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驚者,外事相觸而然,或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有惕惕然之狀。

    悸者,動也,有陽氣內衰,心下空虛,火氣內動,而為悸者:有水停心下,心屬火惡水,神不自安,而為悸者;有汗吐下後,正氣內虛而悸者:有榮衛涸流,脈結代而悸者,此俱屬傷寒而論也。

    若雜病,則更有心下鼓者,有心中澹澹大動者,有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者,此驚與悸之所由分也。

    至於吐、衄、下血、胸滿瘀血,又有源流之別。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

    蓋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虛不能攝血,故吐血,從喉嚨出於口。

    經者走經之血,走而不守,火氣急迫,隨經直犯清道,由督脈斬關而出於鼻,此吐衄血所由異也。

    下血者,《內經》雲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此陰氣內結,不得通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下血也。

    許學士渭: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色暗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脈痔也;又下血腹不痛者,為濕毒:腹痛者為熱毒,此下血之所由異也。

    若胸滿由血瘀所緻,則有傷寒血瘀者,有產後血瘀者,有暴怒傷陰血瘀者,有跌撲墜損血瘀者,證各不同,然血瘀必胸滿者,何也?《難經》雲氣會膻中,膻中穴在兩乳間陷中,正當胸中部分,此三焦宗氣所居,是為上氣海,始因氣滯而血瘀,終以血瘀而氣更滯,此血瘀之所以緻胸滿也。

    今總以意斷之,肝病發驚駭,是驚屬乎肝也,心動則為悸,是悸屬乎心也。

    心主血,屬君火,肝藏血,屬相火,凡諸見血,皆火迫妄行,故吐衄、下血、瘀血與驚悸,統匯為一論乎。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傷寒論》雲: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為動也。

    又雲: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是動脈不特見於關上,即尺寸兩部,亦有動脈,以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也。

    此寸口脈,兼三部而言,蓋驚自外至也,驚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

    悸自內惕者也,悸因氣虛,故脈弱而無力也。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 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本經雲:水停心下,甚者則悸。

    半夏辛以散之,能運脾去濕,以燥水飲於內;麻黃苦以洩之,能發表出汗,以宣水飲於外也。

     李瑋西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主炙甘草湯,以潤經益血,復脈通心,與此方大異,則憑脈與不憑證之謂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脈宜沉而反浮,氣升火載,陰氣不藏也。

    目睛暈黃者,以肝藏血,開竅於目,故衄之止與否,視目睛之暈黃何如,黃去睛慧,則目得血而能視,故衄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衄血出於鼻,手太陽經上?抵鼻(目下為?),足太陽經從巔入絡腦(鼻與腦通),手陽明經挾鼻孔(迎香穴),足陽明經起鼻交頞中(即山根),四經皆循鼻分,故皆能緻衄。

    太陽行身之表,《內經》雲太陽為開,是春生夏長,陽氣在外,有開之義,故春夏衄者,太陽。

    陽明行身之裡,《經》雲陽明為合,是秋斂冬藏,陽氣在內,有藏之義,故秋冬衄者,陽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陰血已虧,汗出則更亡陽,額上為陽分,陷者陽氣虛脫也。

    脈者血之府,氣者脈所行,此以血亡氣竭,故脈緊急也。

    《經》雲: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

    此衄血傷陰,汗多亡陽,陰陽兩虛,故直視不能眴也(眴者,目轉合之貌)。

    《經》雲:陰氣虛,故目不得瞑。

    又雲:陽虛發汗,躁不得眠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內經》雲: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以心主血,血充則色和,面無血色者,脫血之象。

    無寒熱,表無邪也。

    沉弦皆陰脈,衄則血脫而陰虛故也。

    脈浮在表,裡氣必虛,且弱而按之絕者,陰已內亡,氣不攝血,故下血也。

    煩與咳俱肺病,肺中伏火,迫血妄行,故吐血,所謂上氣見血,下聞病音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吐血肺虛氣逆,金不生水,並腎臟亦不能納氣歸原,故咳逆上氣也。

    脈數有熱,在腎則水衰火盛,在肺則火刑肺金。

    (《經》雲數則為熱,又雲數則虛)。

    不得臥,陰虛血不歸肝也。

    (肝藏血,《經》雲人臥則血歸於肝。

    ) 李升璽曰:吐血脈數者不治,總以陰虛氣脫也,今醫但知清涼解熱者,真屬夢夢。

     夫酒客咳者,必緻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緻也。

     咳出於肺,吐出於胃,酒性至熱,極飲過度,則肺胃之間熱蓄氣衝,故咳而吐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此節解見上卷第六篇,彼為虛勞而言也,因內有亡血二字,覆載入此篇血論中。

    通節要看虛寒二字,俗醫視亡血為熱證,不知氣逆亡血,血既亡後,內已虛寒矣。

    《經》雲:血氣者,喜溫而惡寒。

    蓋溫則經脈貫通,運行不息,虛則氣不攝血,寒則凝而不流,此血既不歸經,又無著落,自然泛溢亡失,屢見亡血者服寒涼藥,愈出不止,悉屬虛虛之咎,此古人血脫者益氣,多以甘溫之藥奏功,良有以也。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則寒慄而振。

     《經》雲:奪血者無汗。

    以汗與血俱屬心液,血亡液竭,無復餘液作汗也,今又發表,則陰虛且更亡陽,表間衛氣虛極,故寒慄而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心主血,肺主氣,俱位膈上,正在胸中,血瘀則心肺交困,氣血不行,故胸滿也。

    肝藏血,其經環唇內,脾裹血。

    其華在唇四白,胃多氣多血,其經挾口環唇(病則口喎唇胗),血瘀則肝脾胃三經枯澀,血不華潤,故唇痿也(痿者,枯燥無血色之貌)。

    又心主血,屬火,舌為心竅,故其色紅,血瘀則火氣衰冷,心血不生,故舌青也。

    血瘀則津液不布,故口燥。

    內無實熱,故漱水不欲咽。

    外無表邪,故不往來寒熱也。

    脈微大者,血瘀邪氣盛也。

    (微大者,稍大之意,非微而又大也)。

    來遲者,血瘀脈澀滯也。

    肝藏血,其經抵小腹,布脅肋,血瘀多在小腹脅肋二處,與臍腹無幹,故腹不滿,其人言我滿,以血瘀氣滯,疑為腹滿耳。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血瘀內無實熱,故外證但如熱狀,而其脈不數疾,反無熱也。

    煩滿者,血瘀經氣不舒,燥渴者,血瘀津液不布也。

    血屬陰,瘀則結伏於內,故為陰伏,下之以去瘀生新。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節本《傷寒論》,而句多遺失不全,因原文有驚狂二字,故匯入驚悸篇中也。

    )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二兩,去皮) 甘革(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鬥三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

    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論》雲: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主此湯。

    方內皆回陽固脫之品也。

    成無己注雲:傷寒脈浮者,邪在表,火劫發汗,汗者心之液,汗多亡陽則心氣虛,心惡熱,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

    與桂枝湯解未盡表邪,去芍藥,以其益陰,非亡陽所宜也。

    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

    《本草》雲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屬是也。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 柏葉(三兩) 乾薑(三兩,炮)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心屬君火,肝屬相火,凡吐血,皆火邪迫之也。

    柏葉生而西向,秉兌金之氣,以剋制肝木。

    艾葉甘辛微溫,利陰氣,其性入內而不炎於上,使氣血反歸於裡。

    吐血則氣虛中寒,(《經》雲始為熱中,末傳寒中是也。

    )血得寒氣,愈加瘀凝而吐不止,乾薑炒黑,止而不走,能入血分,以溫經使百脈流通,血歸故道,此陽生陰長之義也。

    馬通汁鹹(即馬屎),與血同味,故能走血,引火下行,蓋血生於心,心屬午火,馬為午獸,與少陰君火同氣,故用之為使,以瀉心火也。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血之來路遠,故先便後血,《準繩》雲:此由足陽明隨經入胃府,淫溢而下者也。

    胃在上,故為遠血。

     黃土湯方 白朮 附子 乾地黃 阿膠 黃芩 甘草(各二兩) 竈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脾胃屬土,色黃,黃土功能助胃,竈中之土,更得火氣,以火能生土也;白朮、甘草皆培植中土;阿膠、地黃養陰血;黃芩清熱,入肺經,肺與大腸為表裡也;附子能引補血藥以養不足之真陰,故用以溫經逐濕。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方見狐惑。

    ) 血之來路近,故先血後便,《準繩》雲:此由手陽明隨經下行,滲入大腸,傳於廣腸而下者也。

    大腸在下,故為近血。

    當歸甘溫和血,使氣血各有所歸;心主血,赤小豆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陰分,故治下痢腸澼,而能排膿散血,除濕清熱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凡五臟各具陰陽二氣,心於臟為陽,屬火,於經則屬陰,主血。

    心氣不足,乃心真陰之氣不足也,夫陰虛則陽亢火盛,迫血妄行,以緻吐衄。

    大黃洩去亢盛之火,黃連苦寒入心為使,又能瀉肝木,不使木旺生火,黃芩入肺清熱,使金不受火爍,頓服之以折火勢,此為養陰退陽之劑。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此事難知》:問:嘔吐噦,胃所主,各有經乎?答曰:胃者總司也,有太陽、陽明、少陽之別,以其氣血多少,而為聲物有無之不同。

    蓋吐屬太陽,有物無聲,乃血病也;嘔屬陽明,有物有聲,氣血俱病也;噦屬少陽,無物有聲,乃氣病也。

    此以乾嘔為噦者也。

    王肯堂雲,或問成無己、許學士以噦為呃逆,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噦義具在《內經》,諸家不察耳。

    按《靈樞·雜病篇》末雲: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此謂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也;大驚之,亦可已。

    詳經文三法,正治呃逆之法,故取成、許二家,以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若以噦為乾嘔,則嚏與驚與無息,其乾嘔能立已乎?則噦非乾嘔明矣。

    若以噦名咳逆,按《內經》雲: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又雲: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則咳逆為咳嗽無疑。

    孫真人《千金》雲:咳逆者,嗽也。

    則後人以咳逆誤作呃逆,謬矣。

    下利有內因,有外因,《經》雲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洩,肝足厥陰生病,嘔逆飧洩。

    又《經》雲: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又雲: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洩,食不化。

    蓋太陰者,濕土也,《經》雲濕勝則濡洩。

    《脈訣》雲濕多成五洩。

    又《經》雲: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則下利屬虛與寒濕者,什九也。

    《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此胃虛陽氣陷入陰中,是陽氣不得伸於地之上,多緻水穀不分而下利,此內因也。

    又雲:春傷於風,夏生飧洩,蓋春主肝木,夏主脾土,是陽氣出於地之上,為風寒所折,不即病於木折之時,多發於土濕之分,故又雲:久風為飧洩,此外因也。

    至於暴洩非陰,久洩非陽,《內經》之所謂五虛,《難經》之所謂五洩者,種種各見於經論中,又未可悉數矣。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嘔家有癰膿,是因癰膿而嘔,非痰食氣逆而嘔也。

    《經》雲:熱聚胃口不行,故胃脘為癰。

    是胃癰本熱證,若嘔家屬寒者多,治宜香溫辛散,非癰膿所宜,故不可治嘔,待膿盡則嘔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屬胃寒,渴則胃中陽氣得復,故欲解。

    若先渴,則因飲水過多,水停心下,此飲家水逆而嘔也。

    (《傷寒論》雲: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宜五苓散,即此意。

    )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

    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津液亡也,心下有支飲,則胃寒水逆而嘔,故不渴。

    蓋支飲屬肺病,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聚飲為逆也。

    (支飲解見第十二篇。

    )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

     脈有因熱而數者,有因虛而數者,《經》雲: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是胃為水穀之海,得陽盛而消穀。

    今汗多亡陽,膈氣虛而脈數,《經》雲邪熱不殺穀是也。

    又《經》雲陽受氣於胸中。

    則陽微膈虛者,且因虛而緻寒,故吐為胃中虛冷。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內經》雲: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弦屬肝脈,此胃虛,木邪乘土,故為胃氣無餘也。

    朝食暮吐,變為胃反,王太僕雲: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此寒在上者(上指胃口言),法當溫中始愈,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氣為衛,血為榮,《內經》雲:營者水穀之精氣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

    是人因水穀以生氣血,氣血生而脈始盛矣。

    若微而數者,《經》雲:寸口諸微,亡陽。

    故為元氣,元氣則陽既不生。

    而陰亦不長(氣屬陽,血屬陰,氣以統血,故陽生則陰始長),遂緻榮虛血不足也。

    《經》雲陽受氣於胸中。

    又宗氣出於上焦,膻中為上氣海。

    今血不足而胸冷者,胸中陽氣不足,故緻吐也。

    然始言脈微而數,後但言微,不復言數者,以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前節已言之矣。

     李瑋西曰:血猶水地,食猶舟也,舟因水動,涸則不行,若榮微血少,食不得順流而下,故梗塞緻吐,此丹溪治噎膈反胃,不主香燥,而主滋潤之劑也(如當歸、人乳諸血藥)。

    然既雲胸中冷,則溫中之藥自不可少。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趺陽,胃脈也,脾胃相為表裡,脈在不浮不沉之間,浮則氣外洩而內不充,故為虛則傷脾也。

    前三節責之胃中虛冷,此節又責在脾不磨。

    蓋以胃納水穀,脾行津液,相須為用者也。

    今脾不磨,則胃亦不納,自緻朝暮疊吐,宿食不化,名為胃反。

    若脈緊則中寒,澀則氣結,皆陰脈,不能溫暖胃氣,中焦衰冷,故難治。

     沈子華曰:吐無常時者,為嘔吐病,非胃反也,,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有常時者,始名胃反。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時覺寒氣痰食,泛泛然湧逆而上,此病在上焦,當與溫中散逆為主,下之則虛胃氣,逆病機矣。

    然此屬平常之吐,不專指胃反之吐也。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昔賢雲,傷寒發呃,或有熱證:雜證發呃,自屬虛寒。

    則噦原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若腹滿,而前後何部不利,則是氣窒於下者,必逆於上,利之,使下氣既通,上氣自降,故愈。

     《活人書》雲:前部,豬苓湯:後部,調胃承氣湯。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凡腹滿者,宜下。

    若嘔,為氣逆,但胸滿,不是腹滿,此陽氣虛而寒邪上窒也。

    人參、大棗補虛,吳茱萸、生薑散寒止逆。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此仲景治傷寒厥陰證例也。

    乾嘔者,有聲無物之謂。

    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上頭,二經並無頭痛證。

    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故乾嘔吐涎沫者,裡寒也,頭痛者,寒氣從經脈上攻也。

    不用桂、附,而用吳茱萸,以其入厥陰經故耳。

    餘皆溫補散寒之藥。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經》雲: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以裡虛也。

    下之胸中痛者,為結胸,邪熱乘虛客於心下,滿而不痛者,痞也。

     《傷寒論》雲: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下之,因作痞。

    成注雲:下後陽邪傳裡,結於胸中,為結胸,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也。

    陰邪傳裡,留於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人參 乾薑 黃芩(各三兩) 黃連(一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逆,故用半夏、乾薑;若以洩熱,故用黃連、黃芩;甘以緩脾,故用人參、甘草、大棗。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此痞氣塞在中焦,故令上嘔下利,然痞由邪熱乘虛入裡,故用黃芩撤熱,芍藥洩邪,半夏、生薑散逆止嘔,甘草、大棗緩脾和中,此即半夏瀉心湯例也。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方見痰飲。

    ) 嘔吐,谷不下,上焦氣逆也,小半夏湯散逆降氣。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

    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嘔吐病在膈上,胃口氣寒上逆也,後思水者解,寒化為熱,陽氣漸復也,急與之水以和胃氣,恐遲則胃幹液竭故耳。

    但思水者,未免水停心下,豬苓散利水和脾,即以洩邪熱。

    消停飲,潤津液也。

     豬苓散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豬苓、茯苓利水而洩熱,白朮補脾以生津。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者,寒在上,小便利者,寒在下,脈弱者,氣衰於裡,微熱而厥者,陽亡於表也,此虛寒欲脫之證,故難治也。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五錢) 甘草(二兩,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附子無幹姜不熱,又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所以回陽也,炙甘草所以補中。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者,為表證,然邪欲侵裡,裡氣拒而不納,則逆而作嘔,此半表半裡證也。

    小柴胡為治半表半裡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凡病邪在表,則寒,宜汗;在裡則熱,宜下;在半表半裡則駸駸乎有漸熱之意,又宜和解。

    故用柴胡、黃芩以清熱,半夏、生薑以散逆止嘔,人參、甘草、大棗以緩中補虛也。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 半夏(三升,洗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前論胃反,有雲膈氣虛,胃中虛冷者,又雲寒在於上,虛則傷脾者,可見胃反自屬大虛寒症,用人參補虛,半夏散逆,白蜜潤津液而利水穀也。

     李升璽曰:《經》雲嘔家不宜甘味。

    此用白蜜何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

    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氣溫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朝食暮吐,停食不化,為胃寒。

    食已即吐,火逆衝上,又為胃熱。

    (《經》雲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王太僕雲: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大黃苦以瀉熱,甘草甘以緩急,一緩一瀉,胃氣清而吐止矣。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白朮(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虛燥也,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朮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

    然胃反因脾虛氣逆,故加生薑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於攻表藥也,乃徹上下,達表裡,為通行津液,和陽散水之劑。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粒) 甘草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吐亡津液,故貪飲,因飲水而停飲於中,則津液不布,愈飲愈渴。

    文蛤味鹹,走腎邪而勝水氣,以利水飲於內;麻黃、石膏等六味,即大青龍湯去桂枝,發汗藥也,使水飲從毛竅中洩去,以散水飲於外。

    《經》雲:開鬼門,潔淨府。

    此一方兩得之。

    以內有麻黃、生薑等解表藥,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半夏乾薑散方 半夏乾薑(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槳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乾嘔吐逆,胃不納穀也,吐涎沫,脾不攝涎也(液入脾為涎),此中氣虛寒所緻。

    乾薑溫中,半夏散逆,漿水煎者,酸溫之性可以收液,頓服之,使藥味驟然而下,則治之有力,足以壓下濁涎逆氣也。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

     生薑半夏湯方 生薑汁(一升) 半夏(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止,停後服。

     陽受氣於胸中,胸中似喘不喘等證,皆寒飲內蓄而陽氣不得伸越之象也。

    生薑、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

    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於中,拒熱藥而不納,反緻吐逆,今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內經》之旨也。

    此方與前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乾薑,此散停飲,故用生薑。

    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嘔噦至於厥逆,何以不用薑、桂?蓋此因水飲內蓄,其氣但上逆而不溫於四末,故緻手足厥逆,非亡陽也。

    橘皮、生薑散水飲而止嘔吐,為安胃和中之良劑。

    (與《傷寒論》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卻治其厥同意。

    )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參(一兩) 甘草(五兩) 生薑(半斤) 大棗(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濕服一升,日三服。

     噦逆有胃寒者,有胃熱者。

    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緻,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用以為君。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屬陽,四肢為諸陽之本,故六腑氣絕者,手足寒,陽虛則氣脫而無根,故上氣,《經》雲:陽氣者,柔則養筋。

    今陽氣虛寒,寒主收引,筋失所養,故腳縮也。

    五臟屬陰,《經》雲:陰在內,陽之守也。

    陰虛不能固守於內,以緻下焦不合而利不禁,手足不仁者,下多亡陰,血液既脫,肌肉榮養無資,故搔之不知痛癢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沉弦皆屬陰脈,下重者,陽虛,氣不升舉也,下利脈宜虛細,《經》雲:大則病進。

    又雲,洩而脈大,為難治。

    以脈與病不相應,故未止也。

    若脈微弱,此脈與病相應者,兼數,則陽氣得復,故為欲止。

    下利忌發熱,雖發熱不死,以陽氣尚存也(此治傷寒例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