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川烏(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麻黃 黃耆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麻黃去榮中寒邪,洩衛中風熱,更用黃耆實衛,芍藥和榮,甘草養正瀉邪,不用附子而用烏頭者,以病在筋骨榮衛間,附子溫中不若烏頭走表也,恐其性烈,故用蜜煎解毒,又取甘以緩之之義。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血為榮,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痹何自而生哉?《內經》雲:諸血皆屬於心,血凝於膚者為痹。

    又雲:痹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

    此痹之所由成也。

    蓋痹者,血脈閉塞而不通也,或雲痹者,卑也。

    病有正氣日降,邪氣日深之義焉。

    虛者,氣血耗竭之名也。

    《內經》雲: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

    又雲: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

    又雲: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

    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可活,此虛之大概也。

    勞者,五臟各有勞傷症也。

    《經》雲:勞則氣耗。

    蓋勞則喘,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又雲: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故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豈非陰陽之氣俱不可勞者哉。

    戴氏曰:五臟雖皆有勞,心腎為多,以心主血,腎主精,精枯血竭則勞生焉。

    合而論之,血痹與虛勞,相因而緻者也。

    本篇如病血痹者,以尊榮人重困疲勞得之。

    病虛勞者,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內有乾血。

    乾血亦血痹所緻也,豈非血痹與虛勞相因而緻者哉。

    昔人謂《素問》但言虛而無勞瘵之名,自仲景《金匱要略》始立虛勞門,而巢元方撰《病源候論》,遂有虛勞、蒸病、注病,皆由此而推之者也。

     問曰:血痹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

    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尊榮人,頤養太過,起居安逸,不耐疲勞者。

    故平日間骨弱肌膚盛,體雖外充而氣則內怯也。

    重困疲勞,則氣耗而內外皆越,故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得血痹之證也。

    脈自微澀,血虛也,小緊,以被微風也。

    風屬外感,故在寸關陽部上見之。

    夫血,陰類也,微澀小緊,陰脈也。

    針以引導陽氣,則榮衛通調,陰陽相濟,其脈自和,即《難經》氣主煦之,血主濡之之謂。

    緊去則愈,微風去也。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沉脈為陰,浮脈為陽,浮沉寸關俱微,則全體俱見不足之脈。

    又脈有七診,獨小者,病陽氣虛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有外感寒邪斂束之狀,皆陰脈也。

    血氣既虛,微風外客,故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實非風也。

    五物湯以和陰陽而祛邪氣。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黃耆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脈微、體不仁,則榮衛不通,黃耆肥腠理以實衛氣;芍藥斂陰氣而和榮血;桂猶圭也,宣導聘使,為通陰陽氣血之品;薑棗合用,行津液而和榮衛,為治血痹之良劑。

     或問:此湯大類桂枝湯、黃耆建中湯二方,何以不用甘草、膠飴?曰:桂枝湯用甘草,辛甘發散為陽之義也,建中湯用甘草、膠飴,補脾氣也(脾主中州,故補脾以建中為名)。

    此治血痹身體不仁,藥宜補而兼行,庶幾利於健運,故不用甘緩之品。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平人者,形如無病之人,《經》雲:脈病人不病者是也。

    勞則體疲於外,氣耗於中,脈大非氣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餘而內不反之象。

    (《經》雲:獨大者病。

    又雲,大則病進。

    )脈極虛,則精氣竭矣。

    蓋大者,勞脈之外暴者也;極虛者,勞脈之內衰者也。

    故勞脈虛者易識,大者難知,以脈狀似實也。

    東垣當歸補血湯(黃耆一兩 當歸二錢)治肌熱煩渴,目赤面紅,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經雲:脈虛、血虛,此得之飢困勞役者,誤服白虎湯必死。

    然則脈可不審乎。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

     此節以亡血為主。

    《內經》雲: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又雲:心之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勞則氣耗火動,迫血妄行,必緻亡血。

    蓋血主濡之,血亡則精采奪而面色薄,津液去而煩且渴矣。

    又勞者,氣血俱耗,肺主氣,氣虛則喘,心主血,血虛則悸。

    卒者,卒然見此病也。

    脈浮為裡虛,以勞則真陰失守,孤陽無根而氣散於外者,精奪於內也,即前節脈大為勞之意。

     李瑋西曰:脈浮屬外感,何以又屬裡虛?此必浮而無力者也。

    若浮而有力,則又作別論矣。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內經》雲:脈者血之府也。

    勞則氣血俱虛,故見虛而沉弦不足之脈。

    無寒熱,以無表邪也。

    短氣裡急,氣虛不接續也。

    小便不利有二,一屬肺金氣虛不能生水,一屬膀胱內竭不能化氣而出也。

    面白者,血不華色也,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故目瞑也。

    衄者,勞則虛火上炎,氣不攝血也。

    少腹者,肝腎之部,滿者,肝腎兩虛,即裡急不足之意。

    此虛勞在肺肝腎三經也。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頰,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脈浮大者,裡虛而氣暴於外也。

    四肢者,諸陽之本,勞則陽耗陰虛而生內熱,故手足煩。

    凡勞傷多屬陰虛,宜收斂而忌張散,春夏木火盛炎之際,且氣浮於外,則裡愈虛,故劇。

    秋冬金水相生之候,且氣斂於內則外不擾,故瘥也。

    陰寒者,命門火衰也,精自出,腎水不藏也,腎主骨,故酸削不能行(削,弱也)。

    《經》雲:強力舉重則傷腎。

    此虛勞之病在腎者也。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脈浮者,氣耗於外,弱者,血虧於內,澀者,陰氣不足也。

    《經》雲:丈夫二八,腎氣盛,精氣溢瀉,故能有子。

    夫生子者精也,而言精兼言氣者,以精中有氣,必氣盛而精足,始得溫暖,生化而有子,若清冷則生化之源已絕,此一為腎虛水竭,一為命門火衰也。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

     此虛勞病之在肝腎二經者也。

    蓋肝主藏血,腎主藏精,亡血失精,則肝腎俱虛矣。

    少腹者,肝腎之部分(《經》雲肝脈過陰器抵小腹,腎脈絡膀胱),少腹弦急,以肝腎兩虧,則裡氣虛而張急如弦也。

    肝主筋,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肝衰故陰頭寒也。

    肝藏血,開竅於目,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又腎之華在發,發者血之餘,此肝腎兩虛,故目眩發落也。

    芤脈者,浮沉有,中間無,似中空芤草,故名芤脈。

    (譬如蔥管,輕舉之,則得上面之蔥皮,重按之,則著下面之蔥皮,按其中央,卻空洞無物也)。

    此亡血之脈,似脈者血之府 血虛則脈亦虛也。

    《內經》雲:遲為在臟。

    又雲:遲則為寒,□極虛芤遲,則其症亦虛,清穀者,大便完穀不化而出,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所緻也。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經》雲: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又雲: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

    蓋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也。

    緊者,如轉索無常,乃陰脈也。

    芤動微緊則脈虛矣,故失精夢交,其症亦虛也。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桂枝湯乃傷寒解肌發表之劑,今用治虛勞,則桂枝、生薑固衛以行陽,芍藥、甘草、大棗和脾以養陰,又為陰陽兼理之方矣。

    失精夢交,神魂不定,精氣虛脫也,經雲: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屬。

    蓋龍骨屬陽,入心肝腎三經,以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與志,用之所以安神魂而定志;牡蠣屬陰,入腎經,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相火自熄,此益陽養陰之主方也。

     李升璽曰:或問失精夢交皆勞傷陰分之證,何以不單用養陰藥,而用此湯?不知病雖傷陰,而實在亡陽,故用桂枝、龍骨等益陽之藥,夫陽生則陰固矣,此制方之精義也。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

     自汗為陽虛,乃衛氣不實,腠理疏洩,汗自出也。

    盜汗為陰虛,目瞑則陽氣陷入陰中,不能外護皮膚而汗出,醒時陽氣復還在外,則汗止,如人睡被盜者然,因名盜汗。

    此屬陰虛證,故虛弱細微,亦見陰虛之脈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苦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內經》雲: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竭矣。

    故人年五六十,脈大者精氣內竭,而張散於外之象也。

    人身背為陽,腹為陰,《經》雲: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憊矣。

    又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合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曲背也)。

    今痹俠背行,則陽氣不行,血脈凝滯,亦開合不得,背曲肩隨之象也。

    《經》雲: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

    鳴者,氣虛下陷也。

    癭生乳腋下,曰馬刀,又夾生頸之兩旁者,為俠癭(俠者,挾也,馬刀,蛤蠣之屬,瘡形似之,故名。

    癭,一作纓,俠纓者,發於結纓之處也。

    二瘡一在頸,一在腋下,常相聯絡,故俗名歷串。

    )《內經》謂陷脈為瘻是也。

    (瘻者,漏也。

    有狼瘻鼠瘻諸名。

    )蓋膽經下頸,循脅裡,下腋,故主馬刀俠癭處,皆膽經過脈之處,以膽為甲木,為初陽,性宜舒暢,若人情志不伸,則甲膽之氣不升,折而內郁,常生此病。

    觀今人患馬刀俠癭者,必成癆瘵之病,成癆瘵者,先生馬刀俠癭之瘡,可驗也。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洩,食不消化也。

     此肺脾腎三經俱病也。

    肺主氣,氣為陽,沉小遲,皆陽氣虛衰之脈,故為脫氣,此肺病也。

    疾行則喘喝,以肺主出氣,而腎主納氣,為生氣之原,呼吸之門,若真元耗損,則虛氣上逆而腎不納氣,故喘喝,此腎病也。

    又脾主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本,逆寒者,陽虛不溫四末也,腹滿者,脾經入腹,氣虛中滿也,溏洩食不化者,此脾虛不能運磨水穀,多見鶩溏飧洩之症。

    嚴用和謂坎水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而然者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弦為減,氣衰於外也,大為芤,血失於內也。

    氣衰則陽不足而寒,血失則陰不足而虛。

    革脈者,浮取有餘,重按不足。

    丹溪雲:如按鼓皮。

    外繃急而內空虛,以鼓為革音,脈形象之,故名為革。

    (李士材曰:滑伯以革為變革之義,誤矣。

    若雲變革,是怪脈也。

    而革果怪脈乎。

    )陰陽氣血,男婦俱有之,故半產漏下,亡血失精,總是氣虛不能攝血,血虛不能壯氣,皆陰陽氣血之乖也。

    (成無己注以真陽減屬男子,陰血虛屬婦人,恐為偏見。

    )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脾主四肢,其經入腹,裡急腹痛,四肢痠疼,脾虛不能榮養中外也。

    悸者,氣虛,衄者,血熱也。

    夢失精者,陰虛不守也。

    手足煩熱者,脾為至陰,陰虛生內熱也。

    脾經挾咽連舌本,開竅於口,咽乾口燥者,脾虛津液不布也。

    此虛勞病之在脾也。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或問虛勞諸病雜乘,獨用小建中湯補脾,何也?答曰:《經》雲: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蓋土為萬物之母,土旺而木火金水循序以生,故《易》雲:坤厚載物,萬物資生。

    又《經》雲: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此東垣雲補腎不如補脾也。

    今據本方解之,則桂枝行陽氣,芍藥養陰血,甘草、大棗、膠飴俱甘味入脾,歸其所喜,以鼓舞脾氣,升騰灌溉而為胃行其津液焉。

    又生薑佐桂枝以行陽氣,而辛以潤之,且與大棗合用,以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也。

    此建立中州,全其母氣,功洵巨矣。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虛勞屬氣血兩虛。

    《難經》雲: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則氣能統血而陽生陰長,此血脫者必先益氣也。

    建中湯加黃耆以實衛氣。

     黃耆建中湯方 於小建中湯方加黃耆一兩半,餘依上法。

     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

     建中湯既補中宮而衛氣未實,則補中者仍未免於外洩,加黃耆以固衛氣,則衛實榮生,陽行陰守,八珍湯加黃耆以成十全大補之功,義本諸此。

     氣短胸滿,加生薑以溫胃氣,且辛以散之也:腹滿去棗,恐其滯也,加茯苓,下氣行水也:療肺虛補氣,加半夏運樞機以行補劑也。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此虛勞病之在腎經者也。

    腰者腎之府 腎脈絡膀胱,少腹其部分也,腎主二便,開竅於二陰,小便其所司也。

    腰痛、少腹拘急者,腎氣虛也,小便不利者,腎虛液竭,膀胱氣不化也。

    (腎與膀胱為表裡,《經》雲: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主八味丸以補腎虛。

     腎氣丸方 熟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夫腎為水臟,而命門屬火以溫養腎水,此一陽藏於二陰之間,以成坎體,所謂兩腎之間一點陽是也。

    (《難經》以左為腎右為命門者非。

    據雲男子以藏猜,女子以系胞,然人稟天地之正氣,未有胞胎偏系,精藏一邊者也。

    )今用六味丸補水,則陰虛內熱之症熄矣,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

    蓋以熟地補腎為主,山茱萸補肝佐之,此癸乙同歸一治,而腰痛少腹拘急可愈矣。

    山藥補脾,防水氣之泛溢,丹皮去相火,茯苓、澤瀉利水以瀉腎邪,則小便自利矣。

    又加桂附補命門相火,以去沉寒虛怯之患,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是也。

     沈子華曰:今醫見小便不利,即用清涼藥瀉內熱矣,安知水火既濟者,以資化源而小便自利乎,此八味丸為治天一生水之聖劑也。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因虛勞不足而緻風氣者,《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是也。

     然風者,善行數變,故言百疾以統之。

     薯蕷丸方 薯蕷(三十分) 人參(十分) 茯苓(五分) 白朮(六分) 甘草(二十八分) 乾地黃 當歸(各十八分) 芎藭 芍藥(各六分) 阿膠(七分) 麥冬 杏仁(各六分) 桔梗 柴胡(各五分) 桂枝(十八分) 防風(六分) 乾薑(三分) 白斂(二分) 豆黃卷 曲(各十八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以大豆為芽、糵生便乾之,為豆黃卷。

    ) 薯蕷甘溫,入脾肺二經,補虛羸,除寒熱,在上滋源,在下補腎,故為君。

    參朮苓草,四君子也,所以補氣;歸芎芍地,四物湯也,所以補血。

    夫治風必養氣血者,似補虛勞為主,所謂養正邪自消也。

    更用防風、柴胡、桂枝祛風,阿膠養血,豆黃卷和氣,麥冬、杏仁、桔梗、白斂順肺,乾薑,溫中,大棗補脾、曲導藥力,酒行榮衛,而虛勞風疾愈矣。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虛煩不眠者,血虛生內熱而陰氣不斂也。

    《內經》雲:衛氣行於陽,陽氣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得瞑。

    酸棗湯養血虛而斂陰氣也。

     酸棗湯方 酸棗仁(三升) 茯苓 知母 川芎(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內經》雲:肝藏血,人臥則血歸於肝。

    肝虛者,血不歸經,故虛煩不眠。

    棗仁補肝,味酸,氣主收斂,則陰得其養,血自歸經而得眠矣;川芎亦入肝經,佐棗仁以養肝生血;茯苓降逆氣以除煩;知母滋陰虛以清熱;甘草補正瀉邪。

    皆所以成治虛煩不眠之功也。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

    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蟲丸主之。

     或問,勞傷何以有乾血乎?蓋血脈周流不息,灌溉一身者也,一有勞極諸傷,則血虛而不實,滯而不行,此乾血所由積也。

    血乾則不能充身澤毛,榮潤肌肉,故緻甲錯(謂皮聚而肉厚,如衣甲然,又如魚鱉之生鱗甲而錯雜於身體也。

    )又肝藏血,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血乾則不能榮養其目,故兩目黯黑。

    《經》雲:損其肝者緩其中。

    大黃?蟲丸皆攻下之藥,而雲緩中補虛,何也?蓋乾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攻邪即所以養正也。

    (五勞解見篇首。

    ) 大黃?蟲丸方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桃仁 杏仁(各一升) 乾地黃(十兩) 芍藥(四兩) 甘草(三兩)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經》雲:留者攻之,燥者濡之,苦走血,鹹勝血,乾漆、虻蟲、水蛭、蠐螬、?蟲之苦鹹以攻乾血;甘緩結,苦洩熱,桃仁、大黃、黃芩之苦甘以下結熱;血乾則氣滯而榮竭,故用杏仁利氣;地黃潤燥,芍藥和榮。

    又恐藥力猛峻,甘草緩之,恐乾血堅凝,酒飲行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