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陳餘遊苦陉,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
在縣北三十裡。
曰新城鎮,即古新市縣也,為白狄鮮虞之國。
漢為中山屬縣,王莽曰平樂縣也。
《趙記》曰:“新市縣有蔺相如、廉頗、李牧三将之宅。
故其城勢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
”又雲:“相如祖茔皆在城中。
”今為新市鄉新城鎮,居民數百家,為墟市。
十二月,夜宿鎮上蘇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門故城(董氏族附)。
藁城縣西北三十裡,荒城一區,蓋戰國時趙邑。
本有九室居之,武靈正改曰九門。
《史記》“王出九門,如野台,以望齊巾山之境”是也。
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漢為縣,今為九門鎮,野台在城側,俗呼為“寒台”雲。
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龍虎衛上将軍俊帥孤軍内附,滅金之役,戰死黃河之上,谥“忠烈”。
其子文炳忠獻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轄佥樞之職,讨滅宋國,事載信史。
次文用,為翰林承旨,谥“忠穆”。
次文忠,佥樞密院,谥“忠貞”。
其孫上選陝西平章,谥“忠宣”。
子孫清顯,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傳贊曰:“或曰為将三世,其後受其不祥。
董氏貴顯四世,子孫數千百人。
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後。
龍虎公、忠顯公為大将,不妄殺,濱死而生之者,無慮數十萬人。
其諸以是為德與後。
台臣上章,累請援史張功臣例,進封王爵,子孫辭不受,蓋以滿盈為誡也。
餘嘗過其第中,見其冠蓋蟬聯,子孫皆清修好學而有承平公子之風。
”觀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
柏鄉縣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為“南陵城”。
《十三州志》曰:“昔陳公子完,避亂奔齊,桓公以此封之。
”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它,為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
《左氏傳》曰:“齊國,夏伐晉,取栾。
”其後南徙,故曰南栾雲。
城西有千金渠,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以疏積潦,其堰則謂之“萬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
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橹,以為真定帑藏之巨盈庫也,上作雙門而無枨臬通過而已。
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爐、茶竈、豪商大賈并集于此。
大抵真定極為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于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藁城縣西二十五裡,故城東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況故台也。
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後所居也。
昔光武擊王郎,至真定過此,因納郭氏為後。
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
北台之上建盧郎神廟,不知何神廟,東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
今真定平山縣東,有綿蔓故城,即光武所封況之侯國也。
安喜縣東南三十裡荒台一所,曰雞鳴台。
世傳,漢世祖自薊而南,于此舍宿,其地窪下,遂築此台,雞鳴而發因以名雲。
趙州城中,州衙南,皇華驿之東,有望漢台。
此即東漢耿純所築,以望東武之所也,歲久摧圮。
宋大觀四年,知軍州事劉戒,惜其遺迹湮沒,乃築而新之。
其高七尋,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廣六十尺,仍構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趙徽之撰《望漢台銘》,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趙溫谔碑樓下。
望漢台但一荒丘耳。
趙州城南平棘縣境,通津有大石橋,曰“安濟。
”長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為環洞,兩挽複各為兩洞,制作精偉,蘭刻蹲獅,細巧奇絕。
華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題甚多,不能盡讀。
有刻曰:“連鵬舉使大金,至絕域,實居首選,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題。
”橋上片石,有驢足迹四所,世傳神仙張果老之迹。
或雲,當時匠者之戲。
匠者曰李春,隋時人也。
張果老《列仙傳》雲:“果,真定蒲吾人,隐封龍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賜号‘通元先生’。
後不知所終。
”今真定平山縣東十三裡,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趙州城西門外,平棘縣境,有永通橋,俗謂之“小石橋”。
方之南橋,差小而石工之制華麗尤精。
清波二水合流橋下,此則金明昌間,趙人裒錢而建也。
建橋碑文,中憲大夫緻仕王革撰。
橋左複有小碣,刻橋之圖,金儒題詠并刻于下。
李昉書院(吟台附)。
元氏縣封龍山龍首峰下,有宋丞相李昉讀書堂及吟台皆在焉。
李公書堂本三所,東溪為浮屠所占,西溪蕪沒不可考,今建書院者,即中溪也。
吟台在東北隅,疊石為之,高三丈餘,宋碑一通尚在。
逮國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學士辭歸,隐山中,因其故基以築大成殿、講堂齋舍,招延學者王文忠公磐為撰書院記。
李文正公,字仁卿,自号敬齋,雲金進士,栾城人也。
有文集行世。
王文忠公,字文炳,号鹿庵,廣平人,亦雲金進士。
入國朝,為翰林承旨,年九十二,以壽終。
徐童樹。
在元氏縣封龍山修真觀。
四周多徐童樹,樹類梧桐,香氣時襲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則辄死,俗呼為“徐童華”。
世謂北嶽徐真君登仙于此,記雲:“駱元素遇一老人,得藥十粒,且告曰:‘服此則不饑。
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長桑君牒,為北嶽長史。
’言既,化童子乘白雲而去,因以名雲。
” 中山府學講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
盆口镌蘇文忠公《雪浪石銘》,其石紋作波濤痕,複有若卧牛立鳳之狀者。
昔蘇公守定日,甚愛此石,構小室置之,榜曰“雪浪齋”雲。
西庑下一碑,圖石之形,并刻其銘于右學中。
又有唐王維畫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謂“陰陽竹”也。
玉華宮,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園之東,是為睿宗仁聖景襄皇帝之神禦殿奉安禦容者也。
外為紅綽楔垣牆,四周槐柳森列,重門棨戟,廣殿修庑,金碧輝映,宏壯華麗,拟于宮掖。
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衛土以守門闼,歲時月日,中書以故事奏聞,命集賢院臣代祀函香緻醴,遣太常雅樂
新城。
在縣北三十裡。
曰新城鎮,即古新市縣也,為白狄鮮虞之國。
漢為中山屬縣,王莽曰平樂縣也。
《趙記》曰:“新市縣有蔺相如、廉頗、李牧三将之宅。
故其城勢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
”又雲:“相如祖茔皆在城中。
”今為新市鄉新城鎮,居民數百家,為墟市。
十二月,夜宿鎮上蘇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門故城(董氏族附)。
藁城縣西北三十裡,荒城一區,蓋戰國時趙邑。
本有九室居之,武靈正改曰九門。
《史記》“王出九門,如野台,以望齊巾山之境”是也。
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漢為縣,今為九門鎮,野台在城側,俗呼為“寒台”雲。
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龍虎衛上将軍俊帥孤軍内附,滅金之役,戰死黃河之上,谥“忠烈”。
其子文炳忠獻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轄佥樞之職,讨滅宋國,事載信史。
次文用,為翰林承旨,谥“忠穆”。
次文忠,佥樞密院,谥“忠貞”。
其孫上選陝西平章,谥“忠宣”。
子孫清顯,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傳贊曰:“或曰為将三世,其後受其不祥。
董氏貴顯四世,子孫數千百人。
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後。
龍虎公、忠顯公為大将,不妄殺,濱死而生之者,無慮數十萬人。
其諸以是為德與後。
台臣上章,累請援史張功臣例,進封王爵,子孫辭不受,蓋以滿盈為誡也。
餘嘗過其第中,見其冠蓋蟬聯,子孫皆清修好學而有承平公子之風。
”觀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
柏鄉縣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為“南陵城”。
《十三州志》曰:“昔陳公子完,避亂奔齊,桓公以此封之。
”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它,為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
《左氏傳》曰:“齊國,夏伐晉,取栾。
”其後南徙,故曰南栾雲。
城西有千金渠,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以疏積潦,其堰則謂之“萬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
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橹,以為真定帑藏之巨盈庫也,上作雙門而無枨臬通過而已。
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爐、茶竈、豪商大賈并集于此。
大抵真定極為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于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藁城縣西二十五裡,故城東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況故台也。
今台傍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後所居也。
昔光武擊王郎,至真定過此,因納郭氏為後。
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
北台之上建盧郎神廟,不知何神廟,東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
今真定平山縣東,有綿蔓故城,即光武所封況之侯國也。
安喜縣東南三十裡荒台一所,曰雞鳴台。
世傳,漢世祖自薊而南,于此舍宿,其地窪下,遂築此台,雞鳴而發因以名雲。
趙州城中,州衙南,皇華驿之東,有望漢台。
此即東漢耿純所築,以望東武之所也,歲久摧圮。
宋大觀四年,知軍州事劉戒,惜其遺迹湮沒,乃築而新之。
其高七尋,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廣六十尺,仍構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趙徽之撰《望漢台銘》,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趙溫谔碑樓下。
望漢台但一荒丘耳。
趙州城南平棘縣境,通津有大石橋,曰“安濟。
”長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為環洞,兩挽複各為兩洞,制作精偉,蘭刻蹲獅,細巧奇絕。
華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題甚多,不能盡讀。
有刻曰:“連鵬舉使大金,至絕域,實居首選,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題。
”橋上片石,有驢足迹四所,世傳神仙張果老之迹。
或雲,當時匠者之戲。
匠者曰李春,隋時人也。
張果老《列仙傳》雲:“果,真定蒲吾人,隐封龍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賜号‘通元先生’。
後不知所終。
”今真定平山縣東十三裡,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趙州城西門外,平棘縣境,有永通橋,俗謂之“小石橋”。
方之南橋,差小而石工之制華麗尤精。
清波二水合流橋下,此則金明昌間,趙人裒錢而建也。
建橋碑文,中憲大夫緻仕王革撰。
橋左複有小碣,刻橋之圖,金儒題詠并刻于下。
李昉書院(吟台附)。
元氏縣封龍山龍首峰下,有宋丞相李昉讀書堂及吟台皆在焉。
李公書堂本三所,東溪為浮屠所占,西溪蕪沒不可考,今建書院者,即中溪也。
吟台在東北隅,疊石為之,高三丈餘,宋碑一通尚在。
逮國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學士辭歸,隐山中,因其故基以築大成殿、講堂齋舍,招延學者王文忠公磐為撰書院記。
李文正公,字仁卿,自号敬齋,雲金進士,栾城人也。
有文集行世。
王文忠公,字文炳,号鹿庵,廣平人,亦雲金進士。
入國朝,為翰林承旨,年九十二,以壽終。
徐童樹。
在元氏縣封龍山修真觀。
四周多徐童樹,樹類梧桐,香氣時襲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則辄死,俗呼為“徐童華”。
世謂北嶽徐真君登仙于此,記雲:“駱元素遇一老人,得藥十粒,且告曰:‘服此則不饑。
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長桑君牒,為北嶽長史。
’言既,化童子乘白雲而去,因以名雲。
” 中山府學講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
盆口镌蘇文忠公《雪浪石銘》,其石紋作波濤痕,複有若卧牛立鳳之狀者。
昔蘇公守定日,甚愛此石,構小室置之,榜曰“雪浪齋”雲。
西庑下一碑,圖石之形,并刻其銘于右學中。
又有唐王維畫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謂“陰陽竹”也。
玉華宮,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園之東,是為睿宗仁聖景襄皇帝之神禦殿奉安禦容者也。
外為紅綽楔垣牆,四周槐柳森列,重門棨戟,廣殿修庑,金碧輝映,宏壯華麗,拟于宮掖。
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衛土以守門闼,歲時月日,中書以故事奏聞,命集賢院臣代祀函香緻醴,遣太常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