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序言
關燈
小
中
大
在這第三版裡許多地方都有了改進,特别是力求陳述得清楚和确定。
不過因這書既是一種教本,目的在于撮要,文字仍不免緊湊、形式而且抽象。
為了完成它的使命,還須在口頭的演講裡予以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自本書第二版以後,有了許多對于我的哲學思想的批評出現。
這些批評大部分表示他們對于哲學這一行道很少作專門研究。
對于一個經過多年的透徹思想,而且以鄭重認真的态度、以謹嚴的科學方法加以透徹加工的著作,予以這樣輕心的讨論,是不會給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
而且透過充滿了傲慢、虛驕、嫉忌、嘲諷等壞情緒的眼光來讀書,也更不會産生什麼有教益的東西的。
西塞羅說過:“真正的哲學是滿足于少數評判者的,它有意地避免群衆。
因為對于群衆,哲學是可厭的,可疑的。
所以假如任何人想要攻擊哲學,他是很能夠得到群衆贊許的。
”(Cicero:Tuscul.Quaest.Ⅰ.Ⅱ.)。
所以對于哲學的攻擊,見解愈稀少,理論愈缺乏徹底性,便愈可得到大衆的贊揚。
在他人的反響中,常常遇見一種狹隘的敵意的激情,似懂非懂地夾雜在一起,其所以會有這種激情,是不難了解的。
别的對象呈現在感官前面,或者以整個的直觀印象呈現在表象前面。
若一個人想要讨論這些對象,他總感覺到對它們有先具備某種程度——不管如何低微——的知識之必要。
同時這些對象也較為容易令人注意到健康的常識,因為它們都立腳于熟悉的固定的現在。
但人們缺乏這一切,【既無些微知識,又不依據健康常識】,便可大膽地反對哲學,或者毋甯說反對任何一個關于哲學的妄誕的空虛的形象,這形象是由于他對哲學無知而想象出來、杜撰出來的。
他們沒有什麼東西作為讨論的出發點,于是他們隻好徘徊于模糊空疏,因而毫無意義的東西之中。
——我在别處曾做過這件不愉快而又無收獲的事,将類似這種由無知和激情交織起來的現象,給予了赤裸裸的揭露。
不久以前,從神學甚至從宗教意識的基地出發,對于上帝、神聖事物和理性,好象在較廣範圍内曾經激勵起一個科學的認真的探讨。
但這個運動一開始就阻礙了所抱的那種希望。
因為這個論辯是從人身攻擊出發。
無論那控訴的虔誠信仰者一邊,或那被控訴的自由理性一邊,所持的論據都沒有涉及内容實質本身,更很少意識到為了正确地讨論内容實質起見,雙方均必須進入哲學的領域。
基于宗教上很特殊的外在小節而作人身的攻擊,顯示出以一種妄自尊大的驕傲,對于個起人的基督教信仰想要從自己武斷的權威來判決,因而對個人蓋上一個世間或永恒的定罪的印章。
但丁通過《神曲》詩篇的靈感,敢于使用彼得的鑰匙,對他許多同時代的人——當然全都業已死去——甚至連教皇和皇帝均包皮括在内,都判決到地獄去受罪。
近代哲學曾受到一個不名譽的攻擊,即哲學把個體的人推尊到上帝的地位。
但正與這個基于錯誤推論的攻擊相反,卻另有一個完全現實的僭越的作風,即自己以世界的裁判官自居,來判斷個人對于基督教的信仰,并對個人宣判最内在的罪名。
這種絕對權威的口頭禅就是假借我主基督的名字,并武斷地說,主居住在這些裁判官内心裡。
基督說(《馬太福音》7、20):“汝須其他們的果實去認識他們”,象這種誇大的侮慢的定罪與判決,卻并不是好的果實。
他繼續說道:“并不是所有向我叫主呀主呀的人都可以進到天國。
在那一天有許多人将向我說:主呀主呀,我們不是曾用你的名字
不過因這書既是一種教本,目的在于撮要,文字仍不免緊湊、形式而且抽象。
為了完成它的使命,還須在口頭的演講裡予以必要的解釋和說明。
自本書第二版以後,有了許多對于我的哲學思想的批評出現。
這些批評大部分表示他們對于哲學這一行道很少作專門研究。
對于一個經過多年的透徹思想,而且以鄭重認真的态度、以謹嚴的科學方法加以透徹加工的著作,予以這樣輕心的讨論,是不會給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
而且透過充滿了傲慢、虛驕、嫉忌、嘲諷等壞情緒的眼光來讀書,也更不會産生什麼有教益的東西的。
西塞羅說過:“真正的哲學是滿足于少數評判者的,它有意地避免群衆。
因為對于群衆,哲學是可厭的,可疑的。
所以假如任何人想要攻擊哲學,他是很能夠得到群衆贊許的。
”(Cicero:Tuscul.Quaest.Ⅰ.Ⅱ.)。
所以對于哲學的攻擊,見解愈稀少,理論愈缺乏徹底性,便愈可得到大衆的贊揚。
在他人的反響中,常常遇見一種狹隘的敵意的激情,似懂非懂地夾雜在一起,其所以會有這種激情,是不難了解的。
别的對象呈現在感官前面,或者以整個的直觀印象呈現在表象前面。
若一個人想要讨論這些對象,他總感覺到對它們有先具備某種程度——不管如何低微——的知識之必要。
同時這些對象也較為容易令人注意到健康的常識,因為它們都立腳于熟悉的固定的現在。
但人們缺乏這一切,【既無些微知識,又不依據健康常識】,便可大膽地反對哲學,或者毋甯說反對任何一個關于哲學的妄誕的空虛的形象,這形象是由于他對哲學無知而想象出來、杜撰出來的。
他們沒有什麼東西作為讨論的出發點,于是他們隻好徘徊于模糊空疏,因而毫無意義的東西之中。
——我在别處曾做過這件不愉快而又無收獲的事,将類似這種由無知和激情交織起來的現象,給予了赤裸裸的揭露。
不久以前,從神學甚至從宗教意識的基地出發,對于上帝、神聖事物和理性,好象在較廣範圍内曾經激勵起一個科學的認真的探讨。
但這個運動一開始就阻礙了所抱的那種希望。
因為這個論辯是從人身攻擊出發。
無論那控訴的虔誠信仰者一邊,或那被控訴的自由理性一邊,所持的論據都沒有涉及内容實質本身,更很少意識到為了正确地讨論内容實質起見,雙方均必須進入哲學的領域。
基于宗教上很特殊的外在小節而作人身的攻擊,顯示出以一種妄自尊大的驕傲,對于個起人的基督教信仰想要從自己武斷的權威來判決,因而對個人蓋上一個世間或永恒的定罪的印章。
但丁通過《神曲》詩篇的靈感,敢于使用彼得的鑰匙,對他許多同時代的人——當然全都業已死去——甚至連教皇和皇帝均包皮括在内,都判決到地獄去受罪。
近代哲學曾受到一個不名譽的攻擊,即哲學把個體的人推尊到上帝的地位。
但正與這個基于錯誤推論的攻擊相反,卻另有一個完全現實的僭越的作風,即自己以世界的裁判官自居,來判斷個人對于基督教的信仰,并對個人宣判最内在的罪名。
這種絕對權威的口頭禅就是假借我主基督的名字,并武斷地說,主居住在這些裁判官内心裡。
基督說(《馬太福音》7、20):“汝須其他們的果實去認識他們”,象這種誇大的侮慢的定罪與判決,卻并不是好的果實。
他繼續說道:“并不是所有向我叫主呀主呀的人都可以進到天國。
在那一天有許多人将向我說:主呀主呀,我們不是曾用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