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對于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米莉走向墳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終于棄世。
她們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隻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隻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餘的三位親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 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 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
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 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 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 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歎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于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 1837年5月17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紮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鬥争和瀕于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 1837年8月 在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裡,有一段關于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
仆人們旁觀着,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着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
……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隻能喘着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
’這時已經太遲了。
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 在夏洛蒂的書簡⑦中記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後她的哀傷與感觸的文字,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這裡。
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⑧(MatthewAmold,1822-1888),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吊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與之比拟的。
可以說,她這部唯一留下的小說之所以震撼了人們心靈也就為此。
關于《呼嘯山莊》這部書,在世界文壇上多年來每談及十九世紀西歐文學,必會涉及《呼嘯山莊》的探讨。
有不少著名評論家及小說家都曾有專文論述。
如: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
她将這兩本書作了一個比較。
她寫道: “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采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
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都在同一水平上。
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
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
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
她朝着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
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紮,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⑩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也有專文為《呼嘯山莊》作了較長的評論,他總結說:“《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象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
她們的小妹妹安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隻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隻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餘的三位親人告别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 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 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
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 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 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 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歎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于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 1837年5月17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紮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鬥争和瀕于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 1837年8月 在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ofCharlotteBronteD”)⑥裡,有一段關于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
仆人們旁觀着,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着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
……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隻能喘着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
’這時已經太遲了。
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 在夏洛蒂的書簡⑦中記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後她的哀傷與感觸的文字,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這裡。
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⑧(MatthewAmold,1822-1888),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吊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與之比拟的。
可以說,她這部唯一留下的小說之所以震撼了人們心靈也就為此。
關于《呼嘯山莊》這部書,在世界文壇上多年來每談及十九世紀西歐文學,必會涉及《呼嘯山莊》的探讨。
有不少著名評論家及小說家都曾有專文論述。
如: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giniaWoolf,1882-1941)⑨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
她将這兩本書作了一個比較。
她寫道: “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采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
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都在同一水平上。
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
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
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沖動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
她朝着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
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紮,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⑩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也有專文為《呼嘯山莊》作了較長的評論,他總結說:“《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象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