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後世元孫必興于此矣。
”至孝武永熙三年,高歡逼帝西入關,乃立清河王亶之子善見于洛陽東北,改元天平,以十月丙子車駕北還于邺。
十一月庚寅至邺,居北城,改相州為司州,牧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清河、廣宗等為皇畿。
于城東置臨漳縣,城西置邺縣,城東北置成安縣。
臨漳三百鄉,邺縣五百鄉,成安二百五十鄉。
二年八月,發衆七萬八千營新宮。
元象元年九月,發畿内十萬人城邺,四十日罷。
二年,帝徙禦新宮,即南城也。
又《邺中記》雲:“城東西六裡,南北八裡六十步。
高歡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築此城,掘得神龜,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狀,鹹以龜象焉。
”按《北史·高隆之傳》雲:“隆之領營構大将,以十萬夫撤洛陽宮殿,運于邺,構營之制皆委隆之。
增築南城,周二十五裡,以漳水近城,乃起長堤為防,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以造水碾磑”雲。
銅爵、金鳳、冰井三台,皆在臨漳縣邺鎮東南二裡,古邺都北城西北隅,因城為基。
三台相距各六十步,中為銅爵台,南為金鳳台,北為冰井台。
此蓋曹操于漢獻帝時,為冀州牧所築也。
《邺中記》曰:“建安十五年,銅雀台成,操将諸子登樓,使各為賦。
陳思王植,援筆立就。
金鳳台,曹公初名金虎,至石氏改今名。
冰井台,則淩室也。
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建也。
魏銅雀台,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
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間。
冰井台,有冰室三,與涼殿皆以閣道相通。
三台崇舉,其高若山”雲。
後至趙石虎,三台更加崇飾,甚于魏初。
于銅雀台上,起五層樓閣,去地三百七十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房,房中有女監、女伎。
三台相面,各有正殿,上安禦床,施蜀錦流蘇鬥帳,四角置金龍頭,銜五色流蘇。
又安金鈕屈戌屏風床,床上細直女三十人,床下立三十人,凡此衆妓,皆宴日所設。
又于銅爵台穿二井,作鐵梁地道以通井,号曰“命子窟”。
于井中多置财寶、飲食,以悅蕃客,曰“聖井”。
又作銅爵樓,巅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
南則金鳳台,有屋一百九間,置金鳳于台巅,故名。
北則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石墨可書,又爇之難盡,又謂之石炭。
又有窖粟及鹽,以備不虞。
今窖上,石銘尚存焉。
三台皆磚甃,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閣道如浮橋,連以金屈戌,畫以雲氣龍虎之勢。
施則三台相通,廢則中央懸絕也。
又按《北史》:“齊文宣天保二年,發丁匠三十萬人,營三台于邺,因其舊基而高博之。
構木高三十七丈,兩棟相距二十餘尺,工匠危怯,皆系繩自防。
文宣登棟脊疾走,了無怖畏。
時複雅舞折旋中節,觀者莫不寒心。
又召死囚,以席為翅,從上飛下,不死免其罪戮。
台成,改銅爵曰金鳳,金虎曰聖井,冰井曰崇光”雲。
至後建德七年,三台遂廢。
及隋大業三年,韋孝寬讨尉遲迥,遂焚毀蕩徹,了然空虛矣。
十二月,餘過邺鎮,登三台,眺望見其殘丘斷隴,而問諸山僧野老,猶能于荒煙野草中,指故都西陵之遺迹,相與悲慨。
且言:“銅爵台,今周回止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甯寺。
金鳳台,周回一百四十餘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宮。
冰井台,則北臨漳水,周回止一百餘步,高三丈,為漳水沖齧,一角已崩缺矣。
”餘聞世傳邺城古瓦研,皆曰“銅爵台瓦”,磚研皆曰“冰井台磚”。
蓋得其名而未審其實。
夫魏之宮阙,焚蕩于汲桑之亂,及趙、燕、魏、齊代興代毀,室屋尚且改易無常,況易壞之瓦礫,其存于今者亦幾希矣。
按《邺中記》曰:“北齊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油即祖所作也。
蓋欲其光明映日,曆風雨久而不生藓耳。
有筒瓦者,其用在覆,故油其背。
有版瓦者,其用在仰,故油其面。
筒瓦之長可二尺,闊可一尺。
版瓦長亦如之,但闊倍耳。
”今其真者皆當其油處必有細紋,俗謂之琴紋,有白花謂之錫花。
相傳當時以黃丹鉛錫和泥,積歲久,故錫花乃見然,亦未言其信否也?古磚大方可四尺,其上有盤花鳥獸之紋,又有“千秋”及“萬歲”之字。
其紀年非天保即興和,蓋東魏、北齊之年号也。
又有筒瓦者,其花紋年号與磚無異,蓋當時或用以承檐溜,故其内圓外方,有若筒然,亦可制而為研。
然則世傳有古邺之研,多北齊之物耳。
邺人有言曰:“曹操銅爵台瓦,其體質細潤,而其堅如石,用以為研,不費筆而發墨,此乃古所重者,而今絕無。
”蓋魏之去今千有餘年,若其瓦礫皆磨滅為塵矣。
且齊之磚瓦,至今亦五六百年,村民掊土求之,往往聚衆數百人,而逾年不得一二全者,則邺人所謂銅爵冰井者,蓋特取其名以炫。
遠方其不知者,從而信之。
今邺人僞造彌衆,惟嘗識者,知其不如古耳。
故荊國王文公有詩曰:“吹盡西陵歌舞塵,當年屋瓦始稱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記虛名動世人。
”蓋當時亦有此歎也。
夫古之真瓦,不期于為研,今之僞瓦,止期于為研。
其甄陶固精于古,然其質終燥,其用不久者,火力勝故也。
雖和以黃丹鉛錫,烏能作潤哉?惟古之磚瓦,散沒土中千餘載,感霜露風雨之潤,火力既盡,複受水氣,此其所以含蓄潤性,而滋水發墨也。
華林苑。
在臨漳縣邺城東二裡,苑後即南邺城之西也。
按:石虎時,有沙門吳進言:“趙運将衰,晉當複興,宜役晉人以壓其氣。
”虎于是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萬乘,運土築華林苑。
周回數十裡,及築長牆數十裡。
趙攬等上疏切谏,虎大怒,曰:“牆朝成夕壞,吾無恨矣!”乃從張群,以燭夜作起三觀,四門通漳水,皆設鐵扉,暴風大雨,死者數萬人。
又鑿北城,引水于華林園,城崩壓死百餘人。
虎于苑中植人間名果,作蝦蟆車箱,闊一丈,深一丈,合土載花木,所植無不榮茂。
至高齊武成間,增飾華林苑,若神仙所居,改曰“仙都苑”。
苑中封土為嶽,皆隔水相望,分流為四渎,因為四海。
彙為大池曰“大海”,海中置龍舟六艘,其行舟處,可廿五裡。
又為殿十二間于海中,五嶽各有樓、觀、堂、殿,四海中亦有宮殿、洲浦。
其最知名者,則北嶽之飛鸾殿、北海之密作堂也。
飛鸾殿十六間,以青石為基,珉石為礎,镌刻蓮花,内垂五色珠簾,緣以麒麟錦,楹柱皆金龍盤繞,以七寶飾之。
柱上懸鏡,又用孔雀、翡翠、山雞、白鹭毛當鏡,作七寶金鳳,高一尺七寸,口銜金鈴,光彩奪目,人不能久視也。
密作堂,周回廿四架,以大船浮之,以水為激輪。
堂為三層:下層刻木人七,彈筝、琵琶、箜篌、胡鼓、銅钹、拍闆、弄盤等,衣以錦繡,進退俯仰莫不中節;中層刻木僧七人,一僧置香奁,立東南角,一僧執香爐,立東北角,五僧左轉行道至香奁所,以手拈香,至香爐所,其僧授香爐于行道僧,僧以香置爐中,遂至佛前作禮,禮畢整衣而行,周而複始,與人無異;上層作佛堂,旁列菩薩、衛士,帳上作飛仙右轉,又刻紫雲左轉,往來交錯,終日不絕。
皆黃門侍郎,博陵崔士順所制,奇巧機妙,自古罕有。
其苑中樓、觀、山、池、台、殿,自周乎齊之後,皆廢毀矣。
今其基址詢之故老,猶能記其萬一。
餘以記載可考者,錄叙如右。
彰德路總管府治後花圃,曰康樂園。
昔宋至和中,韓魏公以武康之節歸,典鄉郡,因辟牙城作甲仗庫,以備不虞,遂大修亭池,名曰康樂園,取斯民共樂康時之義故雲。
魏公自為記,書而刻諸晝錦堂上。
園中舊有七堂曰:晝錦、燕申、自公、榮歸、忘機、大悲、涼堂。
”至孝武永熙三年,高歡逼帝西入關,乃立清河王亶之子善見于洛陽東北,改元天平,以十月丙子車駕北還于邺。
十一月庚寅至邺,居北城,改相州為司州,牧以魏郡林慮、廣平、陽丘、汲郡、黎陽、東濮、清河、廣宗等為皇畿。
于城東置臨漳縣,城西置邺縣,城東北置成安縣。
臨漳三百鄉,邺縣五百鄉,成安二百五十鄉。
二年八月,發衆七萬八千營新宮。
元象元年九月,發畿内十萬人城邺,四十日罷。
二年,帝徙禦新宮,即南城也。
又《邺中記》雲:“城東西六裡,南北八裡六十步。
高歡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築此城,掘得神龜,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狀,鹹以龜象焉。
”按《北史·高隆之傳》雲:“隆之領營構大将,以十萬夫撤洛陽宮殿,運于邺,構營之制皆委隆之。
增築南城,周二十五裡,以漳水近城,乃起長堤為防,又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以造水碾磑”雲。
銅爵、金鳳、冰井三台,皆在臨漳縣邺鎮東南二裡,古邺都北城西北隅,因城為基。
三台相距各六十步,中為銅爵台,南為金鳳台,北為冰井台。
此蓋曹操于漢獻帝時,為冀州牧所築也。
《邺中記》曰:“建安十五年,銅雀台成,操将諸子登樓,使各為賦。
陳思王植,援筆立就。
金鳳台,曹公初名金虎,至石氏改今名。
冰井台,則淩室也。
金虎、冰井,皆建安十八年建也。
魏銅雀台,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
金虎台,有屋百三十間。
冰井台,有冰室三,與涼殿皆以閣道相通。
三台崇舉,其高若山”雲。
後至趙石虎,三台更加崇飾,甚于魏初。
于銅雀台上,起五層樓閣,去地三百七十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房,房中有女監、女伎。
三台相面,各有正殿,上安禦床,施蜀錦流蘇鬥帳,四角置金龍頭,銜五色流蘇。
又安金鈕屈戌屏風床,床上細直女三十人,床下立三十人,凡此衆妓,皆宴日所設。
又于銅爵台穿二井,作鐵梁地道以通井,号曰“命子窟”。
于井中多置财寶、飲食,以悅蕃客,曰“聖井”。
又作銅爵樓,巅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
南則金鳳台,有屋一百九間,置金鳳于台巅,故名。
北則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石墨可書,又爇之難盡,又謂之石炭。
又有窖粟及鹽,以備不虞。
今窖上,石銘尚存焉。
三台皆磚甃,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閣道如浮橋,連以金屈戌,畫以雲氣龍虎之勢。
施則三台相通,廢則中央懸絕也。
又按《北史》:“齊文宣天保二年,發丁匠三十萬人,營三台于邺,因其舊基而高博之。
構木高三十七丈,兩棟相距二十餘尺,工匠危怯,皆系繩自防。
文宣登棟脊疾走,了無怖畏。
時複雅舞折旋中節,觀者莫不寒心。
又召死囚,以席為翅,從上飛下,不死免其罪戮。
台成,改銅爵曰金鳳,金虎曰聖井,冰井曰崇光”雲。
至後建德七年,三台遂廢。
及隋大業三年,韋孝寬讨尉遲迥,遂焚毀蕩徹,了然空虛矣。
十二月,餘過邺鎮,登三台,眺望見其殘丘斷隴,而問諸山僧野老,猶能于荒煙野草中,指故都西陵之遺迹,相與悲慨。
且言:“銅爵台,今周回止一百六十餘步,高五丈,上建永甯寺。
金鳳台,周回一百四十餘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宮。
冰井台,則北臨漳水,周回止一百餘步,高三丈,為漳水沖齧,一角已崩缺矣。
”餘聞世傳邺城古瓦研,皆曰“銅爵台瓦”,磚研皆曰“冰井台磚”。
蓋得其名而未審其實。
夫魏之宮阙,焚蕩于汲桑之亂,及趙、燕、魏、齊代興代毀,室屋尚且改易無常,況易壞之瓦礫,其存于今者亦幾希矣。
按《邺中記》曰:“北齊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油即祖所作也。
蓋欲其光明映日,曆風雨久而不生藓耳。
有筒瓦者,其用在覆,故油其背。
有版瓦者,其用在仰,故油其面。
筒瓦之長可二尺,闊可一尺。
版瓦長亦如之,但闊倍耳。
”今其真者皆當其油處必有細紋,俗謂之琴紋,有白花謂之錫花。
相傳當時以黃丹鉛錫和泥,積歲久,故錫花乃見然,亦未言其信否也?古磚大方可四尺,其上有盤花鳥獸之紋,又有“千秋”及“萬歲”之字。
其紀年非天保即興和,蓋東魏、北齊之年号也。
又有筒瓦者,其花紋年号與磚無異,蓋當時或用以承檐溜,故其内圓外方,有若筒然,亦可制而為研。
然則世傳有古邺之研,多北齊之物耳。
邺人有言曰:“曹操銅爵台瓦,其體質細潤,而其堅如石,用以為研,不費筆而發墨,此乃古所重者,而今絕無。
”蓋魏之去今千有餘年,若其瓦礫皆磨滅為塵矣。
且齊之磚瓦,至今亦五六百年,村民掊土求之,往往聚衆數百人,而逾年不得一二全者,則邺人所謂銅爵冰井者,蓋特取其名以炫。
遠方其不知者,從而信之。
今邺人僞造彌衆,惟嘗識者,知其不如古耳。
故荊國王文公有詩曰:“吹盡西陵歌舞塵,當年屋瓦始稱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記虛名動世人。
”蓋當時亦有此歎也。
夫古之真瓦,不期于為研,今之僞瓦,止期于為研。
其甄陶固精于古,然其質終燥,其用不久者,火力勝故也。
雖和以黃丹鉛錫,烏能作潤哉?惟古之磚瓦,散沒土中千餘載,感霜露風雨之潤,火力既盡,複受水氣,此其所以含蓄潤性,而滋水發墨也。
華林苑。
在臨漳縣邺城東二裡,苑後即南邺城之西也。
按:石虎時,有沙門吳進言:“趙運将衰,晉當複興,宜役晉人以壓其氣。
”虎于是使尚書張群,發近郡男女十六萬,車萬乘,運土築華林苑。
周回數十裡,及築長牆數十裡。
趙攬等上疏切谏,虎大怒,曰:“牆朝成夕壞,吾無恨矣!”乃從張群,以燭夜作起三觀,四門通漳水,皆設鐵扉,暴風大雨,死者數萬人。
又鑿北城,引水于華林園,城崩壓死百餘人。
虎于苑中植人間名果,作蝦蟆車箱,闊一丈,深一丈,合土載花木,所植無不榮茂。
至高齊武成間,增飾華林苑,若神仙所居,改曰“仙都苑”。
苑中封土為嶽,皆隔水相望,分流為四渎,因為四海。
彙為大池曰“大海”,海中置龍舟六艘,其行舟處,可廿五裡。
又為殿十二間于海中,五嶽各有樓、觀、堂、殿,四海中亦有宮殿、洲浦。
其最知名者,則北嶽之飛鸾殿、北海之密作堂也。
飛鸾殿十六間,以青石為基,珉石為礎,镌刻蓮花,内垂五色珠簾,緣以麒麟錦,楹柱皆金龍盤繞,以七寶飾之。
柱上懸鏡,又用孔雀、翡翠、山雞、白鹭毛當鏡,作七寶金鳳,高一尺七寸,口銜金鈴,光彩奪目,人不能久視也。
密作堂,周回廿四架,以大船浮之,以水為激輪。
堂為三層:下層刻木人七,彈筝、琵琶、箜篌、胡鼓、銅钹、拍闆、弄盤等,衣以錦繡,進退俯仰莫不中節;中層刻木僧七人,一僧置香奁,立東南角,一僧執香爐,立東北角,五僧左轉行道至香奁所,以手拈香,至香爐所,其僧授香爐于行道僧,僧以香置爐中,遂至佛前作禮,禮畢整衣而行,周而複始,與人無異;上層作佛堂,旁列菩薩、衛士,帳上作飛仙右轉,又刻紫雲左轉,往來交錯,終日不絕。
皆黃門侍郎,博陵崔士順所制,奇巧機妙,自古罕有。
其苑中樓、觀、山、池、台、殿,自周乎齊之後,皆廢毀矣。
今其基址詢之故老,猶能記其萬一。
餘以記載可考者,錄叙如右。
彰德路總管府治後花圃,曰康樂園。
昔宋至和中,韓魏公以武康之節歸,典鄉郡,因辟牙城作甲仗庫,以備不虞,遂大修亭池,名曰康樂園,取斯民共樂康時之義故雲。
魏公自為記,書而刻諸晝錦堂上。
園中舊有七堂曰:晝錦、燕申、自公、榮歸、忘機、大悲、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