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河南郡部河南府路。

    《禹貢》:豫州之域。

    周武王定鼎于郏鄏,則今王城也。

    成王蔔瀍水東,澗水西,即今府城也。

    秦置三川郡,謂大河、伊、洛三川也。

    項羽以瑕丘、申陽為河南,至漢為河南郡。

    光武都洛陽,魏置司州襲都于此。

    西晉亦都洛,魏孝武自此遷都長安。

    東魏改洛州,周大象間,為東京,置洛陽郡。

    隋為洛州,大業間遷都于此,改曰豫州,尋為河南郡。

    唐複為洛州,号曰東都。

    五代梁改西京,宋為西京河南府,金改曰金昌府全勝軍。

    國朝改曰河南府路,領州一曰陝州。

    陝州統縣四:曰洛陽、曰偃師、曰登封、曰鞏(謹按《元史·地理志》當作“領州一,縣八。

    縣曰洛陽、宜陽、永甯、登封、鞏縣、孟津、新安、偃師。

    州曰陝州。

    陝州統四縣:曰陝縣、靈寶、阌鄉、渑池。

    ”) 洛陽縣。

    周之下都,是為成周也。

    漢為河南郡,治曰平陰縣。

    東漢改洛陽縣,晉曰金墉城。

    唐曰來庭縣,神龍初,仍改洛陽,宋、金因之。

    國朝為河南府路,附郭縣。

     白馬寺。

    洛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即漢之鴻胪寺也。

    水平十四年,摩騰三藏法師,以白馬馱經至此,因建寺以白馬名。

    鴻胪寺,漢為掌四譯客官署,三藏以西域僧,故得館于此。

    自古惟官府有寺,佛廟得名,蓋踵鴻胪之名始于白馬也。

    寺有鬥聖堂一所,世傳三藏與褚善信雠校經義之所。

    又有三藏贊碑一通,撰文、書篆皆宋真宗禦制也。

    又有翰林學士蘇易簡所撰碑一通,備載寺之興廢始末甚詳,至欽宗靖康時毀于金人兵火。

    逮國朝至元七年,世祖皇帝,從帝師帕克巴之請,大為興建,門庑堂殿,樓閣台觀,郁然天人之居矣。

    庭中一巨碑,龜趺螭首,高四丈餘,碑首刻曰:“大元重修釋源大白馬寺賜田功德之碑。

    ”榮祿大夫、翰林承旨閻複奉敕撰碑,曰:“聖上大德改元之四年冬十月,釋源大白馬寺告成,诏以護國仁王寺水陸田在懷孟六縣者,千六百頃,充此恒産,永為皇家子孫祈福之地。

    仍命翰林詞臣書其事于石,臣複謹按清慧真覺大師文才,所具事迹,漢永平中,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經,至于西雍,初假館于鴻胪,後即東都雍門外,建白馬寺,為譯經之所。

    嗣後,沙門踵至,若康僧會之于吳,佛圖澄之于晉,鸠摩羅什求那跋摩之于宋,元奘無畏之于唐。

    千載而下,經論日繁,教風日競,北至幽都,南逾瘴海,東極扶桑,西還月窟,蓮宮梵宇,彌亘大千,實權輿于此,綿曆劫火,寺之興廢,有可考者宋翰林學士蘇易簡文石在焉。

    國初,有僧曰英山主,以醫術居洛,罄藥囊之赀,謀為起廢。

    或訝其規模太廣,工用莫繼,則曰:‘茲寺中華佛教根柢,他日必有大事,因緣餘第為張本爾。

    ’至元七年,帝師大寶法王帕克巴,集郡國教釋諸僧,登壇演法,從容詢于衆曰:‘佛法至中國,始于何時?首居何刹?’扶宗宏教大師,龍川講主行育,時在衆中,乃引水平之事以對,且以營建為請。

    會白馬寺僧行政言與行育,協帝師嘉納聞于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特敕行育,綜領修寺之役。

    經度之始,無所取财,遍訪檀施于諸方,洊更歲龠而未睹成效。

    帝師聞之,申命大師丹巴董其事。

    丹巴請假護國仁王寺田租,以供土木之費,诏允其請。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時在東宮,亦出帛币為助。

    于是工役始大作,為殿九楹,法堂五楹。

    前三其門,傍翼以閣雲房、精舍齋、庖庫廄,以次完具,位置尊嚴,繪塑精妙,蓋與都城萬安、興教、仁王三大刹比績焉。

    始終閱二紀之久,緣甫集而行育卒,诏贈司空鴻胪卿,谥‘護法大師’。

    文才繼主席酬酢衆,務率其屬敏于事者,曰淨汴等以畢寺之餘功落成之際,仁王寺欲複所假田租。

    文才即遣僧言于丹巴曰:‘轉經頌禧,寺所以來衆僧也。

    有寺無田,衆安仰?’丹巴令宣政院官達什愛滿等奉請,遂有賜田之命,且敕有司世世勿奪”雲。

    寺二:一在宜陽縣治西九十裡,又一在永甯縣東南二十五裡。

     應天禅院。

    在河南府城東北市坊火燒街,即太祖降生甲馬營故基也。

    大中祥符九年,西京應天院太祖神禦殿成,為屋九百九十一區,命宰相向敏中為奉安聖容禮儀,使入内都知張景管句奉迎,敕谏議大夫戚綸告永昌陵。

     上清宮。

    在洛陽縣西北北邙山之西,唐老子廟,乾封賜額曰“元元皇帝廟”。

    開元末,西北别建元元觀,複改曰“上清宮”。

    宮壁有吳道子畫神堯、太宗、中宗、睿宗、元宗五帝禦容。

    又有《元宗齋宮詩》碑。

    朱溫廢為老子廟,後唐莊宗複為上清宮雲。

    杜少陵有《冬日洛城谒元皇帝廟詩》,即其宮也。

    牛口谷、榆窠園皆在宮之相近雲。

    廟壁龛杜甫五言古詩一首,唐陸肱所書碑也。

     嵩陽宮。

    在登封縣北五裡,本漢武帝宮也。

    後魏建精忠觀,隋改上陽觀,唐武後改嵩陽宮,大中祥符二年,改天封觀,後複為嵩陽宮。

    宮有漢武帝禦井、古柏二株,蔭數百步,武後皆封五品大夫,世稱大小将軍雲。

    宮前聖德感應頌碑一通,唐徐浩書。

    殿東柱刻曰:“國子博士韓愈與著作郎樊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