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思想對客觀性的第三态度
關燈
小
中
大
被确認為一種事實,在此處的導言裡,我們也隻能按照這種外在的反思去考察它。
至于直接知識的本身将俟我讨論直接性與中介性相對立的邏輯關系時再加以說明。
但象剛才這種外在的觀點不容許我們考察直接知識這事情的本性或概念,因為這種考察将會引導我們到中介性,甚至于使我們達到知識。
故真正的、基于邏輯立場的考察,必須在邏輯學本身以内去尋求。
【說明】《邏輯學》的整個第二部分,關于本質的學說,便是主要地對直接性與中介性自己建立起來的統一性的考察。
§66 所以我們就隻能在這裡停留住,權且把直接知識當作一種事實。
但這樣一來,我們的考察便導緻經驗的範圍、一種心理的現象。
照這樣看來,我們必須指出,這是屬于最普通不過的經驗,即許多真理我們深知系由于極其複雜的、高度中介化的考察所得到的成果,這種成果卻毫不費力地直接呈現其自身于熟習此種知識的人的意識之前。
數學家,正如每一個對于某一門科學有訓練的人那樣,對于許多問題得到直接當下的解答,然而他得出這些解答是經過很複雜的分析才達到的。
每一個有學問的人,大都具有許多普遍的觀點和基本的原則直接呈現在他的意識裡,然而這些直接的觀點和原則,也隻能是反複思索和長時間生活經驗的産物。
我們在任何一種知識、藝術和技巧裡所得到的熟練,也包皮含有這樣的知識或動作直接出現于意識中,甚或直接表現于向外面反應的活動中和靈活機動地從他的肢體内發出。
在所有這些情境中,知識的直接性不但不排斥間接性,而且兩者是這樣結合着的:即直接知識實際上就是間接知識的産物和成果。
【說明】同樣,直接存在與間接存在顯然也是結合着的。
胚種和父母,從其所産生的枝葉和後裔看來,隻可以說是直接的、創始的存在。
不過胚種和父母的存在雖說是直接的,但它們仍然是有根源的,是衍生出來的;而枝葉和後裔,其存在盡管是中介性的,卻仍然可說是直接的,因為它們存在。
譬如,我在柏林,我的直接存在是在這裡,然而我所以在這裡,是有中介性的,即由于我走了一段旅程才來到這裡的。
§67 就關于上帝,關于法律和倫理原則的直接知識而論,(這裡面包皮括有從别的方面看來叫做本能,天賦觀念,或先天觀念、常識、和自然的理性等等,總之,系指這種自發的原始性而言,不管其表現的形式是什麼。
)這乃是極其通的經驗:即這種直接的原始性所包皮含的内容,總需要經過教化,經過發展,才能夠達到自覺,也可以說才能達到柏拉圖所謂“回憶”。
(又如基督教的洗禮,雖然是一種儀式,也包皮含有進一步接受基督教的訓誨的義務。
)換言之,就宗教和倫理而論,盡管它們是一種信仰和直接知識,但仍然完全是受中介性的制約,所謂中介性,是指發展、教育、和教養的過程而言。
【說明】主張天賦觀念以及反對天賦觀念的人,都同樣為互相排斥的對立所支配,即雙方都認為某些普遍規定和心靈在本質上的直接的聯合(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與另一種由外在的方式而産生的、通過給予的對象和表象作為中介而引起的聯合之間,有了堅不可破的對立。
有人對于天賦觀念說曾予以經驗論的反駁,認為既然人人皆具有天賦觀念,譬如矛盾原則既是人人意識中所共同具有的,那麼他們必然知道這個原則。
因為矛盾原則以及别的類似的原則,均算作天賦觀念。
我們可以将這個反駁認作是一個誤解。
因為這裡所說的原則,雖是天賦的,卻并不因此便具有我們所意識着的觀念或表象的形式。
但這個反駁用來反對直接知識,卻完全中肯,因為持直接知識說的人明白宣稱隻有在意識之内的内容才可以說是具有直接知識的性質。
如果我們假定持直接知識說的人也多少承認,特别就宗教信仰而言,必然是包皮含有基督教的或宗教的教養和發展的,那麼,當他一說到信仰時又想抹煞中介性,這就未免陷于偏見。
或者,既然承認了教養的必要性,而又不知道中介性的重要,這也未免太缺乏思考了。
附釋:當柏拉圖哲學說到理念的回憶時,意思是說理念是潛伏在人心中,而不是如智者派所主張的那樣,認為理念是從外面灌輸到人心中的。
但認知識為一種回憶,卻并不排斥把人心中潛在的東西加以發展,而發展不是别的,即是一種中介的過程。
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來說明笛卡兒和那些蘇格蘭哲學家所提出的天賦觀念。
這些觀念原來也不過是潛伏的觀念,必須看成是人所固有的秉賦。
§68 在上面所說的這些經驗裡,總是向與直接知識相聯結的對象中去尋求真理。
這種聯結最初雖僅不過是外在的經驗的聯系,所以隻要對經驗的考察本身來說,這聯系足以表明它自身是本質的和不可分的,那麼,這種聯系就是常久的。
再則,如果按照在經驗中的這種直接知識自己本身,就其為對于上帝和神聖事物的知識而言,則這種意識一般地将被認為是高出于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以及高出于自然心情中直接的欲求和嗜好。
這種提高就是過渡到并且歸宿到對于上帝和神聖事物的信仰的過程。
所以這種信仰就是直接知識和确定性。
但它并不因此便沒有中介過程作為它的前提和條件。
【說明】我們已經指明過,那從有限存在出發的所謂對于上帝存在的證明,也表明了這種提高。
從這個觀點看來,這些證明并不是矯揉造作的反思作用所臆創,而是精神自己本身的、必然的曲折進展的中介過程,雖說在通常的形式裡,這些證明沒有得着充分而正确的表現。
§69 直接知識論的主要興趣乃在于指出從主觀的理念到【客觀的】存在的過渡(有如上面§64所表明的那樣),并斷言理念與存在之間有一個原始的無中介性的聯系。
即使完全不考慮由經驗中映現出來的聯系,單就
至于直接知識的本身将俟我讨論直接性與中介性相對立的邏輯關系時再加以說明。
但象剛才這種外在的觀點不容許我們考察直接知識這事情的本性或概念,因為這種考察将會引導我們到中介性,甚至于使我們達到知識。
故真正的、基于邏輯立場的考察,必須在邏輯學本身以内去尋求。
【說明】《邏輯學》的整個第二部分,關于本質的學說,便是主要地對直接性與中介性自己建立起來的統一性的考察。
§66 所以我們就隻能在這裡停留住,權且把直接知識當作一種事實。
但這樣一來,我們的考察便導緻經驗的範圍、一種心理的現象。
照這樣看來,我們必須指出,這是屬于最普通不過的經驗,即許多真理我們深知系由于極其複雜的、高度中介化的考察所得到的成果,這種成果卻毫不費力地直接呈現其自身于熟習此種知識的人的意識之前。
數學家,正如每一個對于某一門科學有訓練的人那樣,對于許多問題得到直接當下的解答,然而他得出這些解答是經過很複雜的分析才達到的。
每一個有學問的人,大都具有許多普遍的觀點和基本的原則直接呈現在他的意識裡,然而這些直接的觀點和原則,也隻能是反複思索和長時間生活經驗的産物。
我們在任何一種知識、藝術和技巧裡所得到的熟練,也包皮含有這樣的知識或動作直接出現于意識中,甚或直接表現于向外面反應的活動中和靈活機動地從他的肢體内發出。
在所有這些情境中,知識的直接性不但不排斥間接性,而且兩者是這樣結合着的:即直接知識實際上就是間接知識的産物和成果。
【說明】同樣,直接存在與間接存在顯然也是結合着的。
胚種和父母,從其所産生的枝葉和後裔看來,隻可以說是直接的、創始的存在。
不過胚種和父母的存在雖說是直接的,但它們仍然是有根源的,是衍生出來的;而枝葉和後裔,其存在盡管是中介性的,卻仍然可說是直接的,因為它們存在。
譬如,我在柏林,我的直接存在是在這裡,然而我所以在這裡,是有中介性的,即由于我走了一段旅程才來到這裡的。
§67 就關于上帝,關于法律和倫理原則的直接知識而論,(這裡面包皮括有從别的方面看來叫做本能,天賦觀念,或先天觀念、常識、和自然的理性等等,總之,系指這種自發的原始性而言,不管其表現的形式是什麼。
)這乃是極其通的經驗:即這種直接的原始性所包皮含的内容,總需要經過教化,經過發展,才能夠達到自覺,也可以說才能達到柏拉圖所謂“回憶”。
(又如基督教的洗禮,雖然是一種儀式,也包皮含有進一步接受基督教的訓誨的義務。
)換言之,就宗教和倫理而論,盡管它們是一種信仰和直接知識,但仍然完全是受中介性的制約,所謂中介性,是指發展、教育、和教養的過程而言。
【說明】主張天賦觀念以及反對天賦觀念的人,都同樣為互相排斥的對立所支配,即雙方都認為某些普遍規定和心靈在本質上的直接的聯合(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與另一種由外在的方式而産生的、通過給予的對象和表象作為中介而引起的聯合之間,有了堅不可破的對立。
有人對于天賦觀念說曾予以經驗論的反駁,認為既然人人皆具有天賦觀念,譬如矛盾原則既是人人意識中所共同具有的,那麼他們必然知道這個原則。
因為矛盾原則以及别的類似的原則,均算作天賦觀念。
我們可以将這個反駁認作是一個誤解。
因為這裡所說的原則,雖是天賦的,卻并不因此便具有我們所意識着的觀念或表象的形式。
但這個反駁用來反對直接知識,卻完全中肯,因為持直接知識說的人明白宣稱隻有在意識之内的内容才可以說是具有直接知識的性質。
如果我們假定持直接知識說的人也多少承認,特别就宗教信仰而言,必然是包皮含有基督教的或宗教的教養和發展的,那麼,當他一說到信仰時又想抹煞中介性,這就未免陷于偏見。
或者,既然承認了教養的必要性,而又不知道中介性的重要,這也未免太缺乏思考了。
附釋:當柏拉圖哲學說到理念的回憶時,意思是說理念是潛伏在人心中,而不是如智者派所主張的那樣,認為理念是從外面灌輸到人心中的。
但認知識為一種回憶,卻并不排斥把人心中潛在的東西加以發展,而發展不是别的,即是一種中介的過程。
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來說明笛卡兒和那些蘇格蘭哲學家所提出的天賦觀念。
這些觀念原來也不過是潛伏的觀念,必須看成是人所固有的秉賦。
§68 在上面所說的這些經驗裡,總是向與直接知識相聯結的對象中去尋求真理。
這種聯結最初雖僅不過是外在的經驗的聯系,所以隻要對經驗的考察本身來說,這聯系足以表明它自身是本質的和不可分的,那麼,這種聯系就是常久的。
再則,如果按照在經驗中的這種直接知識自己本身,就其為對于上帝和神聖事物的知識而言,則這種意識一般地将被認為是高出于感性的,有限的事物以及高出于自然心情中直接的欲求和嗜好。
這種提高就是過渡到并且歸宿到對于上帝和神聖事物的信仰的過程。
所以這種信仰就是直接知識和确定性。
但它并不因此便沒有中介過程作為它的前提和條件。
【說明】我們已經指明過,那從有限存在出發的所謂對于上帝存在的證明,也表明了這種提高。
從這個觀點看來,這些證明并不是矯揉造作的反思作用所臆創,而是精神自己本身的、必然的曲折進展的中介過程,雖說在通常的形式裡,這些證明沒有得着充分而正确的表現。
§69 直接知識論的主要興趣乃在于指出從主觀的理念到【客觀的】存在的過渡(有如上面§64所表明的那樣),并斷言理念與存在之間有一個原始的無中介性的聯系。
即使完全不考慮由經驗中映現出來的聯系,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