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率燕南憲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備牲牢,行三獻之禮。
延祐間,禦史元永貞上疏略曰:“聖朝建宗廟,崇孝享,可謂至矣。
而睿宗神禦别在玉華宮,竊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聞有原廟世祖神禦奉安大聖壽萬安寺,歲時以家人禮祭供,不用太常雅樂。
今玉華宮又非龍興降誕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師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罷太常樂,斯得典禮之正矣。
”疏上不報。
元統乙亥,監禮官薩都拉天錫有詩詠其事,詩曰:“大天香出内宮,孝思與世總無窮。
百年禮樂行三獻,一派箫韶起半空。
使者領班雲氣裡,女仙搖佩月明中。
小臣監禮陪清列,兩袖葵花映燭紅。
”天錫進士,時為燕南廉訪司照磨雲。
開元寺。
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門天祿坊西,此即張五村故地也。
寺内三門石柱刻曰:“大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門樓贊》雲:‘後魏興和二年,建寺曰淨觀,至隋開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後複改,開元寺。
寺有千石鐘,聲聞數百裡,今為官府昏曉之警鐘。
樓拱間有趙閑閑所遺墨迹。
正殿皆石欄環繞,镌刻花木、禽獸、人物極為工緻纖巧。
寺複有轉藏經碑,乃梁王承規集王右軍書也,妙絕當世。
複有封居賦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 臨濟寺。
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東街,飛雲樓之東。
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妙。
寺乃臨濟祖庭,其靈塔,則金世宗所建也。
昔,臨濟和尚結茅于此,嘗與木塔、河陽二師圍爐而坐,木塔曰:“搖鈴普化,果是凡是聖?”普化适至,揭簾而入,“汝謂我是凡是聖?”臨濟大喝一聲,普化作偈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
臨濟小厮兒,倒具一雙眼。
”世傳本寺,趙王熔所賜墨君和故宅也。
趙州城中東門内,有柏林院,世呼為“趙州古佛道場”,蓋唐末僧趙州和尚修行之所。
舊在城外,後城既展,而在東門内矣。
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圖,俗曰“大石塔”,高可四五丈,制作極工,上刻古薤葉篆,亦妙,宋景祐五年,西廂人所建也。
中山府城中,天甯寺後,有小寺,世傳慕容垂之後宮也。
其妃以誣被殺,冤血濺砌石,石白血殷,漬而不滅,每雨過,其色愈鮮。
餘嘗考《北史》,垂妃無它被殺者,惟段氏谏垂廢太子寶,垂不聽,寶深銜之,及即位,令自殺,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栾武子廟。
栾城縣西四裡,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栾武台”,台有廟,曰“栾武祠”,此即栾伯書之廟也。
書谥曰“武”,故雲。
廟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傳武子獵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廟西,宋丞相魏忠獻王、韓公琦祠堂存焉。
琦為帥,有惠政,州人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
時州兵不治,将為亂,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橫不知教者,斬之。
有死于戰敵者,賞其家,其孤兒使繼衣廪。
乃考古兵法,列方、圓、銳三陣,親教習之。
由是定兵強勁可用,号稱雄鎮,聲振契丹”雲。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寶臣紀功碑一通。
其碑極高大,永泰二年立。
《類要》雲:“李寶臣紀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東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曆三年立。
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見”雲。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複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長及丈五。
題曰:“王武俊碑,貞元五年立。
”文字皆不可考。
《類要》雲:“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東門二十步。
”即此碑也。
真定路南關,陽和門外,史丞相遺愛碑一通。
螭首龜趺,高四十尺,冠以華屋,壯麗崇峻。
其文,則郡教授吳時起撰也。
碑略曰:“公姓史氏,名天澤,大都永清人。
國初,嗣兄天倪爵,為河北兵馬都元帥,尋除真定等處五路萬戶,又擢經略宣撫使。
世祖皇帝即位,中統二年,超拜右丞相。
至元元年,進光祿大夫。
三年,進輔國上将軍,為樞密副使。
四年,複為左丞相。
六年,以榮祿大夫,為平章政事。
八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
公出入将相五十年,柱石四朝,儀表百辟,古之社稷之臣也。
其保障河北,戰三峰山,掊金搗宋,皆建奇功。
嘗同巴延淮安忠武王統大軍至鄂渚,以病召還,明年薨于位,即十二年二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二,贈太尉,谥忠武,葬真定縣太保莊。
墓碑,翰林學士圖克坦公履撰,神道碑,則翰林承旨王磐撰,皆敕賜文也。
延祐六年,加贈‘推忠贊治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鎮陽王。
’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荊棘,驅狐狸,開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劇郡,四方之都會。
武仙之亂,公兄元帥天倪遇害,主将欲盡誅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脅從罔治之義,忍忿含垢,亟谏數四乃得全活。
壬辰,招降老幼十萬餘口,将護北渡,使其自便處所,或使歸鄉裡,一無所問,其德可勝言哉!公甲第,今在子城西,黑軍營北。
第中有靜治堂、青樾樓、景光亭、江漢堂”雲。
十二月早,渡滹沱河,抵陽和門外,日卓午矣,飯于旅舍,遂至南關,下馬讀其碑而去。
真定路府學尊經閣下,有劉法《墨史圖》石刻,及楊秘監《邦基畫》,及金諸賢詩,極精妙也。
舊在墨史堂,今龛閣壁雲。
唐恒州刺史陶雲碑。
在真定路府治庑下,有唐恒州刺史陶雲碑一通,字為行草書,筆勢遒勁,而不著書者姓名。
其文,則唐申州錄事張義感所撰。
其略曰:“雲,字大舉,河南伊阙人。
高宗時,為恒州刺史”。
其碑則永淳三年立也。
昔宋歐陽文忠公為河北轉運使,至真定,見碑仆府門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雲。
三公神廟碑(白石神君、無極山二漢碑附)。
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裡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
蓋三台近于軒轅,故廟于此山。
今榜曰“天台三公
延祐間,禦史元永貞上疏略曰:“聖朝建宗廟,崇孝享,可謂至矣。
而睿宗神禦别在玉華宮,竊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聞有原廟世祖神禦奉安大聖壽萬安寺,歲時以家人禮祭供,不用太常雅樂。
今玉華宮又非龍興降誕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師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罷太常樂,斯得典禮之正矣。
”疏上不報。
元統乙亥,監禮官薩都拉天錫有詩詠其事,詩曰:“大天香出内宮,孝思與世總無窮。
百年禮樂行三獻,一派箫韶起半空。
使者領班雲氣裡,女仙搖佩月明中。
小臣監禮陪清列,兩袖葵花映燭紅。
”天錫進士,時為燕南廉訪司照磨雲。
開元寺。
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門天祿坊西,此即張五村故地也。
寺内三門石柱刻曰:“大曆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門樓贊》雲:‘後魏興和二年,建寺曰淨觀,至隋開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後複改,開元寺。
寺有千石鐘,聲聞數百裡,今為官府昏曉之警鐘。
樓拱間有趙閑閑所遺墨迹。
正殿皆石欄環繞,镌刻花木、禽獸、人物極為工緻纖巧。
寺複有轉藏經碑,乃梁王承規集王右軍書也,妙絕當世。
複有封居賦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 臨濟寺。
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東街,飛雲樓之東。
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妙。
寺乃臨濟祖庭,其靈塔,則金世宗所建也。
昔,臨濟和尚結茅于此,嘗與木塔、河陽二師圍爐而坐,木塔曰:“搖鈴普化,果是凡是聖?”普化适至,揭簾而入,“汝謂我是凡是聖?”臨濟大喝一聲,普化作偈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禅。
臨濟小厮兒,倒具一雙眼。
”世傳本寺,趙王熔所賜墨君和故宅也。
趙州城中東門内,有柏林院,世呼為“趙州古佛道場”,蓋唐末僧趙州和尚修行之所。
舊在城外,後城既展,而在東門内矣。
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圖,俗曰“大石塔”,高可四五丈,制作極工,上刻古薤葉篆,亦妙,宋景祐五年,西廂人所建也。
中山府城中,天甯寺後,有小寺,世傳慕容垂之後宮也。
其妃以誣被殺,冤血濺砌石,石白血殷,漬而不滅,每雨過,其色愈鮮。
餘嘗考《北史》,垂妃無它被殺者,惟段氏谏垂廢太子寶,垂不聽,寶深銜之,及即位,令自殺,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栾武子廟。
栾城縣西四裡,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栾武台”,台有廟,曰“栾武祠”,此即栾伯書之廟也。
書谥曰“武”,故雲。
廟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傳武子獵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廟西,宋丞相魏忠獻王、韓公琦祠堂存焉。
琦為帥,有惠政,州人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
時州兵不治,将為亂,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橫不知教者,斬之。
有死于戰敵者,賞其家,其孤兒使繼衣廪。
乃考古兵法,列方、圓、銳三陣,親教習之。
由是定兵強勁可用,号稱雄鎮,聲振契丹”雲。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寶臣紀功碑一通。
其碑極高大,永泰二年立。
《類要》雲:“李寶臣紀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東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曆三年立。
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見”雲。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後,繡女局内,複有钜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長及丈五。
題曰:“王武俊碑,貞元五年立。
”文字皆不可考。
《類要》雲:“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東門二十步。
”即此碑也。
真定路南關,陽和門外,史丞相遺愛碑一通。
螭首龜趺,高四十尺,冠以華屋,壯麗崇峻。
其文,則郡教授吳時起撰也。
碑略曰:“公姓史氏,名天澤,大都永清人。
國初,嗣兄天倪爵,為河北兵馬都元帥,尋除真定等處五路萬戶,又擢經略宣撫使。
世祖皇帝即位,中統二年,超拜右丞相。
至元元年,進光祿大夫。
三年,進輔國上将軍,為樞密副使。
四年,複為左丞相。
六年,以榮祿大夫,為平章政事。
八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
公出入将相五十年,柱石四朝,儀表百辟,古之社稷之臣也。
其保障河北,戰三峰山,掊金搗宋,皆建奇功。
嘗同巴延淮安忠武王統大軍至鄂渚,以病召還,明年薨于位,即十二年二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二,贈太尉,谥忠武,葬真定縣太保莊。
墓碑,翰林學士圖克坦公履撰,神道碑,則翰林承旨王磐撰,皆敕賜文也。
延祐六年,加贈‘推忠贊治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鎮陽王。
’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荊棘,驅狐狸,開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劇郡,四方之都會。
武仙之亂,公兄元帥天倪遇害,主将欲盡誅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脅從罔治之義,忍忿含垢,亟谏數四乃得全活。
壬辰,招降老幼十萬餘口,将護北渡,使其自便處所,或使歸鄉裡,一無所問,其德可勝言哉!公甲第,今在子城西,黑軍營北。
第中有靜治堂、青樾樓、景光亭、江漢堂”雲。
十二月早,渡滹沱河,抵陽和門外,日卓午矣,飯于旅舍,遂至南關,下馬讀其碑而去。
真定路府學尊經閣下,有劉法《墨史圖》石刻,及楊秘監《邦基畫》,及金諸賢詩,極精妙也。
舊在墨史堂,今龛閣壁雲。
唐恒州刺史陶雲碑。
在真定路府治庑下,有唐恒州刺史陶雲碑一通,字為行草書,筆勢遒勁,而不著書者姓名。
其文,則唐申州錄事張義感所撰。
其略曰:“雲,字大舉,河南伊阙人。
高宗時,為恒州刺史”。
其碑則永淳三年立也。
昔宋歐陽文忠公為河北轉運使,至真定,見碑仆府門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庑下雲。
三公神廟碑(白石神君、無極山二漢碑附)。
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裡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
蓋三台近于軒轅,故廟于此山。
今榜曰“天台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