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廢東宮諸子争太子 進王府哥兒變姐兒

關燈
五十歲,膝下猶虛,前天内人分娩,托王一爺洪福,居然養下一個男孩兒來,因此在家料理,擔擱了此間公事。

    ” 衆人聽了,齊向閣老賀喜。

    接着又商量大事。

    年羹堯說道:“昨天接到邊報,噶爾丹部兵馬,已到烏摟穆秦地方。

    皇上意思,要打發裕親王和太子帶兵去抵敵。

    此番太子出關,又是我們的絕好機會,切不可錯過。

    ” 接着又商定了幾件大計,各自退去。

    雍王退進内室,王妃出來迎接。

    雍王看她捧着一個大肚子,便想起陳世倌生了一個男孩兒的事,當下對王妃說了。

    王妃心中不覺着急,不知肚子裡的将來到底是男是女,向管事一媽一媽一看了一眼,那一媽一媽一也點頭會意,隔了三天,王妃也分娩了,王一爺忙着人進去問是男是女,裡面報出來說道:“恭吉王一爺,添了一位小王一爺。

    ” 雍王頓時歡喜得眉開眼笑。

    接着文武官員紛紛前來道賀。

    到了三朝,府中擺下筵宴,一連熱鬧了七八天。

    便是那班官太太也一齊到王妃跟前請安賀喜。

    王妃和陳世倌的太太,平日最說得投機,如今陳太太生産在月中,不能到王府來,王妃也日日記念着她。

    好容易望到滿月,陳太太又害病不能出門,把個王妃急得沒法,自己滿月以後,便親自到閣老府中探望,陳太太把小孩兒抱出來,王妃看他面貌飽滿,皮肉白淨,抱過懷裡,隻是喚寶貝。

    王妃和陳太太商量,要把這小孩子抱進府去,給王一爺和姬妾們見見。

    陳太太心中極不願意,但礙着王妃的面子,隻得答應下來。

    把小孩子打扮一番,又喚自己的一乳一母抱着,跟着王妃進府去。

    那一乳一母抱着孩子,走到内院裡,便有王府一媽一媽一出來,抱進上屋去,吩咐一乳一母在下屋子守候。

    許多侍女,陪着這一乳一母問長問短,又拿出菜來勸她吃喝,直混到天色靠晚,一乳一母吃的醉醺醺了,隻見府裡的一媽一媽一,把小孩子抱出來,臉上罩着方繡雙龍的黃綢子,一乳一母上來接過懷裡,一手要去揭那方綢子,那一媽一媽一忙攔住說,小辟官已經睡熟了,快抱回去吧。

    接着一個侍女,捧出一隻小箱子來,另外有一封銀子,說是賞一乳一母的。

    那小箱子都是王一爺和一娘一娘一見面禮兒。

    一乳一母得了銀子,滿心歡喜,匆匆上車回去。

    到得家裡,陳太太見小孩子睡熟了,忙抱去輕輕地放在一床一上。

    打開那小箱子一看,陳太太不覺吃了一驚:裡面有圓眼似的珍珠十二粒,金剛石六粒,琥珀、貓兒眼、白玉、戒指、珠钏、和寶石環,都是大内極貴重的寶物。

    最奇怪的,有一隻玻璃翠的簪子,和羊脂白玉簪子,珠子翡翠寶石的耳環,也有二三十副。

    這封見面禮兒,至少也值得一百萬兩銀子。

    陳太太看了笑道:“這王妃把我們哥兒當作姐兒看了,怎麼賞起簪子和耳環子來呢。

    難道叫俺們哥兒,梳者旗頭穿着耳朵不成。

    ” 那一乳一母接着說道:“虧王妃想得仔細,這簪兒環兒,大概留着給俺哥兒長大起來娶媳婦用的。

    ” 兩人正說着,那小孩子在一床一上哇的哭醒。

    一乳一母忙一床一前去抱時,隻聽得她嘴裡啊唷連聲陳太太也走來看,由不得連聲嚷着奇怪,接着又頓足大哭嚷道:“俺的哥兒到什麼地方去了?” 這一聲喊,頓時哄動了合府的人,都到上房裡來探問。

    陳老閣也不知道出了什麼事,匆匆踏進房門,見他夫人滿面淌着淚,嚷道:“我好好一個哥兒,到王府裡去了一趟,怎麼變成姐兒了。

    ” 陳老閣聽了,心中便已明白。

    忙搖着手說,莫聲張,一面叫屋子裡的人一齊出去關上房門,把一乳一母喚到近身旁,低低地盤問她。

    那一乳一母一面拭着淚,一面把如何到王府去如何一個一媽一媽一把哥兒抱進去,如何直到靠晚送出來,如何不許她揭那方罩臉的綢子。

    回家來如何哥兒變變了姐兒的話統統說了。

    陳閣老聽了,更加明了。

    便對一乳一娘一說道:“哥兒姐兒你莫管,你住在俺家中好好地一乳一着孩子,到王府去的事,以後不許提起一個字,倘然再有閑言閑語,俺先取了你的一性一命。

    ” 喝一聲退出,陳閣老便對他夫人說道:“這明明是王妃養了一個小鮑主,隻因她一向瞞着王一爺,說是養了男孩子,如今把俺孩子帶進府去,趁此掉換一個,俺們如今非但不能向王妃去要回來,并且不能聲張,倘然一露風聲,俺孩子的一性一命,固然不保,便是俺一家人的一性一命,都要不保了。

    好太太,千萬莫再提起了,俺們命中有子終是有子的,你既養過一個哥兒,也許養第二個哥兒呢。

    ” 陳太太吃她丈夫勸戒,便也明白。

    從此以後,陳家上下絕口不談此事,看看到了第二個滿月,王妃才把孩子抱出來,給雍王一爺見面。

    雍王看他白淨肥胖,又是妃子鈕钴祿氏所生的,便十分一寵一愛一。

    看官須記着,這是陳閣老的嫡親兒子,也便是将來的高宗皇帝。

    這時陳世倌深怕事體敗露,拖累自己,便一再上書,求皇上放歸田裡。

    正是:解甲歸來辭俗累知機一去樂餘生欲知陳閣老辭官情形如何,且聽下回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