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魏郡部彰德路。
《禹貢》冀州之域。
商河亶甲居于此。
戰國為魏之邺地,秦為上黨、邯鄲二郡地。
漢置魏郡,曹操受封于此,稱邺都。
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隽并據之。
後魏曰相州,東魏曰司州,北齊改為清都郡。
唐曰相州,又改邺郡。
梁置昭德軍,石晉改彰德軍,金升為彰德府。
國朝先屬真定路,後改彰德路,立總管府,領司一,縣三:安陽、湯陰、臨漳,州一,林州。
彰德路城中,宋隸安陽縣。
國朝置錄事司以領之。
城之外,仍屬安陽縣。
城郭周十九裡,總管府錄事司治,及安陽縣治皆在城内焉。
安陽縣。
春秋為戲陽,戰國為魏甯新中邑。
秦更名安陽,漢廢,以其地入蕩陰,屬河内郡。
魏并入邺,晉置安陽,屬魏郡。
後周移相州及邺縣于安陽故城,治此。
隋複曰安陽,尋改堯城,屬魏郡。
唐以安陽為相州治,改堯城曰永定。
宋改永定為永和,尋省入安陽,及省邺縣,分其地半入焉。
宋、金皆曰安陽縣,國朝因之為彰德路倚郭縣。
湯陰縣。
古羑裡之地。
戰國為魏之蕩陰邑,漢為蕩陰縣,屬河内郡。
晉屬魏郡,後魏省。
隋改蕩源縣,大業二年省。
唐初,分安陽縣地入蕩源,屬衛州。
貞觀元年,以蕩水微溫,改為湯陰縣,屬相州。
宋、金、國朝皆因之,為彰德路屬縣雲。
臨漳縣。
本漢邺縣地,晉建興二年,以愍帝諱改名臨漳。
東魏孝靜,置邺縣于今邺鎮,又别置臨漳縣。
周武帝平齊,自邺城移縣于今治,仍屬魏郡。
隋開皇三年,改隸相州,十年,分縣地置長樂縣,大業十年,始築縣城。
暨唐及宋、金皆為臨漳縣。
國朝因之,為彰德路屬縣雲。
林州。
漢置隆慮縣,東漢改隆為林。
隋析置湛陽縣,後改置岩州,金為林州。
國朝至元二年,複為縣,又并輔岩入焉,未幾複為州,割輔岩入安陽,仍以州隸彰德路。
磁州。
《禹貢》冀州之域。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趙國地,晉為廣平郡地。
後周,置成安郡,隋置磁州。
唐天祐,改惠州,尋複磁州。
宋曰滏陽郡,金以隸彰德。
國朝屬廣平路,領縣四,曰:滏陽、邯鄲、武安、成安。
滏陽縣。
漢為武安縣地。
魏置臨水縣,屬廣平郡。
後周置滏陽縣,屬成安郡。
隋置磁州治于此,唐、宋、金并因之。
本朝為磁州倚郭屬縣(按:磁州滏陽縣,惟金以之隸彰德。
元本屬廣平路,蓋是書為記遊覽古而作,路徑滏陽,曆記所見,實未遍曆洺邢也。
故附見于彰德路雲)。
黃華谷天平山。
彰德之西九十裡,曰林州,即古林慮縣也。
州西北二十裡,曰黃華谷,谷多秋菊,故名。
昔金翰林學士熊嶽、王公庭筠、子端,皆隐居谷中,号“黃華山主”,所居曰“讀書岩”。
公文章、書法高出流輩,字學米元章,墨竹類文湖州,金章宗所謂昔人君子者也。
谷之西南,諸峰峭拔奇秀,林木陰翳,仙宮佛廟金碧輝映,岩崖泉石,名号百什,不可窮紀。
其迸珠簾、桃花岩者,不減天台、赤城之勝。
其最知名者,谷南之天平山谼谷寺也。
谼谷莫夜,陰崖石壁間,燦然作金光若燈火,神幻不可緻诘。
前賢多作歌詩以紀,曰《金燈集》。
安陽縣北三十裡,臨漳縣南十五裡,邺鎮之西曰蔡村,有濁流奔迅,俗謂之“漳河”也。
《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
”《水經》雲:“濁漳之源,出晉甯路長子縣西,發鸠山東北,流過壺關、屯留、潞縣,合衆山之水,其流始大。
又東過武安縣,有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注之,其水合流,謂之“交漳口”(清漳,源出上黨沾縣大黾谷東北,過磁州武安,與濁漳合)。
遂東過邺縣西,又東過三戶津,又東北過景州曲周、平恩二縣,又東北過冀州,又東北過景州東光縣弓高鎮,又東北過瀛州樂壽縣景城鎮,又東北過平舒縣而入于海”雲。
漳水,自出山至入海,凡行一千六百八十裡。
按《史記》:“魏文侯時,使西門豹為邺令,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漳水溉民田,民皆煩苦。
豹曰:‘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今雖患苦,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民後果得其利,至今邺人祠祭不絕。
”又《西漢書》:“文侯曾孫襄王,嘗與群臣飲酒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
’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邺獨二百畝,是田惡也。
漳水在旁,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興,是不仁也。
仁智未盡,豹何足法?’于是襄王使起為邺令,遂引漳水溉田。
揭水東注,号‘天井堰’,裡中作一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使相灌注,一注分十二流,皆懸水門,邺人名曰‘晏陂澤’。
河内之民,以緻殷富,民歌之曰:‘邺有賢令兮,曰史公;決漳水兮,灌邺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今史、漢所載,二說不同,餘疑當時豹嘗鑿渠,而後湮廢,至起紹修,故民歌之,今并錄焉。
十二月早,出彰德北門,至蔡村西行三十裡,狹處作土橋以渡。
時漳水退縮,層冰峨峨,逐流東下。
士人雲:“春夏水漲,至與岸平,闊可數裡,号‘小黃河’。
”又曰:“水旁多石子,俗傳可以暖腹。
”又有紋石,濱河之民取以為器,貨之。
安陽橋。
在安陽縣北五裡,橋下即洹水也。
洹水出上黨洹氏縣洹山,山在長子縣,東過隆慮縣北,黃水注之。
又東北出山連,迳殷墟東北,過邺城南,謂之新河。
又東迳安陽故城東,過内黃縣,北入于白溝雲。
《春秋左氏傳》言:“聲伯夢涉洹水。
”杜預注曰:“洹水,出汲郡林慮縣。
”李宗谔以此說為然,遂言洹水源出林慮西北,平地湧出,初甚微細,東流九十裡至安陽縣界,泉脈漸大,又曲而東北,入大名府洹水縣界。
今按《水經》所言,洹氏在澤州高平縣西,并無洹水。
蓋縣邑遷改不常,故郦元所記有異同耳。
餘嘗觀許敬宗論《禹貢》:“道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榮。
”其說甚詳。
蓋天下之水,無有不發源于山,其有自平地出者,皆洑流再發也。
且濟水之源出王屋山之颠,洑流至平地,再出,即今濟源縣濟渎廟泉是也。
今李宗谔第見洹水初起林慮,遂以《水經》所記為異,殊不知林慮乃洑流再發也。
呂忱《字林》、許慎《說文》皆雲:“洹水,出晉魯之間。
”又言:“林慮黃水,發源神困之山谷,東流至谷口,潛入于地下,東北十裡複出于柳渚。
”然則,洹水洑流至林慮再出,蓋可信矣。
蕩水。
出湯陰縣西石尚山(案:《太平寰宇記》作牟山),東流經縣故城,縣因水以取名。
又東北至内黃縣,入于黃澤。
唐貞觀元年,改為湯水,以其水微溫也。
羑水。
在羑裡北二裡,有橋曰羑橋,橋下即羑水也。
《水經》曰:“羑水,出湯陰縣西北四十裡西山韓大牛泉。
東經羑城之北,積水成淵,方十餘步,深一丈餘。
又東至内黃縣,與防水會。
又東曆黃澤,而入蕩水”雲。
宜師溝。
在湯陰縣西南三十五裡宜師站。
又,在縣西南二十七裡,又有宜師橋在站側。
邺宮。
元帝禅晉,晉常館帝于此。
光熙元年夏五月,馬牧帥汲桑叛,敗魏郡太守馮嵩,遂陷邺城,燒宮,旬月煙焰不滅。
曹魏之殿閣,蓋于此時盡矣。
至石勒,将營邺宮,以廷尉續鹹、尚書令徐光切谏而止。
後因霖雨,中山西北,暴水漂巨木百餘萬株,集于堂陽,勒大悅,謂公卿曰:“諸君知此非為災也,天意欲吾營邺宮耳。
”于是,令都水使者張漸、少府任汪等監營,勒親授規矩而建焉。
邺都南城。
在鎮東南三裡半。
按:魏孝文天和十八年,自雲中遷都洛陽,經邺宮,留數日,臨引軍發,懸飯一瓢于城門上而去。
尚書崔光語人曰:“挂飯者,懸飧也。
《禹貢》冀州之域。
商河亶甲居于此。
戰國為魏之邺地,秦為上黨、邯鄲二郡地。
漢置魏郡,曹操受封于此,稱邺都。
後趙石虎、前燕慕容隽并據之。
後魏曰相州,東魏曰司州,北齊改為清都郡。
唐曰相州,又改邺郡。
梁置昭德軍,石晉改彰德軍,金升為彰德府。
國朝先屬真定路,後改彰德路,立總管府,領司一,縣三:安陽、湯陰、臨漳,州一,林州。
彰德路城中,宋隸安陽縣。
國朝置錄事司以領之。
城之外,仍屬安陽縣。
城郭周十九裡,總管府錄事司治,及安陽縣治皆在城内焉。
安陽縣。
春秋為戲陽,戰國為魏甯新中邑。
秦更名安陽,漢廢,以其地入蕩陰,屬河内郡。
魏并入邺,晉置安陽,屬魏郡。
後周移相州及邺縣于安陽故城,治此。
隋複曰安陽,尋改堯城,屬魏郡。
唐以安陽為相州治,改堯城曰永定。
宋改永定為永和,尋省入安陽,及省邺縣,分其地半入焉。
宋、金皆曰安陽縣,國朝因之為彰德路倚郭縣。
湯陰縣。
古羑裡之地。
戰國為魏之蕩陰邑,漢為蕩陰縣,屬河内郡。
晉屬魏郡,後魏省。
隋改蕩源縣,大業二年省。
唐初,分安陽縣地入蕩源,屬衛州。
貞觀元年,以蕩水微溫,改為湯陰縣,屬相州。
宋、金、國朝皆因之,為彰德路屬縣雲。
臨漳縣。
本漢邺縣地,晉建興二年,以愍帝諱改名臨漳。
東魏孝靜,置邺縣于今邺鎮,又别置臨漳縣。
周武帝平齊,自邺城移縣于今治,仍屬魏郡。
隋開皇三年,改隸相州,十年,分縣地置長樂縣,大業十年,始築縣城。
暨唐及宋、金皆為臨漳縣。
國朝因之,為彰德路屬縣雲。
林州。
漢置隆慮縣,東漢改隆為林。
隋析置湛陽縣,後改置岩州,金為林州。
國朝至元二年,複為縣,又并輔岩入焉,未幾複為州,割輔岩入安陽,仍以州隸彰德路。
磁州。
《禹貢》冀州之域。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為邯鄲郡地,漢為魏郡趙國地,晉為廣平郡地。
後周,置成安郡,隋置磁州。
唐天祐,改惠州,尋複磁州。
宋曰滏陽郡,金以隸彰德。
國朝屬廣平路,領縣四,曰:滏陽、邯鄲、武安、成安。
滏陽縣。
漢為武安縣地。
魏置臨水縣,屬廣平郡。
後周置滏陽縣,屬成安郡。
隋置磁州治于此,唐、宋、金并因之。
本朝為磁州倚郭屬縣(按:磁州滏陽縣,惟金以之隸彰德。
元本屬廣平路,蓋是書為記遊覽古而作,路徑滏陽,曆記所見,實未遍曆洺邢也。
故附見于彰德路雲)。
黃華谷天平山。
彰德之西九十裡,曰林州,即古林慮縣也。
州西北二十裡,曰黃華谷,谷多秋菊,故名。
昔金翰林學士熊嶽、王公庭筠、子端,皆隐居谷中,号“黃華山主”,所居曰“讀書岩”。
公文章、書法高出流輩,字學米元章,墨竹類文湖州,金章宗所謂昔人君子者也。
谷之西南,諸峰峭拔奇秀,林木陰翳,仙宮佛廟金碧輝映,岩崖泉石,名号百什,不可窮紀。
其迸珠簾、桃花岩者,不減天台、赤城之勝。
其最知名者,谷南之天平山谼谷寺也。
谼谷莫夜,陰崖石壁間,燦然作金光若燈火,神幻不可緻诘。
前賢多作歌詩以紀,曰《金燈集》。
安陽縣北三十裡,臨漳縣南十五裡,邺鎮之西曰蔡村,有濁流奔迅,俗謂之“漳河”也。
《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
”《水經》雲:“濁漳之源,出晉甯路長子縣西,發鸠山東北,流過壺關、屯留、潞縣,合衆山之水,其流始大。
又東過武安縣,有清漳水,自涉縣東南來注之,其水合流,謂之“交漳口”(清漳,源出上黨沾縣大黾谷東北,過磁州武安,與濁漳合)。
遂東過邺縣西,又東過三戶津,又東北過景州曲周、平恩二縣,又東北過冀州,又東北過景州東光縣弓高鎮,又東北過瀛州樂壽縣景城鎮,又東北過平舒縣而入于海”雲。
漳水,自出山至入海,凡行一千六百八十裡。
按《史記》:“魏文侯時,使西門豹為邺令,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漳水溉民田,民皆煩苦。
豹曰:‘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今雖患苦,百歲後,期令父老子孫思我言。
’民後果得其利,至今邺人祠祭不絕。
”又《西漢書》:“文侯曾孫襄王,嘗與群臣飲酒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
’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邺獨二百畝,是田惡也。
漳水在旁,豹不知用,是不智也;知而不興,是不仁也。
仁智未盡,豹何足法?’于是襄王使起為邺令,遂引漳水溉田。
揭水東注,号‘天井堰’,裡中作一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使相灌注,一注分十二流,皆懸水門,邺人名曰‘晏陂澤’。
河内之民,以緻殷富,民歌之曰:‘邺有賢令兮,曰史公;決漳水兮,灌邺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
”今史、漢所載,二說不同,餘疑當時豹嘗鑿渠,而後湮廢,至起紹修,故民歌之,今并錄焉。
十二月早,出彰德北門,至蔡村西行三十裡,狹處作土橋以渡。
時漳水退縮,層冰峨峨,逐流東下。
士人雲:“春夏水漲,至與岸平,闊可數裡,号‘小黃河’。
”又曰:“水旁多石子,俗傳可以暖腹。
”又有紋石,濱河之民取以為器,貨之。
安陽橋。
在安陽縣北五裡,橋下即洹水也。
洹水出上黨洹氏縣洹山,山在長子縣,東過隆慮縣北,黃水注之。
又東北出山連,迳殷墟東北,過邺城南,謂之新河。
又東迳安陽故城東,過内黃縣,北入于白溝雲。
《春秋左氏傳》言:“聲伯夢涉洹水。
”杜預注曰:“洹水,出汲郡林慮縣。
”李宗谔以此說為然,遂言洹水源出林慮西北,平地湧出,初甚微細,東流九十裡至安陽縣界,泉脈漸大,又曲而東北,入大名府洹水縣界。
今按《水經》所言,洹氏在澤州高平縣西,并無洹水。
蓋縣邑遷改不常,故郦元所記有異同耳。
餘嘗觀許敬宗論《禹貢》:“道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榮。
”其說甚詳。
蓋天下之水,無有不發源于山,其有自平地出者,皆洑流再發也。
且濟水之源出王屋山之颠,洑流至平地,再出,即今濟源縣濟渎廟泉是也。
今李宗谔第見洹水初起林慮,遂以《水經》所記為異,殊不知林慮乃洑流再發也。
呂忱《字林》、許慎《說文》皆雲:“洹水,出晉魯之間。
”又言:“林慮黃水,發源神困之山谷,東流至谷口,潛入于地下,東北十裡複出于柳渚。
”然則,洹水洑流至林慮再出,蓋可信矣。
蕩水。
出湯陰縣西石尚山(案:《太平寰宇記》作牟山),東流經縣故城,縣因水以取名。
又東北至内黃縣,入于黃澤。
唐貞觀元年,改為湯水,以其水微溫也。
羑水。
在羑裡北二裡,有橋曰羑橋,橋下即羑水也。
《水經》曰:“羑水,出湯陰縣西北四十裡西山韓大牛泉。
東經羑城之北,積水成淵,方十餘步,深一丈餘。
又東至内黃縣,與防水會。
又東曆黃澤,而入蕩水”雲。
宜師溝。
在湯陰縣西南三十五裡宜師站。
又,在縣西南二十七裡,又有宜師橋在站側。
邺宮。
元帝禅晉,晉常館帝于此。
光熙元年夏五月,馬牧帥汲桑叛,敗魏郡太守馮嵩,遂陷邺城,燒宮,旬月煙焰不滅。
曹魏之殿閣,蓋于此時盡矣。
至石勒,将營邺宮,以廷尉續鹹、尚書令徐光切谏而止。
後因霖雨,中山西北,暴水漂巨木百餘萬株,集于堂陽,勒大悅,謂公卿曰:“諸君知此非為災也,天意欲吾營邺宮耳。
”于是,令都水使者張漸、少府任汪等監營,勒親授規矩而建焉。
邺都南城。
在鎮東南三裡半。
按:魏孝文天和十八年,自雲中遷都洛陽,經邺宮,留數日,臨引軍發,懸飯一瓢于城門上而去。
尚書崔光語人曰:“挂飯者,懸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