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回 拳民肇禍擾京師 義和捐軀谏太後

關燈
,這還了得!我歸政與否,與他們外國人有什麼相幹,他們既這樣的放肆,我非滅他們不可。

    ” 端王忙奏道:“奴才已飛電去調董福祥的甘勇了,諒董軍日内可到,那時一鼓而下,将使館圍住,把他們一齊趕出北京就完了。

    ” 太後聽了端王的話,連連點頭,榮祿在旁,雖然不表贊成,也不上前攔阻。

    太後立刻便叫李蓮英傳旨,召各王公大臣,六部九卿等入宮會議。

    衆位大臣入宮之後,太後便将端王遞呈的僞抗議書,交與各大臣閱看。

    各大臣閱畢。

    太後便宣布了自己的意思。

    端王奏道:“太後之言甚是,奴才以為洋人百般欺辱中國,與其坐而待亡,不如孤注一擲,況且全國人民都激于義憤,誰不以死報國,奴才以為與其貪生而辱國,不若捐軀以報國,所以奴才對于太後的意思,是極端敬佩的。

    ” 徐桐忙奏道:“現在義民熱心救國主張扶清滅洋,自應招撫重用,對于洋人自當屏之于中國之外。

    ” 徐桐話尚未完,王文韶許景澄一齊奏道:“甲申甲午兩役,乃前車之鑒,請皇太後審慎從事。

    ” 肅親王又奏道:“日本一個小一柄一,我們以全國之兵,尚且打他不過,現在要屏各國于國外,若各國不依,都調兵前來,我國縱然落個眼前快意,隻怕不出十天,各國聯軍一到,祖宗的大業,可就危急萬分了。

    況且我國的軍隊,以海軍而論,簡直可以說是沒有了。

    就說陸軍,可用的究有若幹,究竟那一支兵,可以稱為勁旅,可以獨當一何況還有南北洋的軍隊呢?” 袁昶奏道:“剛毅所奏,完全不實,臣曾微服到天津,親眼看見洋人開槍打死拳匪當時就有十餘人之多,足見拳匪是無用的了。

    ” 太後問道:“是真的嗎?” 袁昶道:“臣不敢妄奏。

    ” 端王道:“那是土匪并非義民,義民能避槍炮,豈有中槍之理嗎?” 曾廣漢奏道“臣曾在外國,親見德國克虜伯炮廠,所造的大炮,能擊破山頭,請想一個血肉之軀,怎能抵得住呢?” 趙舒翹道:“義和一團一有避槍之法,能使槍炮不能出火,或者可以失其效用。

    ” 徐用儀奏道:“義和拳若能避炮,為什麼又被袁世凱擊斃無數呢?” 徐桐道:“此事極易證明請太後派端親王,送出能避槍炮的義和一團一幾名,試用槍炮射擊,看他能避不能避,就可以明白了。

    ” 端王道:“何必試驗,涿州楊統領用槍射擊義民,義民不但未死一個,那楊統領反被曹大師兄,用手一指,就倒地而死,這件事是衆目共睹的,又何必試驗呢?” 肅王道“既然義民有這種神奇的本領,他們何不到外洋去,殺了洋人,又何必到京城來呢?” 太後道:“你們不要互相辯論,我且問你們,這仗是打呢,還是不打。

    ” 啟秀忙上前幾步跪奏道:“昨日各國公使又來一個照會,比前次更利害了。

    ” 說着就由懷中取出一本奏摺來。

    ” 太後見了,兩手發一抖,當時怒氣沖天,對衆王大臣說道:“外國人欺辱中國,無理至此,我實在不能忍了。

    ” 袁昶、徐用儀、許景澄、聯沅、立山等一齊奏道“請皇太後息怒,臣想外國人決無照會我國請太後歸政之理,或恐有人僞造出來,臣等請派大員,前往各國使館去查問明白,有無此事,然後再定辦法。

    ” 太後怒道:“你們隻知袒護外人,可知道他們欺本朝太甚麼?” 端王亦大怒喝道:“袁昶等本是漢一奸一,皇太後切莫信他們的鬼話。

    ” 袁昶尚待分辯,太後已喝令将袁昶交到刑部議處。

    袁昶推出去之後,端王乘機奏道:“袁昶等曾私通外國人,證據确實,若不給他們一個儆戒,将來保不住又有繼起之人,這種漢一奸一,斷不可留。

    請太後谕旨定奪。

    ” 太後喝道“将他們斬了,就命你去監斬。

    ” 端王領旨即刻下朝,就将袁昶等綁赴萊市口,立時斬決。

    滿朝文武,就無人再敢發言了,太後便用皇帝的名義,下道宣戰的上谕,一面将義和拳召進了北京,這義和拳進了北京,又鬧出了一場大禍來。

    後人有詩歎道:“巷議街談說拳勇,妄言神術助威猛,一朝一黨一羽遍京師,狼奔豕突何洶湧,設壇豈能降神靈,謬語荒誕尤不經,皇帝浩蕩頒将賞,大臣敬教如尊親,義筆号召建太平,圍攻使館滅洋族,隻知目前少數人,不慮海外有萬國,從此戰禍自我開,外兵如麻卷地來,血染征衣臣工死,堂堂天子蒙塵埃,妖婦紅燈火焰焰,炮火能禦鐵甲船,事急忽然竄若鼠,剩此愚民受熬煎。

    正是:國亡妖孽皆齊出,病入膏肓不可醫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