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回 兩祧皇宗溥儀正位 一雪帝恨袁氏出京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西太後光緒帝兩宮賓天之後,宣統皇帝兼祧穆宗毅皇帝,正位登基,典禮拟定,那位宣統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子,在宮内嬌養已慣。
如今要将其舉在寶座,受群臣朝賀,實在是一件難事。
是日由監國攝政王打個偏座,用手扶着宣統,坐在寶座上面,受下面軍機大臣三跪九叩禮。
軍機領班系慶親王奕匡,那宣統皇帝由近侍太監抱進殿内時,便嗚嗚地哭得死氣白賴,擰着身軀,非叫太監抱将出去不可。
但是各大臣,都站在下邊,排立着鹄候行禮,萬不能再将新皇帝抱走,免了朝賀。
隻得由幾名内侍,硬把個宣統皇帝舉上了寶座監國攝政王便用手扶住了。
知會大家趕快行禮,一面哄着他道:“别哭别哭,一會兒就完了。
” 是以下面軍機大臣,忙着行那三跪九叩首大禮,禮畢。
遂将遺诏宣示中外。
诏曰:予以薄德,隻承文宗顯皇帝冊命。
備位宮闱,迨穆毅皇帝。
沖年嗣統。
适當寇亂未平讨伐方殷之際。
時則發撚交江,回苗椒擾,海疆多故。
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後,同心撫視。
夙夜憂勞,秉文宗顯皇帝遺谟,策厲内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谏,救災恤民。
遂得仰承天庥。
削平大難,轉危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
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
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因内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诏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悉年限。
萬幾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
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适。
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遲延日久,一精一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
本年二月一日,複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逢克,以緻病勢增劇。
遂緻彌留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今舉行政,漸有端倪。
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
攝政王及内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
固議邦基。
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服二十七日而除。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這道懿旨頒發下來。
當時一班漢大臣中如張之洞等皆以穆宗毅皇帝大行,未曾立嗣,因有吳可讀之一屍一谏。
現在皇上大行,若非等一兼顧的法子,明降兼祧谕旨,仍使穆宗毅皇帝無嗣。
決非善策,如有那第二個吳可讀出來一屍一谏,如何應付。
同來與監國攝政王隆裕皇太後建議,慶親王及近支王公亦以為是,當由慶親王取紙筆,又繕一道遺旨,布告中外,诏曰:朕欽承慈禧端佑康顧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式,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降旨,皇帝生有皇子,應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
今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式,不得已以攝政王載澧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欽此。
遺诏頒發之後,兼祧之制已定。
同治光緒兩帝才算有嗣。
而這一位為穆宗毅皇帝一屍一谏的吳可讀先生,即可瞑目于地下。
而在生前最感激的就是那位光緒皇後了。
惟攝政王的福晉,因為自己親生兒子做了皇帝,自然是滿心歡喜。
但是要承繼與光緒皇後,實在有些不願意。
不過這是國家法制,無可如何。
隻有這位久侍光緒帝的瑾妃,因見皇帝彌留之際,提起那戊戌年政變之事,更想到光緒帝囚于瀛台的情景。
常常畫圈幾,畫好了把他碎為數塊,碎了又畫,畫了又碎。
有時并将這畫的圈兒龈成粉碎,就想到光緒帝恨袁世凱深怨了。
遂将此事與攝政王說知。
便将光緒帝彌留的時候,在杯底寫有袁字的杯子,送給攝政王,便說道:“這是主子彌留時,命奴才親傳與王一爺的,請王一爺注意杯底的字吧。
” 攝政王接過來,一看,便道:“臣當秉承大行皇帝遺旨就是。
” 次日遂密诏軍機領班大臣慶親王入内。
怒色問道:“新皇帝登殿受賀,軍機大臣中,誰沒行禮?” 慶親王見攝政王滿臉怒容,不敢隐瞞,隻可照直奏道:“軍機大臣袁世凱。
” 攝政王道:“汝為軍機領袖,此等目無君上之臣,何不速來奏參,趕快下去,拟以不敬之罪。
” 慶親王不敢代為分辯,隻可連連稱是,退将下來。
此時在攝政王左右近侍太監中,有名劉雙喜的,系老袁以金錢賄賣,專刺探深宮機密之事,他聽這話,一抽一空走開,趕緊派人給老袁送信。
那慶親王回到軍機處時,老袁本人,業已得到劉太監送來的消息。
自知不妙,料想慶親王必在攝政王面前,用話遮掩過去。
正在肚中猜想,忽見慶親王自外走了進來,舉目向屋中一看,他那目光便轉到袁世凱身上。
見他坐在一邊,呆呆出神,忙趕前叫了一聲:“慰廷,你到這邊來。
” 袁世凱答應了一聲站起随慶親王入裡間。
慶親王也不讓坐,隻歎息說道:“方才新皇帝登殿受賀,你如何這樣大膽竟不随班大禮,攝政王将我叫去,怒容滿面,先将我申斥了幾句,謂我何以看見大臣不行大禮,不當面奏知,着我下來,拟你不大敬之罪,這是你自作孽,我……可無法,救護你了。
” 袁世凱一聽這話
如今要将其舉在寶座,受群臣朝賀,實在是一件難事。
是日由監國攝政王打個偏座,用手扶着宣統,坐在寶座上面,受下面軍機大臣三跪九叩禮。
軍機領班系慶親王奕匡,那宣統皇帝由近侍太監抱進殿内時,便嗚嗚地哭得死氣白賴,擰着身軀,非叫太監抱将出去不可。
但是各大臣,都站在下邊,排立着鹄候行禮,萬不能再将新皇帝抱走,免了朝賀。
隻得由幾名内侍,硬把個宣統皇帝舉上了寶座監國攝政王便用手扶住了。
知會大家趕快行禮,一面哄着他道:“别哭别哭,一會兒就完了。
” 是以下面軍機大臣,忙着行那三跪九叩首大禮,禮畢。
遂将遺诏宣示中外。
诏曰:予以薄德,隻承文宗顯皇帝冊命。
備位宮闱,迨穆毅皇帝。
沖年嗣統。
适當寇亂未平讨伐方殷之際。
時則發撚交江,回苗椒擾,海疆多故。
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後,同心撫視。
夙夜憂勞,秉文宗顯皇帝遺谟,策厲内外臣工暨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谏,救災恤民。
遂得仰承天庥。
削平大難,轉危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
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
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因内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
前年宣布預備立憲诏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悉年限。
萬幾待理,心力俱殚,幸予氣體素強,尚可支持。
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适。
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遲延日久,一精一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
本年二月一日,複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逢克,以緻病勢增劇。
遂緻彌留回念五十年來憂患疊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
今舉行政,漸有端倪。
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
攝政王及内外諸臣,尚其協心翊贊。
固議邦基。
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服二十七日而除。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欽此這道懿旨頒發下來。
當時一班漢大臣中如張之洞等皆以穆宗毅皇帝大行,未曾立嗣,因有吳可讀之一屍一谏。
現在皇上大行,若非等一兼顧的法子,明降兼祧谕旨,仍使穆宗毅皇帝無嗣。
決非善策,如有那第二個吳可讀出來一屍一谏,如何應付。
同來與監國攝政王隆裕皇太後建議,慶親王及近支王公亦以為是,當由慶親王取紙筆,又繕一道遺旨,布告中外,诏曰:朕欽承慈禧端佑康顧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式,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三日降旨,皇帝生有皇子,應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
今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式,不得已以攝政王載澧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欽此。
遺诏頒發之後,兼祧之制已定。
同治光緒兩帝才算有嗣。
而這一位為穆宗毅皇帝一屍一谏的吳可讀先生,即可瞑目于地下。
而在生前最感激的就是那位光緒皇後了。
惟攝政王的福晉,因為自己親生兒子做了皇帝,自然是滿心歡喜。
但是要承繼與光緒皇後,實在有些不願意。
不過這是國家法制,無可如何。
隻有這位久侍光緒帝的瑾妃,因見皇帝彌留之際,提起那戊戌年政變之事,更想到光緒帝囚于瀛台的情景。
常常畫圈幾,畫好了把他碎為數塊,碎了又畫,畫了又碎。
有時并将這畫的圈兒龈成粉碎,就想到光緒帝恨袁世凱深怨了。
遂将此事與攝政王說知。
便将光緒帝彌留的時候,在杯底寫有袁字的杯子,送給攝政王,便說道:“這是主子彌留時,命奴才親傳與王一爺的,請王一爺注意杯底的字吧。
” 攝政王接過來,一看,便道:“臣當秉承大行皇帝遺旨就是。
” 次日遂密诏軍機領班大臣慶親王入内。
怒色問道:“新皇帝登殿受賀,軍機大臣中,誰沒行禮?” 慶親王見攝政王滿臉怒容,不敢隐瞞,隻可照直奏道:“軍機大臣袁世凱。
” 攝政王道:“汝為軍機領袖,此等目無君上之臣,何不速來奏參,趕快下去,拟以不敬之罪。
” 慶親王不敢代為分辯,隻可連連稱是,退将下來。
此時在攝政王左右近侍太監中,有名劉雙喜的,系老袁以金錢賄賣,專刺探深宮機密之事,他聽這話,一抽一空走開,趕緊派人給老袁送信。
那慶親王回到軍機處時,老袁本人,業已得到劉太監送來的消息。
自知不妙,料想慶親王必在攝政王面前,用話遮掩過去。
正在肚中猜想,忽見慶親王自外走了進來,舉目向屋中一看,他那目光便轉到袁世凱身上。
見他坐在一邊,呆呆出神,忙趕前叫了一聲:“慰廷,你到這邊來。
” 袁世凱答應了一聲站起随慶親王入裡間。
慶親王也不讓坐,隻歎息說道:“方才新皇帝登殿受賀,你如何這樣大膽竟不随班大禮,攝政王将我叫去,怒容滿面,先将我申斥了幾句,謂我何以看見大臣不行大禮,不當面奏知,着我下來,拟你不大敬之罪,這是你自作孽,我……可無法,救護你了。
” 袁世凱一聽這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