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又過去十多天。
一場一場的西北風中間夾着一次小雪,恰好給舊曆的小雪節氣加上點綴,又很容易地轉入嚴冬。
鄉間的道路上減少了夏秋的行人,車輛。
這一年的災荒,過兵,匪亂,到冬天與去年比較比較,隻是加重了民間的恐怖、擔負、死傷;獨有收獲,卻從田野中偷走了。
晚豆子雖不是絕無收成,因為豆蟲多,豆莢沒成熟,青青的小圓葉變成玲珑的小網。
收在農場裡,十顆豆粒倒有七八顆是不成實的。
農民又把食物的希望挪到番薯上,雖然不能家家種,可在每家的壞地,沙土地裡,總分出一小部分秧上番薯根,預備作過冬的食品。
因為這類東西容易生長,充饑,任管如何都能吃得下去。
陳家村左近還不是十分壞地,每年農民總是吃着高粱米、谷米,用番薯作補助食品。
現在呢,多數的人隻能倚靠着這樣的食物過冬了。
連陳莊長家裡早已沒了麥子、谷米的存糧,一天吃一頓的人家很多。
饑餓與寒冷逼得走出多少人去,自然容易調查。
到鎮上去,城中去,是沒有多少活計可幹的;至于補個名字當本地的兵、警,難得很,沒有空額,不是有力量的介紹、保證,便不成功。
他們隻好更向外走了。
可究竟是冬天,各處的工作都已停止,鄰近縣分中也沒招雇農工的地方。
他們想到離家鄉近的地方吃飯,無奈到處是自己家鄉的情況,有的更壞。
沒法子,有些人勇敢地走遠了,有的便強忍着這風雪的權威,預備到明年春天好去逃荒。
因為冬天都不能過,春間有什麼呢?即使守着田地,那幾個月的生活可找不出着落來。
于是下關東,成了大家熱心讨論的問題。
路費呢?這是要坐火車與過海的火船才能去的,縱然幾十塊錢也沒處籌劃。
這個冬季每一個農民焦灼,苦悶的十分利害! 大有與徐利兩家好壞總還有自己的一點土地,不比那些全是給人家佃地的。
可是他們也有他們的困苦。
就是無論災荒如何,這不比從前了,一個緊張的時代,求情告饒沒有效力。
地畝的捐稅不但不能少下分毫,反而層層加重。
誰知道一畝田地應分交納多少?這裡的法律是說不到&ldquo應分&rdquo二字的,隻能聽從城中下來的告示,催交的警役說糧銀多少就是多少。
至于為什麼?要作什麼用?問也白費。
又是一些省庫稅,當地附捐,種種名目,他們聽聽不懂,也不會了解。
但無論怎樣,都成了地的奴隸!他得随時交付無量次數的&ldquo奴隸&rdquo的身價。
一年來這一個省分裡養了多少兵?打過多少仗?到處裡産生出多少大小官員?又是多少的土匪?多少的青年在監獄裡,在殺場裡?多少人帶走從各地方弄來的銀元到更大的地方去運動,花費?誰知道呢!&mdash&mdash徐利與奚大有隻能眼看着他們僅有的土地發愁,幸而還有番薯充塞饑腸,在慘淡恐慌中一點方法想不出來。
大有經過一場勞傷重病之後,他卻不能再像他的爹蹲在地窖裡過冬天了。
編席子縱然還有材料,卻是緩不濟急。
他仍然需要工作,去弄點農田外的收入,方能把年底的債務還清。
講到賣地,隻有二畝家鄉地。
他想來想去,無論如何忍心不下,何況還找不到人家能要。
于是他同徐利又得冒着冷風出門。
徐利比起大有的擔負還要重。
家中幸有叔兄弟們,除去自己的二畝五分地外,還佃種着鎮上人家的地。
不過人口多,他伯父的鴉片煙消費尤其要急,即不是災荒的年歲,每到冬天也往往是十分拮據,這一年來更是想不到的困難。
男人們的棉衣連拆洗另縫都來不及,小孩子有的是穿了單褲在火炕上過冬,出不得門。
徐利雖然有年輕人的盛氣,不像大有老是鑽牛角尖似的呆想,可是現實的困苦也使他不如平常日子的高興。
他是個向來不大知道憂愁,悲觀的年輕農人,每到沒有工作的時候,在太陽光下拉&ldquo四弦&rdquo是他唯一的嗜好。
秧歌唱得頂熟,至于踢毽子,耍單刀,更是他的拿手把戲,村子裡沒一個能與他比賽的。
他常常說些什麼都不在乎的話。
他不想存錢,也不會花費。
他沒有娶妻,因此覺得累墜少些。
可是為了家中人口少吃沒用,也不能不出去賣力氣。
他們這一次是給鎮上裕慶店到靠鐵路的F站上去推煤炭。
向例每到冬天作雜貨存糧的裕慶店就臨時經營炭棧的生意。
本來地方上一般用的燃料是高粱稭與木柴,不過為了利便也燒鐵爐子。
這幾千戶的大鎮上,有公所,有警備隊的分巡所,有保衛團的辦事處,有商會,學校,這些地方多少都用煤炭。
至于店鋪,住家,改用鐵爐的也不少。
裕慶店的王經理凡是可以生利的買賣他什麼都做,他在冬天開的煤棧成了全鎮上煤炭的供給處。
大有與徐利是雇給他去推百裡外的煤炭。
大有家的車輛上一回送兵差時丢掉了。
徐利家還有一輛,牲口是臨時租的。
他們這
一場一場的西北風中間夾着一次小雪,恰好給舊曆的小雪節氣加上點綴,又很容易地轉入嚴冬。
鄉間的道路上減少了夏秋的行人,車輛。
這一年的災荒,過兵,匪亂,到冬天與去年比較比較,隻是加重了民間的恐怖、擔負、死傷;獨有收獲,卻從田野中偷走了。
晚豆子雖不是絕無收成,因為豆蟲多,豆莢沒成熟,青青的小圓葉變成玲珑的小網。
收在農場裡,十顆豆粒倒有七八顆是不成實的。
農民又把食物的希望挪到番薯上,雖然不能家家種,可在每家的壞地,沙土地裡,總分出一小部分秧上番薯根,預備作過冬的食品。
因為這類東西容易生長,充饑,任管如何都能吃得下去。
陳家村左近還不是十分壞地,每年農民總是吃着高粱米、谷米,用番薯作補助食品。
現在呢,多數的人隻能倚靠着這樣的食物過冬了。
連陳莊長家裡早已沒了麥子、谷米的存糧,一天吃一頓的人家很多。
饑餓與寒冷逼得走出多少人去,自然容易調查。
到鎮上去,城中去,是沒有多少活計可幹的;至于補個名字當本地的兵、警,難得很,沒有空額,不是有力量的介紹、保證,便不成功。
他們隻好更向外走了。
可究竟是冬天,各處的工作都已停止,鄰近縣分中也沒招雇農工的地方。
他們想到離家鄉近的地方吃飯,無奈到處是自己家鄉的情況,有的更壞。
沒法子,有些人勇敢地走遠了,有的便強忍着這風雪的權威,預備到明年春天好去逃荒。
因為冬天都不能過,春間有什麼呢?即使守着田地,那幾個月的生活可找不出着落來。
于是下關東,成了大家熱心讨論的問題。
路費呢?這是要坐火車與過海的火船才能去的,縱然幾十塊錢也沒處籌劃。
這個冬季每一個農民焦灼,苦悶的十分利害! 大有與徐利兩家好壞總還有自己的一點土地,不比那些全是給人家佃地的。
可是他們也有他們的困苦。
就是無論災荒如何,這不比從前了,一個緊張的時代,求情告饒沒有效力。
地畝的捐稅不但不能少下分毫,反而層層加重。
誰知道一畝田地應分交納多少?這裡的法律是說不到&ldquo應分&rdquo二字的,隻能聽從城中下來的告示,催交的警役說糧銀多少就是多少。
至于為什麼?要作什麼用?問也白費。
又是一些省庫稅,當地附捐,種種名目,他們聽聽不懂,也不會了解。
但無論怎樣,都成了地的奴隸!他得随時交付無量次數的&ldquo奴隸&rdquo的身價。
一年來這一個省分裡養了多少兵?打過多少仗?到處裡産生出多少大小官員?又是多少的土匪?多少的青年在監獄裡,在殺場裡?多少人帶走從各地方弄來的銀元到更大的地方去運動,花費?誰知道呢!&mdash&mdash徐利與奚大有隻能眼看着他們僅有的土地發愁,幸而還有番薯充塞饑腸,在慘淡恐慌中一點方法想不出來。
大有經過一場勞傷重病之後,他卻不能再像他的爹蹲在地窖裡過冬天了。
編席子縱然還有材料,卻是緩不濟急。
他仍然需要工作,去弄點農田外的收入,方能把年底的債務還清。
講到賣地,隻有二畝家鄉地。
他想來想去,無論如何忍心不下,何況還找不到人家能要。
于是他同徐利又得冒着冷風出門。
徐利比起大有的擔負還要重。
家中幸有叔兄弟們,除去自己的二畝五分地外,還佃種着鎮上人家的地。
不過人口多,他伯父的鴉片煙消費尤其要急,即不是災荒的年歲,每到冬天也往往是十分拮據,這一年來更是想不到的困難。
男人們的棉衣連拆洗另縫都來不及,小孩子有的是穿了單褲在火炕上過冬,出不得門。
徐利雖然有年輕人的盛氣,不像大有老是鑽牛角尖似的呆想,可是現實的困苦也使他不如平常日子的高興。
他是個向來不大知道憂愁,悲觀的年輕農人,每到沒有工作的時候,在太陽光下拉&ldquo四弦&rdquo是他唯一的嗜好。
秧歌唱得頂熟,至于踢毽子,耍單刀,更是他的拿手把戲,村子裡沒一個能與他比賽的。
他常常說些什麼都不在乎的話。
他不想存錢,也不會花費。
他沒有娶妻,因此覺得累墜少些。
可是為了家中人口少吃沒用,也不能不出去賣力氣。
他們這一次是給鎮上裕慶店到靠鐵路的F站上去推煤炭。
向例每到冬天作雜貨存糧的裕慶店就臨時經營炭棧的生意。
本來地方上一般用的燃料是高粱稭與木柴,不過為了利便也燒鐵爐子。
這幾千戶的大鎮上,有公所,有警備隊的分巡所,有保衛團的辦事處,有商會,學校,這些地方多少都用煤炭。
至于店鋪,住家,改用鐵爐的也不少。
裕慶店的王經理凡是可以生利的買賣他什麼都做,他在冬天開的煤棧成了全鎮上煤炭的供給處。
大有與徐利是雇給他去推百裡外的煤炭。
大有家的車輛上一回送兵差時丢掉了。
徐利家還有一輛,牲口是臨時租的。
他們這