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之廟”,廟有漢封龍山頌碑一通,漢三公山碑一通。
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
壇側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
八都者,總望八山而祭于此。
明帝永平中幸此,诏複租稅六年,勞來縣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賜。
其後,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縣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樂焉。
白石神君碑、無極山碑,二漢刻,皆在封龍山下。
唐盧舍那珉像碑(鐵塔附)。
元氏縣城中開元寺,有唐蔡有鄰隸書盧舍那珉像一通。
歐陽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韓擇木、史維則世傳頗多,而李潮及有鄰特為難得。
慶曆中,昭文韓公始得此本,有鄰小字尤佳,若《石經藏贊》、《崔潭龜詩》,與三代鼎彜何異也。
”又雲:“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蓋傳聞之誤耳。
”開元寺内西北院中,有生鐵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機巧。
定武蘭亭石刻。
舊在中山府庫中,為天下名本,今埋沒不知所在。
昔唐太宗诏供奉臨蘭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歐陽詢所拓也。
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賜外臣,一時貴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獨完善。
至五代石敬瑭棄中國,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辇寶貨圖書還,北至殺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國交兵,遂棄石而歸。
慶曆中,李學究者得之,韓忠獻婿始以墨本出示韓公,索其石觀,李遂瘗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錢,由是好事稍稍得之。
後李負官缗無償,時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輸之。
取石,匣藏于庫,非故舊不得□。
熙甯間,薛師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惡其摹打之聲,乃刻别本于外,以遺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赝矣。
其子紹彭摹他石以易元刻。
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帶”、“右”、“天”五字,各刻損二筆為記。
或謂古迹“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
又雲字微帶肉,此為唐刻本也。
大觀中,徽宗诏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進納禦府,上命龛置宣和殿。
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
雲金以紅毯辇歸金,東南諸刻無能仿佛者。
天台桑澤鄉世昌編《蘭亭博議》一書甚詳。
趙州城東北三十裡,平棘縣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漢耿球碑一通,作漢隸,蓋耿純宋子人也。
城西有耿鄉,漢光武封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純之後也。
宋子故城,即秦高漸離,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
按衛恒《四體書勢》曰:“钜鹿宋子城耿球碑,師宜官書,袁術立球純之後”雲。
徐整碑。
在柏鄉縣西南七十裡。
柏鄉故城之西門内,漢柏人令徐君碑一通。
君名整,桓帝時為柏人令,有惠政,民懷之,為立碑。
此即高祖動心不宿之地也。
柏鄉縣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鄉尉蘭君碑一通。
君名俨,字望之,唐會昌間,尉柏鄉有遺愛民伐石立碑,潞州進士張環制文。
将樹碑時,皇叔觀察使完顔從郁适朝京還,因題詩一章于碑後,曰:“卿材皆願識将軍,事簡将軍少出巡。
白酒不沽誰犯禁,黃雞無禍得司晨。
問耆撫幼非幹舉,止社停巫豈慢神。
數尺去思碑上語,後官知勸可書紳。
”鄉人并刻其詩于碑後。
“吉日癸已”石刻四字,周穆王所刻也。
昔在趙州贊皇縣城南十三裡,壇山崖石之上。
《穆天子傳》雲“穆天子登贊皇山,以望臨城,置壇此山,因以名焉。
”癸巳,志其日也。
又有四望山者,謂穆王登山望祭四方者,傳中但雲登山,而不言石刻。
然字畫亦奇怪,若杖畫狀,土人謂壇山為“馬镫山”,以其巳字之形類镫也。
宋尚書廣平宋祁,以皇祐四年秋,自毫移鎮鎮陽道,出趙州,命人于壇山石壁模得此字。
時趙之守将武臣也,遽命鑿山壁,辇其字歸趙龛之廳壁,聞者莫不歎惋。
嘉祐己亥,移置高邑縣廳壁。
元至元二十三年乙酉,複移龛贊皇廟學之壁雲。
藁城縣城中文廟内,有漢藁長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立,并碑陰全。
廬陵歐陽文忠曰:“天章閣待制楊畋嘗謂餘言,漢時隸書在者,此最為佳,畋自言平生學此字也。
”藁城縣九門城中,有隋九門令鉗耳府君碑,不載書撰名字。
碑首題雲:“大隋恒山郡九門令鉗耳清德之頌。
”君名徹,華陰朝邑人,本周王子晉之後,避地西戎,世為君長,因以地為姓。
曾祖靜,魏馮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史。
父康,周荊、安、甯、鄧四州總管,别駕龍門二郡守。
字畫遒勁,非歐、虞不能及也。
九門城中,有隋李康城清德頌碑一通,不著書撰名氏。
文為聲偶,而字畫奇古可愛。
康,隴西狄道人也。
碑首題曰:“大隋冠軍将軍、大中都督、恒州九門縣令隴西李君清德之頌。
”字多訛阙,其後曰:“十一年,歲在辛亥,大将軍在酉二月癸醜,朔十二日甲子建。
”年上二字磨滅不可識。
按:隋開皇十一年,歲在辛亥,其二字乃開皇也。
大将軍在酉之說,出于陰陽家,前史不載,而見此并記之。
藁城縣九門城西,浮圖碑一通,題雲:“九門縣合鄉城人等,為國建浮圖之碑。
唐應诏四科舉董行文撰文,清河傳節得書。
唐高宗上元三年,歲在丙子,建浮圖,在智短寺。
”寺今亦廢久矣。
馮樂陵。
在新樂縣東北二十裡,即漢馮昭儀之墓也。
昔昭儀,随其子中山孝王興就國,王為母築宮于樂裡以居之。
樂裡,即今新樂城也。
昭儀在元帝之時,有當熊之功,成帝優異之,賜禦服、鼓吹、鹵簿,名其居曰“樂裡”。
既終,敕葬樂裡東北,因名其墓曰“馮樂陵”雲。
十二月(原本缺二字)早,自新樂縣起,午前至馮樂陵午飯遂至荒陵,眺望而去。
午後,雪複大作。
漢中山王陵。
安喜縣東,唐河西北有二墳,即漢中山哀王、憲王之陵,世訛為“二女陵”,非也。
哀王乃孝王之孫,康王之子,《寰宇記》曰:“滱水,又名唐河,自唐縣界流入,東注京丘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憲王二陵。
”又聞中山懷王、順王、夷王數陵,在安喜縣境内,今皆不可考矣。
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
壇側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
八都者,總望八山而祭于此。
明帝永平中幸此,诏複租稅六年,勞來縣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賜。
其後,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縣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樂焉。
白石神君碑、無極山碑,二漢刻,皆在封龍山下。
唐盧舍那珉像碑(鐵塔附)。
元氏縣城中開元寺,有唐蔡有鄰隸書盧舍那珉像一通。
歐陽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韓擇木、史維則世傳頗多,而李潮及有鄰特為難得。
慶曆中,昭文韓公始得此本,有鄰小字尤佳,若《石經藏贊》、《崔潭龜詩》,與三代鼎彜何異也。
”又雲:“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蓋傳聞之誤耳。
”開元寺内西北院中,有生鐵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機巧。
定武蘭亭石刻。
舊在中山府庫中,為天下名本,今埋沒不知所在。
昔唐太宗诏供奉臨蘭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歐陽詢所拓也。
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賜外臣,一時貴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獨完善。
至五代石敬瑭棄中國,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辇寶貨圖書還,北至殺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國交兵,遂棄石而歸。
慶曆中,李學究者得之,韓忠獻婿始以墨本出示韓公,索其石觀,李遂瘗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錢,由是好事稍稍得之。
後李負官缗無償,時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輸之。
取石,匣藏于庫,非故舊不得□。
熙甯間,薛師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惡其摹打之聲,乃刻别本于外,以遺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赝矣。
其子紹彭摹他石以易元刻。
暗以自别,遂于古刻“湍”、“流”、“帶”、“右”、“天”五字,各刻損二筆為記。
或謂古迹“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
又雲字微帶肉,此為唐刻本也。
大觀中,徽宗诏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進納禦府,上命龛置宣和殿。
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
雲金以紅毯辇歸金,東南諸刻無能仿佛者。
天台桑澤鄉世昌編《蘭亭博議》一書甚詳。
趙州城東北三十裡,平棘縣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漢耿球碑一通,作漢隸,蓋耿純宋子人也。
城西有耿鄉,漢光武封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純之後也。
宋子故城,即秦高漸離,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
按衛恒《四體書勢》曰:“钜鹿宋子城耿球碑,師宜官書,袁術立球純之後”雲。
徐整碑。
在柏鄉縣西南七十裡。
柏鄉故城之西門内,漢柏人令徐君碑一通。
君名整,桓帝時為柏人令,有惠政,民懷之,為立碑。
此即高祖動心不宿之地也。
柏鄉縣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鄉尉蘭君碑一通。
君名俨,字望之,唐會昌間,尉柏鄉有遺愛民伐石立碑,潞州進士張環制文。
将樹碑時,皇叔觀察使完顔從郁适朝京還,因題詩一章于碑後,曰:“卿材皆願識将軍,事簡将軍少出巡。
白酒不沽誰犯禁,黃雞無禍得司晨。
問耆撫幼非幹舉,止社停巫豈慢神。
數尺去思碑上語,後官知勸可書紳。
”鄉人并刻其詩于碑後。
“吉日癸已”石刻四字,周穆王所刻也。
昔在趙州贊皇縣城南十三裡,壇山崖石之上。
《穆天子傳》雲“穆天子登贊皇山,以望臨城,置壇此山,因以名焉。
”癸巳,志其日也。
又有四望山者,謂穆王登山望祭四方者,傳中但雲登山,而不言石刻。
然字畫亦奇怪,若杖畫狀,土人謂壇山為“馬镫山”,以其巳字之形類镫也。
宋尚書廣平宋祁,以皇祐四年秋,自毫移鎮鎮陽道,出趙州,命人于壇山石壁模得此字。
時趙之守将武臣也,遽命鑿山壁,辇其字歸趙龛之廳壁,聞者莫不歎惋。
嘉祐己亥,移置高邑縣廳壁。
元至元二十三年乙酉,複移龛贊皇廟學之壁雲。
藁城縣城中文廟内,有漢藁長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立,并碑陰全。
廬陵歐陽文忠曰:“天章閣待制楊畋嘗謂餘言,漢時隸書在者,此最為佳,畋自言平生學此字也。
”藁城縣九門城中,有隋九門令鉗耳府君碑,不載書撰名字。
碑首題雲:“大隋恒山郡九門令鉗耳清德之頌。
”君名徹,華陰朝邑人,本周王子晉之後,避地西戎,世為君長,因以地為姓。
曾祖靜,魏馮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史。
父康,周荊、安、甯、鄧四州總管,别駕龍門二郡守。
字畫遒勁,非歐、虞不能及也。
九門城中,有隋李康城清德頌碑一通,不著書撰名氏。
文為聲偶,而字畫奇古可愛。
康,隴西狄道人也。
碑首題曰:“大隋冠軍将軍、大中都督、恒州九門縣令隴西李君清德之頌。
”字多訛阙,其後曰:“十一年,歲在辛亥,大将軍在酉二月癸醜,朔十二日甲子建。
”年上二字磨滅不可識。
按:隋開皇十一年,歲在辛亥,其二字乃開皇也。
大将軍在酉之說,出于陰陽家,前史不載,而見此并記之。
藁城縣九門城西,浮圖碑一通,題雲:“九門縣合鄉城人等,為國建浮圖之碑。
唐應诏四科舉董行文撰文,清河傳節得書。
唐高宗上元三年,歲在丙子,建浮圖,在智短寺。
”寺今亦廢久矣。
馮樂陵。
在新樂縣東北二十裡,即漢馮昭儀之墓也。
昔昭儀,随其子中山孝王興就國,王為母築宮于樂裡以居之。
樂裡,即今新樂城也。
昭儀在元帝之時,有當熊之功,成帝優異之,賜禦服、鼓吹、鹵簿,名其居曰“樂裡”。
既終,敕葬樂裡東北,因名其墓曰“馮樂陵”雲。
十二月(原本缺二字)早,自新樂縣起,午前至馮樂陵午飯遂至荒陵,眺望而去。
午後,雪複大作。
漢中山王陵。
安喜縣東,唐河西北有二墳,即漢中山哀王、憲王之陵,世訛為“二女陵”,非也。
哀王乃孝王之孫,康王之子,《寰宇記》曰:“滱水,又名唐河,自唐縣界流入,東注京丘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憲王二陵。
”又聞中山懷王、順王、夷王數陵,在安喜縣境内,今皆不可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