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處士盧仝、道士趙元遇,元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題。

    ” 崇福宮。

    在登封縣東北四裡,乃占太乙之所治也。

    宮後有太乙殿,殿後有太乙泉雲。

    至宋章聖朝,合州進木文丈人,其事甚怪,比至京,木中人呼萬歲者三。

    诏賜崇福宮安奉,故李廌方叔有詩曰:“真人友造化,故與物為一。

    持此誠與神,可貫金與石。

    何為辄入木,厭世未肯出。

    衣冠俨如生,隐若顧陸筆。

    ” 測影台。

    在登封縣東南二十五裡,天中鄉告成鎮,周公測影台石迹存焉。

    告成即古嵩州陽城之墟,是為天地之中也。

    台高一丈二尺,周十六步,可容八席,《周禮》:“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建王國焉。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

    ”唐開元十一年,诏太史監南宮說,以石立表。

    宋太中三年,汜水令李偃重建,增崇七尺。

    國朝至元十六年,太史令郭守敬奏設監候官十有四員,分道測景。

    十八年,奉敕于古台之北築台,高二十六尺,中樹儀表,上為四銅環,規制極精緻。

    命有司營廨舍門庑,又于古台新台南,建周公之廟以祀之。

    其碑則河南憲史李用中撰文也。

    台西則天中觀雲。

     嵩山中嶽廟。

    在登封縣東一十二裡,曰中嶽廟。

    殿屋宏麗,垛樓四阙,角複道聯屬,拟于宮庭。

    三門之下,二衛神皆鐵鑄,極雄偉。

    兩庑碑石森列,皆國朝代祀者所立也。

    又有唐碑一通,韋行儉所撰。

    宋碑三通,盧多遜、王曾、陳知微所撰。

    國朝修廟碑一通,則盧陵歐陽元撰也。

    廟西又有鎮皇廟雲。

    中嶽之神,今封為“中天大甯崇聖帝”。

     中嶽中天崇聖帝廟。

    在登封縣。

    按:中嶽,唐武太後垂拱四年,改嵩山為神嶽,加嶽神為太師,使持節仲嶽大都督封中天王,禁斷刍牧。

    萬歲登封元年,尊為神嶽中天黃帝,天靈妃為天中黃後,後罷之。

    明皇天寶五載,封中天王。

    至宋大中祥符四年,号中嶽崇聖帝。

    貞明後,乾興元年,改顯明皇後,唐開元八年建。

    考唐制:每歲土王,河南尹奉诏祀嶽。

    至宋亦知府往祠,慶曆後,通判攝事。

    今在縣東北九裡。

    按:其神性慈,傳五戒,不享葷辛。

    廟始在東南嶺上,今廟之東。

    後魏太武帝大安中,徙于神蓋山,在今廟之北。

    至宋大武,方移于此。

    廟南有雙石,阙外石人一對,阙上多記刻,後漢安帝元初年建。

     升平太子廟。

    在偃師縣南,古缑氏縣東南二十裡,曰府店。

    店南缑氏之上,有升仙太子廟,古曰“王仙君廟”,漢武建西王母祠于其右。

    王母姓缑氏,故以名其山雲。

    唐武後萬歲通天元年,改賜今額,又曰“賓天觀”。

    觀有唐二碑:一通,乃左相陳希烈撰文,徐浩書;一通則武後自書撰也。

    二碑今皆不存,今惟有一碑,國朝陳天祥所撰者也。

    天祥揚曆台谏,素有風節,為時名臣,贈平章政事、趙國公,谥曰“文忠”,世尊之為“缑山先生”。

    按《神仙傳》曰:“周靈玉太子名晉,字子喬,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之間,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學神仙之道,三十年後七月七日,乘白鶴而去,因立祠于缑山之下焉。

    ”祠南有浴鶴池、仙屋、石室。

    武後于石室中,開石匣得一古劍,神光赫然。

    缑山,大抵若覆盂之狀,高不百尋,周不數裡,且無泉石之勝,因仙居之名而著聞四方也。

    土人雲,至今風月清夜,然時聞笙箫之聲。

     漢光武帝原陵。

    在臨平亭南,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西望平陰,去洛陽東南十裡(按《帝王世紀》,作十五裡)。

     漢明帝顯節陵。

    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七裡,故富壽亭也。

    陵周三十丈二尺,無周垣,行馬四出,在殿北,提封田七十四頃。

     漢章帝敬陵。

    《帝王世紀》曰:“在洛陽縣東南三十九裡,陵周三百步,高二丈六尺,無周垣,為行馬四出,司馬門、鐘虡皆在,行馬内寝殿園省在東園寺,吏舍在殿北,提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按《河南志》,作提封田二十頃五十五畝)。

     和帝慎陵。

    在洛陽縣東南四十一裡。

    陵周三百八十步,高十丈。

     順帝憲陵。

    在洛陽縣西十五裡。

    陵周三百步,高八丈四尺,北邙山下,制度并同前,但鐘虡在司馬門内,寝殿園省寺吏舍在殿東,提封田四十八頃十九畝三十步。

     魏明帝高平陵。

    在洛陽縣東南四十裡大石山,即萬安山也。

     宋太祖永昌陵。

    在芝田西四十裡,陪葬子孫十五墳。

     宋太宗永熙陵。

    在芝田西南四十裡,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置守陵五百人,陪葬子孫凡八墳。

     真宗永定陵。

    在芝田北五裡,皇堂深八十一尺,上方百四十尺。

     仁宗永昭陵。

    在芝田北十二裡。

    初崩,發諸路卒四萬六千七百八十人,修奉山陵。

     英宗永厚陵。

    南至定陵七裡一百三十步,東至昭陵九十步。

     神宗永裕陵。

    在永厚陵之西。

     哲宗永泰陵。

    在裕陵東北。

     漢劉寬墓。

    在洛陽上東門外。

    墓南二碑,漢隸,蔡邕所書。

    碑首題曰:“漢太尉、車騎将軍、特進逯鄉侯劉公碑。

    ”其一碑,門生殷包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