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常山郡部,真定路。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之地,晉滅之,戰國屬趙,秦為巨鹿郡地,漢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改常山郡,屬真定國。

    晉仍為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

    後周立恒州,隋複為恒山郡,唐初曰恒州,天寶改常山郡,又改平山郡,尋複常山。

    元和避穆宗諱,改鎮州,升成德軍。

    五代梁曰武順軍,晉曰順德軍,漢曰成德軍,周及宋皆因之。

    宋尋改真定府,為河北重鎮,金因之,置河北西路。

    國朝初,仍為河北西路,懷、衛、邢、洺、磁、相、保、大名、河間皆隸焉。

    後改真定路總管府,領縣九:曰真定、曰栾城、元氏、靈壽、獲鹿、平山、阜平、藁城、涉縣,領府一、曰中山,領州五:曰冀、深、蠡、晉、趙,府州所鎮縣凡二十有一。

    真定路錄事司,國朝所建立,專理城内,城之外則真定縣所理。

    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及真定路總管府以鎮之,錄事司、真定縣二官署,皆在城中。

     漢高祖攻陳豨,改曰真定。

    魏為常山,郡治故城今在縣南。

    元魏移郡治于府城中。

    隋廢郡,唐複為真定縣,屬鎮州。

    宋、金因之,屬真定府。

    國朝為真定路倚郭縣。

     藁城縣。

    戰國趙武靈王為九門縣。

    漢為藁城,屬真定,九門屬常山。

    晉省藁城,北齊置巨鹿郡,省九門。

    唐置廉州,複改藁城州,尋廢,又置九門縣曰觀州,州亦廢,并屬鎮州,天祐置藁平縣。

    宋置藁城,省九門入焉,開寶三年廢。

    金複置,國朝因之,屬真定路。

     栾城縣。

    春秋晉靖公孫賓食邑,賓因以栾為氏。

    西漢為關縣,即今治也。

    東漢為栾城縣,故城在趙州西北十六裡,今曰輪城是也。

    晉省,後魏複置,隋置栾州,尋廢。

    唐改栾氏,屬趙州,後屬真定。

    宋為栾城,金因之,國朝為真定路屬縣。

     中山府城。

    占中山,唐堯始封此,《禹貢》為冀州之域,春秋,鮮虞國也。

    初為中山,魏并之,秦為上谷、巨鹿二郡地。

    漢置中山國,治盧奴。

    後燕慕容垂都此,北魏為中山郡,隋為博陵郡,尋改高陽。

    唐為定州,又複改博陵郡,升義武軍。

    宋改定武軍,升中山府中山郡。

    金仍為中山府,國朝因之為中山府,隸真定路,領縣三:曰安喜,為附郭縣,曰新樂,曰無極。

     安喜縣。

    春秋,鮮虞之地。

    戰國為中山,魏文侯使樂羊取之,以封太子。

    至漢為盧奴、苦陉二縣之地。

    東漢為漢昌縣,魏改魏昌。

    元魏立安州,尋改定州。

    北齊遷安喜于今治。

    隋廢安喜,屬博陵郡,尋置鮮虞縣。

    唐複為安喜,宋、金因之。

    國朝以安喜為中山府,倚郭縣兼理城中。

     趙州城中,《禹貢》冀州之域。

    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邯鄲郡。

    漢屬恒山、巨鹿二郡地。

    晉為趙國,北魏趙郡,兼置殷州,理象城。

    北齊為趙州,隋改栾州,尋為趙郡。

    唐複為栾州,尋改趙州,又為趙郡,屬河北道。

    宋初仍為趙州,崇甯中升慶源軍,尋升慶源府。

    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與趙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義雲。

    國朝複為趙州,隸真定路,領縣七:曰平棘,為附郭縣,曰甯晉,曰臨城,曰高邑,曰柏鄉,曰隆平,曰贊皇。

     平棘縣。

    漢初屬常山郡,後置宋子縣。

    晉屬趙國,後魏為趙郡,治所複置宋子縣。

    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此,改置平棘縣。

    唐、宋、金皆因之。

    國朝為趙州屬縣,倚郭縣兼理城中。

     管仲曰:“鄗邑之黍。

    ”春秋,納荀卿于柏人,鄙為晉邑。

    柏鄉,即柏人,今治即鄗邑也,漢屬巨鹿郡。

    高祖八年,次柏人趙相貫高謀殺上,上心動,問縣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

    ”去,弗宿,即此地也。

    光武即位于縣之五成陌幹秋亭,更名高邑,為冀州刺史治所。

    魏改陌仁,隋置柏鄉縣于彭水之陰,即今治也。

    唐因之,屬趙州,天寶改堯山縣。

    宋省柏鄉入高邑,而存堯山。

    金複為柏鄉,屬沃州。

    國朝因之,為趙州屬縣雲。

     元氏縣西北三十餘裡,曰封龍山。

    《星文圖》曰:“山應軒轅十星,屈折若飛龍之狀,故雲。

    ”山陽有龍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數莖,望之若龍骨也。

    峰東北五裡,又有獅子峰,高五百丈,若獅子蹲踞。

    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

    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類而名也。

    又有石人峰,在東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俨如人形。

    又有孩兒、華蓋二峰名。

    仙人台,則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台故雲,山絕頂有二塔。

    獅子峰後數百步,有白雲洞,世傳張果老所居。

    又有龍井,而水簾在龍泉之上,垂二丈許,雖祁寒不凍,大旱,禱辄應雲。

     十萬壘。

    趙州平棘縣南五裡,安濟橋南,有壁壘曰十萬,今俗呼為“西壁營”。

    昔漢安帝永初元年,以鄧骘、任尚讨羌,無功而還,後羌遂侵河内,趙、魏,民驚恐。

    北軍中侯,宋寵将五營兵屯孟津,诏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壘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

    今河羌人居之。

     巏嵍山(音權髦)。

    在柏鄉縣南,乃上山也。

    今屬順德路唐山縣境,即古柏人也。

    巏嵍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

    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極甘美,曰“真一泉”。

    金章宗嘗取惠山泉與此水較之,其味大勝,章宗因曰:“真一潤二。

    ”遂以名其泉雲。

     盧水。

    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為盧水。

    《水經注》曰:“盧奴城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有餘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

    或曰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曰盧奴雲。

    ”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滱水入城。

    今水窦既毀,地道亦絕,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積微漲滑滑,東北流注于滱水也。

     陉邑縣。

    故城安喜東南五十裡,本趙之陉城也。

    《史記》曰:“田叔趙,陉城人也。

    ”漢為苦陉縣,屬中山國,章帝改漢昌。

    魏改魏昌,北齊廢。

    隋置隋昌,屬博陵郡。

    唐改唐昌,屬定州,天寶間,改陉邑。

    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為墟市。

    民居甚衆,豪商大賈皆集焉。

    市衢之西,有西門豹之廟,此即《史記》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