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為了适應我的哲學講演的聽衆對一種教本的需要起見,我願意讓這個對于哲學全部輪廓的提綱,比我原來所預計的更早一些出版問世。
本書因限于綱要的性質,不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詳盡發揮,而且又特别緊縮了關于理念的系統推演的發揮。而系統的推演必定包皮含有我們在别的科學裡所了解的證明,而且這種證明是一個夠得上稱為科學的哲學所必不可缺少的。
《哲學全書綱要》這個書名意在一方面表示全體系的輪廓,一方面表示關于個别節目的發揮,尚須留待口頭講述。
但綱要并不僅是為了适應一個外在的目的而加以編纂排列,象對于已有的現成的熟知的材料,依據某種特殊用意加以縮短或撮要那樣。本書的陳述卻不是這樣,而是要揭示出如何根據一個新的方法去給予哲學以一種新的處理,這方法,我希望,将會公認為唯一的真正的與内容相一緻的方法。所以也許這樣對于公衆或可更為有益:如果客觀情況容許我将哲學的别的部門【自然哲學及精神哲學】先行有了詳盡的著作發表,有如我對于《哲學全書》的第一部門——《邏輯學》,曾貢獻給公衆那樣。但無論如何我相信,在目前的陳述裡,接近表象和熟習的經驗内容那一方面的材料雖說受了限制,但就諸過渡關鍵——這些過渡關鍵隻能是通過概念【的發展】而産生的中介作用——看來,至少可以使人明白注意到,【矛盾】發展的方法從兩方面說都是充分足用的,即第一,它異于别的科學所尋求的那種僅僅外在排比;第二,它異于通常處理哲學對象的辦法,即先假定一套格式,然後根據這些格式,與前一辦法一樣,外在地武斷地将所有的材料平行排列。再加以由于最奇特的誤解,硬要使概念發展的必然性滿足于偶然的主觀任性的聯系。
我們看到,同樣的任性的作風,也占據着哲學的内容,并且走向思想上的冒險;有一時期這種作風頗令笃實平正的哲學工作者表示驚佩,但在别的時候也被人看成一種狂妄到了甚至于發瘋的程度。盡管使人驚佩,盡管使人瘋狂,而它的内容卻常常充滿了人所熟知的支離破碎的事實,同樣它的形式也僅僅是一點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聰明智巧,加以奇異的拼湊成平和矯揉造作的偏曲意見,但它那表面上對學術嚴肅的外貌卻掩蓋不住自欺欺人的實情。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一種淺薄的作風,本身缺乏深思,卻以自作聰明的懷疑主義和自謙理性不能認識物自體的批判主義的招牌出現,愈是空疏缺乏理念,他們的誇大虛驕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學術界的這兩種傾向在某一段時間内曾經愚弄了德國人對學術的認真态度,使得他們深刻的哲學要求為之平緩松懈,而且引起了人們對于哲學這門科學的輕視或蔑視,甚至現在這種自命為理智上謙虛的态度,卻對于哲學上高深的問題,反而勇敢地大放厥詞,聲稱理性的知識——即我們認為采取證明作為形式的知識,沒有權力去過問。
剛才所提到的第一種現象可以部分地被看成新時代中青年人的熱忱。這種熱忱表現在科學領域内,正如它表現在政治領域内的情形那樣。當這種熱忱以狂歡的情緒迎接那種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經過深沉的勞作,立刻就想直接走去欣賞理念的美妙,在某一時期内陶醉于這種熱忱所激起的種種希望和遠景時,則對于這種過分的不羁的狂想,人們尚易于予以諒解。因為基本上它的核心是健全的,至于它散播出來圍繞着這核心的浮泛的雲霧,不久必會自身消逝的。但那另一種現象卻更為讨厭,因為它使人認出一種理智上的軟弱與無能,并努力以一種自欺欺人的,壓倒千古大哲的虛驕之氣來掩蓋這種弱點。
但另有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值得注意并提出來說一說,就是反對這兩個趨勢的一種哲學興趣,以及對于高深知識的認真愛好,卻仍然樸素地不浮誇地保持着。這種興趣誠不免大都以直接知識或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也足以表明尋求理性的識見的内在的、深入的沖力了。——隻有這種理性的識見,才能夠給予人以人的尊嚴。對于這種興趣,理性的識見至多隻能作為哲學知識的成果,所以它最初好象表示輕視的理智論證,卻至少被它承認為一種【達到較高知識的預備】條件。為了滿足這種認識真理的興趣,我奉獻這種嘗試作為一個導言或緒論。希望這樣一個目的可以獲緻順利的接受。
海得爾堡,1817年5月。
本書因限于綱要的性質,不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詳盡發揮,而且又特别緊縮了關于理念的系統推演的發揮。而系統的推演必定包皮含有我們在别的科學裡所了解的證明,而且這種證明是一個夠得上稱為科學的哲學所必不可缺少的。
《哲學全書綱要》這個書名意在一方面表示全體系的輪廓,一方面表示關于個别節目的發揮,尚須留待口頭講述。
但綱要并不僅是為了适應一個外在的目的而加以編纂排列,象對于已有的現成的熟知的材料,依據某種特殊用意加以縮短或撮要那樣。本書的陳述卻不是這樣,而是要揭示出如何根據一個新的方法去給予哲學以一種新的處理,這方法,我希望,将會公認為唯一的真正的與内容相一緻的方法。所以也許這樣對于公衆或可更為有益:如果客觀情況容許我将哲學的别的部門【自然哲學及精神哲學】先行有了詳盡的著作發表,有如我對于《哲學全書》的第一部門——《邏輯學》,曾貢獻給公衆那樣。但無論如何我相信,在目前的陳述裡,接近表象和熟習的經驗内容那一方面的材料雖說受了限制,但就諸過渡關鍵——這些過渡關鍵隻能是通過概念【的發展】而産生的中介作用——看來,至少可以使人明白注意到,【矛盾】發展的方法從兩方面說都是充分足用的,即第一,它異于别的科學所尋求的那種僅僅外在排比;第二,它異于通常處理哲學對象的辦法,即先假定一套格式,然後根據這些格式,與前一辦法一樣,外在地武斷地将所有的材料平行排列。再加以由于最奇特的誤解,硬要使概念發展的必然性滿足于偶然的主觀任性的聯系。
我們看到,同樣的任性的作風,也占據着哲學的内容,并且走向思想上的冒險;有一時期這種作風頗令笃實平正的哲學工作者表示驚佩,但在别的時候也被人看成一種狂妄到了甚至于發瘋的程度。盡管使人驚佩,盡管使人瘋狂,而它的内容卻常常充滿了人所熟知的支離破碎的事實,同樣它的形式也僅僅是一點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聰明智巧,加以奇異的拼湊成平和矯揉造作的偏曲意見,但它那表面上對學術嚴肅的外貌卻掩蓋不住自欺欺人的實情。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一種淺薄的作風,本身缺乏深思,卻以自作聰明的懷疑主義和自謙理性不能認識物自體的批判主義的招牌出現,愈是空疏缺乏理念,他們的誇大虛驕的程度反而愈益增高。學術界的這兩種傾向在某一段時間内曾經愚弄了德國人對學術的認真态度,使得他們深刻的哲學要求為之平緩松懈,而且引起了人們對于哲學這門科學的輕視或蔑視,甚至現在這種自命為理智上謙虛的态度,卻對于哲學上高深的問題,反而勇敢地大放厥詞,聲稱理性的知識——即我們認為采取證明作為形式的知識,沒有權力去過問。
剛才所提到的第一種現象可以部分地被看成新時代中青年人的熱忱。這種熱忱表現在科學領域内,正如它表現在政治領域内的情形那樣。當這種熱忱以狂歡的情緒迎接那種精神的新生的朝霞,不經過深沉的勞作,立刻就想直接走去欣賞理念的美妙,在某一時期内陶醉于這種熱忱所激起的種種希望和遠景時,則對于這種過分的不羁的狂想,人們尚易于予以諒解。因為基本上它的核心是健全的,至于它散播出來圍繞着這核心的浮泛的雲霧,不久必會自身消逝的。但那另一種現象卻更為讨厭,因為它使人認出一種理智上的軟弱與無能,并努力以一種自欺欺人的,壓倒千古大哲的虛驕之氣來掩蓋這種弱點。
但另有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值得注意并提出來說一說,就是反對這兩個趨勢的一種哲學興趣,以及對于高深知識的認真愛好,卻仍然樸素地不浮誇地保持着。這種興趣誠不免大都以直接知識或情感的形式表現出來,但這也足以表明尋求理性的識見的内在的、深入的沖力了。——隻有這種理性的識見,才能夠給予人以人的尊嚴。對于這種興趣,理性的識見至多隻能作為哲學知識的成果,所以它最初好象表示輕視的理智論證,卻至少被它承認為一種【達到較高知識的預備】條件。為了滿足這種認識真理的興趣,我奉獻這種嘗試作為一個導言或緒論。希望這樣一個目的可以獲緻順利的接受。
海得爾堡,18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