾者,腎水之上泛也。
腎脈循喉嚨,咽痛者,腎經之客寒熱也;或龍火上升,而為目赤齒痛,以腎合骨,骨之精為瞳子,齒者骨之餘也;或風氣相搏,而為耳癢蟬鳴,以腎開竅於耳也。
至於奔豚者,腎氣上發也。
腎屬水,豚亦水畜,位屬北方亥宮,故取象於豚;奔者,言其勢衝突莫禦也。
《難經》雲:腎之積日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令人咳逆,骨痿少氣。
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留結為積,故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然《難經》所謂奔豚者,以平日漸積而言,本經所謂奔豚者,則不拘一病,病起無時,或得之傷寒誤治者而然也。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內經》雲:肝病發驚駭(肝藏魂,魂搖則驚)。
又雲:脾移熱於肝,為驚衄。
又二陽一陰病主驚駭(二陽胃也,一陰肝也),又陽明終者善驚,又胃病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胃土也,聞木音驚者,土惡木也)。
由是觀之,則心肝脾胃,皆有所驚也。
今以奔豚從驚發得者言之,《傷寒論》雲: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蓋心主血,汗者心之液,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腎邪因心虛而淩上,發為奔豚(水剋火也),則因驚以緻奔豚,此驚發之屬於心者也。
以吐膿血從驚發得者言之,胃為水穀之海,驚則飲食停滯,氣血不行,蓄而為熱,內不能容,外無所洩,於是腐化為膿,病胃脘癰,而吐膿血者有之(嘔吐出於胃),則因驚以緻吐膿血,此驚發之屬於胃者也。
以驚怖從驚發得者言之,《內經》雲:驚則氣亂,以心無所倚,神無所歸。
丹溪謂心藏神,驚則神出於舍,舍空痰客,血氣入舍,痰拒其神不得歸,則因驚而驚怖不已,此驚發之亦屬於心者也。
以火邪從驚發得者言之,《經》雲:諸病驚駭,皆屬於火(心惡熱,火動則心惕不寧)。
又相火寄旺在肝膽,肝多驚,木旺則心火愈炎(肝屬木)。
如小兒熱劇者其受驚必多,發搐者,則肝火彌熾,則因驚緻火邪,此驚發之屬於心,而亦屬於肝膽者也。
此病情宜細審也。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王肯堂曰:《內經》無有稱驚怖者,始於《金匱要略》,奔豚條雲有驚怖,又雲驚恐,由是見驚怖即驚恐。
蓋怖,懼也,恐亦懼也,於義且同。
然驚因觸於外事,內動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惑於外事,內歉其志,志歉則精卻。
故《內經》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恐則精卻,則上焦閉,閉則無氣以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此驚與恐之所由分也。
(奔豚從驚恐得之,解見前。
) 張子和雲:驚者,為自不知故也;恐者,為自知也。
蓋驚者,聞響即驚,恐者自知,如人將捕之之狀,及不能獨自坐臥,必有人伴侶,方不恐懼,或夜無燈燭則亦恐懼是也。
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者,陰氣上攻,故沖胸腹痛也,往來寒熱,邪正相搏也。
奔豚湯方 芎藭 當歸 芍藥(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心氣虛,則奔豚,腎邪得而淩之。
芎藭辛以行氣;當歸溫以和血;芍藥酸以斂陰,配甘草又止腹痛,皆所以助心行氣,使不上衝也;甘草甘以緩之;李根白皮苦辛,止心煩逆氣;生葛發散寒熱;黃芩苦以降逆;半夏、生薑辛以散逆也。
李瑋西曰:奔豚加桂枝,宜也,此用黃芩涼劑,何歟?不知往來寒熱,尚有半表半裡症在,黃芩與半夏、甘草、生薑同用,即小柴胡湯例也,芎藭入肝經,散寒熱與用柴胡無異。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
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汗者心之液,汗後又加燒針,則損陰血而驚心氣,心虛則腎氣淩心而上逆,發為奔豚。
因針處被寒,先灸核上以散寒。
芍藥養陰;生薑散邪:桂枝導引陽氣,以洩腎邪;甘草、大棗補土以剋水也。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瀾水法,取水二鬥,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多亡陽,汗後臍下悸者,陽氣虛而腎邪上逆,臍下為腎氣發汗之地也。
茯苓洩水以伐腎邪,桂枝行陽以散逆氣,甘草、大棗甘溫,助脾土以平腎水,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全無水性,取其不助腎邪也(腎屬水)。
李升璽曰:合二方觀之,前因燒針發汗,陰陽兩虛,故用桂枝加桂行陽,芍藥養陰。
此發汗不加燒針,但亡陽耳,不傷陰分,故不用芍藥養陰也。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此論胸痹,首雲上焦極虛,則氣必先虛而後成痹也。
《經》雲:陽受氣手胸中。
則胸中者,陽氣之所起也。
若陽虛而血結氣聚,痰飲垢膩,凝滯不行,則痹生焉。
然胸在上焦,心居膈上,則胸中者,心之所舍也。
故心下滿而不痛者,為痞滿,而痛者,為胸痹。
痹者,閉也。
正氣為邪氣閉而不通,故痛也。
然則胸痹與心痛,有異否乎?曰:或問丹溪心痛即胃脘痛,然歟?曰:心與胃,各一臟腑,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哉?若此之所謂心痛者,乃胸痹之心痛,非心之自病而為痛也。
《經》雲:南方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蓋心為火臟,夏時屬火令,風從其俞穴而入之,則緻胸痹而連及於心也。
然心痛何以徹背,背痛何以徹心乎?《經》雲:背者胸中之府。
心在胸中,且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人五臟藏於胸腹,其系皆附於背,心系著於脊之第五椎,則心與背雖有前後之分,而實一氣貫輸者矣。
但胸既成痹,則氣道阻塞,上下呼吸自然不利,故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究之實者邪氣實,則虛為陽氣虛可知矣。
雖然,心主血,肺主氣,短氣,肺病也。
觀諸方皆用薤白、半夏、附子、桂枝、乾薑、生薑等行氣之藥,則治胸痹心痛者,尤當以利肺氣、溫陽氣為事歟。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
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內經》雲:胃脈平者,不可見;太過不及,則病見矣(太過者邪盛也,不及者正衰也)。
寸脈為陽,以候上焦,正應胸中部分,若陽脈不及而微,則為陽虛,知在上焦,故成胸痹。
尺脈為陰,主病在裡,然陰弦何以緻胸痹心痛?蓋弦為肝脈,肝屬木,《經》雲:木實則痛。
又傷寒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者,小建中湯。
雖心與腹部位不同,而陰弦為內有虛寒,俱主裡痛則無異也。
此陽微陰弦,皆不及之脈也。
沈子華曰:陽受氣於胸中,診法上以侯上,寸微應得上焦胸痹之病,然尺脈在下,與上焦無幹,何以並見陰弦之脈?不知尺為陰,弦亦屬陰,總是純陰無陽,故胸痹並見此脈也。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寒熱者,表症也。
病人短氣,有寒熱,則邪尚在表,非裡實也。
若平人無寒熱,則外無表症,而短氣不足以息,此為裡實。
以邪氣填塞胸中,即胸痹是也。
然觀後數節,胸痹短氣,如栝蔞、薤白、茯苓、杏仁、橘枳薑湯之類,皆用辛散下氣之藥,以邪在上焦氣分,非如傷寒陽明證,熱邪入府,用承氣湯下之之實也(傷寒喘而胸滿者,不可下。
)然首節雲責其極虛,此又何以雲實?不知《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
按短氣與少氣有辨。
少氣者,氣少不足於言,《內經》雲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是也。
短氣者,氣短不能相續,似喘非喘,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故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是也。
李升璽曰:觀首節上焦陽虛句,則短氣亦有屬虛者,須分初病、能食、脈有力為實,久病、不能食、脈無力為虛,此又不可不辨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痹在胸中,氣道窒礙,故喘息咳唾短氣也;胸背痛者背為陽,胸中陽氣虛,則其背亦虛,寒邪外徹,故牽引而痛也;寸脈主上焦,脈沉而遲者,《經》雲沉為在裡,遲為在臟也,胸痹為陽虛,關脈小者,陽氣不充,又緊則為寒,數則為虛也。
栝蔞薤白白酒湯方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薤白辛而滑,能散結氣;栝蔞甘而潤,能盪滌胸中垢膩痰飲;不用冽酒而用白酒者,虛人飲冽酒力不能勝,多緻氣逆而喘,今胸痹短氣,不可再令氣喘,故但用白酒,取其通行痹氣足矣。
《內經》所謂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味厚則洩,薄則通是也。
李時珍曰:仲景治胸痹及結胸證,皆用栝蔞實,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
成無己雲:栝蔞洩熱,蓋不嘗其味厚不苦,隨文傅會耳。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胸痹陽虛氣逆,故不得臥也,心痛徹背,寒氣相引也(解見前節。
)傷寒結胸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夫胸痹、結胸,名雖不伺,而俱不得臥,總之邪在胸中,胸痹為陽虛,即結胸之有寒分也,結胸有寒分,即胸痹之陽虛也。
二證正可互相發明。
栝蔞薤白半夏湯方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半升) 白酒(一鬥)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即前湯加半夏,為辛以散結之意。
然《甲乙經》用半夏治夜不眠,義本《靈樞》,蓋不得臥者,陰陽之氣不通於內外也,經脈以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半夏入少陽經,為轉運樞機之劑,使陰陽既通,其臥立至,此半夏治不得臥之精義也。
按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症,用半夏、栝蔞實,今治胸痹亦用此二藥,但彼因裡虛熱入,故佐黃連,此因上焦陽虛,故用薤白、白酒以行陽氣也。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心,君主也。
心痞胸滿,則主衰不得令,肝經相火竊君火以行權,故脅下逆搶心(相火寄在肝膽,肝經循脅裡)。
然相火盛而水旺,則用枳實薤白桂枝湯以平之:心主衰而陽虛,用人參湯溫補之可也。
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枳實(四枚)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厚樸(四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枳實、厚樸所以去痞洩滿,薤白辛以散之。
脅下逆搶心者,肝邪也,肝屬木,木得桂而枯,故用桂枝伐肝。
人參湯方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即理中湯也,人參、白朮補虛,甘草和中,乾薑溫中行氣,此養正邪自消也。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肺主氣,其脈起於中焦,正當胸中部分,胸痹氣塞短氣,側肺氣不利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下氣和中。
橘枳薑湯,亦寬胸利氣,行陽散逆之劑也。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橘枳薑湯方 橘皮(一斤)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胸痹者,中氣虛寒痞塞所緻。
緩急者,或緩而痛暫止,或急而痛復作也。
薏苡仁入脾以和中,入肺而利氣;附子溫中行陽。
為散服,則其效更速矣。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靈樞》:腎脈從肺出絡心,心如懸,若飢狀,此腎病也。
蓋心君上而火欲其下降,腎居下而水欲其上升,為水火既濟。
心中痞,則心火不下降,腎水亦不上升,是為心腎不交,故諸氣上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