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理念(DieIdee)
關燈
小
中
大
的具體東西開始,則我們可以從它分析出許多抽象的命題作為結論,而這些命題便構成證明的前提和材料。
這樣,代數關于曲線的定義,在幾何學方法裡就成為定理。
同樣,即如畢達哥拉斯的定理,如果用來作為直角三角形的界說,也可得出幾何學中早經通過分析予以證明的一些定理。
兩個方法其所以可任意選擇之故,即基于兩者都是從一個外在的前提開始的。
就概念的本性看來,分析方法是在先。
蓋因首先須将給予的具體經驗的材料提高成一般的抽象概念的形式,而這些抽象概念又首須在綜合方法裡先行提出來作為界說。
這些方法在它們自己範圍内無論如何重要,如何有輝煌的成效,但對于哲學認識卻沒有用處,這是自明的,因為它們是有前提的,它們的認識方式是抽象理智的方式,是按照形式的同一性而進行的。
斯賓諾莎主要應用幾何方法,雖說是用來表達思辯的概念,但這個方法的形式主義卻很顯明。
烏爾夫的哲學,發揮幾何方法到了學究氣的極峰,即就它的内容來說,也隻是理智形而上學。
繼幾何方法及其形式主義被濫用于哲學與科學之後,在近代又有所謂構造方法的濫用代之而起。
康德曾經使得下面這句話異常流行:數學構造它的概念。
這句話的意思不外是說,數學所研究的不是概念,而是感性直觀的抽象規定。
此後,“概念的構造”一詞曾經用來指謂過從知覺裡抽象出來的感性特質的陳述,未經過任何概念的規定;并用來指謂将哲學和科學的對象依照某種預先設定的方式(但其餘方面便以個人的任意和高興為準)加以分類,列成一表格。
這都表明了康德式的一種形式主義。
在這些作法的後面,無疑地隐約提示了關于理念、概念與客觀性的統一,以及理念是具體的等想法。
但所謂構造這種把戲,實遠未能表達出這種統一性,而隻有概念才是那樣的統一性。
而且那種直觀的感性具體性也不能表述出理性和理念的具體性。
因為幾何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感性的然而又是抽象的空間的直觀,所以它可以毫無阻礙地用抽象的理智在空間裡建立某些簡單的規定。
因此有限認識的綜合方法,惟有在幾何學裡才達到它的完滿性。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綜合方法的進程裡,一遇到那不可衡量的和不合理的量時,便碰了壁。
因為在這裡要想進一步予以規定,便超出了理智原則的範圍。
這也足以表明“合理”和“不合理”二詞常常被颠倒使用的一個例子:通常總是把“合于理智【常識】的東西,認為是合理的,反而把具有合理性的開端和迹象的東西認為是不合理的。
别的許多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即遠不象空間或數那樣簡單,它們會常常地而且必然地達到抽象理智的進展的限度,但它們卻很輕易地便渡過了這難關了。
它們打斷了推演進程的順序,于方便時随其所需接受一些外在的條件,甚至不惜違反它們所出發的前提,另外采取意見、表象、知覺或别的外在東西作為出發點。
這種有限的認識自己意識不到它的方法的限度和它對于認識的内容或對象的關系,使得它既不能認識在界說分類等過程裡它已是必然地接受了概念規定的指導,又不能看到什麼地方是它的限度,更不知道,當它超越了它的限度時,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範圍,在這裡知性的規定已不複有效用,但仍然在那裡以粗疏的方式被使用着。
§232 有限的認識在證明過程中所帶來的必然性,最初也隻是外在的、為了主觀的識見而規定出來的必然性。
但在真正的或内在的必然性裡,認識本身便擺脫了它的前提和出發點、它的現成的和給予的内容。
換言之,真正的必然性自在地是自己與自己聯系着的概念。
這樣,那主觀的理念便自在地達到了那自在自為地規定了的,非給予的,因之亦即内在于主體的東西。
于是它便過渡到意志的理念。
附釋:認識作用通過證明而達到的必然性,正是構成認識的出發點的反面。
認識在它的出發點内有一個給予的偶然的内容。
但到了它的運動的結束時,它卻知道這内容是有必然性的,而且這種必然性是通過主觀的活動的中介才達到的。
同樣,最初這主觀性是異常抽象的,是一張單純的白紙。
但現在卻證明其為一能決定的主導的原則了。
這就是由認識的理念過渡到意志的理念的關鍵。
細究起來,這個過渡的意義即在于表明,真正的普遍性必須理解為主觀性、為自身運動的、能動的和自己建立規定的概念。
(2)意志§233主觀的理念,作為獨立自決的東西和簡單的自身一緻的内容,就是善。
由于善有了實現自身的沖力,它的關系與真理的理念便恰好相反,所以善趨向于決定當前的世界,使其符合于自己的目的。
——這個意志一方面具有藐視那假定在先的客體的确信。
但另一方面,作為有限的東西,它又同時以善的目的隻是主觀的理念并且以客體的獨立性為前提。
§234 意志活動的有限性因此是一種矛盾:即在客觀世界的自相矛盾諸規定裡,那善的目的既是實現了的,也是還沒有實現的,既是被設定為非主要的,又同樣是主要的,既是現實的,同時又僅是可能的。
這種矛盾就被表象為善的實現的無限遞進,而在這種過程裡,善便被執着為僅僅是一種應當。
K但是就形式看來,這種矛盾的消除,即包皮含有意志的活動揚棄了目的的主觀性,從而即揚棄了客觀性,并揚棄了使得兩者皆成為有限的那種對立;而且不僅揚棄了這一個主觀性的片面性,而且揚棄了一般的主觀性;(因為另一個這種新的主觀性,亦即一個新創造出來的對立,與前面的一個被認為是應當存在的主觀性,是沒有區别的。
)這種回歸到自身,同時即是内容對自身的回憶,這内容就是善與主客兩方面自在的同一性,——亦即回憶到認識的理論态度的前提(§224),即:客體自身就是真的東西和實體性的東西。
附釋,理智的工作僅在于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這世界成為應如此。
那直接的、當前給予的東西對于意志說來,不能當作一固定不移的存在,但隻能當作一假象,當作一本身虛妄的東西。
說到這裡。
就出現了使抽象的道德觀點感到困惑的矛盾了。
這個觀點就其實際聯系說來,就是康德的哲學甚至還是費希特的哲學所采取的觀點。
他們認為:善是應該得到實現的,我們必須努力以求善的實現,而意志隻是自身實現着的善。
但是,如果世界已是它應該那樣,則意志的活動将會停止。
因此意志自身就要求它的目的還沒有得到實現。
這樣便已經正确地說出意志的有限性了。
但我們卻又不能老停留在這種有限性裡,因為意志的過程本身即是通過意志活動将有限性和有限性所包皮含的矛盾予以揚棄的過程。
要達到這種和解,即在于意志在它的結果裡回歸到認識所假定的前提,換言之,回歸到理論的理念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
意志知道,目的是屬于它自己的,而理智複确認這世界為現實的概念。
這就是理性認識的正确态度。
那虛幻不實、倏忽即逝的東西僅浮泛在表面,而不能構成世界的真實本質。
世界的本質就是自在自為的概念,所以這世界本身即是理念。
一切不滿足的追求都會消逝,隻要我們認識到,這世界的最後目的已經完成,并且正不斷地在完成中。
大體講來,這代表成人的看法,而年輕的人總以為這世界是壞透頂了,首先必須予以徹底的改造。
反之,宗教的意識便認為這世界受神意的主宰,因此它的是如此與它的應如此是相符合的。
但這種存在與應當的符合,卻并不是死闆的、沒有發展過程的。
因為善,世界的究竟目的,之所以存在,即由于它在不斷地創造其自身。
精神世界與自然世界之間仍然存在着這樣的差别,即後者僅不斷地回歸到自身,而前者無疑地又向前進展。
§235 把善的真理設定為理論的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意思就是自在自為的善是達到了的,而客觀世界自在自為地就是理念,正如理念同時也永恒地設定其自身作為目的,并通過它的活動去促使目的的實現。
這種由于認識的有限性和區别作用而回歸到自身,并通過概念的活動而與它自身同一的生命,就是思辯的理念或絕對理念。
(c)絕對理念(DieabsoluteIdee) §236 理念作為主觀的和客觀的理念的統一,就是理念的概念。
——這概念是以理念本身作為對象,對概念說來,理念即是客體。
——在這客體裡,一切的規定都彙集在一起了。
因此這種統一乃是絕對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維着自身的理念,而且在這裡甚至作為思維着的、作為邏輯的理念。
附釋:絕對理念首先是理論的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因此同時也是生命的理念與認識的理念的統一。
在認識裡,我們所獲得的理念是處于分離和差别的形态下。
認識過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這種分離和差别,而恢複其統一,這統一,在它的直接性裡,最初就是生命的理念。
生命的缺陷即在于才隻是自在存在着的理念,反之,知識也同樣是片面的,而且隻是自為存在着的理念。
兩者的統一和真理,就是自在自為存在着的理念,因而是絕對理念
這樣,代數關于曲線的定義,在幾何學方法裡就成為定理。
同樣,即如畢達哥拉斯的定理,如果用來作為直角三角形的界說,也可得出幾何學中早經通過分析予以證明的一些定理。
兩個方法其所以可任意選擇之故,即基于兩者都是從一個外在的前提開始的。
就概念的本性看來,分析方法是在先。
蓋因首先須将給予的具體經驗的材料提高成一般的抽象概念的形式,而這些抽象概念又首須在綜合方法裡先行提出來作為界說。
這些方法在它們自己範圍内無論如何重要,如何有輝煌的成效,但對于哲學認識卻沒有用處,這是自明的,因為它們是有前提的,它們的認識方式是抽象理智的方式,是按照形式的同一性而進行的。
斯賓諾莎主要應用幾何方法,雖說是用來表達思辯的概念,但這個方法的形式主義卻很顯明。
烏爾夫的哲學,發揮幾何方法到了學究氣的極峰,即就它的内容來說,也隻是理智形而上學。
繼幾何方法及其形式主義被濫用于哲學與科學之後,在近代又有所謂構造方法的濫用代之而起。
康德曾經使得下面這句話異常流行:數學構造它的概念。
這句話的意思不外是說,數學所研究的不是概念,而是感性直觀的抽象規定。
此後,“概念的構造”一詞曾經用來指謂過從知覺裡抽象出來的感性特質的陳述,未經過任何概念的規定;并用來指謂将哲學和科學的對象依照某種預先設定的方式(但其餘方面便以個人的任意和高興為準)加以分類,列成一表格。
這都表明了康德式的一種形式主義。
在這些作法的後面,無疑地隐約提示了關于理念、概念與客觀性的統一,以及理念是具體的等想法。
但所謂構造這種把戲,實遠未能表達出這種統一性,而隻有概念才是那樣的統一性。
而且那種直觀的感性具體性也不能表述出理性和理念的具體性。
因為幾何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感性的然而又是抽象的空間的直觀,所以它可以毫無阻礙地用抽象的理智在空間裡建立某些簡單的規定。
因此有限認識的綜合方法,惟有在幾何學裡才達到它的完滿性。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綜合方法的進程裡,一遇到那不可衡量的和不合理的量時,便碰了壁。
因為在這裡要想進一步予以規定,便超出了理智原則的範圍。
這也足以表明“合理”和“不合理”二詞常常被颠倒使用的一個例子:通常總是把“合于理智【常識】的東西,認為是合理的,反而把具有合理性的開端和迹象的東西認為是不合理的。
别的許多科學所研究的對象即遠不象空間或數那樣簡單,它們會常常地而且必然地達到抽象理智的進展的限度,但它們卻很輕易地便渡過了這難關了。
它們打斷了推演進程的順序,于方便時随其所需接受一些外在的條件,甚至不惜違反它們所出發的前提,另外采取意見、表象、知覺或别的外在東西作為出發點。
這種有限的認識自己意識不到它的方法的限度和它對于認識的内容或對象的關系,使得它既不能認識在界說分類等過程裡它已是必然地接受了概念規定的指導,又不能看到什麼地方是它的限度,更不知道,當它超越了它的限度時,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範圍,在這裡知性的規定已不複有效用,但仍然在那裡以粗疏的方式被使用着。
§232 有限的認識在證明過程中所帶來的必然性,最初也隻是外在的、為了主觀的識見而規定出來的必然性。
但在真正的或内在的必然性裡,認識本身便擺脫了它的前提和出發點、它的現成的和給予的内容。
換言之,真正的必然性自在地是自己與自己聯系着的概念。
這樣,那主觀的理念便自在地達到了那自在自為地規定了的,非給予的,因之亦即内在于主體的東西。
于是它便過渡到意志的理念。
附釋:認識作用通過證明而達到的必然性,正是構成認識的出發點的反面。
認識在它的出發點内有一個給予的偶然的内容。
但到了它的運動的結束時,它卻知道這内容是有必然性的,而且這種必然性是通過主觀的活動的中介才達到的。
同樣,最初這主觀性是異常抽象的,是一張單純的白紙。
但現在卻證明其為一能決定的主導的原則了。
這就是由認識的理念過渡到意志的理念的關鍵。
細究起來,這個過渡的意義即在于表明,真正的普遍性必須理解為主觀性、為自身運動的、能動的和自己建立規定的概念。
(2)意志§233主觀的理念,作為獨立自決的東西和簡單的自身一緻的内容,就是善。
由于善有了實現自身的沖力,它的關系與真理的理念便恰好相反,所以善趨向于決定當前的世界,使其符合于自己的目的。
——這個意志一方面具有藐視那假定在先的客體的确信。
但另一方面,作為有限的東西,它又同時以善的目的隻是主觀的理念并且以客體的獨立性為前提。
§234 意志活動的有限性因此是一種矛盾:即在客觀世界的自相矛盾諸規定裡,那善的目的既是實現了的,也是還沒有實現的,既是被設定為非主要的,又同樣是主要的,既是現實的,同時又僅是可能的。
這種矛盾就被表象為善的實現的無限遞進,而在這種過程裡,善便被執着為僅僅是一種應當。
K但是就形式看來,這種矛盾的消除,即包皮含有意志的活動揚棄了目的的主觀性,從而即揚棄了客觀性,并揚棄了使得兩者皆成為有限的那種對立;而且不僅揚棄了這一個主觀性的片面性,而且揚棄了一般的主觀性;(因為另一個這種新的主觀性,亦即一個新創造出來的對立,與前面的一個被認為是應當存在的主觀性,是沒有區别的。
)這種回歸到自身,同時即是内容對自身的回憶,這内容就是善與主客兩方面自在的同一性,——亦即回憶到認識的理論态度的前提(§224),即:客體自身就是真的東西和實體性的東西。
附釋,理智的工作僅在于認識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這世界成為應如此。
那直接的、當前給予的東西對于意志說來,不能當作一固定不移的存在,但隻能當作一假象,當作一本身虛妄的東西。
說到這裡。
就出現了使抽象的道德觀點感到困惑的矛盾了。
這個觀點就其實際聯系說來,就是康德的哲學甚至還是費希特的哲學所采取的觀點。
他們認為:善是應該得到實現的,我們必須努力以求善的實現,而意志隻是自身實現着的善。
但是,如果世界已是它應該那樣,則意志的活動将會停止。
因此意志自身就要求它的目的還沒有得到實現。
這樣便已經正确地說出意志的有限性了。
但我們卻又不能老停留在這種有限性裡,因為意志的過程本身即是通過意志活動将有限性和有限性所包皮含的矛盾予以揚棄的過程。
要達到這種和解,即在于意志在它的結果裡回歸到認識所假定的前提,換言之,回歸到理論的理念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
意志知道,目的是屬于它自己的,而理智複确認這世界為現實的概念。
這就是理性認識的正确态度。
那虛幻不實、倏忽即逝的東西僅浮泛在表面,而不能構成世界的真實本質。
世界的本質就是自在自為的概念,所以這世界本身即是理念。
一切不滿足的追求都會消逝,隻要我們認識到,這世界的最後目的已經完成,并且正不斷地在完成中。
大體講來,這代表成人的看法,而年輕的人總以為這世界是壞透頂了,首先必須予以徹底的改造。
反之,宗教的意識便認為這世界受神意的主宰,因此它的是如此與它的應如此是相符合的。
但這種存在與應當的符合,卻并不是死闆的、沒有發展過程的。
因為善,世界的究竟目的,之所以存在,即由于它在不斷地創造其自身。
精神世界與自然世界之間仍然存在着這樣的差别,即後者僅不斷地回歸到自身,而前者無疑地又向前進展。
§235 把善的真理設定為理論的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意思就是自在自為的善是達到了的,而客觀世界自在自為地就是理念,正如理念同時也永恒地設定其自身作為目的,并通過它的活動去促使目的的實現。
這種由于認識的有限性和區别作用而回歸到自身,并通過概念的活動而與它自身同一的生命,就是思辯的理念或絕對理念。
(c)絕對理念(DieabsoluteIdee) §236 理念作為主觀的和客觀的理念的統一,就是理念的概念。
——這概念是以理念本身作為對象,對概念說來,理念即是客體。
——在這客體裡,一切的規定都彙集在一起了。
因此這種統一乃是絕對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維着自身的理念,而且在這裡甚至作為思維着的、作為邏輯的理念。
附釋:絕對理念首先是理論的和實踐的理念的統一,因此同時也是生命的理念與認識的理念的統一。
在認識裡,我們所獲得的理念是處于分離和差别的形态下。
認識過程的目的,即在于克服這種分離和差别,而恢複其統一,這統一,在它的直接性裡,最初就是生命的理念。
生命的缺陷即在于才隻是自在存在着的理念,反之,知識也同樣是片面的,而且隻是自為存在着的理念。
兩者的統一和真理,就是自在自為存在着的理念,因而是絕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