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亦滯,出入,作內外二字解,陽實,身形脹滿也,陰結,血結胞門也。
趺陽,胃脈也,胃多氣多血,微則氣血兩虛,故無胃氣。
一呼一吸為息,不得息者,弦脈肝木侮土,胃虛氣少不足以息,氣不統血也。
少陰,腎脈也,腎藏精,精血同為一類,沉為在裡,血結於內也,滑則為實,瘀血停留也,此血所由結而血分所由成也。
按臍下三寸為關元穴,關元左二寸為胞門,右二寸為子戶,瘕者,石瘕也,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不瀉,血以留止,狀如懷子,月事不得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
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血分,經水前斷,正氣虛也,水分,先病水,邪氣盛也。
邪氣盛者,祛邪可為,正氣虛者,養正不足,故治有難易。
去水,其經自下,因先病水,緻經斷,此澄源以清其流也。
王肯堂曰:婦人血分病,大小產後多有之,惟產前腳腫不同(產前腳腫名皺腳)。
產後皆敗血所緻,當於血上治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幹,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急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此節發明水病之原,當以陽氣為主,蓋陽盛則氣血溫和而通利,陽衰則氣血陰冷而凝澀,此水病之所由來也。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處。
醫者誤吐誤下,安知為陽損陰盛,結寒微動之故乎?咽燥飲水,因吐下後亡津液也。
先治新病,謂先攻結寒以降沖逆,病當在後,謂後治其水,以止咳嗽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方見濕病。
) 脈浮、汗出、惡風者,風也,身重者,水也。
防己去水,白朮、甘草補脾以制水,黃耆實腠理以司開合,則風水俱去。
芍藥入脾經,能於土中瀉木,腹痛者加之,以通壅也。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惡風、脈浮、汗出,風性疏洩也。
身腫不渴,表無大熱,水氣泛溢也。
然風令汗出,水氣濕漬,亦令汗出,此風水病之在表者,故主越婢湯以發散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越婢湯,汗劑也。
麻黃髮汗,甘草和中,石膏味辛解肌,薑棗通行津液,惡風加附子,固表而行陽也。
或曰:《經》雲發表不遠熱,用麻黃、桂枝辛熱發表,宜也,此何以用石膏?曰:風水邪盛,壅淤不通,鬱而為熱,熱閉於經,風水何由得出?配以石膏,辛涼解表,則榮衛俱通,風水悉去矣。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四肢為諸陽之本,腫者,陽氣不運也,聶聶動者,水氣激射,與正氣相搏也。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茯苓(六兩) 黃耆 桂枝(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皮水病在表,故用桂枝發汗行陽,黃耆養正實表,以壯衛氣,衛氣壯則水邪無所容而自散矣,更用防己、茯苓利水滲濕者以通之,甘草補土勝水者以和之也。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裡水,病在裡而欲其發於表以外洩其邪,故二方俱用麻黃以開通壅塞也。
越婢加朮,即麻黃加朮湯以固中氣之意。
蓋中氣既壯,則發汗愈有力,且白朮功能燥濕,無汗能發,有汗又能止也。
甘草麻黃湯,恐麻黃髮汗過烈,佐甘草,以甘緩之也。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
水病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少陰,水臟也,脈沉者,水之性,小者,陽氣不充,故聚水為病。
浮脈屬表,風自外至,故脈浮。
水有形,氣無形,故無水虛脹者為氣。
水病發汗,則腠理開,水氣洩,而即已,此麻黃為通用之要藥也,然脈沉者,佐附子以溫經,脈浮者,加杏仁以利氣,經行氣利,水自消矣。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附子(一兩炮) 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炙)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得汗止服。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方見消渴)。
厥者,手足逆冷也。
皮水陰寒在表,故緻厥,蒲灰味鹹,能走腎邪,勝水氣,滑石開竅利水為佐。
或曰:此何以不先治厥,而但利水也?曰:因皮水而緻厥,故先用蒲灰散利水以治本病,與《傷寒論》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同意。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桂苦酒湯主之。
汗出腠理開,入水浴則水氣乘虛而入,故身腫。
渴者,津液不行也。
發熱、汗如柏汁,濕熱外蒸也。
脈沉,水蓄於內也。
桂枝行陽氣,芍藥洩邪熱,黃耆實腠理以司開合,則水氣無所容而自散矣。
苦酒,醋也,《經》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
是酸味能收,而亦能洩也(觀啜醋者鼻上汗出,可見。
) 李升璽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黃耆芍桂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兩脛逆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黃汗脛冷,水濕下流也。
發熱則兼表證,為風濕相搏,故為歷節,非黃汗也(然前節黃汗亦發熱)。
食已汗出,胃氣外洩也。
日暮屬陰,盜汗為陰虛(血屬陰),此屬勞氣,以勞則氣耗,故令津液溢出而盜汗,亦非黃汗也(盜汗見虛勞)。
發熱,則榮衛不和,氣血銷鑠,故身甲錯,發熱不止,則熱蓄腐爛,故生惡瘡。
濕勝則身重,汗出輒輕,濕氣散也。
然表虛亡陽,不免身瞤,且陽受氣於胸中,亡陽,故胸痛也。
腰以上汗出,下無汗,則濕氣鬱滯,不克外散,故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也。
劇者不能食,以脾惡濕,濕勝則脾困也。
身疼重,濕流關節也。
煩躁、小便不利,水氣不洩,邪正相攻,而成懊憹也。
桂枝湯解肌,加黃耆以實表。
按仲景麻黃、桂枝二湯,俱汗劑也。
然去濕則用麻黃加朮湯,以固中氣,治黃汗則用桂枝加黃耆湯,以實衛氣。
可見發汗者,不可令如水流漓,但令微微似有汗出者,此風濕俱去也。
桂枝加黃耆湯方 於桂枝湯方中加黃耆二兩,餘如桂枝法,取微汗。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
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
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寸口,肺脈也,有遲而澀之見證,則不能通調水道。
趺陽者,胃脈也,有微而遲之諸證,則土弱不能制水,此水氣病之所由來也。
陰陽不通者,氣為鬱結也,陰陽前通者,氣又散亡也,故陽結則氣衰而身冷,陰結則血澀而骨疼,陽亡則表虛而惡寒,陰亡則為血虛而痹不仁也。
大凡水病所生,皆因氣不利,而水亦為之不利,故必陰陽相得,正氣乃行。
元氣為大氣,大氣一轉,邪氣乃散,而水亦散矣。
實者,脾經邪氣實也,即前腹滿之謂,《靈樞》雲:脾經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故實則失氣大便穢氣。
虛者,膀胱正氣虛也,即前氣轉膀胱之謂,《經》雲膀胱不約為遺溺,故虛則遺尿(氣轉謂氣下洩也,即不約之意)。
此皆邪盛正衰,故失氣者,邪氣仍不得散,遺尿者,水氣仍未嘗行,而為氣分也。
王肯堂曰:血分,謂血不通利而脹,氣分,謂氣不通利而脹,非脹滿之外,又有血分氣分之病也。
蓋氣血不通利,則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則腹中水漸積而為脹。
但血分者,血積胞門而病發於下,先經斷後病水脹。
氣分者,心下堅大而病發於上,先病水脹後經斷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心下,屬上焦陽部,故心下堅、大如盤為氣分也,邊如旋杯,高而小也,水氣凝結之狀。
下文邊如旋盤,低而大也,水氣散漫之形,即此便有表裡之分。
故本方,汗劑也,服後當汗出如蟲行皮中,水氣外散也。
下節枳朮湯,內消藥也,服後得腹中軟,則水氣亦潛通矣。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桂枝(三兩) 麻黃(一兩) 附子(一枚,炮) 細辛(一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桂枝湯去芍藥,恐酸斂也,加麻黃出汗,附子溫經,細辛散水氣以去內寒,此即《內經》發表不遠熱之意。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主之。
枳實白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水散也。
枳實消脹,苦以瀉之也,白朮去濕,苦以燥之也。
後張易水治痞,用枳朮丸,亦從此湯化出,但此乃水飲所作,用湯以盪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
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疸有五,有黃疸、黃汗、谷疸、酒疸、女勞之分。
丹溪雲:五疸同是濕熱,不必分也。
然疸由濕起,有身黃而名為疸者,亦有身黃不名為疸,仍屬濕者,如《經》雲:色如熏黃,一身盡痛,乃濕病也:色如橘子黃,身不痛,乃疸病也。
此不可不分者也。
故疸病有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成濕者;亦有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而為濕者。
推原其故,屬太陰脾經者居多。
蓋黃者,中央土色,脾屬土,性惡濕,既為濕困,復挾熱邪,則鬱而生黃,譬如造麴,以濕物而又加覆蓋,濕熱相搏,未有不成黃者,故疸有五,而總以黃疸概之,猶本經飲有四,而總以痰飲概之也。
其症有宜分而循乎法者,有不必分而通其意者,不出汗吐下與建中利水諸法,是在圓機者,得心應手而已。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浮則為風者,熱極生風,邪氣外擁也;緩則為痹者,土性緩,緩為痹疾,脾經濕熱不攘也。
太陽中風脈浮而緩,太陰傷寒亦脈浮而緩(《經》雲:脈浮而緩者,系在太陰,太陰身當發黃。
)此痹屬太陰,恐誤認為太陽中風,故辯雲痹非中風也。
四肢苦煩者,脾主四肢,濕熱外困也。
脾屬土,故色黃,瘀熱行,故成黃疸。
此統論疸病之大概也。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
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趺陽,胃脈也。
胃熱者,不應復寒,消穀者,不應中滿,今趺陽脈緊而數,寒熱並見,消穀與中滿並行者,何也?蓋胃屬陽明,為水穀之海,其氣近熱,變為熱中,故主消穀,然胃與脾為表裡,脾屬太陰濕土,今又為濕所困,濕氣本寒,故雲緊則為寒也,脾又不能運化精微,為胃行其津液,故食即為滿,此胃強脾弱所緻也。
尺脈屬腎,宜沉,浮則為風,風邪外洩,腎氣不得閉藏,故傷腎。
趺陽脈屬土,宜緩,緊則為寒,寒濕內郁,脾氣不得運磨,故傷脾,是為風寒相搏也。
食谷即眩,胃中濕熱上蒸,蔽其清陽之氣也。
前雲熱則消穀,此何以雲谷氣不消?蓋谷雖消而谷之氣仍不消也,於是濕蒸熱淤,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壅塞不通矣。
陰為太陰,被寒者,濕為陰邪,其性本寒也。
熱流膀胱者,濕鬱為熱,小便癃閉,故身體盡黃,為谷疸也。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女勞疸屬腎,額為三陽部分,黑為水色,額上黑者,陰乘陽也。
微汗出,濕熱熏蒸也。
手足背屬陽,手足心屬陰,日中為陽,薄暮屬陰,手足中熱,薄暮即發,陰虛生內熱也。
膀胱急者,裡虛氣不內充也。
小便利者,腎虛不能閉藏津液也。
腹如水狀,氣虛中滿,腎邪乘土(脾屬土,其經入腹),故不治。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性濕熱,心中懊憹而煩,不食欲吐者,胃為濕熱所困,氣壅上逆,為酒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此即《內經》減谷則愈之旨。
陽明者,胃也,主納飲食,、脈遲為無陽,此邪熱不殺穀,故食難用飽也。
飽則發煩,以胃虛,食鬱緻熱也。
頭眩者,胃中苦濁,濁氣上蒸也。
小便難,則食鬱不得下洩,膀胱無陽以化,而穀氣積久,濕熱蒸發於外,故欲作谷疸,因其發於穀氣之不運,非實熱內結也,下之,徒虛其胃氣,故腹滿如故,《經》雲脈遲尚未可攻是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以其濕熱甚也。
酒入於胃,胃中苦濁,小便不利,則濕熱內壅,無所分消,故鬱於上則心中熱,流於下則足下熱也(胃脈貫膈下足跗)。
《內經》雲,酒氣盛而慓悍。
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喻嘉言曰:酒者清冽之物,不隨濁穢下行,惟喜滲入者也,滲入之處,先從胃入膽,膽為清淨之府,同氣相求故也。
然膽之攝受無幾,其次從胃入腸,膀胱滲之,化溺而出,迨至化溺,則所存者,酒之餘質,其烈性惟膽獨當之。
每見善飲者,必淺斟緩酌,以待腹中之滲,若連飛數斛,有傾囊而出耳,故飲酒醉後,其膽氣愈橫,不可降伏,而膽之熱汁,滿而溢出於外,以漸滲於經絡,則身目皆黃,為酒疸之病,以其滲而出也。
小便不利者,宜轉驅而納諸膀胱,從溺道分消可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性慓悍,聚散不常,當其散時,或無熱,靜言了了;及其聚也,濕熱鬱蒸,腹滿欲吐,胃熱熏肺,肺開竅於鼻孔,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故鼻燥也。
浮脈屬陽,病在膈上,故先吐之,《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沉弦脈屬陰,病在腹裡,故先下之,《經》所謂中滿者汙之於內也。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心熱者,酒氣鬱蒸,欲嘔者,胃氣上逆也。
因勢利導,宜吐以散其濕熱之氣。
李升璽曰:酒在胃中,濕熱不散,故多作嘔,葛花解醒湯用豆蔻、砂仁,辛香快氣之品,皆治嘔之意,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心中雖熱,亦忌過用苦寒,以胃寒則愈嘔,故吐以散之為宜。
李瑋西曰:按仲景吐有二法,虛煩內熱則用梔子豉湯。
胸寒氣衝則用瓜蒂散。
此酒疸心中熱,大約梔子豉湯為宜。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疸不宜妄下,下之則胃虛內熱,久為黑疸,以熱極反兼水化也(水色黑)。
肝開竅於目,濕熱上蒸,目失清明之氣,而反見本臟之色也(肝屬木,其色青)。
陽明脈循面,胃熱,故面黑也。
心中如啖蒜齏狀者,濕熱熏蒸,心火內煩也。
大便正黑,濕熱下滲也。
皮膚不仁,濕熱外壅也。
脈浮者,邪氣發於外。
弱者,正氣虛於內也。
黑者水色,黃者土色,雖黑微黃,水上爭勝,互相剋賊也。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
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黃家濕熱兼有,此雲從濕得之者,先從濕氣鬱勃,而後熱氣熏蒸,原其始而言也。
此濕熱蒸於外則為發熱,鬱於內則為煩喘、胸滿、口燥。
夫疸熱也,火劫其汗,則愈熱,是謂兩熱相得,此黃疸始於濕而繼之以熱也。
若身盡發熱而黃,肚熱,是熱在裡,宜下之,以去在裡之濕熱。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脈沉而渴,濕熱在裡也,小便不利,則濕熱內蓄,無從分消,故發黃。
或問:五苓散治小便不利而渴,今可治此發黃證否?答曰:五苓治消渴、小便不利,以其脈浮則病在表,故用桂枝,於利水之中兼發汗之意。
此脈沉,則病邪入裡,鬱而發黃,五苓散非所宜也。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眼,屬黃家。
腹滿者,濕熱內壅也,舌為心竅,濕熱內壅,則心經湮鬱,火氣不伸,故令痿黃也。
躁不得眠者,《經》雲胃不和則睡不安也。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為難治。
疸者,脾邪濕熱所緻,脾屬土,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之季月各十八日,則十八日乃土之成數也,十八日為期,則土氣衰而病愈,故治之十日以上,當漸瘥也。
若反劇,是濕熱留連,土邪終未消散,故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疸者,濕熱也。
濕則津液困滯,熱則津液銷鑠,故多渴。
渴者,濕熱已甚,故難治。
不渴者,濕熱未甚,故可治。
陰部、陽部者,表裡之分。
發於陰部,則濕熱在裡,胃氣上逆。
故嘔。
陽部,則濕熱在表 衛氣疏洩,故振寒發熱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濕熱外擁,故發寒熱,穀氣不運,故不食,濁氣上蒸,故食即頭眩,濕熱內郁,故心胸不安。
茵陳去濕熱,梔子開鬱結,大黃苦以洩之,皆分消濕熱之劑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疽。
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消礬散主之。
黃家原屬陽明濕熱,陽明旺於申酉戍,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者,此女勞陰陽俱虛,非陽明病也,蓋膀胱屬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少腹屬足少陰,為生氣之原,二者相為表裡,膀胱急者,陽氣虛也,少腹滿者,陰邪盛也。
額為陽分,額上黑者,陰乘陽也。
腎脈斜趨足心(湧泉穴),水衰火盛,故足下熱也,腎屬水,其色黑,女勞傷腎,因作黑疸,不離水色也。
脾經入腹,腹脹如水狀者,腎邪乘脾也。
大便黑者,精氣不充,瘀血內蓄也(與酒疸便黑不同)。
時溏者,腎虛下焦不固也。
腹滿者,中州虛極,脾氣將絕也,故難治。
或問:女勞屬陰虛,何以緻疸?答曰:此有數義,不可不詳也。
蓋腎與膀胱為表裡,《經》雲腎者胃之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始出,今腎虛則關門不利,膀胱津液亦不能氣化而出,由是濕熱內瘀,胃中苦濁,蒸為疸病,此一義也。
又女勞陰虛水竭,虛熱內生,而腎主閉藏,熱邪內不得清。
外無所洩,由是郁遏於中,而熏蒸於外,因以緻疸,此亦一義也。
且腎者水臟也,水氣不足,土氣淩之,見其本色,發黃自屬常理,此又一義也。
故谷疸、酒疸屬於胃,女勞疸起腎也。
又問:本經雲黃家從濕得之,此雲女勞腹脹如水,而非水也,夫無水,何以腹脹而成疸乎?答曰:譬如臟寒生滿病,又何嘗有水也?腎雖水臟,而腎氣既虛,則腎中陰邪自充斥於內,而腹為脹滿,腎中虛火自鬱蒸於外而色顯黃黑,究其病原,自屬虛脹,全無水氣,亦猶風氣通於肝,肝虛內自生風,而不同外感之風也,明矣。
消石礬石散方 消石 礬石(燒,各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從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消石,火消也,質生於水而火伏於內,味辛鹹而性燥烈,能發散沉霾宿垢之疾;礬石酸以斂之,使濕熱之氣聚在一處,從消石盡發散於外,此一開一合之義也;大麥粥和服,以麥入心而助火,火氣既張,則陰翳消散矣。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心中懊憹(虛煩憒悶之意),或熱痛,皆酒氣濕熱所聚也。
梔子豉為吐劑,使濕熱從上越,大黃枳實為下藥,使濕熱從下洩,此上下分消法也。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方見水氣。
) 利小便,使濕熱從水道中去,《經》雲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脈浮者,病在表,當汗解。
桂枝湯,汗劑也,加黃耆以實腠理,司開合,則濕熱無所容,而黃自散矣。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豬膏發煎方 豬膏(半斤)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去。
豬膏潤經脈而滑澤,亂髮入血分而去瘀,蓋經脈通則水道利,瘀血去則濕熱消矣。
觀本方病從小便去可見。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五苓散,發汗利小便,表裡雙解之劑也,加茵陳,苦以洩水,寒以撤熱,則去濕熱更捷,而共成治疸之功,此亦發汗利小便法也。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病,當下之;宜大黃消石湯。
大黃消石湯方 大黃 消石 黃柏(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納消,更煮取一升,頓服。
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裡病也;自汗出,表和也。
裡病者,濕熱內甚,用梔子清上焦濕熱,黃柏清下焦濕熱,消石則於苦寒瀉熱之中,而有燥烈發散之意,使藥力無所不至,而濕熱悉消散矣。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
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裡無濕熱可知,腹滿而喘,脾氣虛而肺氣不利耳。
用苦寒藥攻裡除熱,則胃寒而虛氣上逆,故噦,宜小半夏湯散逆止噦。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此大柴胡湯也,方見腹滿)。
腹滿宜下,兼嘔,則邪氣未盡入裡,尚在半表半裡之間,又未可峻攻,大柴胡湯以大黃、芍藥、枳實以攻裡,柴胡、半夏、黃芩、薑、棗以和中解表,此表裡雙解法也。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見虛勞)。
黃病濕熱內郁,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中州虛竭也。
蓋黃病屬脾,而脾主中州,行津液,脾虛則小便利而津液亡。
小建中湯建立中氣,使脾土健運不息,足以制水而濕熱自去,此《內經》養正邪自消之方也。
(本經《水氣篇》雲: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又雲病水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是也。
)
趺陽,胃脈也,胃多氣多血,微則氣血兩虛,故無胃氣。
一呼一吸為息,不得息者,弦脈肝木侮土,胃虛氣少不足以息,氣不統血也。
少陰,腎脈也,腎藏精,精血同為一類,沉為在裡,血結於內也,滑則為實,瘀血停留也,此血所由結而血分所由成也。
按臍下三寸為關元穴,關元左二寸為胞門,右二寸為子戶,瘕者,石瘕也,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不瀉,血以留止,狀如懷子,月事不得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
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
血分,經水前斷,正氣虛也,水分,先病水,邪氣盛也。
邪氣盛者,祛邪可為,正氣虛者,養正不足,故治有難易。
去水,其經自下,因先病水,緻經斷,此澄源以清其流也。
王肯堂曰:婦人血分病,大小產後多有之,惟產前腳腫不同(產前腳腫名皺腳)。
產後皆敗血所緻,當於血上治之。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幹,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急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此節發明水病之原,當以陽氣為主,蓋陽盛則氣血溫和而通利,陽衰則氣血陰冷而凝澀,此水病之所由來也。
關元穴在臍下三寸,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處。
醫者誤吐誤下,安知為陽損陰盛,結寒微動之故乎?咽燥飲水,因吐下後亡津液也。
先治新病,謂先攻結寒以降沖逆,病當在後,謂後治其水,以止咳嗽也。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芍藥。
(方見濕病。
) 脈浮、汗出、惡風者,風也,身重者,水也。
防己去水,白朮、甘草補脾以制水,黃耆實腠理以司開合,則風水俱去。
芍藥入脾經,能於土中瀉木,腹痛者加之,以通壅也。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惡風、脈浮、汗出,風性疏洩也。
身腫不渴,表無大熱,水氣泛溢也。
然風令汗出,水氣濕漬,亦令汗出,此風水病之在表者,故主越婢湯以發散之。
越婢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越婢湯,汗劑也。
麻黃髮汗,甘草和中,石膏味辛解肌,薑棗通行津液,惡風加附子,固表而行陽也。
或曰:《經》雲發表不遠熱,用麻黃、桂枝辛熱發表,宜也,此何以用石膏?曰:風水邪盛,壅淤不通,鬱而為熱,熱閉於經,風水何由得出?配以石膏,辛涼解表,則榮衛俱通,風水悉去矣。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四肢為諸陽之本,腫者,陽氣不運也,聶聶動者,水氣激射,與正氣相搏也。
防己茯苓湯方 防己(三兩) 茯苓(六兩) 黃耆 桂枝(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皮水病在表,故用桂枝發汗行陽,黃耆養正實表,以壯衛氣,衛氣壯則水邪無所容而自散矣,更用防己、茯苓利水滲濕者以通之,甘草補土勝水者以和之也。
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裡水,病在裡而欲其發於表以外洩其邪,故二方俱用麻黃以開通壅塞也。
越婢加朮,即麻黃加朮湯以固中氣之意。
蓋中氣既壯,則發汗愈有力,且白朮功能燥濕,無汗能發,有汗又能止也。
甘草麻黃湯,恐麻黃髮汗過烈,佐甘草,以甘緩之也。
甘草麻黃湯方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
水病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少陰,水臟也,脈沉者,水之性,小者,陽氣不充,故聚水為病。
浮脈屬表,風自外至,故脈浮。
水有形,氣無形,故無水虛脹者為氣。
水病發汗,則腠理開,水氣洩,而即已,此麻黃為通用之要藥也,然脈沉者,佐附子以溫經,脈浮者,加杏仁以利氣,經行氣利,水自消矣。
麻黃附子湯方 麻黃(三兩) 附子(一兩炮) 甘草(二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湯方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 甘草(二兩,炙)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得汗止服。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方見消渴)。
厥者,手足逆冷也。
皮水陰寒在表,故緻厥,蒲灰味鹹,能走腎邪,勝水氣,滑石開竅利水為佐。
或曰:此何以不先治厥,而但利水也?曰:因皮水而緻厥,故先用蒲灰散利水以治本病,與《傷寒論》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同意。
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桂苦酒湯主之。
汗出腠理開,入水浴則水氣乘虛而入,故身腫。
渴者,津液不行也。
發熱、汗如柏汁,濕熱外蒸也。
脈沉,水蓄於內也。
桂枝行陽氣,芍藥洩邪熱,黃耆實腠理以司開合,則水氣無所容而自散矣。
苦酒,醋也,《經》雲:味過於酸,肝氣以津。
是酸味能收,而亦能洩也(觀啜醋者鼻上汗出,可見。
) 李升璽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舉一端言之耳,大約黃汗由脾胃濕久生熱,積熱成黃,濕熱交蒸而汗出矣。
黃耆芍桂苦酒湯方 黃耆(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兩脛逆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黃汗脛冷,水濕下流也。
發熱則兼表證,為風濕相搏,故為歷節,非黃汗也(然前節黃汗亦發熱)。
食已汗出,胃氣外洩也。
日暮屬陰,盜汗為陰虛(血屬陰),此屬勞氣,以勞則氣耗,故令津液溢出而盜汗,亦非黃汗也(盜汗見虛勞)。
發熱,則榮衛不和,氣血銷鑠,故身甲錯,發熱不止,則熱蓄腐爛,故生惡瘡。
濕勝則身重,汗出輒輕,濕氣散也。
然表虛亡陽,不免身瞤,且陽受氣於胸中,亡陽,故胸痛也。
腰以上汗出,下無汗,則濕氣鬱滯,不克外散,故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也。
劇者不能食,以脾惡濕,濕勝則脾困也。
身疼重,濕流關節也。
煩躁、小便不利,水氣不洩,邪正相攻,而成懊憹也。
桂枝湯解肌,加黃耆以實表。
按仲景麻黃、桂枝二湯,俱汗劑也。
然去濕則用麻黃加朮湯,以固中氣,治黃汗則用桂枝加黃耆湯,以實衛氣。
可見發汗者,不可令如水流漓,但令微微似有汗出者,此風濕俱去也。
桂枝加黃耆湯方 於桂枝湯方中加黃耆二兩,餘如桂枝法,取微汗。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
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
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
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寸口,肺脈也,有遲而澀之見證,則不能通調水道。
趺陽者,胃脈也,有微而遲之諸證,則土弱不能制水,此水氣病之所由來也。
陰陽不通者,氣為鬱結也,陰陽前通者,氣又散亡也,故陽結則氣衰而身冷,陰結則血澀而骨疼,陽亡則表虛而惡寒,陰亡則為血虛而痹不仁也。
大凡水病所生,皆因氣不利,而水亦為之不利,故必陰陽相得,正氣乃行。
元氣為大氣,大氣一轉,邪氣乃散,而水亦散矣。
實者,脾經邪氣實也,即前腹滿之謂,《靈樞》雲:脾經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故實則失氣大便穢氣。
虛者,膀胱正氣虛也,即前氣轉膀胱之謂,《經》雲膀胱不約為遺溺,故虛則遺尿(氣轉謂氣下洩也,即不約之意)。
此皆邪盛正衰,故失氣者,邪氣仍不得散,遺尿者,水氣仍未嘗行,而為氣分也。
王肯堂曰:血分,謂血不通利而脹,氣分,謂氣不通利而脹,非脹滿之外,又有血分氣分之病也。
蓋氣血不通利,則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則腹中水漸積而為脹。
但血分者,血積胞門而病發於下,先經斷後病水脹。
氣分者,心下堅大而病發於上,先病水脹後經斷也。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心下,屬上焦陽部,故心下堅、大如盤為氣分也,邊如旋杯,高而小也,水氣凝結之狀。
下文邊如旋盤,低而大也,水氣散漫之形,即此便有表裡之分。
故本方,汗劑也,服後當汗出如蟲行皮中,水氣外散也。
下節枳朮湯,內消藥也,服後得腹中軟,則水氣亦潛通矣。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桂枝(三兩) 麻黃(一兩) 附子(一枚,炮) 細辛(一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桂枝湯去芍藥,恐酸斂也,加麻黃出汗,附子溫經,細辛散水氣以去內寒,此即《內經》發表不遠熱之意。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主之。
枳實白朮湯方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水散也。
枳實消脹,苦以瀉之也,白朮去濕,苦以燥之也。
後張易水治痞,用枳朮丸,亦從此湯化出,但此乃水飲所作,用湯以盪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
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疸有五,有黃疸、黃汗、谷疸、酒疸、女勞之分。
丹溪雲:五疸同是濕熱,不必分也。
然疸由濕起,有身黃而名為疸者,亦有身黃不名為疸,仍屬濕者,如《經》雲:色如熏黃,一身盡痛,乃濕病也:色如橘子黃,身不痛,乃疸病也。
此不可不分者也。
故疸病有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成濕者;亦有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而為濕者。
推原其故,屬太陰脾經者居多。
蓋黃者,中央土色,脾屬土,性惡濕,既為濕困,復挾熱邪,則鬱而生黃,譬如造麴,以濕物而又加覆蓋,濕熱相搏,未有不成黃者,故疸有五,而總以黃疸概之,猶本經飲有四,而總以痰飲概之也。
其症有宜分而循乎法者,有不必分而通其意者,不出汗吐下與建中利水諸法,是在圓機者,得心應手而已。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浮則為風者,熱極生風,邪氣外擁也;緩則為痹者,土性緩,緩為痹疾,脾經濕熱不攘也。
太陽中風脈浮而緩,太陰傷寒亦脈浮而緩(《經》雲:脈浮而緩者,系在太陰,太陰身當發黃。
)此痹屬太陰,恐誤認為太陽中風,故辯雲痹非中風也。
四肢苦煩者,脾主四肢,濕熱外困也。
脾屬土,故色黃,瘀熱行,故成黃疸。
此統論疸病之大概也。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
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
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趺陽,胃脈也。
胃熱者,不應復寒,消穀者,不應中滿,今趺陽脈緊而數,寒熱並見,消穀與中滿並行者,何也?蓋胃屬陽明,為水穀之海,其氣近熱,變為熱中,故主消穀,然胃與脾為表裡,脾屬太陰濕土,今又為濕所困,濕氣本寒,故雲緊則為寒也,脾又不能運化精微,為胃行其津液,故食即為滿,此胃強脾弱所緻也。
尺脈屬腎,宜沉,浮則為風,風邪外洩,腎氣不得閉藏,故傷腎。
趺陽脈屬土,宜緩,緊則為寒,寒濕內郁,脾氣不得運磨,故傷脾,是為風寒相搏也。
食谷即眩,胃中濕熱上蒸,蔽其清陽之氣也。
前雲熱則消穀,此何以雲谷氣不消?蓋谷雖消而谷之氣仍不消也,於是濕蒸熱淤,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壅塞不通矣。
陰為太陰,被寒者,濕為陰邪,其性本寒也。
熱流膀胱者,濕鬱為熱,小便癃閉,故身體盡黃,為谷疸也。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女勞疸屬腎,額為三陽部分,黑為水色,額上黑者,陰乘陽也。
微汗出,濕熱熏蒸也。
手足背屬陽,手足心屬陰,日中為陽,薄暮屬陰,手足中熱,薄暮即發,陰虛生內熱也。
膀胱急者,裡虛氣不內充也。
小便利者,腎虛不能閉藏津液也。
腹如水狀,氣虛中滿,腎邪乘土(脾屬土,其經入腹),故不治。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性濕熱,心中懊憹而煩,不食欲吐者,胃為濕熱所困,氣壅上逆,為酒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此即《內經》減谷則愈之旨。
陽明者,胃也,主納飲食,、脈遲為無陽,此邪熱不殺穀,故食難用飽也。
飽則發煩,以胃虛,食鬱緻熱也。
頭眩者,胃中苦濁,濁氣上蒸也。
小便難,則食鬱不得下洩,膀胱無陽以化,而穀氣積久,濕熱蒸發於外,故欲作谷疸,因其發於穀氣之不運,非實熱內結也,下之,徒虛其胃氣,故腹滿如故,《經》雲脈遲尚未可攻是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以其濕熱甚也。
酒入於胃,胃中苦濁,小便不利,則濕熱內壅,無所分消,故鬱於上則心中熱,流於下則足下熱也(胃脈貫膈下足跗)。
《內經》雲,酒氣盛而慓悍。
腎氣日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喻嘉言曰:酒者清冽之物,不隨濁穢下行,惟喜滲入者也,滲入之處,先從胃入膽,膽為清淨之府,同氣相求故也。
然膽之攝受無幾,其次從胃入腸,膀胱滲之,化溺而出,迨至化溺,則所存者,酒之餘質,其烈性惟膽獨當之。
每見善飲者,必淺斟緩酌,以待腹中之滲,若連飛數斛,有傾囊而出耳,故飲酒醉後,其膽氣愈橫,不可降伏,而膽之熱汁,滿而溢出於外,以漸滲於經絡,則身目皆黃,為酒疸之病,以其滲而出也。
小便不利者,宜轉驅而納諸膀胱,從溺道分消可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
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性慓悍,聚散不常,當其散時,或無熱,靜言了了;及其聚也,濕熱鬱蒸,腹滿欲吐,胃熱熏肺,肺開竅於鼻孔,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故鼻燥也。
浮脈屬陽,病在膈上,故先吐之,《經》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沉弦脈屬陰,病在腹裡,故先下之,《經》所謂中滿者汙之於內也。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愈。
心熱者,酒氣鬱蒸,欲嘔者,胃氣上逆也。
因勢利導,宜吐以散其濕熱之氣。
李升璽曰:酒在胃中,濕熱不散,故多作嘔,葛花解醒湯用豆蔻、砂仁,辛香快氣之品,皆治嘔之意,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心中雖熱,亦忌過用苦寒,以胃寒則愈嘔,故吐以散之為宜。
李瑋西曰:按仲景吐有二法,虛煩內熱則用梔子豉湯。
胸寒氣衝則用瓜蒂散。
此酒疸心中熱,大約梔子豉湯為宜。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疸不宜妄下,下之則胃虛內熱,久為黑疸,以熱極反兼水化也(水色黑)。
肝開竅於目,濕熱上蒸,目失清明之氣,而反見本臟之色也(肝屬木,其色青)。
陽明脈循面,胃熱,故面黑也。
心中如啖蒜齏狀者,濕熱熏蒸,心火內煩也。
大便正黑,濕熱下滲也。
皮膚不仁,濕熱外壅也。
脈浮者,邪氣發於外。
弱者,正氣虛於內也。
黑者水色,黃者土色,雖黑微黃,水上爭勝,互相剋賊也。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
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黃家濕熱兼有,此雲從濕得之者,先從濕氣鬱勃,而後熱氣熏蒸,原其始而言也。
此濕熱蒸於外則為發熱,鬱於內則為煩喘、胸滿、口燥。
夫疸熱也,火劫其汗,則愈熱,是謂兩熱相得,此黃疸始於濕而繼之以熱也。
若身盡發熱而黃,肚熱,是熱在裡,宜下之,以去在裡之濕熱。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脈沉而渴,濕熱在裡也,小便不利,則濕熱內蓄,無從分消,故發黃。
或問:五苓散治小便不利而渴,今可治此發黃證否?答曰:五苓治消渴、小便不利,以其脈浮則病在表,故用桂枝,於利水之中兼發汗之意。
此脈沉,則病邪入裡,鬱而發黃,五苓散非所宜也。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眼,屬黃家。
腹滿者,濕熱內壅也,舌為心竅,濕熱內壅,則心經湮鬱,火氣不伸,故令痿黃也。
躁不得眠者,《經》雲胃不和則睡不安也。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者,為難治。
疸者,脾邪濕熱所緻,脾屬土,土無定位,寄旺於四時之季月各十八日,則十八日乃土之成數也,十八日為期,則土氣衰而病愈,故治之十日以上,當漸瘥也。
若反劇,是濕熱留連,土邪終未消散,故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疸者,濕熱也。
濕則津液困滯,熱則津液銷鑠,故多渴。
渴者,濕熱已甚,故難治。
不渴者,濕熱未甚,故可治。
陰部、陽部者,表裡之分。
發於陰部,則濕熱在裡,胃氣上逆。
故嘔。
陽部,則濕熱在表 衛氣疏洩,故振寒發熱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濕熱外擁,故發寒熱,穀氣不運,故不食,濁氣上蒸,故食即頭眩,濕熱內郁,故心胸不安。
茵陳去濕熱,梔子開鬱結,大黃苦以洩之,皆分消濕熱之劑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
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
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疽。
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消礬散主之。
黃家原屬陽明濕熱,陽明旺於申酉戍,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者,此女勞陰陽俱虛,非陽明病也,蓋膀胱屬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少腹屬足少陰,為生氣之原,二者相為表裡,膀胱急者,陽氣虛也,少腹滿者,陰邪盛也。
額為陽分,額上黑者,陰乘陽也。
腎脈斜趨足心(湧泉穴),水衰火盛,故足下熱也,腎屬水,其色黑,女勞傷腎,因作黑疸,不離水色也。
脾經入腹,腹脹如水狀者,腎邪乘脾也。
大便黑者,精氣不充,瘀血內蓄也(與酒疸便黑不同)。
時溏者,腎虛下焦不固也。
腹滿者,中州虛極,脾氣將絕也,故難治。
或問:女勞屬陰虛,何以緻疸?答曰:此有數義,不可不詳也。
蓋腎與膀胱為表裡,《經》雲腎者胃之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始出,今腎虛則關門不利,膀胱津液亦不能氣化而出,由是濕熱內瘀,胃中苦濁,蒸為疸病,此一義也。
又女勞陰虛水竭,虛熱內生,而腎主閉藏,熱邪內不得清。
外無所洩,由是郁遏於中,而熏蒸於外,因以緻疸,此亦一義也。
且腎者水臟也,水氣不足,土氣淩之,見其本色,發黃自屬常理,此又一義也。
故谷疸、酒疸屬於胃,女勞疸起腎也。
又問:本經雲黃家從濕得之,此雲女勞腹脹如水,而非水也,夫無水,何以腹脹而成疸乎?答曰:譬如臟寒生滿病,又何嘗有水也?腎雖水臟,而腎氣既虛,則腎中陰邪自充斥於內,而腹為脹滿,腎中虛火自鬱蒸於外而色顯黃黑,究其病原,自屬虛脹,全無水氣,亦猶風氣通於肝,肝虛內自生風,而不同外感之風也,明矣。
消石礬石散方 消石 礬石(燒,各等分)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從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
消石,火消也,質生於水而火伏於內,味辛鹹而性燥烈,能發散沉霾宿垢之疾;礬石酸以斂之,使濕熱之氣聚在一處,從消石盡發散於外,此一開一合之義也;大麥粥和服,以麥入心而助火,火氣既張,則陰翳消散矣。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心中懊憹(虛煩憒悶之意),或熱痛,皆酒氣濕熱所聚也。
梔子豉為吐劑,使濕熱從上越,大黃枳實為下藥,使濕熱從下洩,此上下分消法也。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方見水氣。
) 利小便,使濕熱從水道中去,《經》雲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脈浮者,病在表,當汗解。
桂枝湯,汗劑也,加黃耆以實腠理,司開合,則濕熱無所容,而黃自散矣。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豬膏發煎方 豬膏(半斤)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
)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去。
豬膏潤經脈而滑澤,亂髮入血分而去瘀,蓋經脈通則水道利,瘀血去則濕熱消矣。
觀本方病從小便去可見。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五苓散,發汗利小便,表裡雙解之劑也,加茵陳,苦以洩水,寒以撤熱,則去濕熱更捷,而共成治疸之功,此亦發汗利小便法也。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病,當下之;宜大黃消石湯。
大黃消石湯方 大黃 消石 黃柏(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納消,更煮取一升,頓服。
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裡病也;自汗出,表和也。
裡病者,濕熱內甚,用梔子清上焦濕熱,黃柏清下焦濕熱,消石則於苦寒瀉熱之中,而有燥烈發散之意,使藥力無所不至,而濕熱悉消散矣。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
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裡無濕熱可知,腹滿而喘,脾氣虛而肺氣不利耳。
用苦寒藥攻裡除熱,則胃寒而虛氣上逆,故噦,宜小半夏湯散逆止噦。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此大柴胡湯也,方見腹滿)。
腹滿宜下,兼嘔,則邪氣未盡入裡,尚在半表半裡之間,又未可峻攻,大柴胡湯以大黃、芍藥、枳實以攻裡,柴胡、半夏、黃芩、薑、棗以和中解表,此表裡雙解法也。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見虛勞)。
黃病濕熱內郁,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中州虛竭也。
蓋黃病屬脾,而脾主中州,行津液,脾虛則小便利而津液亡。
小建中湯建立中氣,使脾土健運不息,足以制水而濕熱自去,此《內經》養正邪自消之方也。
(本經《水氣篇》雲: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又雲病水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