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分,可謂得其死不為難也。
故其大忠偉節,赫然與日月争光,崒然與山嶽争高,天地不可窮,而公名亦不可窮矣。
宜乎百世之下,有國家者,欽遺風,想餘烈,置祠奉祀,永遠不絕也。
相之湯陰,即公死難之所,其廟在焉。
前之為邑者,不知追顯忠義,為政所先,因循不葺,底于大壞。
今令張君琳至則首拜祠下,睹其隳敝之甚,驚而歎曰:‘茲不職之大者也’,亟舉公事迹,與夫朝廷崇祀之意,谕于邑民,民皆欣然,願共力以完之。
令乃寬與之約,聽其營辦。
不數月而祠宇一新。
于是,民益知夫賢人之忠于國者,雖死于不幸,後世必載祀典、嚴廟貌,奉事尊仰之如此,皆思勉而為善。
自一邑而推諸一郡,由一郡而推諸四方,則其為勸也豈小補哉?廟完,具書來告,以餘嘗兩守鄉邦,願志本末。
噫!忠義之心,人皆有之,但勉而不力,執之不固,遂不至于占人。
餘亦勉而執之者,歧忠穆之風,尤寤寐以自激,文雖甚陋,惡敢吝而不書?”又《晉書》載:“公死難,血濺禦衣。
事平,左右欲浣所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诏葬縣南,賜曰‘浣衣裡’,仍立廟焉。
”廟有國朝翰林承旨、鹿庵王磐律詩一首,曰:“十載家艱恨未消,又持手版事昏朝。
已知定亂功難就,猶幸臨危節可要。
忠血數斑沾藻火,英名千古迫雲霄。
一杯欲酹祠前土,野鶴昂藏未易招。
”磐,字文炳,廣平人,亡金進士,入國朝,累官至承旨,緻仕,居東平,年九十二歲卒,谥曰“文忠”。
十二月,早至湯陰南門,拜谒廟墓,讀碑而去。
餘嘗讀趙文敏公《松雪齋文集》,有“紀夢嵇侍中”曰:“延祐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彰德朱長儒,道其邦人之意,求書‘晉嵇侍中之廟’六字。
餘每敬其忠節,不辭而書之,運筆如飛,若有神助。
是夜,京口石民瞻館予書室中,夢一丈夫,晉人衣冠,蓬首立衣,流血被面,謂民瞻曰:‘我嵇侍中也,今日趙子昂為餘書廟額,故來謝之。
’民瞻既覺,猶汗流,亦異事也。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诘、兼修國史、吳興趙孟頫志。
” 臨漳縣南,邺鎮西北五裡,紫陌側,晉高僧佛圖澄墓在焉。
澄,天竺人,俗姓帛氏。
永嘉年,來洛陽,雖未嘗讀儒家書,與一時學士辨論,無能屈者。
澄身長八尺,腹旁一竅,常以絮塞,夜欲讀書,則拔其絮,竅中光出,照于一室。
又常至水際,引腸滌之還内腹中。
善誦神咒,役鬼神,以麻油雜燕支塗掌上,則洞見千裡外事,令齋戒者皆得見之。
又能聽鈴音以言吉兇,無不驗。
石勒兵屯葛陂,大殺沙門,澄匿勒大将郭黑略家,黑略言于勒,召試道術,取缽水咒之,生青蓮花,勒由是信之。
勒之獲段末波,擒劉曜,皆先驗澄之鈴音也。
至石虎,傾心敬事,使衣绫錦,乘雕輿,太子常侍皆舉辇扶翼升殿,主者唱大和尚,群臣皆起,以彰其尊。
後,虎大飨太武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壞人衣乎!”虎發殿石視之,果有棘生焉。
澄意本在冉闵,小字棘奴也。
澄還寺,獨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
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
”遂不複言。
謂弟子曰:“戊申禍亂漸萌,己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化去矣。
”遣人與虎辭,虎詣寺見澄,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
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崇顯寺廟,宜享休祉。
奈何布政猛烈,終無福祉,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殁無恨矣。
”虎知必逝,悲恸嗚咽,即命于漳水西紫陌,鑿圹營壽藏。
十二月八日,澄卒于邺宮寺,是歲,晉永和四年也。
後有沙門雍州來,稱見澄西入關,虎發圹視之,惟一石。
虎惡之曰:“石者,朕也,葬我而去,吾将死矣。
”明年,虎果死。
湯陰縣北十裡,有古壘,南北斜長五裡,父老雲:唐九節度師營壘也。
壘東北有萬人冢,即九節度潰兵之遺骸。
乃節度使薛嵩掩骨作此大冢,命幕府禦史陸長源撰記刻碑,立冢上雲。
安陽縣西北五十裡永治村,魏國韓谏議墓在焉。
谏議,丞相忠獻公父也。
神道之碑,則樞密使富弼撰,翰林承旨王圭書。
碑首題曰“宋故大中大夫、行右谏議大夫、南陽郡開國男、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韓公神道碑。
”銘其碑,略曰:“公諱國華,字光弼。
太宗初,中興國二年甲科,授大理評事,通判泸州,遷右贊善大夫,改彰德節度判官。
盡抉奸隐,諸豪不敢犯,升秘書省著作郎,監上蔡稅,以監察禦史召望高台閣屬。
天子議複燕、薊,揣廷臣勇而善辭令者,谕高麗,西攻契丹,以分其力。
既曰:‘非韓某,不可即。
’假以太常少卿為使。
公馳舸至其國,其王負固不受命,公谕以禍福,王大恐,遣大将領兵數萬,渡汰江以侵契丹。
公複命,天子大喜,拜左拾遺,直史館,賜五品章服,兼判登聞鼓院,入三司為開封推官,遷左司谏充鹽鐵判官。
久之,契丹大将蕭甯使叩雄州約戰,知州留福信之,以聞天子。
因思高麗功立,命公走雄州,按其事,亦令代福作報書,索其情僞。
甯之意,欲我先發,公固願息兵養民,念國體不可屈書,乃謝使者,急令備邊。
還奏,天子又大喜,曆判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院。
有密讒于帝者,帝雅信公,诏總判三司,賜三品章服。
公益奮條三司不便事二十七上之,官民偕利,遂著為法。
俄而,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即拜峽路轉運使。
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秩凡五遷,為職方郎中,出知河陽徙潞州。
契丹入掠河朔,公以精騎屯吳二谷,契丹不敢犯境,帝嘉之,褒以玺書。
契丹再至澶淵,首命公假秘書監為國信使。
江南饑,又遣巡撫一道,還朝,權開封府判官,出知曹州,徙泉州。
天子封太山,擢谏議大夫,召歸,道病,卒于建陽驿,泉人聞之,傾一州來會哭。
朝廷舉恤,典賜一子宮。
公六子,球德清尉,珙将作簿,琚兩浙轉運,珙河陽參軍,璩秘書著作郎,不幸繼亡。
琦相仁宗皇帝,被遇今天子,立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魏國公,望重天下,勳冠列辟。
以公積德儲慶,所宜享厚報,然恨公早世,不克待其發,而發于丞相,丞相以似以繼,其傳之者其可涯邪?”銘曰:“士孰不官,公官獨難。
使臨東夷,跨海渺漫。
指揮出師,勢分狄患。
壬始倔強,恃遠且艱,視诏揀刺,不奉其虔。
公怒移書,以诃以讕,谕以禍福,日月之觀。
王雖島首,聞義惕然,發兵饋糧,革頑易忄監。
封廬褥薩,伏命館門,能俾遠人,舉國奔職。
不憚已勞,不畏鄰隙,又俾強敵,斂其毒螫。
二邦由公,一舉斯得。
繼走朔郵,議收弋戣。
坐策立判,敵奸不施。
不為其款,國不挫威。
兩使外禦,天子再怡。
出知四州,大用是宜。
而卒不用,讒人之為。
複不永年,道卒不歸,遐迩奔赴,與考同之。
位不都躬,萃于幼嗣。
曰将曰相,勳德名世,本忘源流,公得何異?何以異之,天相其類。
天實使然,人亦靡然。
書之寞然,其昭昭然。
” 劉神川先生墓。
安陽縣南門,焦道庵士劉神川先生藁殡之所也。
先生名祁,字景叔,潭源人,金狀元,南山翁之曾孫。
正大間,監察禦史從益,字雲卿之子。
先生與弟郁、字文季,皆以文章德行,馳譽大河南北。
後,寓輝州。
甲辰,尼瑪哈中書招置幕下,年四十七卒。
有《神州遁士集》行世,又著《歸潛志》,以紀金末喪亂之事,與太原元裕之《壬辰雜編》、關西楊奂然《天興近鑒》、東明王百一《汝南遺事》微有異同。
今修三史,金國之事,蓋多取其語雲。
故其大忠偉節,赫然與日月争光,崒然與山嶽争高,天地不可窮,而公名亦不可窮矣。
宜乎百世之下,有國家者,欽遺風,想餘烈,置祠奉祀,永遠不絕也。
相之湯陰,即公死難之所,其廟在焉。
前之為邑者,不知追顯忠義,為政所先,因循不葺,底于大壞。
今令張君琳至則首拜祠下,睹其隳敝之甚,驚而歎曰:‘茲不職之大者也’,亟舉公事迹,與夫朝廷崇祀之意,谕于邑民,民皆欣然,願共力以完之。
令乃寬與之約,聽其營辦。
不數月而祠宇一新。
于是,民益知夫賢人之忠于國者,雖死于不幸,後世必載祀典、嚴廟貌,奉事尊仰之如此,皆思勉而為善。
自一邑而推諸一郡,由一郡而推諸四方,則其為勸也豈小補哉?廟完,具書來告,以餘嘗兩守鄉邦,願志本末。
噫!忠義之心,人皆有之,但勉而不力,執之不固,遂不至于占人。
餘亦勉而執之者,歧忠穆之風,尤寤寐以自激,文雖甚陋,惡敢吝而不書?”又《晉書》載:“公死難,血濺禦衣。
事平,左右欲浣所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诏葬縣南,賜曰‘浣衣裡’,仍立廟焉。
”廟有國朝翰林承旨、鹿庵王磐律詩一首,曰:“十載家艱恨未消,又持手版事昏朝。
已知定亂功難就,猶幸臨危節可要。
忠血數斑沾藻火,英名千古迫雲霄。
一杯欲酹祠前土,野鶴昂藏未易招。
”磐,字文炳,廣平人,亡金進士,入國朝,累官至承旨,緻仕,居東平,年九十二歲卒,谥曰“文忠”。
十二月,早至湯陰南門,拜谒廟墓,讀碑而去。
餘嘗讀趙文敏公《松雪齋文集》,有“紀夢嵇侍中”曰:“延祐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彰德朱長儒,道其邦人之意,求書‘晉嵇侍中之廟’六字。
餘每敬其忠節,不辭而書之,運筆如飛,若有神助。
是夜,京口石民瞻館予書室中,夢一丈夫,晉人衣冠,蓬首立衣,流血被面,謂民瞻曰:‘我嵇侍中也,今日趙子昂為餘書廟額,故來謝之。
’民瞻既覺,猶汗流,亦異事也。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诘、兼修國史、吳興趙孟頫志。
” 臨漳縣南,邺鎮西北五裡,紫陌側,晉高僧佛圖澄墓在焉。
澄,天竺人,俗姓帛氏。
永嘉年,來洛陽,雖未嘗讀儒家書,與一時學士辨論,無能屈者。
澄身長八尺,腹旁一竅,常以絮塞,夜欲讀書,則拔其絮,竅中光出,照于一室。
又常至水際,引腸滌之還内腹中。
善誦神咒,役鬼神,以麻油雜燕支塗掌上,則洞見千裡外事,令齋戒者皆得見之。
又能聽鈴音以言吉兇,無不驗。
石勒兵屯葛陂,大殺沙門,澄匿勒大将郭黑略家,黑略言于勒,召試道術,取缽水咒之,生青蓮花,勒由是信之。
勒之獲段末波,擒劉曜,皆先驗澄之鈴音也。
至石虎,傾心敬事,使衣绫錦,乘雕輿,太子常侍皆舉辇扶翼升殿,主者唱大和尚,群臣皆起,以彰其尊。
後,虎大飨太武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壞人衣乎!”虎發殿石視之,果有棘生焉。
澄意本在冉闵,小字棘奴也。
澄還寺,獨語曰:“得三年乎?”自答“不得”。
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
”遂不複言。
謂弟子曰:“戊申禍亂漸萌,己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化去矣。
”遣人與虎辭,虎詣寺見澄,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
修短分定,非所能延。
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崇顯寺廟,宜享休祉。
奈何布政猛烈,終無福祉,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殁無恨矣。
”虎知必逝,悲恸嗚咽,即命于漳水西紫陌,鑿圹營壽藏。
十二月八日,澄卒于邺宮寺,是歲,晉永和四年也。
後有沙門雍州來,稱見澄西入關,虎發圹視之,惟一石。
虎惡之曰:“石者,朕也,葬我而去,吾将死矣。
”明年,虎果死。
湯陰縣北十裡,有古壘,南北斜長五裡,父老雲:唐九節度師營壘也。
壘東北有萬人冢,即九節度潰兵之遺骸。
乃節度使薛嵩掩骨作此大冢,命幕府禦史陸長源撰記刻碑,立冢上雲。
安陽縣西北五十裡永治村,魏國韓谏議墓在焉。
谏議,丞相忠獻公父也。
神道之碑,則樞密使富弼撰,翰林承旨王圭書。
碑首題曰“宋故大中大夫、行右谏議大夫、南陽郡開國男、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韓公神道碑。
”銘其碑,略曰:“公諱國華,字光弼。
太宗初,中興國二年甲科,授大理評事,通判泸州,遷右贊善大夫,改彰德節度判官。
盡抉奸隐,諸豪不敢犯,升秘書省著作郎,監上蔡稅,以監察禦史召望高台閣屬。
天子議複燕、薊,揣廷臣勇而善辭令者,谕高麗,西攻契丹,以分其力。
既曰:‘非韓某,不可即。
’假以太常少卿為使。
公馳舸至其國,其王負固不受命,公谕以禍福,王大恐,遣大将領兵數萬,渡汰江以侵契丹。
公複命,天子大喜,拜左拾遺,直史館,賜五品章服,兼判登聞鼓院,入三司為開封推官,遷左司谏充鹽鐵判官。
久之,契丹大将蕭甯使叩雄州約戰,知州留福信之,以聞天子。
因思高麗功立,命公走雄州,按其事,亦令代福作報書,索其情僞。
甯之意,欲我先發,公固願息兵養民,念國體不可屈書,乃謝使者,急令備邊。
還奏,天子又大喜,曆判鹽鐵度支、戶部三司院。
有密讒于帝者,帝雅信公,诏總判三司,賜三品章服。
公益奮條三司不便事二十七上之,官民偕利,遂著為法。
俄而,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即拜峽路轉運使。
真宗即位,入判大理寺,秩凡五遷,為職方郎中,出知河陽徙潞州。
契丹入掠河朔,公以精騎屯吳二谷,契丹不敢犯境,帝嘉之,褒以玺書。
契丹再至澶淵,首命公假秘書監為國信使。
江南饑,又遣巡撫一道,還朝,權開封府判官,出知曹州,徙泉州。
天子封太山,擢谏議大夫,召歸,道病,卒于建陽驿,泉人聞之,傾一州來會哭。
朝廷舉恤,典賜一子宮。
公六子,球德清尉,珙将作簿,琚兩浙轉運,珙河陽參軍,璩秘書著作郎,不幸繼亡。
琦相仁宗皇帝,被遇今天子,立為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魏國公,望重天下,勳冠列辟。
以公積德儲慶,所宜享厚報,然恨公早世,不克待其發,而發于丞相,丞相以似以繼,其傳之者其可涯邪?”銘曰:“士孰不官,公官獨難。
使臨東夷,跨海渺漫。
指揮出師,勢分狄患。
壬始倔強,恃遠且艱,視诏揀刺,不奉其虔。
公怒移書,以诃以讕,谕以禍福,日月之觀。
王雖島首,聞義惕然,發兵饋糧,革頑易忄監。
封廬褥薩,伏命館門,能俾遠人,舉國奔職。
不憚已勞,不畏鄰隙,又俾強敵,斂其毒螫。
二邦由公,一舉斯得。
繼走朔郵,議收弋戣。
坐策立判,敵奸不施。
不為其款,國不挫威。
兩使外禦,天子再怡。
出知四州,大用是宜。
而卒不用,讒人之為。
複不永年,道卒不歸,遐迩奔赴,與考同之。
位不都躬,萃于幼嗣。
曰将曰相,勳德名世,本忘源流,公得何異?何以異之,天相其類。
天實使然,人亦靡然。
書之寞然,其昭昭然。
” 劉神川先生墓。
安陽縣南門,焦道庵士劉神川先生藁殡之所也。
先生名祁,字景叔,潭源人,金狀元,南山翁之曾孫。
正大間,監察禦史從益,字雲卿之子。
先生與弟郁、字文季,皆以文章德行,馳譽大河南北。
後,寓輝州。
甲辰,尼瑪哈中書招置幕下,年四十七卒。
有《神州遁士集》行世,又著《歸潛志》,以紀金末喪亂之事,與太原元裕之《壬辰雜編》、關西楊奂然《天興近鑒》、東明王百一《汝南遺事》微有異同。
今修三史,金國之事,蓋多取其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