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李左車墓。

    趙州城西七裡,清水之曲,有高冢一所,世傳為李左車之墓。

    冢上今為佛地,中有一井可汲,餘無考者。

    冢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所立,兖州刺史李使君碑一通而已。

     栾城縣西陲,有村曰“陳居”,陳餘墓在焉。

    此餘遊趙日所居,死歸葬此。

     栾城縣城東,石欄橋東二裡,有冢極高,為漢蒲關侯柴武之墓也。

    隋開皇間,武有遠孫為浮屠氏,曰英師,并葬于冢側,今台冢亦漢制也。

    冢旁有台頭寺,俗訛為“柴世宗墓”,非也。

    近冢曰柴村,即武族之所居也。

     真定縣南十裡,古常山城下治河之濱,荒冢隐然,是為漢膠東侯賈複之墓。

    昔浚沿河發古冢,得骸骨異常,身擐鐵甲,一戟在旁,尋複得其墓志,始知為賈複之墓也。

    太守馬公斂以衣衾,更瘗之。

    後燕南憲掾孫茂先見其事,後三十年,告于郡知事王德祯,因砻石,請監察禦史楊君俊民為文刻諸石,名曰“懷賢”之碑,以表其墓。

    其略曰“侯,南陽人,光武,拜執金吾冠軍侯。

    建武間,封膠東侯,食六縣。

    後罷将軍,以列侯就第,卒谥“剛正”(按《後漢書》作剛,無正字)。

    侯嘗破五校于真定,創甚,光武念之,約為婚姻,卒後,哀其成績,诏葬于此,或史之所逸也。

    又述宋洪适之言,辨論埋銘之原,以為自漢明帝時,都尉路君墓門始,至為詳博。

    王君字祐之,保定人。

    好古笃實,君子以餘為忘年友也。

    楊君字士傑,郡人,舉進士,揚曆館閣,今為國子司業,亦餘之故人也。

     郎氏墓碑。

    在新樂縣東南十五裡曲郡村,有郎氏墓。

    墓林中有郎茂、郎穎二碑,皆李百藥撰,宋才書,字畫甚偉。

    碑雲:“茂從炀帝幸江都而卒,穎事唐為大理卿。

    隋唐之時,屢更定律令,蓋法律士也。

    ”穎之碑陰題名雲:“柱國府僚佐三十二人,常山公府國官一百七人,合一百三十九人為一卷。

    柱國府長史、司馬、掾屬各一人,谘議、記室、司倉、司功、司戶、司兵、司铠、司法、司田、司士、參軍事各一人。

    又有參軍事五人,行參軍十人,典籖三人,常山國官國令大農各一人,常侍、侍郎、國尉各二人,典尉六人,舍人四人,城局、廟長、學官各一人,食官、廄牧各四人,典府長一人,典府丞二人,親事七十五人。

    ”穎以貞觀四年卒,此蓋唐制也。

     真定之西關外,社壇西北隅,城濠之外,真定縣境上,也有褚先生墓。

    墓下小碣一通,其略曰:“先生褚氏,諱承亮,字茂先。

    宋宣和二年擢第,調易州戶曹,會金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内舊進士七十三人,赴安國寺試策。

    策曰:‘以上皇不道,少主失信。

    ’舉人希旨,極口诋毀。

    先生離席揖主文劉侍中曰:‘君父之過,豈臣子所當言耶?’長揖而出場屋,劉為之動容。

    比揭榜,先生被黜,餘悉放第。

    狀元許必輩自号七十二賢。

    榜時,人謂先生曰:‘有德先生。

    ’朝廷重其名,命知藁城,漫一應之,尋解印去,年七十終。

    弟子周伯祿等百餘人,因私谥曰‘元貞先生’”雲。

    十二月早,谒拜墓下。

     真定縣北十五裡,大安鄉曹家疃道左,墓碑題曰:“元故佥浙東海左道肅政廉訪司事甄君之墓。

    ”墓前一碑,中奉大夫、陝西諸道行禦史台侍禦史趙郡蘇天爵撰文,國子司業王理書,翰林直學士謝端篆。

    碑略曰:“君諱世良,字賢卿。

    世為真定人,年四十餘,始遊江南,試吏四明,擢浙東西憲掾,進南台察院。

    受知文皇帝,尋貢中台,除廣西廉訪知事,遷帥府都事。

    際遇今上于潛邸,比紹大統,召君入朝,台臣奏為山南經曆,上不允,改通政都事,尋拜監察禦史,出佥浙東憲。

    至元元年九月十八日,卒于金華官舍,年六十八。

    君任廣西,調護聖躬,夙夜無懈。

    嘗書‘賢卿’二字賜之。

    及遷浙東,又賜缗錢五千貫,其恩眷類此。

    子二人,曰英,曰蒙”雲。

    蓋君之在四明也,與先君子最厚善,每過餘家,喜餘誦讀,語人曰:“此子可教也。

    ”今予自海上歸南陽,将上京師,道出鎮陽,竊幸拜君之墓。

    嗚呼!二十年之間,見君之窮達生死,而予栖遲草萊,年益邁而學益荒,負君知人之鑒矣。

     真定縣北,新城鎮南二裡許,墓林蓊蔚,羊、虎、翁仲皆白石镌鑿,極為偉壯,是為嶺北行中書省郎中蘇君之墓。

    隧前一碑,乃蘇氏先茔之記,奎章閣侍書學士蜀郡虞公集撰,翰林承旨吳興趙文敏公孟頫書丹,為二絕之筆也。

    君墓碑亦虞公撰,其略曰:“君名志道,字子甯。

    以吏起家,為丞相掾,三命為樞密經曆。

    延祐三年歲丙辰,關中有變,遂及和林,人大震恐,并皆奔散,會天大雪,深丈餘,車廬人畜盡壓沒,民皆枕藉相食,道無行人。

    朝廷超拜君為中憲大夫、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

    君請厚價募民粟,至和林以赈,饑民遂得全活。

    明年,行至京師卒。

    其子天爵,奉柩歸葬于此。

    ”天爵字伯修,以文章起家,揚曆台閣,為時名人。

    今以國子祭酒,選為京畿奉使宣撫。

    十二月大雪,留新城不得發,至墓稍晴。

    遂同李亨散步至墓上,讀虞公所撰碑。

    過墳庵,又讀費著、周伯琦等燕南考試回題壁。

    守墓者邀餘二人啜茶,且言昔耕墓旁,得古碑之蓋一段,其制若今搗練方石,字皆漫滅不可讀,蘇公定為碑蓋也。

    蓋古人埋銘,必以石覆其碑,恐土蝕其字畫,故碑蓋則大篆其題目,今之碑文曰“篆蓋”,即其遺意也。

     藁城縣東南二十裡,倪家莊側,有唐倪若水墓。

    莊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孫也。

    若水,字子泉,擢進士,開元初,為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出為汴州刺史,政清靜,興州縣學,風化大行,未幾,入為戶部侍郎,複右丞卒。

     藁城縣二十裡新興村,滹南王先生墓在焉。

    先生諱若虛,字從之。

    金進士及第,仕至翰林學士。

    國初遁此,自号“滹南遺老”,笃志經學,尤長于經義,南北師尊之以為法。

    後登太山,端坐而逝,歸葬于此。

    有《慵軒集》及《經史諸書辨疑》行世。

    墓前碑,則元遺山所撰也。

    有司今立祠縣學以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